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中职生的公民素质差已受到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特别关注。加强对中职生的公民教育,提高中职生的公民素质已成为当前中职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创新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作为一名职校的德育课教师,如何让德育课堂成为学生公民素质培养提升的沃土?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德育课;公民教育;公民素质;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就业是职业学校的生命,决定其就业率高低的因素在于中职生的素质。而中职生的公民素质,如责任意识、义务意识、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诚信品质等已成为其能否就业、高质量就业的核心素质。因而,当前很多中职校把加强对学生的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抓手。那么,作为中职校进行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德育课该如何成为学生公民素质培养提升的沃土呢?
让德育课成为
学生习得公民知识的主渠道
公民教育是通过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共同体内所牵涉的各种关系,以及学习如何处理、对待这些关系,从而习得公民知识、形成公民意识、养成公民行为、拥有公民能力、内化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活动。要教育学生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公民,首先就要让学生习得公民知识。而我们的德育教材中就有很多的公民教育元素,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公民教育的资源,恰如其分地向学生传授公民知识,渗透公民教育。如《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教材中就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适应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等公民教育内容;《法律基础知识》教材中就有“关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公民的民事权利与责任、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遵守国家法律、增强质量意识、环保意识”等公民教育内容;《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材中就有“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支持社会公共事业、保护环境、依法平等竞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公民教育内容;《哲学基础知识》教材中就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等公民教育内容。我在上这些内容时,就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对学生的公民教育,让学生了解作为一名公民应具有的基本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认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民主意识、合作意识、环保意识、公德意识、奉献意识”等是公民应具有的关键意识,理解“平等参与、合作共赢、共同富裕、劳动光荣、保障人权、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生态文明、和平发展”等是一个公民基本的价值取向。这样,就丰富了学生的公民知识,为学生成为合格公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让德育课成为
学生培养公民意识的主阵地
学生要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公民,不仅要习得公民知识,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公民意识。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也是德育课教师的神圣职责,而德育课势必成为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主阵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德育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潜移默化,自觉培养公民意识。
首先,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传统的德育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家长制,课堂气氛专制沉闷,学生受到压抑,学生的发言权得不到尊重和发挥。这需亟待改变这一现状。德育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充分的发言权,让课堂成为民主的课堂,让学生真正过上民主的课堂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其次,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和创新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上的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师生间的关系来决定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师生关系是使命与服从的关系,“应试教育”更是教师让学生学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学生就成了被动的知识“接收器”。德育课教师还往往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容不得学生的不同观点和另类思想,这样往往拉大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批判意识和创新的权利。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班门弄斧”,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设想、大胆质疑,允许学生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敢于说“NO”!因此,德育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批判和创新的公民意识。
最后,善于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德育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教学情景,在情境中,教师通过层层设疑,环环相扣学生的心弦,组织引导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或积极参加探究活动等,让每位学生在讨论或探究活动中去深切感受参与的价值、合作的力量和成功的乐趣,自觉培养自己的主动参与意识和积极合作精神等。
让德育课成为
学生培养公民能力的大舞台
学生公民能力的培养提高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课堂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公民能力的重要途径和载体。那么德育课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公民能力呢?
首先,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学生要提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其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德育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演讲等方式培养其口头表达等能力。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采用这一方法,效果明显。在《生活经济与就业创业》的教学中,我要求每节课前由1-2名学生进行3分钟左右的主题为“就业与创业典型案例的启迪”演讲活动;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主题为“讲案例,学法懂法守法”的课前演讲活动;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主题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课前演讲活动;在《哲学与人生》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主题为“让我深受启示的哲学小故事”的课前演讲活动。每次演讲,都要求学生做好精心准备,每次演讲,都要进行师生点评,还进行评分,并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前演讲活动,不仅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还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口头表达等能力。学生往往第一次走向讲台,比较紧张,声音较小,照着稿子读,讲话也时断时续,自信心不足。但经过2-3次以后,大部分学生都能从容自信地走向讲台侃侃而谈,有的还不要稿子,有的还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形式多样,课堂简直成了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
其次,开展课堂讨论和探究活动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德育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努力创设课堂教学情景,设置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组织学生去讨论,引导学生去探究,想方设法让学生多“思”多“动”起来,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用创设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于“无疑”之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究感。从而使德育课的教学由传统的传授、接受过程转变为以问题情景为细节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产生新问题的引导、发展和解决的过程。通过以生生讨论和探究为主的形式,并辅助以教师的适当指导,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中,积极思考,团结合作,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无疑培养了学生互助合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最后,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公民的能力,关键体现在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而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参与公共事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德育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如我在上《哲学基础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课时,针对很多学生存在“学好学坏一个样,不学和学一个样”的错误思想,分四个小组进行调查。第一小组在学生中对这一问题进行调查,并统计结果;第二小组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劳动者?第三小组对我校优秀毕业生进行调查,分析他们成功的奥秘;第四小组进行网上搜索“成功源于校园”的材料。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学生获得了大量丰富的资料,充分证明了中职生要成才就必须“既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又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的道理。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成才观,还培养了学生与人打交道、如何采访、如何与同学合作、如何撰写调查报告等社会实践能力。
总之,培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合格公民乃至优秀公民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德育课必将成为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主阵地。每位德育教师应努力让德育课成为学生习得公民知识、形成公民意识、培养公民能力、提升公民素质的沃土!
