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学生怕写作文,不愿写作文,藏区孩子更是如此,由于他们汉语基础不好,所以每次作文时总是抓耳挠腮的。这种现象一直困扰着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就成了我们必须要研究的课题。那么怎么才能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大开金口,从“要我写”到“我要写”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是进行情境作文教学的前提。所谓创设情境,就是由教师设计,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再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创设情境的途径有:语言描述情境、实物模拟情境、图画再现作文情境和实际生活情境等。小学低年级学生作文以直观形象教学为主,多采用实物模拟情境、图画再现情境、实际生活情境的方式。到了中、高年级以后则以语言描述为主。通过老师绘声绘色地情境描述,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去感受情境,从而达到引起学生兴趣,激发说、写欲望的目的。
二、多体验,培养观察能力
孩子的思想是最純洁自然的。在他们的世界里,小麦苗会和你说话,大苹果会对你微笑,小小的橡皮也可以用来比赛。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回归自然,亲近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共性,更何况是充满活力的孩子们。他们渴望亲自走进神奇的大自然,在小草发芽,桃树开花时,去寻找春的气息,在酷暑难耐之际去河边戏水,玩耍;在花果飘香时,亲自去采摘、品尝新鲜的瓜果,在雪花飞舞时,去打雪仗,用他们的眼睛、双手,甚至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去体验大自然的美好。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五彩缤纷。叶圣陶先生说过:“认得深切,写出来当然深切,认得浅薄,一无所知,硬写也没法写出。”只有让他们真正了解了,体验过了,才能有更深的感悟,写文章时才能“有感而发”,使文章中的物、情、理融为一体。再者,最好能让学生以自然为师,让学生在感受、体验的同时,进行习作,这样效果更佳。最后,写出来的文章具体、形象、生动而富有感情。给学生体验自然的机会,没有枯燥的说教,没有乏味的灌输,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出发,通过让他们亲身感受的方法,学生觉得写作文不难,不但想写,而且总想写好。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直观具体的事物、色彩鲜艳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容易引起注意,并从中获得知识和情趣。这就为作文训练搭了梯子。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观察对象,再加以适时的引导让他们动脑、动情,把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联系起来,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感情体验。
三、博览群书,培养多读多写的习惯
苏轼曾言:“为学之道在厚积薄发”,熟读的过程就是“厚积”的过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读和写的关系。其实,阅读是语文能力训练与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感知语文文字的知识和规律,“历练”文章的条理结构,又在读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训练了思维,增长了知识。广博地阅读,就会从中学到很多词句典故和写作技巧。因此,应注意鼓励、引导学生多看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并引导学生注意收集自己喜爱的文章、句子、词语,从中吸取营养。小学生的语言积累,根据不同年龄段和学段,大体上要经过词的积累、句的积累和文章的积累三个阶段。对于低龄段的学生,主要是引导学生去积累同义词的不同类型。小学中段时应以句的积累为主,一般积累单句,也可积累少量的、典范的现代汉语复句作为补充和提升。句的积累中,可先从学生最熟悉的景物和事物入手,比如描述春夏秋冬四时之景的句子。小学高年级学段,要完成大量整篇文章的阅读和积累。
读仅仅是积累,动手写才是提高。只有读写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要达到多写的目的,要要求学生坚持天天做日记、常常写读书心得。坚持做日记可以积累写作素材,作文时就不必为巧妇无“米”下“锅”而发愁。写日记要防止千篇一律,记“流水帐”。应该突出新颖,写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最好鼓励学生每天写一篇读书笔记或日记,不定期进行检查,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树立榜样,做得不够好的学生则给耐心指导和鼓励。
四、加强作文指导
加强作文指导,做好批改、讲评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起决定性的作用。每次进行作文练习,都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具体步骤是:一指导审题,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明白写什么,怎么写。二指导立意,让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明白为什么写,是说明一个问题,表达一种感情,还是赞美一种精神等。三指导选材,让学生明白选择什么材料才能更好地为中心服务。此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和日记拿出来,从中选择好材料,为写作服务。审题、立意、选材是作文指导的方向,除此之外,还应该引导学生谴词造句,用上各种写作手法、技巧,谋篇布局等。教师指导方法得当,学生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引导学生写好作文,应当遵循生活积累、艺术构思、写作、修改的过程,在教学中精心安排、巧妙组织,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老师要因人制宜,采用多种形式,对症下药。