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和谐是指社会关系中的各种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表现为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人自身和谐四种形式。紧迫性、前瞻性和远景性是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三种形态。因此,促进社会和谐,应从解决那些已经和正在危及社会和谐的问题,解决和消除那些可能危及社会和谐的隐患以及构建一种合理的社会结构三个层面着手。
[关键词]社会和谐;转型社会;价值目标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0)01 — 0017 — 03
社会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推进的过程。社会的整体性和结构性要求社会建设着眼于社会的结构性关联及其合理性,社会的功能性要求社会建设注重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社会的过程性要求我们系统地把握社会建设各方面、各环节的轻重缓急。这样,社会建设就是一个系统工程,而社会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子要素之间既存在个体差异及相互矛盾与竞争,又存在整体统一性和相互协调与配合,当统一、协调、配合处于主导地位时,这个社会就是相对和谐的。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我国转型期社会建设的重要价值目标。
一、社会和谐的基本内涵
和谐是配合匀称、适当、协调、平衡的状态,是人们对万事万物的一种价值取向。社会和谐是指社会关系中的各种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是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方面是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的和谐状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尺度。因此,社会和谐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人自身和谐。〔1〕
(一)人际关系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在交往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相容程度和感情的靠拢程度。因此,“所谓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基本利益一致,双方心理距离接近,心理相容性强,彼此感情认同”〔2〕。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常表现为人与人之间能够求同存异、取长补短、通力合作、配合默契,情感比较容易沟通,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心情愉快,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的劳动能力和才华得到最大限度的施展。
和谐人际关系的具体内容包括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个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邻里关系的和谐、同事关系的和谐、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和谐等。群体之间的和谐包括党群关系的和谐、干群关系的和谐、政党关系和谐、民族关系和谐、宗教关系和谐、社会阶层关系和谐、两岸三地同胞和谐、海内外儿女关系和谐、中华民族与世界人民关系和谐等。
(二)人与社会关系和谐
所谓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较为普遍的联系方式或行为方式。较之人际关系而言,社会关系更强调共性的一面。因此,人与社会关系和谐,即是“人与社会组织、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表现为国家、集体、个人等方面权益关系协调,社会运行有章(包括法律、制度、体制、机制、道德规范等)可循,社会依法依规维护个人权益,公平正义。人们遵守社会法律、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各司其职、各守其则、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整个社会安定有序,平稳运行,充满活力。人们心气平和、安居乐业”〔3〕。
(三)人与自然关系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即人与所处的环境和谐共生。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外部环境和物质资料,人类必须在认识和掌握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在自然可承受范围内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使之为人类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料,满足人类在精神文化审美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人必须把自己看作是与自然界平等的一员,自觉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当人的利益与自然界发展的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人类要学会控制自身狭隘的利益,维护自然界的整体利益。
在我国现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要做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要求是: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代发展与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的统一。
(四)人自身和谐
人自身和谐即个人身心协调发展,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和各方面能力、潜力得到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反对脱离社会现实的抽象人性论,反对从抽象的人出发讨论人类社会,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力的个人出发,既把“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当作其理论的出发点,强调社会和谐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自身和谐的最高实现程度)联系在一起,以人自身和谐的发展程度作为检验社会是否和谐的基础与核心。促进人自身和谐的发展就是要使人成为更加自由的人、更加自主的人和更加自觉的人。
总之,社会建设以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人自身和谐为目标,就可以避免社会矛盾走向冲突和对抗,实现和谐社会。
二、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三种形态
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出现了诸多不和谐因素,有些甚至比较严重。一般认为,我们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从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入手分析,可将它们分为三种不同形态或三个阶段:紧迫性、前瞻性和远景性〔4〕。