(责任编辑:江南)
关键词:德育课;公民教育;公民素质;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就业是职业学校的生命,决定其就业率高低的因素在于中职生的素质。而中职生的公民素质,如责任意识、义务意识、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诚信品质等已成为其能否就业、高质量就业的核心素质。因而,当前很多中职校把加强对学生的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抓手。那么,作为中职校进行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德育课该如何成为学生公民素质培养提升的沃土呢?
让德育课成为
学生习得公民知识的主渠道
公民教育是通过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共同体内所牵涉的各种关系,以及学习如何处理、对待这些关系,从而习得公民知识、形成公民意识、养成公民行为、拥有公民能力、内化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活动。要教育学生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公民,首先就要让学生习得公民知识。而我们的德育教材中就有很多的公民教育元素,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公民教育的资源,恰如其分地向学生传授公民知识,渗透公民教育。如《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教材中就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适应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等公民教育内容;《法律基础知识》教材中就有“关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公民的民事权利与责任、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遵守国家法律、增强质量意识、环保意识”等公民教育内容;《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材中就有“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支持社会公共事业、保护环境、依法平等竞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公民教育内容;《哲学基础知识》教材中就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等公民教育内容。我在上这些内容时,就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对学生的公民教育,让学生了解作为一名公民应具有的基本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认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民主意识、合作意识、环保意识、公德意识、奉献意识”等是公民应具有的关键意识,理解“平等参与、合作共赢、共同富裕、劳动光荣、保障人权、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生态文明、和平发展”等是一个公民基本的价值取向。这样,就丰富了学生的公民知识,为学生成为合格公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让德育课成为
学生培养公民意识的主阵地
学生要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公民,不仅要习得公民知识,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公民意识。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也是德育课教师的神圣职责,而德育课势必成为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主阵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德育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潜移默化,自觉培养公民意识。
首先,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传统的德育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家长制,课堂气氛专制沉闷,学生受到压抑,学生的发言权得不到尊重和发挥。这需亟待改变这一现状。德育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充分的发言权,让课堂成为民主的课堂,让学生真正过上民主的课堂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其次,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和创新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上的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师生间的关系来决定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师生关系是使命与服从的关系,“应试教育”更是教师让学生学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学生就成了被动的知识“接收器”。德育课教师还往往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容不得学生的不同观点和另类思想,这样往往拉大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批判意识和创新的权利。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班门弄斧”,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设想、大胆质疑,允许学生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敢于说“NO”!因此,德育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批判和创新的公民意识。
最后,善于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德育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教学情景,在情境中,教师通过层层设疑,环环相扣学生的心弦,组织引导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或积极参加探究活动等,让每位学生在讨论或探究活动中去深切感受参与的价值、合作的力量和成功的乐趣,自觉培养自己的主动参与意识和积极合作精神等。
让德育课成为
学生培养公民能力的大舞台
学生公民能力的培养提高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课堂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公民能力的重要途径和载体。那么德育课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公民能力呢?
首先,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学生要提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其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德育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演讲等方式培养其口头表达等能力。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采用这一方法,效果明显。在《生活经济与就业创业》的教学中,我要求每节课前由1-2名学生进行3分钟左右的主题为“就业与创业典型案例的启迪”演讲活动;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主题为“讲案例,学法懂法守法”的课前演讲活动;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主题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课前演讲活动;在《哲学与人生》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主题为“让我深受启示的哲学小故事”的课前演讲活动。每次演讲,都要求学生做好精心准备,每次演讲,都要进行师生点评,还进行评分,并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前演讲活动,不仅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还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口头表达等能力。学生往往第一次走向讲台,比较紧张,声音较小,照着稿子读,讲话也时断时续,自信心不足。但经过2-3次以后,大部分学生都能从容自信地走向讲台侃侃而谈,有的还不要稿子,有的还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形式多样,课堂简直成了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
其次,开展课堂讨论和探究活动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德育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努力创设课堂教学情景,设置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组织学生去讨论,引导学生去探究,想方设法让学生多“思”多“动”起来,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用创设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于“无疑”之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究感。从而使德育课的教学由传统的传授、接受过程转变为以问题情景为细节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产生新问题的引导、发展和解决的过程。通过以生生讨论和探究为主的形式,并辅助以教师的适当指导,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中,积极思考,团结合作,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无疑培养了学生互助合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最后,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公民的能力,关键体现在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而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参与公共事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德育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如我在上《哲学基础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课时,针对很多学生存在“学好学坏一个样,不学和学一个样”的错误思想,分四个小组进行调查。第一小组在学生中对这一问题进行调查,并统计结果;第二小组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劳动者?第三小组对我校优秀毕业生进行调查,分析他们成功的奥秘;第四小组进行网上搜索“成功源于校园”的材料。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学生获得了大量丰富的资料,充分证明了中职生要成才就必须“既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又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的道理。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成才观,还培养了学生与人打交道、如何采访、如何与同学合作、如何撰写调查报告等社会实践能力。
总之,培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合格公民乃至优秀公民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德育课必将成为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主阵地。每位德育教师应努力让德育课成为学生习得公民知识、形成公民意识、培养公民能力、提升公民素质的沃土!
(责任编辑: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