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属性和实践要求。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今天,充分利用网络传媒“快捷性、互动性、共享性、广受众、多点交流、时效不限”等特点,探讨其新形式和新特点,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 网络 媒体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G42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属性和实践要求。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时代,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传媒“快捷性、互动性、共享性、广受众、多点交流、时效不限”等特点,探讨“大众化”的新形式和新特点,这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观需要。
网络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新的契机,表现在:其一、它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网络渗透到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各方面,并成为引导和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重要渠道。其二、网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手段,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其三、网络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渠道,为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和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便利条件。其四、网络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网络中交往及信息传播的互动性,极大地突破了传统媒介的局限,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广泛交流。其五、网络开阔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的视野,研究者可以有效地打破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壁垒,在全球范围内自由的交流和交锋。同时,做为开放性的媒体,网络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但是,网络媒体的勃兴也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引发了人民群众的信仰认同危机;网络的复杂性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性;网络受众的低学历化对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提出了要求,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传播;这些情况对我们的传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要用更加精细化的网络信息传播来引导大众的价值取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民知识文化水平和有效判断舆论是否正确的能力。据此,笔者拟对网络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几点浅显的见解:
一、加强网络服务设施建设和网络知识的普及,推动互联网向更广泛的群体渗透相对我国,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开发出专门针对网络传媒的意识形态传播的各种新技术,我们在这方面起步较晚,还相对落后。为进一步完备农村网络硬件设备,积极推进农村地区信息化,降低门槛以让更多的农民享受这一先进的资源,开启民智,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条件。与此同时,还要加快网络知识的普及,提升网民的基本网络操作技能。
二、利用网络传媒的优势,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新途径
我们必须以时代的和世界的眼光来看待网络传媒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要有高度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在网络背景下,“大众化”应该怎么“化”?笔者认为要利用网络传媒的优势,在通俗化的基础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形式。网络传媒集众多媒介形式于一体,要积极利用搜索引擎、即时通信、网络新闻、网络视频和博客(个人空间)、微博等多种手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宣传,尤其是积极开展主题网络新闻的制作。众所周知,网络新闻作为网民的基础应用之一,会随着网民规模的增长而上升。此外,网络新闻在及时性、交互性方面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加之视频等内容的引入,会有效地扩大网络新闻的受众。微博这一新兴技术也要积极开发,它有可能成为未来主要的信息传播平台和互联网新入口,因为微博多种特性让其能在短时间内聚集起大量用户:其一,微博形式精简,功能强大,支持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用户体验良好;其二,由于微博用户间关系的双向性,使用者可以构建起一个强关系和弱关系并存的网络,从而同时满足了其多层次的社交需求;其三,用户通过关注与被关注,在微博上结成一个庞大的传播网络,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病毒式地大规模扩散,从而使微博迅速成为当前极具时效性和影响力的媒体,推动了用户增长。对这一技术的良性运用必将大幅度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成为一场新的网络群众运动。也可以利用网络虚拟社区的功能,开设具有我国特色的网上党校和网上团校,介绍党、团的基本知识;或邀请专家学者讲党课和团课、宣讲党的政策和形势任务;或组织优秀党员和普通群众对话,将专门的党、团网站或网页建成“学习园地”[5]。最后,要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借鉴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通过网络与网民见面、交流的形式,与百姓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使其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三、发展网络文化,构建网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体系
网络融合了多种文化,各种文化在这一平台上得以交流和交锋,因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我们既要立足我国的国情,建设符合我国文化特色的网络文化。同时,我们又要有全球的眼光和视野,积极吸取西方文化和现代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推动我们大众化的创新。立足本国国情,要求我们在网络文化建设中,既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传统美德以及我们的传统节日等特色要素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让其有中国气魄,又不能因此而丢弃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和彻底性。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中国人的思想和行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一定要利用、结合它来宣传。例如,坚持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以“以人为本”的思想实际上就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网络的开放性和全球性,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宣传工作者,一定要有世界眼光。只有以世界眼光看待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才能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当下,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指导网络文化的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推动网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体系的构建。
四、建立长效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站的监督和考核。加大互联网技术的研发、利用和推广力度,推广使用绿色上网过滤软件,切实增强对网上淫秽色情和低俗内容的辨别能力、处置能力,依靠有效的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违规的行为。还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上网者和网站经营者要树立网德,大家团结起来共同防止某些人利用网络进行危害国家安全、社会主义制度的信息传播。
总之,大力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高超信息素质的新时代的综合型理论传播人才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宣传以及传播体系的确立,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重要内容。同时,结合网络媒体自身优势,利用网络媒体特点,完善网络媒体传播体系,更好地利用网络这一媒介,以期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①杨松:《浅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与方法》
