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1月17日下午,世博中国馆“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咖啡厅,“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策展人、上海天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定伟百忙中赴约,接受了《创意设计源》的专访。
第一次 ,毕加索如此亲临上海
“不做永远不知道,做了,有了第一次,就有了经验和教训的积累。”
——谢定伟
《创意设计源》:谢总,您好!自9月19日开幕以来,“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以下简称“毕加索大展”)已经在上海及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您先谈谈策划本次大展的起因吧。
谢定伟:上海已经正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文化的全球交流、繁荣发展,必将成为上海经济发展到相应阶段的迫切需求,这也是我们策划毕加索大展的大环境。当然,我们遇到了法国毕加索博物馆闭馆修葺的难得机缘。
1984年,法国巴黎国立毕加索博物馆(以下简称“毕加索博物馆”)成立。最初,展品主要来源于毕加索继承人们的“艺术品冲抵遗产税”;随着捐赠物的不断积累及毕加索博物馆的积极收购,目前,该馆已经藏有5000幅毕加索作品,20万件毕加索“私人档案”(包括2万多封信件手稿,11000多件报章媒体剪报,15000多张照片),被誉为世界上“献给毕加索作品的重量级专题博物馆”。
毕加索博物馆建筑原来是巴黎的一栋17世纪贵族豪宅,沿用几百年后,2009年底开始扩建修缮,计划2013年春天重新开放。为筹集巨额扩建工程款,毕加索博物馆携典藏毕加索作品全球巡展,从马德里到阿布扎比、赫尔辛基、东京,直至中国台北。
从远在9300公里以外的巴黎辗转来到“微距”上海900公里的台北,我觉得中国上海遇到了毕加索亲临的难得机会,我们抓住了机会。
《创意设计源》:毕加索遗作浩瀚,如何确定本次毕加索大展的展览线索?
谢定伟:本次毕加索大展共展出纵贯毕加索创作生涯的48幅油画、7幅版画和7座雕塑共计62件珍贵作品,涵盖作者“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立体主义”、“新古典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各个时期的代表作。毕加索14岁创作的《赤足的少女》与他逝世前两年创作的油画《星期日》比肩呈现;同时展出的还有50幅毕加索的生活照片。
《创意设计源》:作者对自己画作的重视程度通常被后世看作个案研究的重要标度。本次毕加索大展展出的《赤足的少女》、《女子胸像》等对受众全面探究毕加索创作风格演变提供了重要信息。
谢定伟:《赤足的少女》是毕加索最为珍爱的作品之一,曾经跟随他几十年;毕加索临终前,这件作品还挂在他的床头。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脍炙人口,本次展出的《女子胸像》等作品,正是作者创作《亚威农少女》之前的习作。观念、技巧,绘画、雕塑、摄影,造型、色彩、用线的不同侧重,展品的精心选择,这些可以更好地帮助观众理解毕加索为艺术上下求索的一生。
《创意设计源》:毕加索作品要落地上海,工程浩大吧。
谢定伟:确实如此。大展签约之前,法国文化部就派出安全专家,全面评估中国馆是否具备承办毕加索大展的条件。确定场地后,为确保运输安全,法方要求分8次用飞机分别运送画作。为保证环境适宜,运输车辆和展厅均需配置恒温恒湿空调设备;为防止任何意外,展厅内外配置专业安保人员24小时驻守,夜间有警犬布防。
《创意设计源》:如此高规格的艺术品展览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上海相应办展能力的考验。“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在21世纪的“设计之都”上海举办,组委会如何确立核心主旨?怎样确保大展的正常运行?
谢定伟:我们确定了“使更多的民众能亲眼目睹毕加索真迹”的办展理念,我们希望毕加索作品走出象牙塔,与最广泛的市民阶层近距离接触;我们希望以世界顶级艺术品展览提升设计之都上海的文化品质。
为了大展的成功举办,我们成立了上海天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组织团队负责传媒、营销、票务和纪念礼品开发等各项工作。
《创意设计源》:本次大展媒体宣传的特色是与“新娱乐频道”的密切合作,这是否与本次大展的举办初衷有关?
