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校园欺凌,你会想到什么?是触目惊心的欺凌画面,还是严厉的法律制裁?是欺凌者稚嫩却狰狞的面孔,还是受害者委屈无助的眼神?在校园欺凌事件中,被欺凌者身心都会受到伤害,而欺凌者则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总之,当事人及其家庭都是这场悲剧的承受者。
校园欺凌事件一般会发生在哪些群体中呢?2017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对2013—2015年各级法院审结生效的100起校园暴力刑事案件进行统计,数据显示: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高中生及职高身份的未成年被告人占比较高。
高中是未成年人迈向成年案情回放:2017年2月28日,北京某职业学院女生朱某因心情不爽,伙同另外4名女生在宿舍楼内随意找了2个女生进行殴打、辱骂。其间,5名女生还脱光了一名被欺凌女生的衣服,并用手机拍摄了羞辱、殴打她的视频,事后在自己的微信群内进行了小范围传播。据悉,一名被害人当天先后被殴打了3次。
人的关键时期,我们该如何抵制校园欺凌,还校园一个清静的环境? 判决结果:鉴于5名被告人实施犯罪时均未满十八周岁,在被羁押后均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并考虑到5名被告人的父母积极赔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且取得了被害人的谅解,法院依法对5名被告人从轻处罚。最终,法院依法判决被告人朱某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被告人赵某、李某、霍某、高某犯寻衅滋事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个月。这一判决表明,未成年人实施暴力伤害,同样不能逃避刑法的制裁。
判决结果出来的时候,很多人表示“大快人心”,因为欺凌者受到了法律严厉的制裁。但我们不要忽略了这件事背后还有更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受害者的心理创伤如何治疗?如何让欺凌者改过自新,重新融入社会?如何预防校园欺凌?……法律制裁的最终目的不是将欺凌者送进监狱,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维护学生的安全和校园的宁静。
我们只有理性认识校园欺凌事件,深入了解欺凌者和受害者,才能从中获取更有价值的经验教训。
校园欺凌,是指某些学生在有明确欺凌意图的前提下,通过语言、文字、肢体动作等方式对其他同学实施骚扰、抢夺财物、恶意戏弄、排挤、孤立、殴打等行为。目前,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比较频繁,已经影响到部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1)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针对10个省(区、市)的5864名中小学生调查的数据显示,偶尔被欺负的学生占32.5%,有6.1%的学生经常被高年级的学生欺负。
(2)当自身遭受欺凌时,45%的学生选择不向老师、家长或警察报告;看到他人遭受欺凌时,有59%的学生选择不向老师、家长或警察报告。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同学遭受过欺凌,但将近一半的同学选择了隐忍,而看到别人受欺凌时,更多的人选择不理睬。也许我们都知道沉默无济于事,但又苦于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听之任之。当然,抵制校园欺凌也不是以暴制暴这么简单,我们要深入了解欺凌者和被害者的心理,才能对症下药。
杨永龙
校园欺凌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随时有可能伸向你或者你身邊的同学,由于多方面原因,不是所有的欺凌事件都会被发现。有的人欺凌别人而毫无羞愧感,有的人被欺凌了却不自知或忍气吞声,然而,暂时的“风平浪静”很有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风暴。我们必须看清这些校园中的不良现象,寻找解决的途径,才能 还校园一份宁静。
接下来,让我们从欺凌者和受害者两个角度来看看校园欺凌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1. 欺凌者施暴的背后
欺凌者的心理一般包括冲动施暴和蓄意施暴两类。
(1)冲动施暴是指欺凌者在遭受挫折的当下立即爆发出来的侵犯行为。青少年把跟同龄人之间的交往看得极为重要,当感觉到自己在这一过程中受到阻碍、挫折,或者失去了面子时,有些人会激烈地“反抗”,表现之一就是侵犯别人。尤其是高中生,面临巨大的高考压力,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焦虑的状态,在学业方面表现不好的学生,这些压力和挫折更易使其自信心受损。有的人在内心积蓄愤怒,一旦找到爆发点,便会立即将情绪都发泄出来。这就属于冲动施暴。
(2)蓄意施暴是存心对别人进行欺凌,事先有心理和行动准备的行为。这类欺凌者一般都具有自尊心强、心胸狭窄、报复心比较强(个别欺凌者则是内向、敏感、多疑、自卑、孤僻)等性格特点。他们往往会怀疑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的看法,如果被别人指出其缺点或嘲笑,他们就容易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2.对欺凌者说
首先,正确认识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总要同其他人进行接触和交往,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好感、赞赏,否则,就会感到孤独,甚至丧失生活的希望。欺凌他人虽能逞一时之快,但也会被社会大众所孤立,久而久之你将感到寸步难行。
其次,多从正面看待人和事,多注意他人的优点,并有意识地与他人多接触,争取融入集体之中。比如参加体育活动,一方面你可以在活动中释放压抑的情绪,另一方面可以以自己的行为表现获得同学的认可,增强自己的集体认同感及自信心。
最后,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尽最大可能改掉那些令他人生厌的语言和行为,并使之习惯化。如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呢?比如,在欲发怒时转移注意力,可以用舌头在嘴里转10个圈,或用橡皮圈弹击自己以示提醒,或者做点别的事,暗示自己“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样对制怒有一定的效果。
1.受害者被欺凌的背后
一般来说,遭受欺凌的学生有以下特点:内向、胆怯、沉默;在同学之中不受重视,朋友很少,十分孤单;缺乏与同辈交流的技巧,容易引起同学的不满和反感;有身体障碍或智力障碍。正是因为具有这些特点,他们看起来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容易沦为他人嘲笑、排挤的对象,最终成为校园欺凌的目标。
