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一、趣味性的情境问题,激发学生合作的求知热情;二、根据学生实情,构建多样化的合作学习小组;三、精心设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关键词】趣味性;合作学习;学习小组;交流
21世纪,学会合作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命题,与此一致,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独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萧伯纳有句名言:“自行车向前行需要两个轮子,你不能说哪一个更重要.”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是班级集体的一分子,在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离不开其他学生的帮助,少不了其他学生的指导.在个人学习过程中,自主与合作是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的两件法宝,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精神,还应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善于合作,在合作中体验和感悟科学发现过程.可以说,每名学生在学习水平和能力成长的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获得的每一个进步都凝聚着集体的力量和团队的智慧.
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认可,正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学生积极承担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就是师生共同协作、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它主要在于分工合作,协同作战,用团队精神面对困难,用构建的群体力量战胜困难.合作学习主要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合作意识,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集体观念.
一、趣味性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合作的求知热情
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鼓舞人从事某项活动的重要动力.”若没有一个良好積极的心境参与到自主合作的学习中,怎么可能产生好的学习效果呢?每节课新课的导入、情境创设,数学教师应重点结合生活实际,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随机现象”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进行引入: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农夫正在田间干活,忽然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地头的木桩上.他喜出望外,于是拾起兔子回家了,第二天他就蹲在木桩旁守候.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他再也没有等着撞到木桩撞死的兔子,这是为什么?这样的情境创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相信学生在这样的情绪调动下,很容易自觉地走进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投其所好,不时插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和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构建多样化的合作学习小组
数学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是自主学习的有效载体,根据学习目的、学习时段、学习内容、学习地点,学习小组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固定成员小组适合课堂内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将班级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座位靠近的4-8人为一组,每一个合作小组推选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在小组成员素质和数量上坚持均衡的原则,组与组之间大体平衡,都有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这样的互补形式,既有利于差生转化,又有利于优生灵活变通;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搭配,可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搭配,使认知风格相互强化.小组之间既是比、学、赶、超的竞争关系,又是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关系,这样容易在全班形成良好的氛围.自由合作学习小组更多出现在课后学习中,其特点是小组成员不断变化,更多体现学生的愿望、兴趣、特长.如各种形式的数学兴趣小组、数学活动角、数学沙龙等.这种学习形式对于学生迅速提高某一方面数学知识、能力,弥补知识缺漏非常有效,且由于时间和地点的弹性较大,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现在的时代是通讯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由于电脑的普及、网络、高科技把每个学习者拉得更近,教师可以因时制宜地设立网络合作学习小组,每组的成员可以把各组探究的问题、猜想、困难、方法在网络上交流、讨论、学习、强化,不受时间早晚、距离远近的限制.
三、精心设置学习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关键,数学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的内容,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并非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于合作学习,过于简单、结构紧凑、只有单一答案的学习任务,就不适合于合作学习.教师在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教学时间分配、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层层深入、循序渐进,要紧扣重难点和教学目标,既要有梯度,难度也要适中.
课堂上,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要强调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先分组合作、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各组派代表上台讲解、相互补充、展现自己.这样不仅能显示各组合作的成果,而且把他们不懂的、迷惑的、发现的都谈出来,及时地发现了问题,现场得到解决.老师要适时做出补充、澄清.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做到了“学生能通过交流合作学会的,老师不讲;老师讲的一定是学生最想听的”.如此,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团结合作的精神,能够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还能消除学生怯场心理、塑造良好品格,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合作学习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发挥集体智慧.教师如果考虑得越全面,预设得越充分,合作学习的时效性就越有保障.但是理论不同于实践,从理论到实践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出现,才推动着我们对合作学习的方式不断思考、认识和修正,真正做到让学生会学数学、乐学数学.
【关键词】趣味性;合作学习;学习小组;交流
21世纪,学会合作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命题,与此一致,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独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萧伯纳有句名言:“自行车向前行需要两个轮子,你不能说哪一个更重要.”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是班级集体的一分子,在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离不开其他学生的帮助,少不了其他学生的指导.在个人学习过程中,自主与合作是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的两件法宝,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精神,还应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善于合作,在合作中体验和感悟科学发现过程.可以说,每名学生在学习水平和能力成长的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获得的每一个进步都凝聚着集体的力量和团队的智慧.
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认可,正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学生积极承担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就是师生共同协作、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它主要在于分工合作,协同作战,用团队精神面对困难,用构建的群体力量战胜困难.合作学习主要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合作意识,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集体观念.
一、趣味性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合作的求知热情
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鼓舞人从事某项活动的重要动力.”若没有一个良好積极的心境参与到自主合作的学习中,怎么可能产生好的学习效果呢?每节课新课的导入、情境创设,数学教师应重点结合生活实际,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随机现象”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进行引入: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农夫正在田间干活,忽然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地头的木桩上.他喜出望外,于是拾起兔子回家了,第二天他就蹲在木桩旁守候.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他再也没有等着撞到木桩撞死的兔子,这是为什么?这样的情境创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相信学生在这样的情绪调动下,很容易自觉地走进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投其所好,不时插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和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构建多样化的合作学习小组
数学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是自主学习的有效载体,根据学习目的、学习时段、学习内容、学习地点,学习小组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固定成员小组适合课堂内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将班级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座位靠近的4-8人为一组,每一个合作小组推选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在小组成员素质和数量上坚持均衡的原则,组与组之间大体平衡,都有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这样的互补形式,既有利于差生转化,又有利于优生灵活变通;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搭配,可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搭配,使认知风格相互强化.小组之间既是比、学、赶、超的竞争关系,又是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关系,这样容易在全班形成良好的氛围.自由合作学习小组更多出现在课后学习中,其特点是小组成员不断变化,更多体现学生的愿望、兴趣、特长.如各种形式的数学兴趣小组、数学活动角、数学沙龙等.这种学习形式对于学生迅速提高某一方面数学知识、能力,弥补知识缺漏非常有效,且由于时间和地点的弹性较大,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现在的时代是通讯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由于电脑的普及、网络、高科技把每个学习者拉得更近,教师可以因时制宜地设立网络合作学习小组,每组的成员可以把各组探究的问题、猜想、困难、方法在网络上交流、讨论、学习、强化,不受时间早晚、距离远近的限制.
三、精心设置学习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关键,数学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的内容,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并非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于合作学习,过于简单、结构紧凑、只有单一答案的学习任务,就不适合于合作学习.教师在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教学时间分配、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层层深入、循序渐进,要紧扣重难点和教学目标,既要有梯度,难度也要适中.
课堂上,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要强调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先分组合作、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各组派代表上台讲解、相互补充、展现自己.这样不仅能显示各组合作的成果,而且把他们不懂的、迷惑的、发现的都谈出来,及时地发现了问题,现场得到解决.老师要适时做出补充、澄清.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做到了“学生能通过交流合作学会的,老师不讲;老师讲的一定是学生最想听的”.如此,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团结合作的精神,能够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还能消除学生怯场心理、塑造良好品格,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合作学习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发挥集体智慧.教师如果考虑得越全面,预设得越充分,合作学习的时效性就越有保障.但是理论不同于实践,从理论到实践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出现,才推动着我们对合作学习的方式不断思考、认识和修正,真正做到让学生会学数学、乐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