谢定伟:是的。我们希望“毕加索大展”家喻户晓,成为上海市民文化娱乐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把毕加索大展办成供少数人参观的展览。“新娱乐频道”在大众化娱乐方面做得很好,所以我们希望能借助他们的实力。除了“新娱乐频道”,东方早报、新民晚报都是我们的媒体合作方。
《创意设计源》:本次大展衍生产品和纪念品涉及的品种很丰富,设计也有格调。选题、版权申请、设计生产、销售推广……这条线索的工作量也不小吧。
谢定伟:版权申请比较麻烦。世界上,不同画家的版权处理情形各有不同。毕加索作品的版权由毕加索基金会管理。我们开发的任何一款衍生产品的设计图纸都要经过基金会首肯,之后是样品审批,手续很严格,过程时间也长。今年5月,衍生产品开发工作启动,因为时间太仓促,以至于很多产品没来得及开发。
《创意设计源》:刚才观展时我特别留意了大展特别搭建的“馆中馆”,听说法方很满意。
谢定伟:毕加索博物馆对展览场地的恒温恒湿要求极严:展厅温度必须控制在18℃到22℃之间,湿度必须控制在45%至 55%。当然还有极其严格的安保要求。为了满足上述要求,我们在世博中国馆一层原“省区市馆”场地内专门搭建了一个封闭式展厅,安装全套消防、空调和安保系统,保证了大展的顺利进行。
《创意设计源》:为了毕加索作品在大陆的首次大规模展览,谢总和您的团队付出了很多。
谢定伟:不做永远不知道,做了,有了第一次,就有了经验教训的积累。
10月17日,由法国国立毕加索博物馆、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上海天祥实业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上海天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法国驻中国大使馆协办,上海新娱乐电视频道倾情呈献的“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在世博园区中国馆一层拉开帷幕。历时一年沟通准备之后,作为建国以来规模最大、展期最长的毕加索作品展,终于在古老东方国度的上海亮相。
第一次,毕加索如此握手大陆“民资”
“能打平就算成功,希望能吸引更多社会力量介入文化艺术传播。”
——谢定伟
《创意设计源》:“毕加索大展”是中国大陆民营资本进入高规格文化艺术传播的首次尝试,商业模式、运作流程、理想目标、国情民情……谢总,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您一定感受颇深。
谢定伟:以民间力量促进城市间的世界顶级艺术品交流,成功的商业模式在西方国家出现已经有几十年。即便中国台湾,由《联合报》等民资运作高端艺术品展览也有十几年的成功经验。
据我所知,国外成功的商业模式大体上由门票、衍生产品和纪念品销售、企业商家赞助三个方面组成。所以,为了繁荣中国高端艺术品展览市场,我们希望把商业模式运作好,使资本有一个良性的循环。
《创意设计源》:您先为大家晒晒帐,“毕加索大展”的基本运作成本大约是多少?
谢定伟:借展费、展品运输及保险费、世博中国馆展览场地租借费、“馆中馆”建造费、日常运作费等等,粗略算来,总投资在四、五千万元人民币左右。
《创意设计源》:“毕加索大展”对设计之都上海的正面影响不可估量,但作为主要担纲展览资金运作的民资,您计划怎样至少收回成本?
谢定伟:刚才说过,国外的模式是依靠门票收入、衍生产品销售、企业赞助三方面的运作。运作成功的话就可以盈利。
《创意设计源》:“国外模式”初到上海,运作效果怎样?
谢定伟:我们的运作资金先由主办方筹集,计划通过上述三种渠道回收。
门票是主要收入来源。2011年3月5日,上海美术馆向公众免费开放,我们无法在美术馆举办毕加索展览,所以移师世博中国馆。但这次移师代价很大,中国馆不仅租借费用极高,而且场地还不符合高端美术展览恒温恒湿的要求,这样,因搭建“馆中馆”进一步提高了办展成本。
《创意设计源》:关于票价的制定,应该有周详的考虑吧。
谢定伟:上海2004年的法国印象派画展和其他一些世界顶级艺术品展通常都由政府操办,很少民资涉足。现在民营资本来办展,为了收回成本,票价的制定就要慎重考虑。展览成本高,票价相应就高。我们考察过台湾:台湾历史博物馆“世纪大师毕加索”特展门票比平时门票的票价高10倍。所以,很多人认为,几百元门票也不算贵。问题是,无论从三个月的较长展期还是面向大众的初衷考虑,我们都不能把票价定得太高。
《创意设计源》:票价高会影响受众面。
谢定伟:影响太大了。
票价,其实包含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价值定位两个衡量尺度。在发达国家,艺术欣赏的普及程度高,参观艺术品展览并非只是美术爱好者的兴趣所在,而是许多普通民众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但目前在国内,这样的文化消费还没有形成普及的氛围。因此,秉持“使更多的民众能亲眼目睹毕加索真迹”的宗旨,我们把本次大展的票价定为一张普通电影票的价格,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可能有人还是会觉得80元的价格太贵,但从经济能力来看,一张电影票的价格应该能为大部分人所承担,一场毕加索展览与一场电影相比是毫不逊色的,只是有些人的心理价值定位暂时还不能接受。
其实,展到中期,“毕加索大展”的票价更趋公益性。周一至周五,学生、60岁以上老年人、军人、残疾人都能凭证享受65元的票务优惠。
《创意设计源》:其他方面的工作进行得怎样?
