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把我们社工叫‘萤火虫’,很形象。”陈策楼镇社工站站长、“中国最美社工”蒋俊杰说,“‘萤火虫’力量微小,但对活动中接受帮助的人而言,却是阳光。”
富于想象的黄州人,让“萤火虫”发出温暖城乡群众的道道荧光,使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水平实现质的提升。
由“缺手段”向“聚资源”转变
一叠红纸,一双巧手,刀起无声,纸屑落地,一幅精美的“福”字作品,在蒋俊杰手中成形。“我们村叫王福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所以,我今天教各位老人家剪‘福’字……”
在陈策楼镇王福塆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蒋俊杰正在上手工课,坐在她面前的30多名学生,都是村里的老人。
下午放学后,建新社区的“四点半学校”热闹了起来, 20多名留守儿童陆续来到学校,在社工的辅导下,认真做完作业,开心地玩起了游戏。这个“四点半学校”正是为了填补学生放学后、家长下班前两个小时的“失管时间”。
无论是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还是“四点半学校”,都是黄州区“服务再造”的载体,更是“党建 社工”的阵地。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专业社工,我们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延伸党组织服务的触角。”黄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余继波说。
在黄州区的40多万人中,“三留守”(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障者的比例将近6%。为了改善他们的生存质量,各个街道纷纷开始行动:2014年11月,黄冈市第一个街道社工机构“梁嫣红赤壁街道社工服务中心”宣告成立,“中国最美社工”梁嫣红在挂牌仪式上向大家阐述社工的意义:“社会工作,简称社工,是一个服务弱势群体,改善社会环境的学科和职业。”
赤壁街道的成功示范,起到了带动效应。2014年11月,东湖街道投入22万元,与武汉楚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作,引进4名专业社工,成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和社工服务站;2015年10月8日,堵城镇刘塆村成立全市第一个村级社工服务室;10月20日,陈策楼镇出资10万元,从武汉市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引进12名专业社工,建起全市首家服务农民的公益性专业社会工作机构——陈策楼镇社工服务站……
37歲的刘志是刘塆村村支书兼村社工室主任。几年前,他将年收入数百万元的企业托付给别人,立志回乡报效桑梓。他垫资20多万元,把村委会旧办公楼修缮一新,挂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牌子,成立社工室。以社工室为经,四点半学校、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村志编修组、环境卫生组为纬,织出了共融、共建、共享的美景。
去年重阳节,社工室策划并举办了刘塆村首届孝亲敬老节。83岁的刘少清老人在“百叟宴”上即兴作诗:“恰逢盛世又重阳,百人娱悦聚华堂;携手共筑中国梦,拳拳敬老福久长。”
自从来了社工,赤壁、东湖、陈策楼和刘塆孵化出268个社会组织,吸收4.6多万名居民为会员,吸引40%的居民参加兴趣或服务活动。几个乡镇街道、社区和行政村的头头脑脑们,除了干部、党务工作者身份,还多了一个头衔:社工。赤壁街道称此为“一引双培”:引进专业社区工作团队,培育本地社会组织、培训本土专业社工,实现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
“党建 社工”服务模式,改变了组织部门“单打一”的局面,实现了“多元化”的拓展。“社工服务是党委、政府公共服务的延伸和补充,也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在“党建 社工”模式向纵深推进时,黄州区委书记肖燕梅表示,他们将努力把“党建 社工”服务模式打造成在全市、全省叫得响的党建特色品牌。
富于想象的黄州人,让“萤火虫”发出温暖城乡群众的道道荧光,使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水平实现质的提升。
由“缺手段”向“聚资源”转变
一叠红纸,一双巧手,刀起无声,纸屑落地,一幅精美的“福”字作品,在蒋俊杰手中成形。“我们村叫王福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所以,我今天教各位老人家剪‘福’字……”
在陈策楼镇王福塆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蒋俊杰正在上手工课,坐在她面前的30多名学生,都是村里的老人。
下午放学后,建新社区的“四点半学校”热闹了起来, 20多名留守儿童陆续来到学校,在社工的辅导下,认真做完作业,开心地玩起了游戏。这个“四点半学校”正是为了填补学生放学后、家长下班前两个小时的“失管时间”。
无论是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还是“四点半学校”,都是黄州区“服务再造”的载体,更是“党建 社工”的阵地。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专业社工,我们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延伸党组织服务的触角。”黄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余继波说。
在黄州区的40多万人中,“三留守”(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障者的比例将近6%。为了改善他们的生存质量,各个街道纷纷开始行动:2014年11月,黄冈市第一个街道社工机构“梁嫣红赤壁街道社工服务中心”宣告成立,“中国最美社工”梁嫣红在挂牌仪式上向大家阐述社工的意义:“社会工作,简称社工,是一个服务弱势群体,改善社会环境的学科和职业。”
赤壁街道的成功示范,起到了带动效应。2014年11月,东湖街道投入22万元,与武汉楚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作,引进4名专业社工,成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和社工服务站;2015年10月8日,堵城镇刘塆村成立全市第一个村级社工服务室;10月20日,陈策楼镇出资10万元,从武汉市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引进12名专业社工,建起全市首家服务农民的公益性专业社会工作机构——陈策楼镇社工服务站……
37歲的刘志是刘塆村村支书兼村社工室主任。几年前,他将年收入数百万元的企业托付给别人,立志回乡报效桑梓。他垫资20多万元,把村委会旧办公楼修缮一新,挂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牌子,成立社工室。以社工室为经,四点半学校、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村志编修组、环境卫生组为纬,织出了共融、共建、共享的美景。
去年重阳节,社工室策划并举办了刘塆村首届孝亲敬老节。83岁的刘少清老人在“百叟宴”上即兴作诗:“恰逢盛世又重阳,百人娱悦聚华堂;携手共筑中国梦,拳拳敬老福久长。”
自从来了社工,赤壁、东湖、陈策楼和刘塆孵化出268个社会组织,吸收4.6多万名居民为会员,吸引40%的居民参加兴趣或服务活动。几个乡镇街道、社区和行政村的头头脑脑们,除了干部、党务工作者身份,还多了一个头衔:社工。赤壁街道称此为“一引双培”:引进专业社区工作团队,培育本地社会组织、培训本土专业社工,实现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
“党建 社工”服务模式,改变了组织部门“单打一”的局面,实现了“多元化”的拓展。“社工服务是党委、政府公共服务的延伸和补充,也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在“党建 社工”模式向纵深推进时,黄州区委书记肖燕梅表示,他们将努力把“党建 社工”服务模式打造成在全市、全省叫得响的党建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