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是新时期素质教育向中学化学教学提出的要求,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大量具有创造性的人力资源和大批创造性人才。当前,中小学的各个学段、各个学科都在研究创新问题,寻找教改的切入点,展开大讨论。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化学教学的实践,谈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
兴趣是学生对某一方面的知识表现出来的特殊的倾向性。一个人如果对化学有兴趣,就会调动其内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情感和智力的最大值地投入。因此,要想使学生日后在化学领域里有所突破,应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首先是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这是基础。化学是一门重实验的学科,化学反应中的光热现象,物质的生成与变化,很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具有趣味性;同时化学又是一门离生产生活很近的学科,具有实用性。因此,只要教师稍稍注意,学生就会对化学产生爱学乐学心理。然后是对化学中创造的兴趣,这需要教师去着力培养。教师可以以身示范,如,改进实验装置,改制教具,以更优的效果启迪学生创新的灵感。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讲一些化学史上名人的事例,如空气中的各种元素成分是怎样被发现的,原子的质量是怎样“称”出来的,来调动学生的创造欲。
针对学生乐于实验的特点,我合理增添了实验内容,将一些综合实践题、除杂题、鉴别题移至实验中,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独立完成,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浓流酸时,我提出了一个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证明浓硫酸稀释会放出大量的热,看谁想的方法多,结果学生的实验设计摆脱了用温度计测试或靠于手感体会的陈旧模式,而是巧妙地与物理知识结合,利用连通器的原理。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意识强,思维异常活跃,创造潜力得到了开发。
二、深入挖掘教材、教法,展示创造魅力
1.注重教学艺术,有效感染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创造性教学,能有效感染学生,故而教师要以良好的形象去感染、引导学生。所谓感染,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感情。因为教师形象良好,才能吸引学生,使师生教学上下呼应,产生“共鸣”。
2.展示学科特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有它自身的学科特点,从教材内容看,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线,贯穿了有化学史、化学家及其成果简介,有问题思考与讨论,有小制作、小实验研究,趣味化学实验分析等;从现象变化看,有“魔术”般的化学反应,多姿多彩的现象变化,有小巧精美的仪器器材和久久难忘的气味、味道等;从应用看,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的身影,化学科技新成就、新产品不断涌现。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教学目标要求的需要,提炼出展示创造魅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兴趣的材料,以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三、培养学生的设疑能力
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创新来自于问题的质疑。设疑能力实际上是观察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有时候,发现问题比解答问题本身更重要,因为一个问题的被发现,就预示着一项新的科技革命成果已在远处招手等待了。古往今来,世界科技历史上的每一项发明无不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学生的设疑能力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对课本中的固有结论设疑。如,当学习到金属活动顺序一节时,就有学生提出,“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够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为什么“K、Ca、Na除外”?(2)对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设疑。如在做氢气与氧化铜的反应试验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实验完成后还需要继续往试管里通入氢气?(3)对日常生活现象设疑。如在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后有学生提出,冬天烤火时,很重的木柴烧完后为什么只留下很轻的灰烬,质量怎么没“守恒”?对于学生的设疑提问,教师应当作为闪光点予以保护,要在全班同学中给予大力表扬,并耐心解答。有时候,我们对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的解答,还能起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实现由问题的发现到新的知识、理论或科技成果诞生的关键,是一个人的创新素质中最主体的部分。一切有助于问题的解答和新的成果出现的思维模式均可叫做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看重学生的内在动力,把学生看成有独立人格的主动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统制了过程讲解和结论,将“现成饭”喂给学生,而要让学生多去自行探索,或去作逻辑推理,或去开展由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或去进行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或去展开想像与联想……总之,把思维的过程交给学生,教师只作点拨和小结。比如,在对几种酸的性质作比较与鉴别时,就可以让学生自行进行。
教师在作启发引导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虽然化学现象是宏观的,但是其构成和变化的内部机制却是微观的,如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内部结构的变化,对于第一次接触微观世界的学生来说是较难理解的,这就需要发展学生的想像力。二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和引导学生一题多解,而不是强求“最优模式”。三是在讲解时注重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整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四是讲课时要注意融入时代特色,把我国和世界上当今的一些科技成果与课文中的相关知识挂起钩来,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去创新的精神。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