谢定伟:衍生产品刚才我提到了。争取赞助方面,我们也学到一些经验:很多大企业和外资企业,尤其是大品牌企业通常很愿意赞助高端文化事业,但必须有预算。我们5月启动这个项目,7月才拿到文广局批文。此时很多公司即使愿意赞助,可惜当年的赞助经费已经用完。
《创意设计源》:有没有可能批文申报与吸引赞助同时进行?
谢定伟:这是理想状态。今年上半年,整个上海根本没人相信民资能够举办毕加索大展。当然,最后我们还是争取到了不少企业的高额赞助。有了这个经验,我们在明年举办的展览今年就开始争取赞助了。另一方面,“毕加索大展”也成就了我们的信誉和口碑。
《创意设计源》: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大陆民资,您怎样评价本次的文化展览业试水?
谢定伟:在海外,民资对文化艺术展览行业发展的贡献很大,几十年运作下来,已经进入良性循环。台湾的《联合报系》和《中国时报》两大传媒集团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另外国外办展不需要政府批文,赞助商可以获得政府税务优惠。门票收入、衍生产品收入加上社会赞助基本可以盈利。今年《联合报》将世博中国馆《清明上河图》引入台湾展览,获得了丰厚的利润。相比较而言,大陆民企在这方面刚刚起步,各方面的政策和规范还不能为民企提供便利,恒温恒湿场馆很少。
“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开展以来,“看毕加索去”成了上海市民的生活时尚。尽管美术馆一直有免费的美术展,但本次毕加索大展明显获得了更广泛的“上海市民关怀”。
世博中国馆在世博会闭幕后再一次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文化聚焦点。谷歌地图、GPS,沿途轻轨、地铁、道路交通,问讯“中国馆怎么走”成为热门;仅凭“路径依赖”,为期三个月的毕加索大展已经为未来的“中华艺术宫”、未来的上海文化推广铺垫了难得的人气。
上海市民得以如此近距离享受顶级艺术大师作品的亲临,这对他们未来打开胸怀,更开放积极地融入世界文明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谢定伟和他的“民资”,为此奋斗得很辛苦,很“孤独”。
民间投资的主体是个人,产权属于集体或个人,构成民营经济。在投资动机方面,民间投资通常以获取收益为主要目的。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政府投资的补充和延伸,民间投资优化经济结构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是民资进入最为活跃的领域。民资的贡献不仅在于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更以活跃的文化创意领域投资对象、投资方式,推动区域文化繁荣发展,让普通民众获益文化普及。
在中国,民资的作用已经为国家和地区政府所重视。2010年5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环境”。“各地区、各部门要把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抓紧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尽快将有关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努力营造有利于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切实促进民间投资持续健康发展。”要“全面清理整合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环节、缩短时限,提高行政服务效率”,要“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切实减轻民营企业负担”,要“修改不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法规政策规定,切实保护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充分反映民营企业的合理要求”……
谢定伟理解,万舟竞发,总有轻重缓急。希望上海的政策土壤、管理机制更加助力“民资”的文化发展参与。至于他自己在本次大展的得失,谢定伟说:“我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时设定的目标就是不亏本”,“能打平就算成功,希望能吸引更多社会力量介入文化艺术传播”。
