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稳定产量是保证粮食供应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有先进的栽培技术予以支持。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作为一项较为先进的水稻栽培技术,其技术核心是通过改进移栽秧龄、种植密度以及科学的水肥管理与病虫害防治让水稻产量获得增长。本文主要介绍了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概念,分析了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要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栽培;超高产栽培技术;应用研究
1 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概述
我国作为水稻种植大国和稻米消费大国,农业产业结构中有超过30%的农业产区种植的是水稻,水稻的产量也占据粮食总产量的40%左右。稻米作为国民日常生活中的主食,其产量和品质决定着国民生活的质量。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具有增产的作用,经过相关应用研究表明,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水稻增产因素,品种更新发挥出的增产作用占35%左右,而水稻栽培技术的改进优化,发挥出的增产作用占60%左右,由此可见,先进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是提高我国水稻产量的重要手段。
水稻超高产这一概念是由日本农业科学研究工作者提出的,而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在我国是从1986年开始的,负责这项研究的主要科学研究工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研究中为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提出的日产量指标为产稻谷6.7kg/667m2,为了满足这一目标,农业科研工作者付出了多年的不懈努力。超高产这一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个标准是能够打破目前世界上的水稻最高单产,另一个标准是让产量发生显著的提升,单产要能够达到提高30%以上的标准。在不过分增加生产成本的基础上,让水稻产量得到大幅提升,其获得的经济利润就能得到显著提高。
2 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技术特征
2.1 丰富水稻品种,强化种质资源
水稻品种是否优良,关系着最终获得的水稻产量,同时也会影响着水稻种植的管理难度。在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支持下,可以为水稻产业提供更多高产、稳产的优良品种,增加水稻种质资源。其技术的重点是提高水稻后期的净同化率,促进水稻抽穗前与抽穗后的干物质积累得到有效提升。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下的水稻品种具有颖花量多、成穗率高的特点,这些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为进一步发掘水稻增产潜力提供了保障。
2.2 增加稻米干物质积累
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能让水稻籽粒更加充实饱满,水稻籽粒的重量、数量与水稻生长过程中光合产物的转运与分配有较大关系。相关研究表明,水稻生长过程中,光照时间越长,水稻的营养生长就越旺盛,后期干物质积累量就越多。采用超高产栽培技术后,通过科学的种植密度控制,让水稻获得最佳的光照效果,这样就能让水稻拔节期至抽穗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得到提升,进而提高水稻千粒重。
3 水稻超高产栽培的技术要点
3.1 选种环节的技术要点
為了给水稻生长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必须做好水稻的选种工作,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水稻品种,这样就能让水稻更好的生长。在选种时,一是要优先选择分蘖能力适中、根系发达、光合生产率高、源库协调、耐肥抗病能力强的水稻品种;二是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选择大穗型品种可以更好的保证穗粒协调;三是选择高抗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稻瘟病的高产水稻品种;四是为更好的控制水稻种植密度,应选择株高适中、株形紧凑、叶片挺立的品种。如兆优5431、两优688等品种均符合上述要求。
3.2 培育带蘖状秧的技术要点
由于长势好的禾苗返青更快、分蘖更早,所以培育带蘖状秧是保证水稻大穗、多穗的关键。水稻壮秧的标准是:移栽时秧苗秧龄25~30d,秧苗高度不超过13.5cm,秧苗茎秆直径达到4mm以上,每100株秧苗干重15g以上。为培育带蘖状秧,一是增加秧田面积,秧田与大田的比例控制在1:8以内;二是增施磷钾肥,确保养分充足;三是喷施多效唑,控旺促蘖。根据我地光照充足、水分充沛的气候特点,水稻移栽密度应控制在插1.8~2.0万蔸/667㎡,栽培方式一般采用宽行窄株或宽窄行的方式,这样能更好的保证稻株通风采光,促进生长,实现水稻的高产。
3.3 水肥管理的技术要点
水稻的健康生长离不开充足的养分和适量的水分,在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应用中,更要注重水肥的科学管理。种植水稻时应根据水稻目标产量的需肥量、土壤供肥能力以及肥料利用率,确定肥料的种类和数量,明确施肥总量后,按照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具体需求,合理调控肥料配比,通常情况下,水稻整个生长周期内,基肥、分蘖肥、以及复水肥的比例应为4:5:1,所施用的肥料应以测土配方肥为主,肥料中的纯氮含量应控制在总施肥量的30%左右;当水稻总茎蘖数达到预期有效穗数的80%时,及时晒田,减少水稻无效分蘖,在水稻拔节期至成熟期内,通过灌溉、排水交替进行的模式,控制土壤水分含量,满足水稻生理需求,促进水稻根系发育,提高水稻叶片光合能力,促使水稻籽粒更加饱满,切实提高产量。
参考文献
[1] 孙丽.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上海农业科技,2016(2):30-31,69.
