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吃饺子没?
2018年11月7日,是戊戌年的立冬。
立冬有吃饺子的风俗。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源于“交子之时”。 我国几千年来以黄河流域为主、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立冬又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饺子不能不吃。再者,秋收冬藏,立冬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
可你知道吗?立冬,不是为了“撮一顿”。
端详一下“立”字
立冬了。从立春到立夏再到立秋最后到了立冬,这一轮下来,不可逆转地代表:一年又要结束了。
一年即将终止,我突然很想说说这个“立”。
春夏秋冬时节本无界限,可古人觉得表象下一定有什么规律驱使这更替,于是人为地为它添上标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道:“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所谓“往者过,来者续”,是说四时自有四时的气,春气走了夏气接上,秋气尽了冬气又生。而接邻的二气交界之际,就是“立”。
其实,“立”字很早就造出来了。甲骨文的“立”字像极了一个人正面站在地上,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立,住也,从大,立一之上”;《释名》作了个比喻更有趣:“立,林也,如树木森然,各驻其所也”,就像树木一样笔直地站立。后来这意思拓展开了,“立”不仅指形体站立,还引申为生命个体在天地中存在。于是,“立”就常被用来当作一个人要开始承担社会责任的象征,如“三十而立”。
民间“立冬”习俗
【天子迎冬】
立冬和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是个重要的节日。人们往往要举行收获祭祀和丰年宴会来进行祝贺。
《吕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晋崔豹《古今注》:“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又“大帽子本岩叟野服,魏文帝诏百官常以立冬日贵贱通戴,谓之温帽。”
从周代开始,立冬日,天子会亲率大臣到北郊“迎冬”,并设坛举行祭祀仪式。回来后,还要奖赏和安抚为国家出过力的军烈属家庭,并抚恤孤寡老人。
到了汉代,汉文帝在立冬日要赏赐文武百官锦制的小袄。
魏文帝时,则要求官员们无论贵贱,在立冬时节都要戴老百姓戴的一种大帽子,专门起名叫做“温帽”,表示冬天要来了,注意御寒的意思。
【拜望老师】
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在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
立冬“拜师”,就是学生和家长提着礼品、点心去慰问老师。有的老师家每逢立冬,还会设宴招待前来拜望的弟子们。
老师一般要在厅堂里挂上孔子像,学生在孔子像前行跪拜礼,嘴里念念有词:“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未有孔子,孔子以后孰如孔子!”然后学生向老师请安。仪式结束以后,学生还要帮着老师干些家务活。
如今贺冬方式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会用冬泳这种特别的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立冬补冬】
立冬到,草木凋零、动物冬眠。自然万物仿佛都在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准备。人类虽没有冬眠一说,但民间一直流传“立冬补冬”的习俗,以抵御冬天的严寒,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劳作。
我國南方,立冬这天,人们爱吃鸡鸭鱼肉。北方,人们较钟情于吃饺子。
自古立冬多诗情
既然立冬如此重要,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自然少不了有诗作传世。今天的我们,若能在立冬这一天,品尝饺子、吟诵诗歌,遥想种种传统习俗,不失为一件雅趣之事。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宋·钱时)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立冬即事二首·其一》(宋·仇远)
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立冬日作》(宋·陆游)
2018年11月7日,是戊戌年的立冬。
立冬有吃饺子的风俗。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源于“交子之时”。 我国几千年来以黄河流域为主、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立冬又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饺子不能不吃。再者,秋收冬藏,立冬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
可你知道吗?立冬,不是为了“撮一顿”。
端详一下“立”字
立冬了。从立春到立夏再到立秋最后到了立冬,这一轮下来,不可逆转地代表:一年又要结束了。
一年即将终止,我突然很想说说这个“立”。
春夏秋冬时节本无界限,可古人觉得表象下一定有什么规律驱使这更替,于是人为地为它添上标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道:“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所谓“往者过,来者续”,是说四时自有四时的气,春气走了夏气接上,秋气尽了冬气又生。而接邻的二气交界之际,就是“立”。
其实,“立”字很早就造出来了。甲骨文的“立”字像极了一个人正面站在地上,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立,住也,从大,立一之上”;《释名》作了个比喻更有趣:“立,林也,如树木森然,各驻其所也”,就像树木一样笔直地站立。后来这意思拓展开了,“立”不仅指形体站立,还引申为生命个体在天地中存在。于是,“立”就常被用来当作一个人要开始承担社会责任的象征,如“三十而立”。
民间“立冬”习俗
【天子迎冬】
立冬和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是个重要的节日。人们往往要举行收获祭祀和丰年宴会来进行祝贺。
《吕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晋崔豹《古今注》:“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又“大帽子本岩叟野服,魏文帝诏百官常以立冬日贵贱通戴,谓之温帽。”
从周代开始,立冬日,天子会亲率大臣到北郊“迎冬”,并设坛举行祭祀仪式。回来后,还要奖赏和安抚为国家出过力的军烈属家庭,并抚恤孤寡老人。
到了汉代,汉文帝在立冬日要赏赐文武百官锦制的小袄。
魏文帝时,则要求官员们无论贵贱,在立冬时节都要戴老百姓戴的一种大帽子,专门起名叫做“温帽”,表示冬天要来了,注意御寒的意思。
【拜望老师】
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在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
立冬“拜师”,就是学生和家长提着礼品、点心去慰问老师。有的老师家每逢立冬,还会设宴招待前来拜望的弟子们。
老师一般要在厅堂里挂上孔子像,学生在孔子像前行跪拜礼,嘴里念念有词:“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未有孔子,孔子以后孰如孔子!”然后学生向老师请安。仪式结束以后,学生还要帮着老师干些家务活。
如今贺冬方式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会用冬泳这种特别的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立冬补冬】
立冬到,草木凋零、动物冬眠。自然万物仿佛都在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准备。人类虽没有冬眠一说,但民间一直流传“立冬补冬”的习俗,以抵御冬天的严寒,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劳作。
我國南方,立冬这天,人们爱吃鸡鸭鱼肉。北方,人们较钟情于吃饺子。
自古立冬多诗情
既然立冬如此重要,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自然少不了有诗作传世。今天的我们,若能在立冬这一天,品尝饺子、吟诵诗歌,遥想种种传统习俗,不失为一件雅趣之事。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宋·钱时)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立冬即事二首·其一》(宋·仇远)
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立冬日作》(宋·陆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