“我还有个愿望:希望更多人有机会比较全面地认识毕加索。” ——谢定伟
《创意设计源》:谢总,“毕加索大展”基于既有空间条件的动线设计、作品陈列、信息传播实现等获得了参观者很好的评价。
谢定伟:毕加索大展的学术性很强。全部展览内容的策划由毕加索博物馆负责。因为遇到展厅空间布局等临时变化,大展布展方案还常常需要作动态调整。
毕加索博物馆馆长Anne BALDASSARI女士亲自视察展览空间、指挥作品上架、确认每一处调整。在怎样的空间里置放平面的画作和立体的雕塑,在怎样的内容氛围里让不同形态的作品集群,她都要亲历亲为。站久了腰疼,她就坐在凳子上指挥。我们作为承办方,也处处精益求精。在大展出口处,陈列着毕加索的雕塑《孕妇》,顶部的漫射光源超出原来设计的照射范围,使白色基座显出突兀;我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展示效果的细节,通过改造,在很短的时间内还原了雕塑本应有的注目效果。
《创意设计源》:62件作品构成了相对完整的传播空间,令观者感觉内容丰富,受益匪浅。
谢定伟:展览空间的区隔与毕加索绘画风格演变的不同阶段配合;相对独立的每个区隔空间内,油画、版画、雕塑作为展览主体;摄影作品形象还原毕加索特定创作阶段的环境;专业的文字、语音介绍,帮助观众进入对毕加索生平、绘画观念、绘画风格及技法演变的现场理解。我们还设计了场外包括蒋勋、陈丹青等专家的公益专题宣讲,这样全方位的信息传送,确实保证了整个大展的专业信息量。
参观时人们注意到,不仅主要视觉区域,连展厅隔断置顶角线也被布展者系统地设计为信息传递处所:
“我在小时候已经画得像大师拉斐尔一样,但是我却花了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如何像小孩子一样作画。”
“对我而言,画一张画就是投身于一种戏剧性的行动,而在此过程中,现实则处于支离破碎的状态。”
“立体主义其中一项根本重点在于,把真实加以移位,转动;真实不再存在于物体中,而是在绘画中。”
无论是艺术追求,还是理念描述,抑或技法揭示,植根于相应的画展情景,毕加索的一系列话语帮助观众加深了对其作品的理解。
谢定伟:研究毕加索的艺术可以有不同切入点,本次大展我希望受众有机会比较全面地接近这位艺术家。
在大多数非专业观众的印象中,作为西方现代派画家的毕加索,其绘画面貌不外乎《亚威农少女》、《弹曼陀铃的少女》这样的立体主义风格。其实,毕加索的艺术创作生涯非常长,他不仅亲身经历了印象派、野兽派等一系列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绘画流派演变,还自创了不少流派,以至于被认为参与了二十世纪的大半部艺术史。毕加索创作旺盛,仅留存后世的不同风格油画作品就超过2000件,雕塑作品超过1000件。今年7月我在旧金山参观,仅一个毕加索作品特展就汇集了其250多件油画作品。所以,理解的狭隘不仅对画家本人有失公允,更影响我们对毕加索以及整个西方现代艺术史的理解,这是必须加以修正的。
我想强调的是,毕加索的绘画风格很多,各种风格都有经典作品。相对晚年作品,他深受印象派影响产生的前期画作恰是今天艺术品藏家眼中的珍宝。世界艺术品市场拍卖前十名的毕加索作品很多是他的“蓝色时期”和“玫瑰红时期”的作品。2004年,他的作品《拿烟斗的男孩》拍出1.04亿美元的天价。
《创意设计源》:谢总,在您看来,毕加索早年经典作品的大好行情是因何而起?
谢定伟:存世比较少;更重要的是,无论内容形式,它探究,琢磨,用心,人们能够接受,值得欣赏,因而更加喜欢。
任何一个艺术家的成长都不可能脱离其生活的时代。受其艺术家、美术教师父亲的影响,毕加索在少年时期就非常好地掌握了绘画造型技巧。进入20世纪,对德加、高更、塞尚等印象派画家的研究成就了他对绘画新概念及新空间表达方法的独到见解。二次大战爆发,如毕加索所言:“我并未画战争,但毋庸置疑,战争存在于我当时的画作中”——毕加索的成长有自己的天赋因素,但脱离不了所处时代和所处环境带来的影响。如此长期锤炼,才使毕加索有了今天在现代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某种程度上说,这才是毕加索绘画艺术能够获得一系列突破的最宝贵基础。
“人以画传,画以人传”,我相信,“毕加索”留给人们的印象,是其长久的艺术沉浸、素养积累、经典画作与其作为世界级艺术大师声名的互相辉映;本次“毕加索大展”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而当我们对此有所认识,一个完整的毕加索,一段生动的现代艺术史,便能够更加真实地呈现于眼前。
