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师创新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在聋校教育中,怎样使聋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聋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得到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聋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聋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聋校教学中尤为重要。
【关键词】聋生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086-02
本人身为聋校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就以下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表述如下:
1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聋生的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应该具备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聋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1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我们经常想到的就是脱离了教材的活动,让聋生去发展艺术特长之类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聋生任意发挥,天马行空,就是所谓创新,从而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聋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有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聋生再去主动探究,让聋生掌握更多的知识,逐步培养聋生的创新能力。
1.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聋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体,聋生是客体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往往过多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聋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聋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聋生自己的空间,尊重聋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聋生,使聋生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聋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发挥班集体评价优势,有利于聋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双边教学,是教师、学生的角色得到有效的互换,设计集体讨论、互查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提高聋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聋生在班集体中展开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聋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聋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讨论,充分发挥聋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调动聋生潜能。
1.3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聋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聋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根据聋生的心理特征,运用生动的语言(手语),创设情景,激励聋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聋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和创造正是开始。让聋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聋生必备的素质。
培养聋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聋生自己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聋生的判断能力,使聋生思维更加灵活敏捷,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聋生总结,总结能力也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聋生总结能力,即锻炼聋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聋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聋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聋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完后,让聋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2 聋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2.1利用“聋生渴求他们未知、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聋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聋生“跳一跳,就摘到果子”,问题高度适度,问题是聋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聋生,可以激发聋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聋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2合理满足聋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创新兴趣
聋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他们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聋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展开不同层次的活动等等,展开聋生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才能,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学习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自信。培养创新的兴趣。
3 教师是保护聋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3.1分清聋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
聋生在求知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要根据聋生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找出结论,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轻松的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改正错误,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辨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聋生的积极性,促使聋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聋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聋生思维快的表现,不应粗暴地打断,首先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
3.2多给聋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聋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
由于聋生学识能力有限,造成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对教师的评价逆来顺受,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其他同学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聋生的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聋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聋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让他们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用表扬的手势语,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对他们的关注和赞许。
3.3保护聋生的好奇心
聋生和正常学生一样,好奇心都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聋生才有了创新的源泉,才有兴趣和动力揭开事物神秘的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聋生聋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聋生爱问“为什么”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教学实践中,聋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聋生的主体,只有师生互动,多向交流,培养聋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聋生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086-02
本人身为聋校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就以下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表述如下:
1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聋生的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应该具备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聋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1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我们经常想到的就是脱离了教材的活动,让聋生去发展艺术特长之类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聋生任意发挥,天马行空,就是所谓创新,从而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聋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有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聋生再去主动探究,让聋生掌握更多的知识,逐步培养聋生的创新能力。
1.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聋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体,聋生是客体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往往过多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聋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聋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聋生自己的空间,尊重聋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聋生,使聋生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聋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发挥班集体评价优势,有利于聋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双边教学,是教师、学生的角色得到有效的互换,设计集体讨论、互查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提高聋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聋生在班集体中展开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聋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聋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讨论,充分发挥聋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调动聋生潜能。
1.3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聋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聋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根据聋生的心理特征,运用生动的语言(手语),创设情景,激励聋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聋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和创造正是开始。让聋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聋生必备的素质。
培养聋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聋生自己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聋生的判断能力,使聋生思维更加灵活敏捷,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聋生总结,总结能力也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聋生总结能力,即锻炼聋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聋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聋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聋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完后,让聋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2 聋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2.1利用“聋生渴求他们未知、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聋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聋生“跳一跳,就摘到果子”,问题高度适度,问题是聋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聋生,可以激发聋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聋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2合理满足聋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创新兴趣
聋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他们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聋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展开不同层次的活动等等,展开聋生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才能,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学习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自信。培养创新的兴趣。
3 教师是保护聋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3.1分清聋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
聋生在求知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要根据聋生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找出结论,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轻松的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改正错误,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辨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聋生的积极性,促使聋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聋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聋生思维快的表现,不应粗暴地打断,首先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
3.2多给聋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聋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
由于聋生学识能力有限,造成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对教师的评价逆来顺受,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其他同学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聋生的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聋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聋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让他们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用表扬的手势语,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对他们的关注和赞许。
3.3保护聋生的好奇心
聋生和正常学生一样,好奇心都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聋生才有了创新的源泉,才有兴趣和动力揭开事物神秘的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聋生聋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聋生爱问“为什么”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教学实践中,聋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聋生的主体,只有师生互动,多向交流,培养聋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