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库恩科学模式的合理性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rgeous12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库恩的科学哲学有着革命性的影响,但却常常被批评为“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批评主要集中在库恩的不可通约性论题上。然而,库恩本人并不接受这些解读,他认为不管是常规科学还是科学革命,都有其合理性标准。通过勾勒库恩关于不可通约性论题的想法,尝试论证库恩的科学模式并不是非理性的,他的科学模式有其合理性标准。另外,通过解读库恩对科学进步的看法,表明库恩并非是相对主义的。
  关键词:库恩 科学哲学 合理性 不可通约性
  一、引言
  很多流行一时的理论都有遭受扭曲和误解的命运,库恩的科学哲学也是如此。他的科学哲学常被冠以“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反实在论”的名称,但库恩本人却不接受这些解读,他认为这些解读曲解了他的原意。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做了两件事,一是批评了逻辑实证主义与否证主义的科学模式。二是提供了一个新的历史主义的科学模式。他的科学哲学不再只是抽象地分析成熟的理论,而是将关心的重点转移到科学史以及现实的科学家的日常工作上来。他否认科学是累积性的进步,库恩对自古希腊以来的科学的形象提出了挑战,让很多哲学家反思科学的合理性问题。
  这样一种革命性的观点受到了很多批评,诸如波普尔、拉卡托斯、图尔明、夏皮尔等都指责库恩陷入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这些批评主要集中在库恩的不可通约性论题之上。不可通约性原是一个数学概念,两个量如果不能以一个共同的测量标准来测量,那么二者就是不可通约的;库恩认为不同的范式之间不能直接进行比较,是不可通约的,因为直接的比较需要站在一个超越这些范式之上的“超范式”,而这是不可能的。批评者认为范式之间既然是不可通约的,这就使得所有的评价都是有偏见的,所做出的选择都是非理性的,范式的转换也就不会是一个合理的过程,因为理性自身就是一个范式相关的活动。并且如果范式间是不可通约的,新范式就不能说比旧范式更好,因此,范式的转换也就不能说是进步,因而库恩是相对主义的。
  库恩自己从不接受这些指责,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第二版后记(1969)中对这些指责做出了一些回应,表明自己在合理性与进步性上的态度。本文从库恩的文本出发,尝试论证库恩的科学模式并不是非理性的,他的科学模式有其合理性标准;另外,通过解读库恩对科学进步的看法,表明库恩并非是相对主义的。
  二、库恩科学模式的合理性
  库恩对科学史的研究表明,科学的发展有常规科学、科学革命这两种情形。常规科学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围绕着一个范式开展科学实践,科学革命是一个新范式取代一个旧范式,二者都包含了合理性。
  (一)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中的合理性
  常规科学的合理性通常不太有争议。在常规科学中,有一个主导性的范式,范式已经确立了研究的基本原则,科学家们对范式承诺,进行精确的研究,但开始时它的应用范围和精确性两方面都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库恩说“常规科学,即我们刚刚考察过的解谜活动,是一项高度累积性的事业。它的目的在于稳定地扩展科学知识的广度和精度,在實现这一目的上确也获得杰出的成功。”
  在常规科学中,范式是科学家们作推理、判断、决策的根据和标准,是评价科学家们行动是否恰当或规范的标准,因此,在常规科学中,范式是科学家思想、行动的合理性标准。
  科学革命是指科学发展中,“旧范式全部或部分地为一个与其完全不能并立的崭新范式所取代。”但科学革命主要是对科学实践者来说的,“科学革命只有对那些其研究领域受到范式转换直接影响的研究者,才会有革命性的感觉。对局外人而言,所谓革命不过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而已。”
  为什么说科学革命中新范式取代旧范式一定是革命的,而并非传统认为的两个理论互不冲突呢?因为相继范式之间的差异是必然的和不可调和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逻辑上不相容。相继两个范式对于宇宙的构成要素及其行为有不同看法,例如,对于亚原子粒子的存在、光的物质构成、热或能量的守恒性等问题意见不同,这是实质性差异。两个理论在这些看法上从逻辑上来说就不可能相容。
  二是非实质的不可通约。范式间的差异不仅仅是关于实质的,范式是一个成熟的科学共同体在某段时间内所接纳的研究方法、问题领域和解题标准的源头活水。因此,接受新范式,常常需要重新定义相应的科学。不同共同体对什么是谜题的回答,解答谜题的方法和程度标准不同,不同范式下的科学家对感官经验、实验事实的选择和认定也不同,库恩认为两个不同的科学共同体的世界观如“格式塔转换”。以前的核心问题可能会被宣布为“不科学”的问题,以前的某个概念可能会被抛弃,或者意味着完全不同的涵义。
  新范式下的科学家会以新范式为前提劝说别人,“当以某一范式为其立论前提的人在为这种范式辩护时,其论证能清楚地展现出,在人们采用了这种新的自然观后,整个研究将会是怎样的境况。这种展开极具说服力,常常令人不能不信服。”但是“参与范式争辩的各方,由于各自出发点和价值观的相似处十分有限,因而无法在共同的前提上相互辩驳……不存在超越相关共同体成员间的共识的标准。”也就是说,实践者不可能跳出所有的范式,站在某个超越争辩双方的无范式的中立立场之上,完全公正无偏见地做出评价、选择。实践者做出的所有评价都必定是站在某一范式之下的。
  尽管两个范式不可通约,但这并不意味着理论选择是不合理的。库恩在《客观性、价值判断、理论选择》中提供了一个好的科学理论的特征:“这五个特征——准确性、一致性、广度、简单性、丰富性——是评价一个理论的合适的所有标准。”在新范式形成之后,新范式下的科学家共同体对其他科学家进行劝说,旧范式遇到不可解决的难题,旧范式下共同体的大部分愿意站在新范式的角度,依照准确性、一致性、广度、简洁性、丰富性的标准进行评价、判断、做出决策。例如,当科学家共同体站在牛顿力学的范式基础上,牛顿的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显然比伽利略落体定律和开普勒的天体运动定律范围更广,牛顿力学比伽利略定律和开普勒定律包含更多的信息。旧范式理论的应用范围限制在最初解释的现象内,且其精确程度也只能限制在已有实验资料所能提供限度内,研究工作根本无法进行,科学也就无法展开了。一般来说,科学家愿意去选择包含更多信息的理论,因此,只要科学家站在新范式的前提上就容易看到新范式下科学的优越性,而选择新范式。但还有个别科学家拒绝接受这种论证前提,坚持旧范式,抵制新范式。但是,“个人的选择可能是建立在主观的因素上的,只有团体的活动结果才是客观的和充分合理性的。”因此,可以说科学共同体做出的理论选择是合理的。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