②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
③陈方刘、田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键词: 网络 媒体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G42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属性和实践要求。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时代,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传媒“快捷性、互动性、共享性、广受众、多点交流、时效不限”等特点,探讨“大众化”的新形式和新特点,这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观需要。
网络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新的契机,表现在:其一、它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网络渗透到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各方面,并成为引导和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重要渠道。其二、网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手段,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其三、网络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渠道,为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和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便利条件。其四、网络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网络中交往及信息传播的互动性,极大地突破了传统媒介的局限,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广泛交流。其五、网络开阔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的视野,研究者可以有效地打破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壁垒,在全球范围内自由的交流和交锋。同时,做为开放性的媒体,网络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但是,网络媒体的勃兴也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引发了人民群众的信仰认同危机;网络的复杂性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性;网络受众的低学历化对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提出了要求,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传播;这些情况对我们的传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要用更加精细化的网络信息传播来引导大众的价值取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民知识文化水平和有效判断舆论是否正确的能力。据此,笔者拟对网络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几点浅显的见解:
一、加强网络服务设施建设和网络知识的普及,推动互联网向更广泛的群体渗透相对我国,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开发出专门针对网络传媒的意识形态传播的各种新技术,我们在这方面起步较晚,还相对落后。为进一步完备农村网络硬件设备,积极推进农村地区信息化,降低门槛以让更多的农民享受这一先进的资源,开启民智,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条件。与此同时,还要加快网络知识的普及,提升网民的基本网络操作技能。
二、利用网络传媒的优势,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新途径
我们必须以时代的和世界的眼光来看待网络传媒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要有高度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在网络背景下,“大众化”应该怎么“化”?笔者认为要利用网络传媒的优势,在通俗化的基础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形式。网络传媒集众多媒介形式于一体,要积极利用搜索引擎、即时通信、网络新闻、网络视频和博客(个人空间)、微博等多种手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宣传,尤其是积极开展主题网络新闻的制作。众所周知,网络新闻作为网民的基础应用之一,会随着网民规模的增长而上升。此外,网络新闻在及时性、交互性方面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加之视频等内容的引入,会有效地扩大网络新闻的受众。微博这一新兴技术也要积极开发,它有可能成为未来主要的信息传播平台和互联网新入口,因为微博多种特性让其能在短时间内聚集起大量用户:其一,微博形式精简,功能强大,支持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用户体验良好;其二,由于微博用户间关系的双向性,使用者可以构建起一个强关系和弱关系并存的网络,从而同时满足了其多层次的社交需求;其三,用户通过关注与被关注,在微博上结成一个庞大的传播网络,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病毒式地大规模扩散,从而使微博迅速成为当前极具时效性和影响力的媒体,推动了用户增长。对这一技术的良性运用必将大幅度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成为一场新的网络群众运动。也可以利用网络虚拟社区的功能,开设具有我国特色的网上党校和网上团校,介绍党、团的基本知识;或邀请专家学者讲党课和团课、宣讲党的政策和形势任务;或组织优秀党员和普通群众对话,将专门的党、团网站或网页建成“学习园地”[5]。最后,要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借鉴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通过网络与网民见面、交流的形式,与百姓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使其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三、发展网络文化,构建网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体系
网络融合了多种文化,各种文化在这一平台上得以交流和交锋,因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我们既要立足我国的国情,建设符合我国文化特色的网络文化。同时,我们又要有全球的眼光和视野,积极吸取西方文化和现代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推动我们大众化的创新。立足本国国情,要求我们在网络文化建设中,既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传统美德以及我们的传统节日等特色要素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让其有中国气魄,又不能因此而丢弃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和彻底性。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中国人的思想和行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一定要利用、结合它来宣传。例如,坚持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以“以人为本”的思想实际上就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网络的开放性和全球性,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宣传工作者,一定要有世界眼光。只有以世界眼光看待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才能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当下,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指导网络文化的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推动网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体系的构建。
四、建立长效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站的监督和考核。加大互联网技术的研发、利用和推广力度,推广使用绿色上网过滤软件,切实增强对网上淫秽色情和低俗内容的辨别能力、处置能力,依靠有效的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违规的行为。还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上网者和网站经营者要树立网德,大家团结起来共同防止某些人利用网络进行危害国家安全、社会主义制度的信息传播。
总之,大力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高超信息素质的新时代的综合型理论传播人才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宣传以及传播体系的确立,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重要内容。同时,结合网络媒体自身优势,利用网络媒体特点,完善网络媒体传播体系,更好地利用网络这一媒介,以期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①杨松:《浅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与方法》
②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
③陈方刘、田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