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弱势群体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也事关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就此话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关心 弱势群体 小康社会 需要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弱势群体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被打破,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重新调整,以下岗职工、失业人员、打工者、待业人员以及贫困农民为主体的弱势群体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弱势群体所处的社会地位的特殊性,他们的权利和利益容易被忽视和侵害。
1 要充分认识关心弱势群体的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的是一个人口众多、贫穷落后的局面,建国60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由于基础较差,社会成员的经济基础绝大多数并不丰厚,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一直处于弱势状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人民的生活状况普遍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伴随着体制的转变和利益的调整,又出现了新的弱势群体。应该看到,他们生存于社会的不同行业,遍及不同的地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一个复杂的群体。
由于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处于边缘,与权力、经济及文化的联系微弱,而且本身缺乏劳动技能,没有竞争力,其面临的困境一时难以改变。他们对社会转型期分配不公、收入差距的拉开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思想深处常有浓重的消极负面情绪,极易成为不稳定因素,从而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由此不难看出,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但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复兴,而且包括社会各个群体生活质量的大提高,当然也包括弱势群体。要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必须高度重视、关心帮助弱势群体,使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提高,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改善生活条件,推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关心弱势群体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要充分了解我国目前弱势群体的特征
目前中国弱势群体在整体上具有以下5个重要特征:一是弱势群体的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学术界一般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前者沦为弱势群体,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如年龄、疾病等;后者则基本上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如下岗、失业、受排斥等。从中国弱势群体的整体情况看,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主要是由于社会原因导致其陷于弱势地位的,因此,应当侧重从社会支持的角度考虑问题;二是现有弱势群体中的很多人是在原体制下做出贡献的人。特别是一些早年退休者和国有集体企业的失业、下岗职工等,社会也应当一并考虑对其实施补偿;三是目前弱势群体是在社会分化加剧的情况下出现的,很多人有较强的相对剥夺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是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很不均衡,中国已经由改革开放前的平均主义盛行的社会转变为一个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社会,基于经济分化的社会分化也越来越大,一些人的相对社会地位下降了,引发了比较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四是目前的全球化进程有可能对国内弱势群体造成更加不利的影响,并且有可能使弱势群体的规模继续扩大。在全球化进程中,那些接近资本、接近权力或者受过良好教育的强势群体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利益,而普通的劳动者不仅获利机会少,而且可能降低福利,成为全球化成本的承担者。在我们关注国内弱势群体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全球化这一背景;五是目前我们对于弱势群体的支持还很有限,难以有效地改变其弱势地位。
3 关心弱势群体要确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弱势群体作为改革代价较大的负担者和利益的较少获得者,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很多困难,不同的弱势群体有不同的困难,但关键的也是最根本的是物质利益方面的困难。只有从多方面实实在在帮助他们,才能使他们的生活逐步改善,从而解决物质利益方面的困难,最终脱离弱势群体。
一是要从思想上帮助他们。要认识到他们由于客观生活的困扰,普遍心理压力较大,思想障碍较多,又缺乏正常的宣泄渠道和机会,时间一长,就会形成严重的思想问题,有的意志消沉,一蹶不振,有的怨天尤人,怒火中烧,有的脾气暴躁,人际关系紧张,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要从思想上帮助他们,就要区别不同人的不同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工作,特别是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困难,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帮助他们分析、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和途径。对于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的人,更要耐心地做好思想工作,用具体的事例、道理来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避免用空洞的说教引起他们的反感,要怀着深厚的感情,真心实意地给他们做工作。要注意尊重他们的人格自由、爱好,以平和的态度、真诚的语气、耐心细致地进行说服教育,用真情感化激励他们,使他们摆脱错误观念的误导和束缚,重新鼓起勇气,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要从技能上帮助他们。弱势群体中绝大多数人是因为本身文化水平低,没有技术能力,从而失去就业机会或创收机会而陷入困境。因此,要解决他们的困难,除从思想上帮助外,广泛开展各种职业技术培训,继续实施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广泛开展科技扶贫,把适用的、投资少、见效快得项目和难度不大的技术,推广到贫困山区。增加他们的致富能力,对一些文化水平低、重体力型的打工者,要注意培养他们掌握一项专业技能,由体能型向智力型转变。这样通过提高劳动技能,不但能解决弱势群体的困难,而且也帮助他们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