很多学生在遭受校园欺凌之后,出于恐惧或者好面子,并不会选择向教师、家长报告,而是自己默默承受,这也使得欺凌者更加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最终导致校园欺凌的不断升级。
校园欺凌事件一般会发生在哪些群体中呢?2017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对2013—2015年各级法院审结生效的100起校园暴力刑事案件进行统计,数据显示: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高中生及职高身份的未成年被告人占比较高。
高中是未成年人迈向成年案情回放:2017年2月28日,北京某职业学院女生朱某因心情不爽,伙同另外4名女生在宿舍楼内随意找了2个女生进行殴打、辱骂。其间,5名女生还脱光了一名被欺凌女生的衣服,并用手机拍摄了羞辱、殴打她的视频,事后在自己的微信群内进行了小范围传播。据悉,一名被害人当天先后被殴打了3次。
人的关键时期,我们该如何抵制校园欺凌,还校园一个清静的环境? 判决结果:鉴于5名被告人实施犯罪时均未满十八周岁,在被羁押后均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并考虑到5名被告人的父母积极赔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且取得了被害人的谅解,法院依法对5名被告人从轻处罚。最终,法院依法判决被告人朱某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被告人赵某、李某、霍某、高某犯寻衅滋事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个月。这一判决表明,未成年人实施暴力伤害,同样不能逃避刑法的制裁。
判决结果出来的时候,很多人表示“大快人心”,因为欺凌者受到了法律严厉的制裁。但我们不要忽略了这件事背后还有更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受害者的心理创伤如何治疗?如何让欺凌者改过自新,重新融入社会?如何预防校园欺凌?……法律制裁的最终目的不是将欺凌者送进监狱,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维护学生的安全和校园的宁静。
我们只有理性认识校园欺凌事件,深入了解欺凌者和受害者,才能从中获取更有价值的经验教训。
校园欺凌,是指某些学生在有明确欺凌意图的前提下,通过语言、文字、肢体动作等方式对其他同学实施骚扰、抢夺财物、恶意戏弄、排挤、孤立、殴打等行为。目前,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比较频繁,已经影响到部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1)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针对10个省(区、市)的5864名中小学生调查的数据显示,偶尔被欺负的学生占32.5%,有6.1%的学生经常被高年级的学生欺负。
(2)当自身遭受欺凌时,45%的学生选择不向老师、家长或警察报告;看到他人遭受欺凌时,有59%的学生选择不向老师、家长或警察报告。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同学遭受过欺凌,但将近一半的同学选择了隐忍,而看到别人受欺凌时,更多的人选择不理睬。也许我们都知道沉默无济于事,但又苦于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听之任之。当然,抵制校园欺凌也不是以暴制暴这么简单,我们要深入了解欺凌者和被害者的心理,才能对症下药。
校园欺凌的背后
杨永龙
校园欺凌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随时有可能伸向你或者你身邊的同学,由于多方面原因,不是所有的欺凌事件都会被发现。有的人欺凌别人而毫无羞愧感,有的人被欺凌了却不自知或忍气吞声,然而,暂时的“风平浪静”很有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风暴。我们必须看清这些校园中的不良现象,寻找解决的途径,才能 还校园一份宁静。
接下来,让我们从欺凌者和受害者两个角度来看看校园欺凌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1. 欺凌者施暴的背后
欺凌者的心理一般包括冲动施暴和蓄意施暴两类。
(1)冲动施暴是指欺凌者在遭受挫折的当下立即爆发出来的侵犯行为。青少年把跟同龄人之间的交往看得极为重要,当感觉到自己在这一过程中受到阻碍、挫折,或者失去了面子时,有些人会激烈地“反抗”,表现之一就是侵犯别人。尤其是高中生,面临巨大的高考压力,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焦虑的状态,在学业方面表现不好的学生,这些压力和挫折更易使其自信心受损。有的人在内心积蓄愤怒,一旦找到爆发点,便会立即将情绪都发泄出来。这就属于冲动施暴。
(2)蓄意施暴是存心对别人进行欺凌,事先有心理和行动准备的行为。这类欺凌者一般都具有自尊心强、心胸狭窄、报复心比较强(个别欺凌者则是内向、敏感、多疑、自卑、孤僻)等性格特点。他们往往会怀疑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的看法,如果被别人指出其缺点或嘲笑,他们就容易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2.对欺凌者说
首先,正确认识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总要同其他人进行接触和交往,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好感、赞赏,否则,就会感到孤独,甚至丧失生活的希望。欺凌他人虽能逞一时之快,但也会被社会大众所孤立,久而久之你将感到寸步难行。
其次,多从正面看待人和事,多注意他人的优点,并有意识地与他人多接触,争取融入集体之中。比如参加体育活动,一方面你可以在活动中释放压抑的情绪,另一方面可以以自己的行为表现获得同学的认可,增强自己的集体认同感及自信心。
最后,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尽最大可能改掉那些令他人生厌的语言和行为,并使之习惯化。如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呢?比如,在欲发怒时转移注意力,可以用舌头在嘴里转10个圈,或用橡皮圈弹击自己以示提醒,或者做点别的事,暗示自己“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样对制怒有一定的效果。
1.受害者被欺凌的背后
一般来说,遭受欺凌的学生有以下特点:内向、胆怯、沉默;在同学之中不受重视,朋友很少,十分孤单;缺乏与同辈交流的技巧,容易引起同学的不满和反感;有身体障碍或智力障碍。正是因为具有这些特点,他们看起来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容易沦为他人嘲笑、排挤的对象,最终成为校园欺凌的目标。
很多学生在遭受校园欺凌之后,出于恐惧或者好面子,并不会选择向教师、家长报告,而是自己默默承受,这也使得欺凌者更加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最终导致校园欺凌的不断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