[2] 潘国长.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2017,11(9):21-22.
关键词:水稻栽培;超高产栽培技术;应用研究
1 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概述
我国作为水稻种植大国和稻米消费大国,农业产业结构中有超过30%的农业产区种植的是水稻,水稻的产量也占据粮食总产量的40%左右。稻米作为国民日常生活中的主食,其产量和品质决定着国民生活的质量。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具有增产的作用,经过相关应用研究表明,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水稻增产因素,品种更新发挥出的增产作用占35%左右,而水稻栽培技术的改进优化,发挥出的增产作用占60%左右,由此可见,先进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是提高我国水稻产量的重要手段。
水稻超高产这一概念是由日本农业科学研究工作者提出的,而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在我国是从1986年开始的,负责这项研究的主要科学研究工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研究中为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提出的日产量指标为产稻谷6.7kg/667m2,为了满足这一目标,农业科研工作者付出了多年的不懈努力。超高产这一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个标准是能够打破目前世界上的水稻最高单产,另一个标准是让产量发生显著的提升,单产要能够达到提高30%以上的标准。在不过分增加生产成本的基础上,让水稻产量得到大幅提升,其获得的经济利润就能得到显著提高。
2 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技术特征
2.1 丰富水稻品种,强化种质资源
水稻品种是否优良,关系着最终获得的水稻产量,同时也会影响着水稻种植的管理难度。在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支持下,可以为水稻产业提供更多高产、稳产的优良品种,增加水稻种质资源。其技术的重点是提高水稻后期的净同化率,促进水稻抽穗前与抽穗后的干物质积累得到有效提升。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下的水稻品种具有颖花量多、成穗率高的特点,这些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为进一步发掘水稻增产潜力提供了保障。
2.2 增加稻米干物质积累
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能让水稻籽粒更加充实饱满,水稻籽粒的重量、数量与水稻生长过程中光合产物的转运与分配有较大关系。相关研究表明,水稻生长过程中,光照时间越长,水稻的营养生长就越旺盛,后期干物质积累量就越多。采用超高产栽培技术后,通过科学的种植密度控制,让水稻获得最佳的光照效果,这样就能让水稻拔节期至抽穗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得到提升,进而提高水稻千粒重。
3 水稻超高产栽培的技术要点
3.1 选种环节的技术要点
為了给水稻生长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必须做好水稻的选种工作,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水稻品种,这样就能让水稻更好的生长。在选种时,一是要优先选择分蘖能力适中、根系发达、光合生产率高、源库协调、耐肥抗病能力强的水稻品种;二是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选择大穗型品种可以更好的保证穗粒协调;三是选择高抗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稻瘟病的高产水稻品种;四是为更好的控制水稻种植密度,应选择株高适中、株形紧凑、叶片挺立的品种。如兆优5431、两优688等品种均符合上述要求。
3.2 培育带蘖状秧的技术要点
由于长势好的禾苗返青更快、分蘖更早,所以培育带蘖状秧是保证水稻大穗、多穗的关键。水稻壮秧的标准是:移栽时秧苗秧龄25~30d,秧苗高度不超过13.5cm,秧苗茎秆直径达到4mm以上,每100株秧苗干重15g以上。为培育带蘖状秧,一是增加秧田面积,秧田与大田的比例控制在1:8以内;二是增施磷钾肥,确保养分充足;三是喷施多效唑,控旺促蘖。根据我地光照充足、水分充沛的气候特点,水稻移栽密度应控制在插1.8~2.0万蔸/667㎡,栽培方式一般采用宽行窄株或宽窄行的方式,这样能更好的保证稻株通风采光,促进生长,实现水稻的高产。
3.3 水肥管理的技术要点
水稻的健康生长离不开充足的养分和适量的水分,在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应用中,更要注重水肥的科学管理。种植水稻时应根据水稻目标产量的需肥量、土壤供肥能力以及肥料利用率,确定肥料的种类和数量,明确施肥总量后,按照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具体需求,合理调控肥料配比,通常情况下,水稻整个生长周期内,基肥、分蘖肥、以及复水肥的比例应为4:5:1,所施用的肥料应以测土配方肥为主,肥料中的纯氮含量应控制在总施肥量的30%左右;当水稻总茎蘖数达到预期有效穗数的80%时,及时晒田,减少水稻无效分蘖,在水稻拔节期至成熟期内,通过灌溉、排水交替进行的模式,控制土壤水分含量,满足水稻生理需求,促进水稻根系发育,提高水稻叶片光合能力,促使水稻籽粒更加饱满,切实提高产量。
参考文献
[1] 孙丽.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上海农业科技,2016(2):30-31,69.
[2] 潘国长.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2017,11(9):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