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龙眼是我国的特色水果之一。树体高大,树冠常绿,是优良的绿化树种;龙眼果肉自古被视为珍贵补品,有补心益脾养血安神之功效,可作为治疗神经衰弱、贫血、病后体虚、妇女产后血亏等症的滋补品,还具有抗衰老、抗癌、降血脂等多方面的活性作用;龙眼果肉除鲜食外,还可以加工成圆肉、龙眼干、龙眼糖水罐头及龙眼膏等。近年来,《三峡水库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的实施,扩大了龙眼种植规模,达到减少水土流失,保证三峡工程安全运行,改善水库周边生态景观,同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态、经济“双赢”目标。
关键词:龙眼 ;产业发展;三峡库区
1 新乡镇龙眼产业的现状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长江沿岸从广东引进龙眼开始种植,在举安村由政府主导集中成片种植100多亩建立一个标准龙眼种植园;由于人多地少,农作物种植水平低下,良田沃土只能种植粮食作物解决生存问题,龙眼一般只能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脚零星种植。八十年代初,土地承包到户,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的农户开始成片种植龙眼。龙眼成为长江沿岸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还造就了一批“万元户”。近年来,镇政府通过市场引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招商引资、优化环境和强化服务等措施,新建龙眼基地1200亩。
1.1 发展格局基本构成
新乡镇地处四川盆地边缘,属于亚热带的深丘地带,海拔高度在175—1411米间。根据万州区气象局最近三十年来的气象资料平均值:日照时数为全年1258.3小时,全年有效积温10℃≤5500—6100℃,年平均气温18℃,极端最高温度42.3℃,极端最低温度-3.7℃,降雨量1229.2㎜。长江沿岸的土壤、光照、温度、水分等均适宜龙眼生长条件;三峡工程建设“百万”大移民后,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原合作村9组,村民全迁,淹没线上还有200多亩耕地);通过实施“基本农田整理工程”、“移土培肥工程”、“库周交通建设工程”、“土地整理工程”、“库周绿化带建设工程”等项目,完善了路、堰、池(塘)及管网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为龙眼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政府引导组建了新乡镇龙眼专业合作社。
1.2 规模效益逐渐显现
近年来,镇政府坚持以大力培育扶持种植大户为突破口,龙眼基地的规模和产果质量空前提高,果农效益大幅提升。现培育龙眼种植大户2户,种植面积220亩,业主开发种植1000亩。
1.3 发展模式初具雏形
产业发展经过多年的摸索,基本推行“业主+合作社+果农”或“业主(合作社)+基地”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产”以基地(大户)为支撑,“销”以合作社为主导,使业主、合作社、基地、果农之间形成了有机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果农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提高了市场的整体竞争能力。
2 新乡镇龙眼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几年来对扩展生产基地和培育生产大户等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我镇的龙眼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果农年收入也大幅提高。龙眼定位为我镇特色产业,随着龙眼生产的发展,量与质、产与销的不协调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产业缺乏总体规划
龙眼产业缺乏完整的总体规划,小农意识观念较强,土地流转不畅,标准化栽培难以付诸实施,主要以分户经营,小规模传统式的生产,生产目标不明确,难以适应大市场的需求。
2.2 科技含量不高
我镇结果龙眼主要以地方品种为主,系早期涉入的果农自发种植,一直以来实行粗放管理,产量取决于自然气候。近年来,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遵循市场规律,大力发展以蜀冠、大乌圆为主的基地建设,管理技术有了一定进步,单产得到提高,但从质量上看,仍然存在差距,有待进一步加强。据调查,全镇龙眼产品按优等、中等、次品分级比为2:6:2,按目前以鲜销为主的状况看,优质果占的比例小,导致市场销售价格出现较大波动,经常出现增产不增收。
2.3 品种布局单一
龙眼属于高糖低酸、高呼吸强度的多浆类水果。我国龙眼最早栽培在岭南,距今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国龙眼种植分布在华南、华东和西南亚热带地区,其中主要产区集中在广东、广西、福建东南部、海南、四川南部和台湾西南部,在重庆万州、江津、永川和涪陵的长江沿岸有少量种植。广东广西以石硖、大乌圆为主,石硖在7月底8月上旬上市,大乌圆在8月中下旬上市;福建福眼、赤壳为主,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上市;我镇种植龙眼以蜀冠为主,在9月下旬上市。龙眼在我地适宜种植范围小,单产较低,总产不高,虽然没有出现像红桔那样出现“烂市”现象,但品种较为单一,成熟期相对集中,上市期短给市场销售带来较大压力,果农不得不贱卖果子,丧失果农的管护信心,使龙眼产业步入一定程度的恶性循环。
