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范围内,冷战过去,21世纪大家都期望能够有永久的和平,但是并没有享受到,反而是民族、国家、族群、宗教这些范围内的仇恨不断地滋长,仇恨转化为意识形态和自鸣正义,使战争、歧视、压迫和野蛮行为有了堂皇的理由,而让这种仇恨意识扩散开来的,使对抗和冲突普遍化的,就是现代媒体。”
据马来西亚《独立新闻》2006年11月29日消息,马来西亚国内三大媒体集团——巫统控制的首要媒体集团、马来前锋报集团及星洲媒体集团——在截至2006年9月30日的季度里分别取得53%、93%及34%的净利增长。首要媒体净利2799万元马币,马来前锋报净利1052万元马币,星洲媒体净利1562万元马币。
这个数据报告中有两点引起《华人世界》记者关注:
第一,星洲媒体集团作为马来西亚三大媒体集团里惟一一个私人媒体集团,它的净利润竟能与两家官方媒体集团分庭抗礼。(注:马来西亚全国巫人统一机构,简称巫统,是该国的执政党。)
第二,星洲媒体是华文媒体集团,马来语是马来西亚的国语和官方用语,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通用语言被广泛使用,华语和泰米尔语则在华人和印度人族群社会中使用。
作为一个借助少数语种传播的媒体,星洲媒体集团能够在利润上和政府媒体相抗衡,照理应该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利益和思想代言人,然而就在2006年的11月3日,“新纪元维护媒体自由社”的成员在“星洲媒体集团”前静坐抗议,反对星洲媒体董事长张晓卿收购《南洋商报》、《中国报》,垄断马来西亚中文报业。
在一篇题为“反‘卿’复‘民’“的演讲中,代表之一国伟说,“让我们来想想,扩张的是谁的集团,壮大的又是谁的企业,没错,是我们星洲媒体集团执行主席丹斯里张晓卿你的,这还不是垄断吗?”参与静坐者大多为马来西亚华人大学生。
静坐是开端,紧接着就有马来西亚另一份华文报《东方日报》董事长刘瑞源的一封公开信刊登在《东方日报》上,以个人名义提出3项建议:
1,献议张晓卿把所有南洋报业控股股份,全部分售给华社。
2,献议其他拥有南洋报业股份的股东,也比照上述方式处理。
3,刘瑞源个人承诺,负责筹资500万林吉特捐助予华社,以协助华社购买南洋报业的股份。
有关于此,《华人世界》记者连线“星洲媒体集团”麾下主要报纸《星洲日报》总编辑萧依钊女士,进行采访。
张晓卿:没有强大的集团力量,中文传媒业根本就无法跟其他同行竞争

萧依钊告诉《华人世界》记者,有关张晓卿先生收购“南洋商报”一事,这是丹斯里张晓卿家族控制的益思私人有限公司于2006年10月17日以每股4林吉特20仙现金价,向华仁控股收购南洋报业的21.02%股权,总成交价是6467万林吉特。
张晓卿先生在收购南洋商报时,发表了一封公开信,他说:“我有幸参与《南洋商报》集团的办报事业。这是我们先后参与《星洲日报》、《光明日报》、香港和北美三地《明报》、《亚洲周刊》等媒体之后,再一次投资于中文媒体。
他强调:“在自由贸易全球化的今天,如果没有强大的集团力量,中文传媒业根本就无法跟其他同行竞争。何况这是个新科技一日千里的资讯时代,中文传统报业正处在十分恶劣的竞争环境之中。传统媒体的发展也受到新科技影响;电脑普及、手机流行,早已推动新兴媒体力量的扩大。为了生存,华文报纸必须顺应时势,找寻新的出路。”
“我们扩大媒体业的商务凝聚力,是为加强华文传媒业的发声分贝,促使媒体业像经营完善的大企业得以永续发展,无疑就是为了更好地回馈社会,也是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
读者:他是否能救起这个报纸,还很难讲
事实上,《星洲日报》也收到许多读者来信。例如马来西亚读者陈明亮写信给《星洲日报》表示:“马来西亚报人张晓卿收购《南洋商报》,不过,南洋商报亏损累累,他是否能救起这个报纸,还很难讲。一个不赚钱的平面媒体到了手中,考验的是经营者和新闻团队的智慧。”
另外,《星洲日报》读者麦瑞锋也投书指出:“读者是最后的裁判”。“如何连结科技,将平面、电子、网络、手机等资讯整合互补,考验着新时代的媒体人。这是一场媒体与科技的赛跑。张晓卿不但要和大马和亚洲以及世界的媒体竞争,而且还要和多如雨后春笋,快如迅雷的网络媒体赛跑。”
萧依钊:没人能垄断媒体和新闻
萧依钊认为,21世纪是新媒体时代,没有人能垄断媒体和新闻。2006年美国《时代》杂志选出的“风云人物”是“你”,理由是由你我共同建构参与的网络飞速成长,影响力无远弗届,已成为驱动现代世界的力量。
萧依钊引用《时代》周刊的话说,使用者自行产生内容的网站,创造者与消费者已形成一个广大社群,且彼此合作达到空前的程度。它代表多数的普罗大众要从少数一些人手中夺回自主权,而他们分文不取,彼此协助,不单是在改变世界,也在改变世界变化的途径。她强调,在新时代里,没有人能垄断媒体和新闻。
事实上,在去年11月的“全球华文传媒羊城合作论坛”上,萧依钊就发表过题为”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社会中华文报游走钢索“的演讲。她说,“马来西亚民族和谐基础非常脆弱,各族群小心翼翼地维护。马来西亚的华文报认同避免陷入种族和宗教骚乱,媒体对种族、宗教等课题应保持高度的敏感和责任感。”“处于比较弱势的华文媒体为了维护媒体的报导权和读者的知情权,常常是善于利用游击策略。”“在全球范围内,冷战过去,21世纪大家都期望能够有永久的和平,但是并没有享受到,反而是民族、国家、族群、宗教这些范围内的仇恨不断的滋长,仇恨转化为意识形态和自鸣正义,使战争、歧视、压迫和野蛮行为有了堂皇的理由,而让这种仇恨意识扩散开来的,使对抗和冲突普遍化的,就是现代媒体。”
谈及“星洲媒体集团”的编辑策略,萧依钊说《星洲日报》长期订购新华社和中新社的供稿服务。《星洲日报》和香港、台湾地区一些主流报纸也有长期合作关系。《星洲日报》和姐妹报《明报》更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
问及华人在马来西亚的生存现状,萧依钊说,华人在马来西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下降,从1940年代的将近50%,下降至今天的23.9%。华人在工商领域占据重要的地位,对国家的经济作出了不可抹杀的贡献。
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蒂尔在退位之后,曾公开承认,马来西亚大部分的税收是华人缴纳的。马来西亚华人未来生存的最大隐忧是极端种族主义和偏激宗教主义的蔓延和兴起,如果这种危险的趋势不受到阻遏,国家最终将被带入种族冲突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