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以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的《南京零距离》和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为代表的民生新闻栏目掀起了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作为我国四级电视台中最末级的小电视台——县级电视台,由于资金、技术以及地域条件的限制,无法与省市台在同一层面上竞争。既然县级电视台不具备“远取诸物”的条件,就只能“近取诸身”。省市台的大量资讯信息和深度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满足了地方受众对外界信息的需求欲望,而发生在本地,具有地方特色的百姓新闻却成为一个收视空白。民生新闻以平民化的姿态,贴近社会现实生活,不仅仅尊重了百姓的知情权,而且实现了话语权的转移,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对地方受众而言,“国计”新闻固然有价值,但关系自身的“民生”新闻更会引起关注。县级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发挥地域接近性,扎根于本地,切切实实地为当地受众提供贴心、贴身的优质服务,从贴近性上开掘新闻,积极拓展新闻资源。
强化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的选题思维
象山电视台在2006年3月开设了民生新闻栏目《周末六点半》,要求记者编辑的选题标准是:选题上要更多地从人出发,考虑这则新闻是否和普通百姓息息相关,是否能从中映射出人性美的光彩或者揭露人性中丑恶的一面。也就是说,新闻播出后能否为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行动参考和价值坐标。为此,栏目在推出时就设置了《DV万象》、《热线回递》、《彩信读图》、《生活点击》等子栏目,把视角对准普通老百姓,关注民生、服务民众,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
与民平等的采访视角
与民平等的采访视角就是要求记者放下架子,以一个普通平民的视角,在平凡百姓的生活中寻找不平凡。从记者的角度讲,就是要以平民化的价值取向和平视生活的视角来观察社会,思考问题,拍摄镜头,组织报道。今年五一节前,象山电视台组织了一组报道《“小王”过五一》,通过对市民“小王”怎样过五一节的跟踪拍摄,反映了象山县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和日趋完善的旅游设施。由于市民“小王”成为了新闻主角,其他的市民都觉得这组报道真实可信、生动亲切。
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电视是线性传播,稍纵即逝。如果记者的解说词写得不够通俗,观众就不容易解码,即使是一篇生动感人的新闻也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要做到新闻的通俗易懂,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善于运用同期声。由于同期声直接来自新闻现场,真实感强,新闻中人物情感一目了然,新闻细节也会展露无遗,容易给观众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平等亲切的主持风格
“说”新闻是民生新闻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央视著名新闻主持人白岩松说过:“现在的时代已不是故事的时代,而是讲述的时代。”在生活快节奏给人们带来压力的今天,观众更喜欢以一种平等的姿态接受新闻信息。《南京零距离》主持人孟非“说”新闻是“犀利+个性化”的评论,《第七日》原主持人元元则是“宽厚+到位”的绝唱,孟非和元元朴实、真诚的“说”,能直接说到老百姓的心窝子里,从而产生“替咱老百姓说话”的思想共鸣和观点认同,拉近了栏目与受众的距离,在受众心目中树立了栏目的“亲民形象”。民生新闻栏目改变了原先新闻栏目“呆板”的面孔,与观众产生了心灵的互动。
预防几大误区
媒体在实践“三贴近”,采编民生新闻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以下三方面关系,防止民生新闻成为单纯的市民新闻。