唯有如此,作文教学才能拨开迷雾,使学生自己沿着“愿写——尝到甜头——感到快乐——再努力——逐渐提高”的路线前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是进行情境作文教学的前提。所谓创设情境,就是由教师设计,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再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创设情境的途径有:语言描述情境、实物模拟情境、图画再现作文情境和实际生活情境等。小学低年级学生作文以直观形象教学为主,多采用实物模拟情境、图画再现情境、实际生活情境的方式。到了中、高年级以后则以语言描述为主。通过老师绘声绘色地情境描述,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去感受情境,从而达到引起学生兴趣,激发说、写欲望的目的。
二、多体验,培养观察能力
孩子的思想是最純洁自然的。在他们的世界里,小麦苗会和你说话,大苹果会对你微笑,小小的橡皮也可以用来比赛。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回归自然,亲近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共性,更何况是充满活力的孩子们。他们渴望亲自走进神奇的大自然,在小草发芽,桃树开花时,去寻找春的气息,在酷暑难耐之际去河边戏水,玩耍;在花果飘香时,亲自去采摘、品尝新鲜的瓜果,在雪花飞舞时,去打雪仗,用他们的眼睛、双手,甚至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去体验大自然的美好。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五彩缤纷。叶圣陶先生说过:“认得深切,写出来当然深切,认得浅薄,一无所知,硬写也没法写出。”只有让他们真正了解了,体验过了,才能有更深的感悟,写文章时才能“有感而发”,使文章中的物、情、理融为一体。再者,最好能让学生以自然为师,让学生在感受、体验的同时,进行习作,这样效果更佳。最后,写出来的文章具体、形象、生动而富有感情。给学生体验自然的机会,没有枯燥的说教,没有乏味的灌输,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出发,通过让他们亲身感受的方法,学生觉得写作文不难,不但想写,而且总想写好。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直观具体的事物、色彩鲜艳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容易引起注意,并从中获得知识和情趣。这就为作文训练搭了梯子。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观察对象,再加以适时的引导让他们动脑、动情,把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联系起来,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感情体验。
三、博览群书,培养多读多写的习惯
苏轼曾言:“为学之道在厚积薄发”,熟读的过程就是“厚积”的过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读和写的关系。其实,阅读是语文能力训练与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感知语文文字的知识和规律,“历练”文章的条理结构,又在读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训练了思维,增长了知识。广博地阅读,就会从中学到很多词句典故和写作技巧。因此,应注意鼓励、引导学生多看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并引导学生注意收集自己喜爱的文章、句子、词语,从中吸取营养。小学生的语言积累,根据不同年龄段和学段,大体上要经过词的积累、句的积累和文章的积累三个阶段。对于低龄段的学生,主要是引导学生去积累同义词的不同类型。小学中段时应以句的积累为主,一般积累单句,也可积累少量的、典范的现代汉语复句作为补充和提升。句的积累中,可先从学生最熟悉的景物和事物入手,比如描述春夏秋冬四时之景的句子。小学高年级学段,要完成大量整篇文章的阅读和积累。
读仅仅是积累,动手写才是提高。只有读写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要达到多写的目的,要要求学生坚持天天做日记、常常写读书心得。坚持做日记可以积累写作素材,作文时就不必为巧妇无“米”下“锅”而发愁。写日记要防止千篇一律,记“流水帐”。应该突出新颖,写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最好鼓励学生每天写一篇读书笔记或日记,不定期进行检查,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树立榜样,做得不够好的学生则给耐心指导和鼓励。
四、加强作文指导
加强作文指导,做好批改、讲评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起决定性的作用。每次进行作文练习,都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具体步骤是:一指导审题,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明白写什么,怎么写。二指导立意,让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明白为什么写,是说明一个问题,表达一种感情,还是赞美一种精神等。三指导选材,让学生明白选择什么材料才能更好地为中心服务。此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和日记拿出来,从中选择好材料,为写作服务。审题、立意、选材是作文指导的方向,除此之外,还应该引导学生谴词造句,用上各种写作手法、技巧,谋篇布局等。教师指导方法得当,学生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引导学生写好作文,应当遵循生活积累、艺术构思、写作、修改的过程,在教学中精心安排、巧妙组织,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老师要因人制宜,采用多种形式,对症下药。唯有如此,作文教学才能拨开迷雾,使学生自己沿着“愿写——尝到甜头——感到快乐——再努力——逐渐提高”的路线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