谢定伟,美国南加州大学电机工程专业硕士,美国硅谷大规模集成电路资深研发和管理工作者。画界大师谢稚柳和陈佩秋先生的公子。2004年定居上海。曾成功策划了2009年上海美术馆的《古风新貌——江浙沪名家邀请展》、上海博物馆《融古开今——纪念谢稚柳百年诞辰书画精品展》、2011年的《春华秋实——中国工笔花鸟画传承展》。
第一次 ,毕加索如此亲临上海
“不做永远不知道,做了,有了第一次,就有了经验和教训的积累。”
——谢定伟
《创意设计源》:谢总,您好!自9月19日开幕以来,“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以下简称“毕加索大展”)已经在上海及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您先谈谈策划本次大展的起因吧。
谢定伟:上海已经正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文化的全球交流、繁荣发展,必将成为上海经济发展到相应阶段的迫切需求,这也是我们策划毕加索大展的大环境。当然,我们遇到了法国毕加索博物馆闭馆修葺的难得机缘。
1984年,法国巴黎国立毕加索博物馆(以下简称“毕加索博物馆”)成立。最初,展品主要来源于毕加索继承人们的“艺术品冲抵遗产税”;随着捐赠物的不断积累及毕加索博物馆的积极收购,目前,该馆已经藏有5000幅毕加索作品,20万件毕加索“私人档案”(包括2万多封信件手稿,11000多件报章媒体剪报,15000多张照片),被誉为世界上“献给毕加索作品的重量级专题博物馆”。
毕加索博物馆建筑原来是巴黎的一栋17世纪贵族豪宅,沿用几百年后,2009年底开始扩建修缮,计划2013年春天重新开放。为筹集巨额扩建工程款,毕加索博物馆携典藏毕加索作品全球巡展,从马德里到阿布扎比、赫尔辛基、东京,直至中国台北。
从远在9300公里以外的巴黎辗转来到“微距”上海900公里的台北,我觉得中国上海遇到了毕加索亲临的难得机会,我们抓住了机会。
《创意设计源》:毕加索遗作浩瀚,如何确定本次毕加索大展的展览线索?
谢定伟:本次毕加索大展共展出纵贯毕加索创作生涯的48幅油画、7幅版画和7座雕塑共计62件珍贵作品,涵盖作者“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立体主义”、“新古典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各个时期的代表作。毕加索14岁创作的《赤足的少女》与他逝世前两年创作的油画《星期日》比肩呈现;同时展出的还有50幅毕加索的生活照片。
《创意设计源》:作者对自己画作的重视程度通常被后世看作个案研究的重要标度。本次毕加索大展展出的《赤足的少女》、《女子胸像》等对受众全面探究毕加索创作风格演变提供了重要信息。
谢定伟:《赤足的少女》是毕加索最为珍爱的作品之一,曾经跟随他几十年;毕加索临终前,这件作品还挂在他的床头。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脍炙人口,本次展出的《女子胸像》等作品,正是作者创作《亚威农少女》之前的习作。观念、技巧,绘画、雕塑、摄影,造型、色彩、用线的不同侧重,展品的精心选择,这些可以更好地帮助观众理解毕加索为艺术上下求索的一生。
《创意设计源》:毕加索作品要落地上海,工程浩大吧。
谢定伟:确实如此。大展签约之前,法国文化部就派出安全专家,全面评估中国馆是否具备承办毕加索大展的条件。确定场地后,为确保运输安全,法方要求分8次用飞机分别运送画作。为保证环境适宜,运输车辆和展厅均需配置恒温恒湿空调设备;为防止任何意外,展厅内外配置专业安保人员24小时驻守,夜间有警犬布防。
《创意设计源》:如此高规格的艺术品展览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上海相应办展能力的考验。“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在21世纪的“设计之都”上海举办,组委会如何确立核心主旨?怎样确保大展的正常运行?
谢定伟:我们确定了“使更多的民众能亲眼目睹毕加索真迹”的办展理念,我们希望毕加索作品走出象牙塔,与最广泛的市民阶层近距离接触;我们希望以世界顶级艺术品展览提升设计之都上海的文化品质。
为了大展的成功举办,我们成立了上海天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组织团队负责传媒、营销、票务和纪念礼品开发等各项工作。
《创意设计源》:本次大展媒体宣传的特色是与“新娱乐频道”的密切合作,这是否与本次大展的举办初衷有关?