兴趣是学生对某一方面的知识表现出来的特殊的倾向性。一个人如果对化学有兴趣,就会调动其内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情感和智力的最大值地投入。因此,要想使学生日后在化学领域里有所突破,应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首先是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这是基础。化学是一门重实验的学科,化学反应中的光热现象,物质的生成与变化,很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具有趣味性;同时化学又是一门离生产生活很近的学科,具有实用性。因此,只要教师稍稍注意,学生就会对化学产生爱学乐学心理。然后是对化学中创造的兴趣,这需要教师去着力培养。教师可以以身示范,如,改进实验装置,改制教具,以更优的效果启迪学生创新的灵感。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讲一些化学史上名人的事例,如空气中的各种元素成分是怎样被发现的,原子的质量是怎样“称”出来的,来调动学生的创造欲。
针对学生乐于实验的特点,我合理增添了实验内容,将一些综合实践题、除杂题、鉴别题移至实验中,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独立完成,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浓流酸时,我提出了一个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证明浓硫酸稀释会放出大量的热,看谁想的方法多,结果学生的实验设计摆脱了用温度计测试或靠于手感体会的陈旧模式,而是巧妙地与物理知识结合,利用连通器的原理。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意识强,思维异常活跃,创造潜力得到了开发。
二、深入挖掘教材、教法,展示创造魅力
1.注重教学艺术,有效感染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创造性教学,能有效感染学生,故而教师要以良好的形象去感染、引导学生。所谓感染,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感情。因为教师形象良好,才能吸引学生,使师生教学上下呼应,产生“共鸣”。
2.展示学科特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有它自身的学科特点,从教材内容看,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线,贯穿了有化学史、化学家及其成果简介,有问题思考与讨论,有小制作、小实验研究,趣味化学实验分析等;从现象变化看,有“魔术”般的化学反应,多姿多彩的现象变化,有小巧精美的仪器器材和久久难忘的气味、味道等;从应用看,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的身影,化学科技新成就、新产品不断涌现。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教学目标要求的需要,提炼出展示创造魅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兴趣的材料,以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三、培养学生的设疑能力
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创新来自于问题的质疑。设疑能力实际上是观察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有时候,发现问题比解答问题本身更重要,因为一个问题的被发现,就预示着一项新的科技革命成果已在远处招手等待了。古往今来,世界科技历史上的每一项发明无不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学生的设疑能力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对课本中的固有结论设疑。如,当学习到金属活动顺序一节时,就有学生提出,“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够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为什么“K、Ca、Na除外”?(2)对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设疑。如在做氢气与氧化铜的反应试验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实验完成后还需要继续往试管里通入氢气?(3)对日常生活现象设疑。如在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后有学生提出,冬天烤火时,很重的木柴烧完后为什么只留下很轻的灰烬,质量怎么没“守恒”?对于学生的设疑提问,教师应当作为闪光点予以保护,要在全班同学中给予大力表扬,并耐心解答。有时候,我们对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的解答,还能起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实现由问题的发现到新的知识、理论或科技成果诞生的关键,是一个人的创新素质中最主体的部分。一切有助于问题的解答和新的成果出现的思维模式均可叫做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看重学生的内在动力,把学生看成有独立人格的主动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统制了过程讲解和结论,将“现成饭”喂给学生,而要让学生多去自行探索,或去作逻辑推理,或去开展由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或去进行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或去展开想像与联想……总之,把思维的过程交给学生,教师只作点拨和小结。比如,在对几种酸的性质作比较与鉴别时,就可以让学生自行进行。
教师在作启发引导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虽然化学现象是宏观的,但是其构成和变化的内部机制却是微观的,如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内部结构的变化,对于第一次接触微观世界的学生来说是较难理解的,这就需要发展学生的想像力。二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和引导学生一题多解,而不是强求“最优模式”。三是在讲解时注重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整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四是讲课时要注意融入时代特色,把我国和世界上当今的一些科技成果与课文中的相关知识挂起钩来,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去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