三是要从经济上帮助他们。应该承认,所有弱势群体的困难都集中表现在经济困难上,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基本生活保障、就医、子女上学等都无法保证的困难户,其经济上的困扰就更加明显。要从经济上给予帮助,以解其燃眉之急。要广泛发动社会团体、企业及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捐资捐物,带动全社会形成共识,人人行动,形成合力给弱势群体以有力的救助和帮扶,切实改善其生活、生存状况。 4 全社会都要关心帮助弱势群体
首先,要看到弱势群体的形成,很大程度是客观上造成的。如:贫困地区的农民、下岗职工、打工者等。由于其生存环境的不可抗拒性,或者对社会的不适应,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获得利益的能力下降。但是反过来看,正是他们这种变化,较多地承担了社会变革当中的代价,因此,我们应该对他们充满感情,而不能认为是社会前进的阻力。其次,要肯定弱势群体在社会中得重要作用。弱势群体相对处于体力型劳动密集的地区和行业,而他们大多数是以低廉的报酬从事着重体力的工作,试想,如果没有进城打工者,城市会是个什么样子?没有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我国遍布大江南北的建筑工程又是什么样子?可以肯定地说,弱势群体,同样是社会进步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看到他们积极的一面,而不能认为是社会前进的包袱。
弱势群体来自各行各业,成分较为复杂,人员分散、流动性强,对他们的关心帮助是全社会的。除了国家在再就业、社会保障、税收政策、医疗卫生、教育改革等方面客观的予以考虑外,全社会各个阶层、各类人员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推动社会的发展。各级政府应把关心弱势群体,推动社会的发展作为促进本地区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确实为解决他们的困难创造条件,并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从不同侧面引导他们共同进步;要掌握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具体情况,清楚掌握弱势群体中每一个成员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困扰他们的实际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要广泛发动行政人员、党团员、各行各业先进人物,特别是要动员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做好帮扶工作;要积极开展志愿者活动,通过志愿者从事捐资捐物、就业培训、科技下乡、法律宣传等活动,有效解决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激发他们转变观念、学习知识技术、提高劳动技能的热情。此外,社会各行各业、各系统要取得共识,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共同关心、共同解决弱势群体困难的良好工作格局。
客观事物的发展总是处在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对立统一规律的矛盾运动中。同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符合这一客观规律的,社会的发展由平衡到打破平衡,再寻找新的更高水平的平衡,真正达到最终的和谐统一。弱势群体现象是人类社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平衡矛盾,只要我们坚持唯物辩证主义的观点,正确认识形成弱势群体的客观性及其复杂性和重要性,采取积极的态度,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逐步缩小差距,就此使他们基本上过上富足的生活,这样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才能早日实现,到那时,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幸福、美好。
关键词:关心 弱势群体 小康社会 需要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弱势群体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被打破,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重新调整,以下岗职工、失业人员、打工者、待业人员以及贫困农民为主体的弱势群体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弱势群体所处的社会地位的特殊性,他们的权利和利益容易被忽视和侵害。
1 要充分认识关心弱势群体的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的是一个人口众多、贫穷落后的局面,建国60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由于基础较差,社会成员的经济基础绝大多数并不丰厚,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一直处于弱势状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人民的生活状况普遍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伴随着体制的转变和利益的调整,又出现了新的弱势群体。应该看到,他们生存于社会的不同行业,遍及不同的地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一个复杂的群体。
由于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处于边缘,与权力、经济及文化的联系微弱,而且本身缺乏劳动技能,没有竞争力,其面临的困境一时难以改变。他们对社会转型期分配不公、收入差距的拉开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思想深处常有浓重的消极负面情绪,极易成为不稳定因素,从而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由此不难看出,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但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复兴,而且包括社会各个群体生活质量的大提高,当然也包括弱势群体。要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必须高度重视、关心帮助弱势群体,使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提高,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改善生活条件,推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关心弱势群体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要充分了解我国目前弱势群体的特征