谢定伟:是的。我们希望“毕加索大展”家喻户晓,成为上海市民文化娱乐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把毕加索大展办成供少数人参观的展览。“新娱乐频道”在大众化娱乐方面做得很好,所以我们希望能借助他们的实力。除了“新娱乐频道”,东方早报、新民晚报都是我们的媒体合作方。
《创意设计源》:本次大展衍生产品和纪念品涉及的品种很丰富,设计也有格调。选题、版权申请、设计生产、销售推广……这条线索的工作量也不小吧。
谢定伟:版权申请比较麻烦。世界上,不同画家的版权处理情形各有不同。毕加索作品的版权由毕加索基金会管理。我们开发的任何一款衍生产品的设计图纸都要经过基金会首肯,之后是样品审批,手续很严格,过程时间也长。今年5月,衍生产品开发工作启动,因为时间太仓促,以至于很多产品没来得及开发。
《创意设计源》:刚才观展时我特别留意了大展特别搭建的“馆中馆”,听说法方很满意。
谢定伟:毕加索博物馆对展览场地的恒温恒湿要求极严:展厅温度必须控制在18℃到22℃之间,湿度必须控制在45%至 55%。当然还有极其严格的安保要求。为了满足上述要求,我们在世博中国馆一层原“省区市馆”场地内专门搭建了一个封闭式展厅,安装全套消防、空调和安保系统,保证了大展的顺利进行。
《创意设计源》:为了毕加索作品在大陆的首次大规模展览,谢总和您的团队付出了很多。
谢定伟:不做永远不知道,做了,有了第一次,就有了经验教训的积累。
10月17日,由法国国立毕加索博物馆、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上海天祥实业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上海天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法国驻中国大使馆协办,上海新娱乐电视频道倾情呈献的“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在世博园区中国馆一层拉开帷幕。历时一年沟通准备之后,作为建国以来规模最大、展期最长的毕加索作品展,终于在古老东方国度的上海亮相。
第一次,毕加索如此握手大陆“民资”
“能打平就算成功,希望能吸引更多社会力量介入文化艺术传播。”
——谢定伟
《创意设计源》:“毕加索大展”是中国大陆民营资本进入高规格文化艺术传播的首次尝试,商业模式、运作流程、理想目标、国情民情……谢总,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您一定感受颇深。
谢定伟:以民间力量促进城市间的世界顶级艺术品交流,成功的商业模式在西方国家出现已经有几十年。即便中国台湾,由《联合报》等民资运作高端艺术品展览也有十几年的成功经验。
据我所知,国外成功的商业模式大体上由门票、衍生产品和纪念品销售、企业商家赞助三个方面组成。所以,为了繁荣中国高端艺术品展览市场,我们希望把商业模式运作好,使资本有一个良性的循环。
《创意设计源》:您先为大家晒晒帐,“毕加索大展”的基本运作成本大约是多少?
谢定伟:借展费、展品运输及保险费、世博中国馆展览场地租借费、“馆中馆”建造费、日常运作费等等,粗略算来,总投资在四、五千万元人民币左右。
《创意设计源》:“毕加索大展”对设计之都上海的正面影响不可估量,但作为主要担纲展览资金运作的民资,您计划怎样至少收回成本?
谢定伟:刚才说过,国外的模式是依靠门票收入、衍生产品销售、企业赞助三方面的运作。运作成功的话就可以盈利。
《创意设计源》:“国外模式”初到上海,运作效果怎样?
谢定伟:我们的运作资金先由主办方筹集,计划通过上述三种渠道回收。
门票是主要收入来源。2011年3月5日,上海美术馆向公众免费开放,我们无法在美术馆举办毕加索展览,所以移师世博中国馆。但这次移师代价很大,中国馆不仅租借费用极高,而且场地还不符合高端美术展览恒温恒湿的要求,这样,因搭建“馆中馆”进一步提高了办展成本。
《创意设计源》:关于票价的制定,应该有周详的考虑吧。
谢定伟:上海2004年的法国印象派画展和其他一些世界顶级艺术品展通常都由政府操办,很少民资涉足。现在民营资本来办展,为了收回成本,票价的制定就要慎重考虑。展览成本高,票价相应就高。我们考察过台湾:台湾历史博物馆“世纪大师毕加索”特展门票比平时门票的票价高10倍。所以,很多人认为,几百元门票也不算贵。问题是,无论从三个月的较长展期还是面向大众的初衷考虑,我们都不能把票价定得太高。
《创意设计源》:票价高会影响受众面。
谢定伟:影响太大了。
票价,其实包含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价值定位两个衡量尺度。在发达国家,艺术欣赏的普及程度高,参观艺术品展览并非只是美术爱好者的兴趣所在,而是许多普通民众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但目前在国内,这样的文化消费还没有形成普及的氛围。因此,秉持“使更多的民众能亲眼目睹毕加索真迹”的宗旨,我们把本次大展的票价定为一张普通电影票的价格,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可能有人还是会觉得80元的价格太贵,但从经济能力来看,一张电影票的价格应该能为大部分人所承担,一场毕加索展览与一场电影相比是毫不逊色的,只是有些人的心理价值定位暂时还不能接受。
其实,展到中期,“毕加索大展”的票价更趋公益性。周一至周五,学生、60岁以上老年人、军人、残疾人都能凭证享受65元的票务优惠。
《创意设计源》:其他方面的工作进行得怎样?