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性表现在:有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比如官民对立问题。在中国,官民对立表现为三种层次:(1)意识层面的不信任。不信任意味着一方视另一方为欺骗,因此不仅不信任另一方所发布的咨询,而且经常把另一方所发布的咨询作相反的理解。如时下流行的 “被就业”、“被增长”、“被代表”、“被和谐”等词的出现,直接表达的是“民”对“官”的不信任。(2)个体层面的极端行为。当个体与“官”直接对立时,往往表现为“能忍则忍”和“忍无可忍、无须再忍”两种极端行为,两个极端之间在实践中缺乏依法、平等、有效的解决方式。以2003年实施的全国综合社会调查(GSS,general social survey)的数据为例,这次问卷调查的范围涉及全国28个省市、92个区/县、262个街道、559个居委会、5900城市居民。数据显示,在对“最容易冲突的群体”的调查中,有高达44.1%的人选择了“当官的与老百姓之间”,远超过“穷人与富人之间”(16.9%)、“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17.3%)、“城里人与乡下人之间”(2.5%)等群体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5〕。(3)集体层面的群体性事件。分析近年来发生的贵州瓮安、湖北石首、甘肃陇南、云南孟连、吉林通钢等群体性事件,根源均来自“当地政府”对民众合法权益的“漠视”、“剥夺”和“侵占”而引发的集体愤怒。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具有迫切性,而且还具有前瞻性。有些矛盾虽然目前还没有激化,还没有直接危及社会的安定团结,但其中却包藏着隐患。这类矛盾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到一定时候便会严重地影响全局的安定与和谐。例如,贫富差距问题。贫富差距的矛盾,是古今中外各种社会都存在的一种矛盾。这对矛盾的状况及其演变,对社会的稳定、繁荣、动荡、崩溃起着最具根本性的作用。一是因为物质经济生活是人的最基本的生活;社会变动的原因最根本的是经济的原因。二是因为贫富差距反映社会的公平、公正程度,最容易在人们的心理上、情绪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感染。贫富差距问题在中国目前虽然还没有严重到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的安定团结,但如果放任自流地让其演变,演变到超出社会能够承载的耐力,就会对社会和谐起持久性的破坏作用而难以改变。和谐社会是一种长治久安的社会,是一种有远大前途的社会。只有用前瞻性的、超前性的思维方式来指引,才能构建起真正的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还是一个具有愿景性的理念。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解决那些已经危及社会安定的迫切问题,也不仅要关注和解决那些未来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隐患,把它们消灭在未成气候的阶段,以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协调社会系统、各要素相互关系的同时,逐步探寻到和构建起一个尽可能优化和合理的社会结构。只有实现社会结构的协调、合理、和谐,才是真正达到和谐。也就是说,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而是有能够及时并合理解决矛盾的机制。到那时,经济持续发展,物质产品充裕丰富;民主政治完善健全;科教兴旺、文化繁荣,人民道德情操高尚;人的潜能全面自由发展,思想活跃开放,新思想、新观点、新认识竞相证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整个社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是和谐社会的最高目标,是人人向往的。因而,它也是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了愿景性。
三、促进社会和谐的路径选择
依据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三种不同形态,我们认为,促进社会和谐也应从对应的三个层面入手。
第一个层面,解决那些已经和正在危及社会和谐的问题,使社会在不断地弥合分歧、化解矛盾、控制冲突、增进团结的过程中,从社会内部产生出一种安定局面。在这个层面,突出强调的是政府的主导作用。因而,解决社会问题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应放在三个方面:(1)树立“为民做主”的执政意识。为民做主,突出的是“民”,强调的是“为民”。这里的“民”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重点是“为弱势群体做主”,而非为社会强势群体“铺路搭桥”、“锦上添花”。(2)限制政府的不当行为。改革以来,我国政府对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与此同时,政府也使自己站在了各种社会矛盾的“风口浪尖”上。政府行为失当所引发的消极影响是重大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例如前面所提及的由政府行为不当所引发的官民对立。在此需指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政府必须通过新的机制来避免或转变自己的不当行为。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和群体分化的加剧,社会呈现出利益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格局。此时,政府的身份应当是正当利益的监护人、利益矛盾的调解人、利益冲突的仲裁人,而不是使自己陷入到利益关系之中。应当说,政府执著于对自己利益的“呵护与增长”,而缺乏对自我公共身份的充分认识,是没有促成与之适合的行为机制,致其行为不当的主观原因。(3)建立制度化的社会信任。社会信任关系到一个政权的尊严性、权威性、合法性,是社会政治体制的法理基础。我国目前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执法不公、行政不当、为政不廉、假公济私、欺压百姓、奢侈浪费等不良作风和腐败行为,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加重了干群对立、官民对立,使得本来已经尖锐化的社会矛盾有恶化的危险性,结果是严重影响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腐蚀了国家政权的基层基础。所以,在制度层面上重建社会信任是执政当局眼下十分迫切和重要的任务 〔6〕。
第二个层面,解决和消除那些可能危及社会和谐的隐患,使社会呈现出长治久安的局面。解决这个层面问题的关键是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能够提供基本公共产品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从广义上看,公共服务“既包括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创造就业岗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展;也包括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发布公共信息等”〔7〕。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所提供的公共产品,首先要解决的是由谁来提供的问题,要以政府为主导,动员企业、社会组织、民众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这就是要扩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尽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并开发多种社会渠道,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其次,还有一个如何提供的问题。除了政府直接提供之外,还要通过多种间接提供的方式,其中政府通过买服务的形式来提供公共产品,是行之有效的,既能节省管理成本,又能扶持、推动社会组织的健康成长〔8〕。
第三个层面,构建一种合理的社会结构。所谓合理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的联系具有较高的有序性、较合理的比例关系和排列方式、较严密的组织构成”〔9〕。这种社会结构,能够不断地自我调节、自我优化,使社会呈现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局面并能够自觉保持持续的正向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直接相关,在我国,目前对下列社会结构的调整特别重要,这就是三大部门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产业结构、资源配置结构的调整,其中对社会三大部门结构的调整对转型期社会建设具有结构性前提的意义,而对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则是最重要、核心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贾建芳.中国社会建设的阶段性特征〔J〕.学习论坛,2009,(07):55-60.
