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来源 :城市管理与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zi1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与城市管理规律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目前,我国城市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制约瓶颈是“问题导向有余,基础规律性研究不足”。城市管理是一个动态平衡性质的系统,其行为的有效性需要具备诸多条件。要基于经济学和管理学交叉的视角,从目标、组织、条件和空间等方面,研究和分析保障城市管理活动增效的若干条件性假设。
  合理测算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并基于其承载能力来合理进行城市开发决策,是顺应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的体现。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已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城市规划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任务。要明确城市综合承载力测算的基本思路及城市综合承载力测算中的关键问题。城市综合承载力不仅需要进行定性研究,还需要进行定量测算研究,以便科学确定不同城市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城镇化科学发展。
  “匹配”层面和“结构”层面的均衡状态往往意味着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得以顺应的状态。要从城市与经济、用地与人口、不同职业人、用地结构、规模与资源等方面分析城市发展规律,从城市发展规律的视角深入探索城市发展理论、土地管理、城市社会管理、环境与资源管理、人口管理等城市管理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要基于对规律性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的把握来实现城市养老住宅的有效供给。城市养老住宅既有一定的经营性特征又兼具某些公共产品的特征。城市管理者需要研究养老地产需求的规律性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
  城市空间管理创新
  “软性创新”是实现东北地区二次振兴的关键。产融结合是振兴东北工业的新支点,两化融合是振兴东北地区的必由之路,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是振兴东北地区的重要支撑,国企改革和国资改革相互促进是东北地区改革的重大课题。应以尺度重构理论为视角,着眼于地域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多维重构,分析在尺度重构过程中的发展制度和治理制度的变革,探究国家级新区的运行机制。
  评价和提升城市的中心性要重点关注在城市网络中的关系和影响。由于发展水平、规模及比较优势等条件不同,城市在网络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角色。可以在空间理论和网络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网络中心性来表征城市规模分布,以便更好地衡量城市网络的整体特征。可以用中心度、中心势和网络密度等指标和参数评价城市群网络中心性,进而对我国主要城市群进行实证分析。中心性评价不仅要考虑单个城市的规模和实力,更要强调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在动态的网络关系中衡量城市功能以及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分工的合理性。
  要通过多规合一、一体化市场和盘活存量来推动城市土地管理创新。近年来,我国土地城镇化速度远远高于人口城镇化速度。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应注意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土地利用方式的革新,要通过坚持规划的引领作用,倡导多规合一;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构建城乡一体化土地配置制度体系;健全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注重存量土地挖潜,转变土地依赖型城镇化模式;完善土地制度体系,创建城乡土地利用管制政策体系。
  城市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
  近年来,在我国城市行政管理体系的层级中,街道层级的去留饱受争论。城市街道不宜撤销,应以规范化、权责利统一、公私合作化来创新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案例分析表明,在城市街道管理中,撤销街道办事处改革并不成功,需要加快街道组织立法进程,推进街道办事处工作规范化;明确街道办事处的事权范围,制定责任清单,实行责任与编制相挂钩,提升街道层面的统筹协调能力;推进社区居委会与服务站相分离,由社区服务站承担街道交办的事项;推进政府购买服务,运用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提高公共服务的提供能力和质量,从而完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
  要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框架体系。城市管理框架体系包括职能界定、管理目标、路径支撑、协调治理和监督体系等,该框架体系需要不断完善。要从我国城市综合管理的三大职能界定(服务、监督与协调);三级城市管理体制的目标框架设计;四大专业支撑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多元化社会共治监督体系的构建(企业、组织、社区、媒体、志愿者);三大协调治理机制的建立(规划-建设-管理的问题前置导向机制、城管委领导下的公务协助机制、社会反馈响应长效机制)及各类保障措施的规范、推进与落实(财政、编制、装备)等方面,不断完善城市管理。
  要以技术创新推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创新。近年来,各种自然和人为的城市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对城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须创新城市应急管理技术。可以通过构建基于案例推理(CBR)的城镇应急管理体系框架,研发基于案例推理的城镇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创新技术,优化基于案例推理的城镇应急管理体系创新的实现思路与方法。
  要以技术创新推动城市地下空间管理创新。城市综合地下管线是城市的“生命线”,也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入开发地下管线探测技术、地下管线信息化采集技术、地下管线管理系统开发技术、地下管线Web发布技术、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技术、地下管线巡线管理技术、地下管线与物联网结合等一系列技术方案,为城市地下管线规划、施工等行业提供信息化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李静敏)
其他文献