目前中国弱势群体在整体上具有以下5个重要特征:一是弱势群体的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学术界一般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前者沦为弱势群体,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如年龄、疾病等;后者则基本上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如下岗、失业、受排斥等。从中国弱势群体的整体情况看,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主要是由于社会原因导致其陷于弱势地位的,因此,应当侧重从社会支持的角度考虑问题;二是现有弱势群体中的很多人是在原体制下做出贡献的人。特别是一些早年退休者和国有集体企业的失业、下岗职工等,社会也应当一并考虑对其实施补偿;三是目前弱势群体是在社会分化加剧的情况下出现的,很多人有较强的相对剥夺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是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很不均衡,中国已经由改革开放前的平均主义盛行的社会转变为一个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社会,基于经济分化的社会分化也越来越大,一些人的相对社会地位下降了,引发了比较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四是目前的全球化进程有可能对国内弱势群体造成更加不利的影响,并且有可能使弱势群体的规模继续扩大。在全球化进程中,那些接近资本、接近权力或者受过良好教育的强势群体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利益,而普通的劳动者不仅获利机会少,而且可能降低福利,成为全球化成本的承担者。在我们关注国内弱势群体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全球化这一背景;五是目前我们对于弱势群体的支持还很有限,难以有效地改变其弱势地位。
3 关心弱势群体要确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弱势群体作为改革代价较大的负担者和利益的较少获得者,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很多困难,不同的弱势群体有不同的困难,但关键的也是最根本的是物质利益方面的困难。只有从多方面实实在在帮助他们,才能使他们的生活逐步改善,从而解决物质利益方面的困难,最终脱离弱势群体。
一是要从思想上帮助他们。要认识到他们由于客观生活的困扰,普遍心理压力较大,思想障碍较多,又缺乏正常的宣泄渠道和机会,时间一长,就会形成严重的思想问题,有的意志消沉,一蹶不振,有的怨天尤人,怒火中烧,有的脾气暴躁,人际关系紧张,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要从思想上帮助他们,就要区别不同人的不同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工作,特别是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困难,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帮助他们分析、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和途径。对于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的人,更要耐心地做好思想工作,用具体的事例、道理来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避免用空洞的说教引起他们的反感,要怀着深厚的感情,真心实意地给他们做工作。要注意尊重他们的人格自由、爱好,以平和的态度、真诚的语气、耐心细致地进行说服教育,用真情感化激励他们,使他们摆脱错误观念的误导和束缚,重新鼓起勇气,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要从技能上帮助他们。弱势群体中绝大多数人是因为本身文化水平低,没有技术能力,从而失去就业机会或创收机会而陷入困境。因此,要解决他们的困难,除从思想上帮助外,广泛开展各种职业技术培训,继续实施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广泛开展科技扶贫,把适用的、投资少、见效快得项目和难度不大的技术,推广到贫困山区。增加他们的致富能力,对一些文化水平低、重体力型的打工者,要注意培养他们掌握一项专业技能,由体能型向智力型转变。这样通过提高劳动技能,不但能解决弱势群体的困难,而且也帮助他们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
三是要从经济上帮助他们。应该承认,所有弱势群体的困难都集中表现在经济困难上,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基本生活保障、就医、子女上学等都无法保证的困难户,其经济上的困扰就更加明显。要从经济上给予帮助,以解其燃眉之急。要广泛发动社会团体、企业及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捐资捐物,带动全社会形成共识,人人行动,形成合力给弱势群体以有力的救助和帮扶,切实改善其生活、生存状况。 4 全社会都要关心帮助弱势群体
首先,要看到弱势群体的形成,很大程度是客观上造成的。如:贫困地区的农民、下岗职工、打工者等。由于其生存环境的不可抗拒性,或者对社会的不适应,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获得利益的能力下降。但是反过来看,正是他们这种变化,较多地承担了社会变革当中的代价,因此,我们应该对他们充满感情,而不能认为是社会前进的阻力。其次,要肯定弱势群体在社会中得重要作用。弱势群体相对处于体力型劳动密集的地区和行业,而他们大多数是以低廉的报酬从事着重体力的工作,试想,如果没有进城打工者,城市会是个什么样子?没有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我国遍布大江南北的建筑工程又是什么样子?可以肯定地说,弱势群体,同样是社会进步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看到他们积极的一面,而不能认为是社会前进的包袱。
弱势群体来自各行各业,成分较为复杂,人员分散、流动性强,对他们的关心帮助是全社会的。除了国家在再就业、社会保障、税收政策、医疗卫生、教育改革等方面客观的予以考虑外,全社会各个阶层、各类人员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推动社会的发展。各级政府应把关心弱势群体,推动社会的发展作为促进本地区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确实为解决他们的困难创造条件,并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从不同侧面引导他们共同进步;要掌握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具体情况,清楚掌握弱势群体中每一个成员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困扰他们的实际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要广泛发动行政人员、党团员、各行各业先进人物,特别是要动员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做好帮扶工作;要积极开展志愿者活动,通过志愿者从事捐资捐物、就业培训、科技下乡、法律宣传等活动,有效解决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激发他们转变观念、学习知识技术、提高劳动技能的热情。此外,社会各行各业、各系统要取得共识,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共同关心、共同解决弱势群体困难的良好工作格局。
客观事物的发展总是处在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对立统一规律的矛盾运动中。同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符合这一客观规律的,社会的发展由平衡到打破平衡,再寻找新的更高水平的平衡,真正达到最终的和谐统一。弱势群体现象是人类社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平衡矛盾,只要我们坚持唯物辩证主义的观点,正确认识形成弱势群体的客观性及其复杂性和重要性,采取积极的态度,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逐步缩小差距,就此使他们基本上过上富足的生活,这样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才能早日实现,到那时,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幸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