〔2〕吴俊杰,张红,等.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总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16.
〔3〕贾建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内涵和思路〔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学报, 2008,(08): 5-11.
〔4〕陈中立.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思维方式〔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06): 80-85.
〔5〕 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05——走向更加和谐的社会〔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35.
〔6〕〔8〕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07——走向更加有序的社会:快速转型期社会矛盾及其治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3-27、23.
〔7〕丁元竹.发挥不同公共服务主体的作用〔N〕.人民日报,2007-03-28,(09).
〔9〕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06——走向更讲治理的社会: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
〔责任编辑:程学军〕
Social Harmony: Important Value Target of Society Conversion
Yan Zhen shu,Qiao Wei Li
(Graduate School, Central Party School, 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 The social harmony refers to the social relations of the various elements in the interdependence, mutual coordin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state, expressed as interpersonal harmony,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social, man and nature, man’s own harmony four forms. Urgency, forward-looking and long-term vision effects of social harmony in China. Therefore,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harmony, should address those who have and are threatening social harmony, problems, solutions and eliminate the hidden dangers that may endanger social harmony and building a rational social structure of three levels of set.
Key words: social harmony, social transition,Value Target
[关键词]社会和谐;转型社会;价值目标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0)01 — 0017 — 03
社会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推进的过程。社会的整体性和结构性要求社会建设着眼于社会的结构性关联及其合理性,社会的功能性要求社会建设注重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社会的过程性要求我们系统地把握社会建设各方面、各环节的轻重缓急。这样,社会建设就是一个系统工程,而社会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子要素之间既存在个体差异及相互矛盾与竞争,又存在整体统一性和相互协调与配合,当统一、协调、配合处于主导地位时,这个社会就是相对和谐的。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我国转型期社会建设的重要价值目标。
一、社会和谐的基本内涵
和谐是配合匀称、适当、协调、平衡的状态,是人们对万事万物的一种价值取向。社会和谐是指社会关系中的各种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是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方面是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的和谐状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尺度。因此,社会和谐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人自身和谐。〔1〕
(一)人际关系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在交往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相容程度和感情的靠拢程度。因此,“所谓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基本利益一致,双方心理距离接近,心理相容性强,彼此感情认同”〔2〕。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常表现为人与人之间能够求同存异、取长补短、通力合作、配合默契,情感比较容易沟通,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心情愉快,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的劳动能力和才华得到最大限度的施展。
和谐人际关系的具体内容包括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个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邻里关系的和谐、同事关系的和谐、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和谐等。群体之间的和谐包括党群关系的和谐、干群关系的和谐、政党关系和谐、民族关系和谐、宗教关系和谐、社会阶层关系和谐、两岸三地同胞和谐、海内外儿女关系和谐、中华民族与世界人民关系和谐等。
(二)人与社会关系和谐
所谓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较为普遍的联系方式或行为方式。较之人际关系而言,社会关系更强调共性的一面。因此,人与社会关系和谐,即是“人与社会组织、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表现为国家、集体、个人等方面权益关系协调,社会运行有章(包括法律、制度、体制、机制、道德规范等)可循,社会依法依规维护个人权益,公平正义。人们遵守社会法律、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各司其职、各守其则、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整个社会安定有序,平稳运行,充满活力。人们心气平和、安居乐业”〔3〕。