3 对新乡镇龙眼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为了促进我镇龙眼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生产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果农收入,推动镇域经济可持续发展。3.1 把科技支撑作为发展的着力点
一是邀请农业科研院校的专业人士进行龙眼产业的总体规划,分布实施,包括品种布局、配套设施、精深加工、物流配送等,改变目前龙眼基地建设上存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建立标准化的生产技术体系,解决我镇龙眼产业发展在操作规程、促花保果、树冠管理、病虫防治、储藏保鲜等存在的技术难题;三是加快技术培训推广的步伐,针对我镇果农技术掌握参差不齐的现状,采取多种措施,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果农进行技术培训。
3.2 把培育大户(业主)作为发展的助推器
首先,充分利用三峡后期产业扶持政策。积极编制和申报三峡库区产业发展项目,争取项目资金的支持,要对大户(业主)龙眼基地的道路、水利设施、苗木等方面进行倾斜和扶持,使基地建设科学、规范、持久,既能控制产品质量,稳定产品数量,又能建立龙眼生产中的长效发展机制。
其次,建立农民互助基金合作社。为了有效解决大户(业主)发展龙眼生产缺少资金的问题,提高他们自我持续发展的能力,成立农民互助基金合作组织,向大户(业主)提供公平的信贷服务,促进龙眼产业迅速发展。
第三,进一步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土地等生产要素向龙眼种植大户(业主)集中,以点带面,树立典型,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以达到示范引路,共同发展的目的。
3.3 把新品种推广拓展市场作为发展的制高点
加强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使之适应龙眼产业发展的需要。随着栽培面积迅速扩大,产量激增,鲜销难的问题日益突出。迅速引进特早或特迟熟品种,延长龙眼鲜果供应期,同时引进大果、耐贮存性好的品种,是促进龙眼远销和调整龙眼产业结构的需要。
3.4 把贮藏保鲜与专业化作为发展的支撑点
一是提高采后贮藏保鲜和加工能力。龙眼成熟期集中,需要冷链设施的配合才能达到较理想的贮运效果。加强贮藏保鲜配套设备建设,提高龙眼采后贮运保鲜能力,是龙眼生产发展当务之急。
二是建立新型的龙眼专业化生产经营组织,实现产、供、销一体的龙眼产业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目前,龙眼生产以分散的个体经营模式为主,产业化生产水平低,技术推广体系不建全,果园管理不规范,单产低,品质优劣不一,市场竞争力低。要改变这种情况,有赖于有关政府部门切实重视,积极支持,加强宏观指导,制定相关政策和生产技术规程及产品质量标准,规范龙眼专业化生产经营组织的生产经营,以促进龙眼产业化生产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龙眼 ;产业发展;三峡库区
1 新乡镇龙眼产业的现状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长江沿岸从广东引进龙眼开始种植,在举安村由政府主导集中成片种植100多亩建立一个标准龙眼种植园;由于人多地少,农作物种植水平低下,良田沃土只能种植粮食作物解决生存问题,龙眼一般只能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脚零星种植。八十年代初,土地承包到户,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的农户开始成片种植龙眼。龙眼成为长江沿岸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还造就了一批“万元户”。近年来,镇政府通过市场引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招商引资、优化环境和强化服务等措施,新建龙眼基地1200亩。
1.1 发展格局基本构成
新乡镇地处四川盆地边缘,属于亚热带的深丘地带,海拔高度在175—1411米间。根据万州区气象局最近三十年来的气象资料平均值:日照时数为全年1258.3小时,全年有效积温10℃≤5500—6100℃,年平均气温18℃,极端最高温度42.3℃,极端最低温度-3.7℃,降雨量1229.2㎜。长江沿岸的土壤、光照、温度、水分等均适宜龙眼生长条件;三峡工程建设“百万”大移民后,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原合作村9组,村民全迁,淹没线上还有200多亩耕地);通过实施“基本农田整理工程”、“移土培肥工程”、“库周交通建设工程”、“土地整理工程”、“库周绿化带建设工程”等项目,完善了路、堰、池(塘)及管网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为龙眼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政府引导组建了新乡镇龙眼专业合作社。
1.2 规模效益逐渐显现
近年来,镇政府坚持以大力培育扶持种植大户为突破口,龙眼基地的规模和产果质量空前提高,果农效益大幅提升。现培育龙眼种植大户2户,种植面积220亩,业主开发种植1000亩。
1.3 发展模式初具雏形