防止新闻异化,正确处理好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的关系
什么是民众最为关心的新闻?笔者认为,最好的新闻是新闻本身足以传达一切必要的有效信息,而民生新闻中有很大一部分涉及到舆论监督,因此受众会产生一种“找媒体比找行政部门更有效”的错觉。毋庸置疑,新闻媒体只是一个信息传输和交流的平台,它的作用应局限于表达民意层面,而不应落到实现民意层面。然而,有的记者为追求“收视率”的轰动效应,竭尽所能变化招式,以主观意识解读新闻事件,使得新闻事件本身的逻辑力量被淡化,甚至被异化。这对传媒的公信力影响几乎是致命的。
2006年7月,象山台记者采制了一条《医保“平价”药店开业半天为何夭折》的稿件,稿件后来被“枪毙”了,原因是当地政府部门即将同时开设十多家医保“平价”药房,而对这家抢先开设的药店只是予以暂时停业。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牢记自己的责任,在任何情况下,新闻媒体都要把握住舆论监督的时机和尺度,不要向社会发出错误的信号。
防止新闻娱乐化,正确处理隐私权与表达权的关系
民生新闻出现后,由于民生新闻题材多为市民生活小插曲,加上有的主持人无端戏说,使得部分新闻表现出“娱乐化”的倾向。但是,民生新闻所改变的应该只是新闻单位由“抬头望天变为低头看路”,好新闻的价值与取向不应该变,新闻的主流思想性质也不应该有丝毫改变。同时民生新闻的特色之一是把表达权还给了普通民众。不滥用自己的采访权,充分尊重被采访者和受众的利益,是媒体工作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曾经有位观众主动找到象山电视台,讲述了自己在街头被骗的一次经历,同时这位观众又有顾虑,怕被家人和朋友认出后笑话。编导觉得这位观众的被骗经历对其他市民有借鉴意义,值得报道,于是对这位观众的形象作了遮蔽,对声音进行了处理,看似只是几个镜头的遮蔽,但却暗含了记者对他人隐私权的尊重和保护。民生新闻往往涉及到情感、隐私、邻里关系等诸多复杂的社会因素,记者在尊重表达权的同时,还应该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充分尊重被采访者的隐私权。
防止新闻“大而全”,正确处理好本土特色和新闻雷同化的关系
县级电视台的民生新闻只有扎根于本土特色,才能被当地受众所接受,而一味地模仿,做“大而全”的新闻栏目对县级电视台来说,不仅劳民伤财,而且还与当地受众之间拉开了距离。在民生新闻的运作上,《南京零距离》和《第七日》有许多有价值的地方可供县级电视台借鉴,但是不顾自身实际对节目缺乏创意的整套照搬,出现普遍的克隆“零距离”现象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县级电视台在开办民生新闻栏目时,应该始终清醒地认识这一点:民生新闻无论是社会新闻还是生活资讯,无论是灾害报道还是逸闻趣事,都应该始终操持反映民众心声、维护社会安宁、呼求社会公平的意识;通过立足本地,塑造当地市民主流价值观念的愿望,使民生新闻突破就事记事的层面,赋予它新的文化内涵和深层的社会意义。
强化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的选题思维
象山电视台在2006年3月开设了民生新闻栏目《周末六点半》,要求记者编辑的选题标准是:选题上要更多地从人出发,考虑这则新闻是否和普通百姓息息相关,是否能从中映射出人性美的光彩或者揭露人性中丑恶的一面。也就是说,新闻播出后能否为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行动参考和价值坐标。为此,栏目在推出时就设置了《DV万象》、《热线回递》、《彩信读图》、《生活点击》等子栏目,把视角对准普通老百姓,关注民生、服务民众,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
与民平等的采访视角
与民平等的采访视角就是要求记者放下架子,以一个普通平民的视角,在平凡百姓的生活中寻找不平凡。从记者的角度讲,就是要以平民化的价值取向和平视生活的视角来观察社会,思考问题,拍摄镜头,组织报道。今年五一节前,象山电视台组织了一组报道《“小王”过五一》,通过对市民“小王”怎样过五一节的跟踪拍摄,反映了象山县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和日趋完善的旅游设施。由于市民“小王”成为了新闻主角,其他的市民都觉得这组报道真实可信、生动亲切。