(三)人与自然关系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即人与所处的环境和谐共生。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外部环境和物质资料,人类必须在认识和掌握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在自然可承受范围内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使之为人类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料,满足人类在精神文化审美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人必须把自己看作是与自然界平等的一员,自觉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当人的利益与自然界发展的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人类要学会控制自身狭隘的利益,维护自然界的整体利益。
在我国现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要做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要求是: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代发展与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的统一。
(四)人自身和谐
人自身和谐即个人身心协调发展,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和各方面能力、潜力得到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反对脱离社会现实的抽象人性论,反对从抽象的人出发讨论人类社会,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力的个人出发,既把“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当作其理论的出发点,强调社会和谐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自身和谐的最高实现程度)联系在一起,以人自身和谐的发展程度作为检验社会是否和谐的基础与核心。促进人自身和谐的发展就是要使人成为更加自由的人、更加自主的人和更加自觉的人。
总之,社会建设以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人自身和谐为目标,就可以避免社会矛盾走向冲突和对抗,实现和谐社会。
二、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三种形态
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出现了诸多不和谐因素,有些甚至比较严重。一般认为,我们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从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入手分析,可将它们分为三种不同形态或三个阶段:紧迫性、前瞻性和远景性〔4〕。
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性表现在:有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比如官民对立问题。在中国,官民对立表现为三种层次:(1)意识层面的不信任。不信任意味着一方视另一方为欺骗,因此不仅不信任另一方所发布的咨询,而且经常把另一方所发布的咨询作相反的理解。如时下流行的 “被就业”、“被增长”、“被代表”、“被和谐”等词的出现,直接表达的是“民”对“官”的不信任。(2)个体层面的极端行为。当个体与“官”直接对立时,往往表现为“能忍则忍”和“忍无可忍、无须再忍”两种极端行为,两个极端之间在实践中缺乏依法、平等、有效的解决方式。以2003年实施的全国综合社会调查(GSS,general social survey)的数据为例,这次问卷调查的范围涉及全国28个省市、92个区/县、262个街道、559个居委会、5900城市居民。数据显示,在对“最容易冲突的群体”的调查中,有高达44.1%的人选择了“当官的与老百姓之间”,远超过“穷人与富人之间”(16.9%)、“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17.3%)、“城里人与乡下人之间”(2.5%)等群体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5〕。(3)集体层面的群体性事件。分析近年来发生的贵州瓮安、湖北石首、甘肃陇南、云南孟连、吉林通钢等群体性事件,根源均来自“当地政府”对民众合法权益的“漠视”、“剥夺”和“侵占”而引发的集体愤怒。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具有迫切性,而且还具有前瞻性。有些矛盾虽然目前还没有激化,还没有直接危及社会的安定团结,但其中却包藏着隐患。这类矛盾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到一定时候便会严重地影响全局的安定与和谐。例如,贫富差距问题。贫富差距的矛盾,是古今中外各种社会都存在的一种矛盾。这对矛盾的状况及其演变,对社会的稳定、繁荣、动荡、崩溃起着最具根本性的作用。一是因为物质经济生活是人的最基本的生活;社会变动的原因最根本的是经济的原因。二是因为贫富差距反映社会的公平、公正程度,最容易在人们的心理上、情绪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感染。贫富差距问题在中国目前虽然还没有严重到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的安定团结,但如果放任自流地让其演变,演变到超出社会能够承载的耐力,就会对社会和谐起持久性的破坏作用而难以改变。和谐社会是一种长治久安的社会,是一种有远大前途的社会。只有用前瞻性的、超前性的思维方式来指引,才能构建起真正的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还是一个具有愿景性的理念。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解决那些已经危及社会安定的迫切问题,也不仅要关注和解决那些未来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隐患,把它们消灭在未成气候的阶段,以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协调社会系统、各要素相互关系的同时,逐步探寻到和构建起一个尽可能优化和合理的社会结构。只有实现社会结构的协调、合理、和谐,才是真正达到和谐。也就是说,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而是有能够及时并合理解决矛盾的机制。到那时,经济持续发展,物质产品充裕丰富;民主政治完善健全;科教兴旺、文化繁荣,人民道德情操高尚;人的潜能全面自由发展,思想活跃开放,新思想、新观点、新认识竞相证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整个社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是和谐社会的最高目标,是人人向往的。因而,它也是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了愿景性。
三、促进社会和谐的路径选择
依据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三种不同形态,我们认为,促进社会和谐也应从对应的三个层面入手。