按照钱学森对城市学的学科定位及学科发展目标,城市学是研究城市发展、变化和运行规律的基础理论,是人居科学与城乡规划学之间的中间学科。面对目前国家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政策引领,需要深化城乡规划管理的内涵,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需要有一个科学依据充分、发展目标明确的理论和方法。对此应当建立广泛的城市科学视野,构建以复杂性为核心的城市管理理论基础,而城市学为掌握城市功能和特色,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方针
期刊
为贯彻实施“服务立区”战略,履行首都核心功能区“四个服务”职能,2010年,北京市西城区开始勇毅笃行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模式,城市环境持续治理的良性机制初步显现。  2014年4月,西城区开启国家级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后,广大城市管理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北京市关于精细化管理的系列指示精神,深刻思考如何将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模式耦合交融为精细化城市管理的工作责任体系和技术标准体
期刊
当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城镇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对和谐人居环境建设的需求日益增多。如何不断提高小城镇的人居环境质量和水平,丰富小城镇居民的精神生活,需要从绿色小城镇和人居环境的概念、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发展现状、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等方面入手,研究人性化的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系统,提高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建设水平。  一、绿色小城镇和人居环境概念  绿色小城镇是指能够较好地满足经济发展
期刊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经历了昂首阔步的跨越与蜕变,国民经济的各项事业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飞速发展,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个陈旧古都发展成了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随着城市的发展,一系列社会领域的治理问题随之而来,当前,“大城市病”正成为北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挑战。  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北京要如何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如何才能把这座城市建设得更加和谐宜居?如何才
期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管理部门越来越关注智能化技术创新融入城市社会服务管理的话题。作为基层管理创新的新模式,城市网格化综合服务与管理将进一步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深化改革提供条件。本文以温岭市智慧城管建设为例,通过分析建设智慧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模式,结合城市管理网格化发展中取得初步成效的“数字城管”和“智慧城管”实践,在智慧城管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网格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框架。  一、引言 
期刊
编者按:  为进一步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提高小学生的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意识,充分发挥“小手拉大手,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文明一个社区,造福整个社会”的宣传带动作用,营造全社会共建首都美丽城市环境的浓厚氛围,6月24日,“垃圾分类我能行”——2016年北京市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进校园启动仪式在北京市京源学校小学部举行。全校师生一千余人参加。  勿以善小而不为——以德育为基石,从
期刊
唐山,位于太平洋西岸,别称“凤凰城”。震后崛起的唐山,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市政设施配套完整,环境清新优美,现代化水平较高。自来水、燃气、供热普及率、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100%、97%、83%和65%,均居全国同等城市领先水平。  1990年,唐山在全国率先荣获联合国“人居荣誉奖”,2004年获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同时还是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唐山交通四通
期刊
古语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意思是说不使用规和矩这样的工具,很难画出合乎要求的方形和圆形来。后又有人为这句话加以注释说:即便使用了规和矩作为工具,还需要考察工具是否精确标准,操作是否得当正确,才能最终得出画出的方形和圆形是否完全符合要求。近日,北京市西城区发生了一件和“规矩”有关的大事,该区自2014年开始就由副区长姜立光挂帅、区市政市容委牵头、区各个相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参与,历时两年开展
期刊
公共交通(以下简称公交)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和一种大众出行方式,是重要的民生工程,社会公益性特征明显,同时还反映一座城市的形象和景观。基本的公交服务是政府应尽的职责。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社会车辆激增,城市交通容量和交通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行车难、停车难成为“城市病”的重症之一。面对现状,浙江省温岭市的公交改革采用了“民营化经营,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在坚持公交民营化经营的
期刊
脆弱性研究是安全管理研究的前提和核心。在城市社区发展中,针对社区这一场域下的公共设施脆弱性的问题关注不足,已有的城市社区公共设施安全领域的研究主要以城市社区内单个类型的公共设施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比较单一片面,研究视野较为狭窄,目前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研究框架,对某一地区或省市城市社区公共设施脆弱性问题的实证研究也比较欠缺。本文以天津市为例,着眼于社区层面,界定城市社区公共设施脆弱性的内涵,全面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