谢定伟:衍生产品刚才我提到了。争取赞助方面,我们也学到一些经验:很多大企业和外资企业,尤其是大品牌企业通常很愿意赞助高端文化事业,但必须有预算。我们5月启动这个项目,7月才拿到文广局批文。此时很多公司即使愿意赞助,可惜当年的赞助经费已经用完。
《创意设计源》:有没有可能批文申报与吸引赞助同时进行?
谢定伟:这是理想状态。今年上半年,整个上海根本没人相信民资能够举办毕加索大展。当然,最后我们还是争取到了不少企业的高额赞助。有了这个经验,我们在明年举办的展览今年就开始争取赞助了。另一方面,“毕加索大展”也成就了我们的信誉和口碑。
《创意设计源》: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大陆民资,您怎样评价本次的文化展览业试水?
谢定伟:在海外,民资对文化艺术展览行业发展的贡献很大,几十年运作下来,已经进入良性循环。台湾的《联合报系》和《中国时报》两大传媒集团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另外国外办展不需要政府批文,赞助商可以获得政府税务优惠。门票收入、衍生产品收入加上社会赞助基本可以盈利。今年《联合报》将世博中国馆《清明上河图》引入台湾展览,获得了丰厚的利润。相比较而言,大陆民企在这方面刚刚起步,各方面的政策和规范还不能为民企提供便利,恒温恒湿场馆很少。
“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开展以来,“看毕加索去”成了上海市民的生活时尚。尽管美术馆一直有免费的美术展,但本次毕加索大展明显获得了更广泛的“上海市民关怀”。
世博中国馆在世博会闭幕后再一次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文化聚焦点。谷歌地图、GPS,沿途轻轨、地铁、道路交通,问讯“中国馆怎么走”成为热门;仅凭“路径依赖”,为期三个月的毕加索大展已经为未来的“中华艺术宫”、未来的上海文化推广铺垫了难得的人气。
上海市民得以如此近距离享受顶级艺术大师作品的亲临,这对他们未来打开胸怀,更开放积极地融入世界文明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谢定伟和他的“民资”,为此奋斗得很辛苦,很“孤独”。
民间投资的主体是个人,产权属于集体或个人,构成民营经济。在投资动机方面,民间投资通常以获取收益为主要目的。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政府投资的补充和延伸,民间投资优化经济结构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是民资进入最为活跃的领域。民资的贡献不仅在于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更以活跃的文化创意领域投资对象、投资方式,推动区域文化繁荣发展,让普通民众获益文化普及。
在中国,民资的作用已经为国家和地区政府所重视。2010年5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环境”。“各地区、各部门要把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抓紧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尽快将有关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努力营造有利于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切实促进民间投资持续健康发展。”要“全面清理整合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环节、缩短时限,提高行政服务效率”,要“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切实减轻民营企业负担”,要“修改不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法规政策规定,切实保护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充分反映民营企业的合理要求”……
谢定伟理解,万舟竞发,总有轻重缓急。希望上海的政策土壤、管理机制更加助力“民资”的文化发展参与。至于他自己在本次大展的得失,谢定伟说:“我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时设定的目标就是不亏本”,“能打平就算成功,希望能吸引更多社会力量介入文化艺术传播”。
“我还有个愿望:希望更多人有机会比较全面地认识毕加索。” ——谢定伟