第一个层面,解决那些已经和正在危及社会和谐的问题,使社会在不断地弥合分歧、化解矛盾、控制冲突、增进团结的过程中,从社会内部产生出一种安定局面。在这个层面,突出强调的是政府的主导作用。因而,解决社会问题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应放在三个方面:(1)树立“为民做主”的执政意识。为民做主,突出的是“民”,强调的是“为民”。这里的“民”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重点是“为弱势群体做主”,而非为社会强势群体“铺路搭桥”、“锦上添花”。(2)限制政府的不当行为。改革以来,我国政府对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与此同时,政府也使自己站在了各种社会矛盾的“风口浪尖”上。政府行为失当所引发的消极影响是重大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例如前面所提及的由政府行为不当所引发的官民对立。在此需指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政府必须通过新的机制来避免或转变自己的不当行为。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和群体分化的加剧,社会呈现出利益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格局。此时,政府的身份应当是正当利益的监护人、利益矛盾的调解人、利益冲突的仲裁人,而不是使自己陷入到利益关系之中。应当说,政府执著于对自己利益的“呵护与增长”,而缺乏对自我公共身份的充分认识,是没有促成与之适合的行为机制,致其行为不当的主观原因。(3)建立制度化的社会信任。社会信任关系到一个政权的尊严性、权威性、合法性,是社会政治体制的法理基础。我国目前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执法不公、行政不当、为政不廉、假公济私、欺压百姓、奢侈浪费等不良作风和腐败行为,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加重了干群对立、官民对立,使得本来已经尖锐化的社会矛盾有恶化的危险性,结果是严重影响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腐蚀了国家政权的基层基础。所以,在制度层面上重建社会信任是执政当局眼下十分迫切和重要的任务 〔6〕。
第二个层面,解决和消除那些可能危及社会和谐的隐患,使社会呈现出长治久安的局面。解决这个层面问题的关键是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能够提供基本公共产品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从广义上看,公共服务“既包括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创造就业岗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展;也包括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发布公共信息等”〔7〕。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所提供的公共产品,首先要解决的是由谁来提供的问题,要以政府为主导,动员企业、社会组织、民众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这就是要扩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尽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并开发多种社会渠道,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其次,还有一个如何提供的问题。除了政府直接提供之外,还要通过多种间接提供的方式,其中政府通过买服务的形式来提供公共产品,是行之有效的,既能节省管理成本,又能扶持、推动社会组织的健康成长〔8〕。
第三个层面,构建一种合理的社会结构。所谓合理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的联系具有较高的有序性、较合理的比例关系和排列方式、较严密的组织构成”〔9〕。这种社会结构,能够不断地自我调节、自我优化,使社会呈现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局面并能够自觉保持持续的正向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直接相关,在我国,目前对下列社会结构的调整特别重要,这就是三大部门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产业结构、资源配置结构的调整,其中对社会三大部门结构的调整对转型期社会建设具有结构性前提的意义,而对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则是最重要、核心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贾建芳.中国社会建设的阶段性特征〔J〕.学习论坛,2009,(07):55-60.
〔2〕吴俊杰,张红,等.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总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16.
〔3〕贾建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内涵和思路〔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学报, 2008,(08): 5-11.
〔4〕陈中立.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思维方式〔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06): 80-85.
〔5〕 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05——走向更加和谐的社会〔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35.
〔6〕〔8〕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07——走向更加有序的社会:快速转型期社会矛盾及其治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3-27、23.
〔7〕丁元竹.发挥不同公共服务主体的作用〔N〕.人民日报,2007-03-28,(09).
〔9〕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06——走向更讲治理的社会: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
〔责任编辑:程学军〕
Social Harmony: Important Value Target of Society Conversion
Yan Zhen shu,Qiao Wei Li
(Graduate School, Central Party School, 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 The social harmony refers to the social relations of the various elements in the interdependence, mutual coordin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state, expressed as interpersonal harmony,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social, man and nature, man’s own harmony four forms. Urgency, forward-looking and long-term vision effects of social harmony in China. Therefore,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harmony, should address those who have and are threatening social harmony, problems, solutions and eliminate the hidden dangers that may endanger social harmony and building a rational social structure of three levels of set.
Key words: social harmony, social transition,Value Tar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