产业发展经过多年的摸索,基本推行“业主+合作社+果农”或“业主(合作社)+基地”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产”以基地(大户)为支撑,“销”以合作社为主导,使业主、合作社、基地、果农之间形成了有机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果农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提高了市场的整体竞争能力。
2 新乡镇龙眼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几年来对扩展生产基地和培育生产大户等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我镇的龙眼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果农年收入也大幅提高。龙眼定位为我镇特色产业,随着龙眼生产的发展,量与质、产与销的不协调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产业缺乏总体规划
龙眼产业缺乏完整的总体规划,小农意识观念较强,土地流转不畅,标准化栽培难以付诸实施,主要以分户经营,小规模传统式的生产,生产目标不明确,难以适应大市场的需求。
2.2 科技含量不高
我镇结果龙眼主要以地方品种为主,系早期涉入的果农自发种植,一直以来实行粗放管理,产量取决于自然气候。近年来,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遵循市场规律,大力发展以蜀冠、大乌圆为主的基地建设,管理技术有了一定进步,单产得到提高,但从质量上看,仍然存在差距,有待进一步加强。据调查,全镇龙眼产品按优等、中等、次品分级比为2:6:2,按目前以鲜销为主的状况看,优质果占的比例小,导致市场销售价格出现较大波动,经常出现增产不增收。
2.3 品种布局单一
龙眼属于高糖低酸、高呼吸强度的多浆类水果。我国龙眼最早栽培在岭南,距今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国龙眼种植分布在华南、华东和西南亚热带地区,其中主要产区集中在广东、广西、福建东南部、海南、四川南部和台湾西南部,在重庆万州、江津、永川和涪陵的长江沿岸有少量种植。广东广西以石硖、大乌圆为主,石硖在7月底8月上旬上市,大乌圆在8月中下旬上市;福建福眼、赤壳为主,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上市;我镇种植龙眼以蜀冠为主,在9月下旬上市。龙眼在我地适宜种植范围小,单产较低,总产不高,虽然没有出现像红桔那样出现“烂市”现象,但品种较为单一,成熟期相对集中,上市期短给市场销售带来较大压力,果农不得不贱卖果子,丧失果农的管护信心,使龙眼产业步入一定程度的恶性循环。
3 对新乡镇龙眼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为了促进我镇龙眼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生产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果农收入,推动镇域经济可持续发展。3.1 把科技支撑作为发展的着力点
一是邀请农业科研院校的专业人士进行龙眼产业的总体规划,分布实施,包括品种布局、配套设施、精深加工、物流配送等,改变目前龙眼基地建设上存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建立标准化的生产技术体系,解决我镇龙眼产业发展在操作规程、促花保果、树冠管理、病虫防治、储藏保鲜等存在的技术难题;三是加快技术培训推广的步伐,针对我镇果农技术掌握参差不齐的现状,采取多种措施,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果农进行技术培训。
3.2 把培育大户(业主)作为发展的助推器
首先,充分利用三峡后期产业扶持政策。积极编制和申报三峡库区产业发展项目,争取项目资金的支持,要对大户(业主)龙眼基地的道路、水利设施、苗木等方面进行倾斜和扶持,使基地建设科学、规范、持久,既能控制产品质量,稳定产品数量,又能建立龙眼生产中的长效发展机制。
其次,建立农民互助基金合作社。为了有效解决大户(业主)发展龙眼生产缺少资金的问题,提高他们自我持续发展的能力,成立农民互助基金合作组织,向大户(业主)提供公平的信贷服务,促进龙眼产业迅速发展。
第三,进一步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土地等生产要素向龙眼种植大户(业主)集中,以点带面,树立典型,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以达到示范引路,共同发展的目的。
3.3 把新品种推广拓展市场作为发展的制高点
加强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使之适应龙眼产业发展的需要。随着栽培面积迅速扩大,产量激增,鲜销难的问题日益突出。迅速引进特早或特迟熟品种,延长龙眼鲜果供应期,同时引进大果、耐贮存性好的品种,是促进龙眼远销和调整龙眼产业结构的需要。
3.4 把贮藏保鲜与专业化作为发展的支撑点
一是提高采后贮藏保鲜和加工能力。龙眼成熟期集中,需要冷链设施的配合才能达到较理想的贮运效果。加强贮藏保鲜配套设备建设,提高龙眼采后贮运保鲜能力,是龙眼生产发展当务之急。
二是建立新型的龙眼专业化生产经营组织,实现产、供、销一体的龙眼产业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目前,龙眼生产以分散的个体经营模式为主,产业化生产水平低,技术推广体系不建全,果园管理不规范,单产低,品质优劣不一,市场竞争力低。要改变这种情况,有赖于有关政府部门切实重视,积极支持,加强宏观指导,制定相关政策和生产技术规程及产品质量标准,规范龙眼专业化生产经营组织的生产经营,以促进龙眼产业化生产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