《创意设计源》:谢总,“毕加索大展”基于既有空间条件的动线设计、作品陈列、信息传播实现等获得了参观者很好的评价。
谢定伟:毕加索大展的学术性很强。全部展览内容的策划由毕加索博物馆负责。因为遇到展厅空间布局等临时变化,大展布展方案还常常需要作动态调整。
毕加索博物馆馆长Anne BALDASSARI女士亲自视察展览空间、指挥作品上架、确认每一处调整。在怎样的空间里置放平面的画作和立体的雕塑,在怎样的内容氛围里让不同形态的作品集群,她都要亲历亲为。站久了腰疼,她就坐在凳子上指挥。我们作为承办方,也处处精益求精。在大展出口处,陈列着毕加索的雕塑《孕妇》,顶部的漫射光源超出原来设计的照射范围,使白色基座显出突兀;我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展示效果的细节,通过改造,在很短的时间内还原了雕塑本应有的注目效果。
《创意设计源》:62件作品构成了相对完整的传播空间,令观者感觉内容丰富,受益匪浅。
谢定伟:展览空间的区隔与毕加索绘画风格演变的不同阶段配合;相对独立的每个区隔空间内,油画、版画、雕塑作为展览主体;摄影作品形象还原毕加索特定创作阶段的环境;专业的文字、语音介绍,帮助观众进入对毕加索生平、绘画观念、绘画风格及技法演变的现场理解。我们还设计了场外包括蒋勋、陈丹青等专家的公益专题宣讲,这样全方位的信息传送,确实保证了整个大展的专业信息量。
参观时人们注意到,不仅主要视觉区域,连展厅隔断置顶角线也被布展者系统地设计为信息传递处所:
“我在小时候已经画得像大师拉斐尔一样,但是我却花了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如何像小孩子一样作画。”
“对我而言,画一张画就是投身于一种戏剧性的行动,而在此过程中,现实则处于支离破碎的状态。”
“立体主义其中一项根本重点在于,把真实加以移位,转动;真实不再存在于物体中,而是在绘画中。”
无论是艺术追求,还是理念描述,抑或技法揭示,植根于相应的画展情景,毕加索的一系列话语帮助观众加深了对其作品的理解。
谢定伟:研究毕加索的艺术可以有不同切入点,本次大展我希望受众有机会比较全面地接近这位艺术家。
在大多数非专业观众的印象中,作为西方现代派画家的毕加索,其绘画面貌不外乎《亚威农少女》、《弹曼陀铃的少女》这样的立体主义风格。其实,毕加索的艺术创作生涯非常长,他不仅亲身经历了印象派、野兽派等一系列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绘画流派演变,还自创了不少流派,以至于被认为参与了二十世纪的大半部艺术史。毕加索创作旺盛,仅留存后世的不同风格油画作品就超过2000件,雕塑作品超过1000件。今年7月我在旧金山参观,仅一个毕加索作品特展就汇集了其250多件油画作品。所以,理解的狭隘不仅对画家本人有失公允,更影响我们对毕加索以及整个西方现代艺术史的理解,这是必须加以修正的。
我想强调的是,毕加索的绘画风格很多,各种风格都有经典作品。相对晚年作品,他深受印象派影响产生的前期画作恰是今天艺术品藏家眼中的珍宝。世界艺术品市场拍卖前十名的毕加索作品很多是他的“蓝色时期”和“玫瑰红时期”的作品。2004年,他的作品《拿烟斗的男孩》拍出1.04亿美元的天价。
《创意设计源》:谢总,在您看来,毕加索早年经典作品的大好行情是因何而起?
谢定伟:存世比较少;更重要的是,无论内容形式,它探究,琢磨,用心,人们能够接受,值得欣赏,因而更加喜欢。
任何一个艺术家的成长都不可能脱离其生活的时代。受其艺术家、美术教师父亲的影响,毕加索在少年时期就非常好地掌握了绘画造型技巧。进入20世纪,对德加、高更、塞尚等印象派画家的研究成就了他对绘画新概念及新空间表达方法的独到见解。二次大战爆发,如毕加索所言:“我并未画战争,但毋庸置疑,战争存在于我当时的画作中”——毕加索的成长有自己的天赋因素,但脱离不了所处时代和所处环境带来的影响。如此长期锤炼,才使毕加索有了今天在现代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某种程度上说,这才是毕加索绘画艺术能够获得一系列突破的最宝贵基础。
“人以画传,画以人传”,我相信,“毕加索”留给人们的印象,是其长久的艺术沉浸、素养积累、经典画作与其作为世界级艺术大师声名的互相辉映;本次“毕加索大展”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而当我们对此有所认识,一个完整的毕加索,一段生动的现代艺术史,便能够更加真实地呈现于眼前。
谢定伟,美国南加州大学电机工程专业硕士,美国硅谷大规模集成电路资深研发和管理工作者。画界大师谢稚柳和陈佩秋先生的公子。2004年定居上海。曾成功策划了2009年上海美术馆的《古风新貌——江浙沪名家邀请展》、上海博物馆《融古开今——纪念谢稚柳百年诞辰书画精品展》、2011年的《春华秋实——中国工笔花鸟画传承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