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电视是线性传播,稍纵即逝。如果记者的解说词写得不够通俗,观众就不容易解码,即使是一篇生动感人的新闻也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要做到新闻的通俗易懂,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善于运用同期声。由于同期声直接来自新闻现场,真实感强,新闻中人物情感一目了然,新闻细节也会展露无遗,容易给观众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平等亲切的主持风格
“说”新闻是民生新闻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央视著名新闻主持人白岩松说过:“现在的时代已不是故事的时代,而是讲述的时代。”在生活快节奏给人们带来压力的今天,观众更喜欢以一种平等的姿态接受新闻信息。《南京零距离》主持人孟非“说”新闻是“犀利+个性化”的评论,《第七日》原主持人元元则是“宽厚+到位”的绝唱,孟非和元元朴实、真诚的“说”,能直接说到老百姓的心窝子里,从而产生“替咱老百姓说话”的思想共鸣和观点认同,拉近了栏目与受众的距离,在受众心目中树立了栏目的“亲民形象”。民生新闻栏目改变了原先新闻栏目“呆板”的面孔,与观众产生了心灵的互动。
预防几大误区
媒体在实践“三贴近”,采编民生新闻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以下三方面关系,防止民生新闻成为单纯的市民新闻。
防止新闻异化,正确处理好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的关系
什么是民众最为关心的新闻?笔者认为,最好的新闻是新闻本身足以传达一切必要的有效信息,而民生新闻中有很大一部分涉及到舆论监督,因此受众会产生一种“找媒体比找行政部门更有效”的错觉。毋庸置疑,新闻媒体只是一个信息传输和交流的平台,它的作用应局限于表达民意层面,而不应落到实现民意层面。然而,有的记者为追求“收视率”的轰动效应,竭尽所能变化招式,以主观意识解读新闻事件,使得新闻事件本身的逻辑力量被淡化,甚至被异化。这对传媒的公信力影响几乎是致命的。
2006年7月,象山台记者采制了一条《医保“平价”药店开业半天为何夭折》的稿件,稿件后来被“枪毙”了,原因是当地政府部门即将同时开设十多家医保“平价”药房,而对这家抢先开设的药店只是予以暂时停业。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牢记自己的责任,在任何情况下,新闻媒体都要把握住舆论监督的时机和尺度,不要向社会发出错误的信号。
防止新闻娱乐化,正确处理隐私权与表达权的关系
民生新闻出现后,由于民生新闻题材多为市民生活小插曲,加上有的主持人无端戏说,使得部分新闻表现出“娱乐化”的倾向。但是,民生新闻所改变的应该只是新闻单位由“抬头望天变为低头看路”,好新闻的价值与取向不应该变,新闻的主流思想性质也不应该有丝毫改变。同时民生新闻的特色之一是把表达权还给了普通民众。不滥用自己的采访权,充分尊重被采访者和受众的利益,是媒体工作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曾经有位观众主动找到象山电视台,讲述了自己在街头被骗的一次经历,同时这位观众又有顾虑,怕被家人和朋友认出后笑话。编导觉得这位观众的被骗经历对其他市民有借鉴意义,值得报道,于是对这位观众的形象作了遮蔽,对声音进行了处理,看似只是几个镜头的遮蔽,但却暗含了记者对他人隐私权的尊重和保护。民生新闻往往涉及到情感、隐私、邻里关系等诸多复杂的社会因素,记者在尊重表达权的同时,还应该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充分尊重被采访者的隐私权。
防止新闻“大而全”,正确处理好本土特色和新闻雷同化的关系
县级电视台的民生新闻只有扎根于本土特色,才能被当地受众所接受,而一味地模仿,做“大而全”的新闻栏目对县级电视台来说,不仅劳民伤财,而且还与当地受众之间拉开了距离。在民生新闻的运作上,《南京零距离》和《第七日》有许多有价值的地方可供县级电视台借鉴,但是不顾自身实际对节目缺乏创意的整套照搬,出现普遍的克隆“零距离”现象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县级电视台在开办民生新闻栏目时,应该始终清醒地认识这一点:民生新闻无论是社会新闻还是生活资讯,无论是灾害报道还是逸闻趣事,都应该始终操持反映民众心声、维护社会安宁、呼求社会公平的意识;通过立足本地,塑造当地市民主流价值观念的愿望,使民生新闻突破就事记事的层面,赋予它新的文化内涵和深层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