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实践能力 联系实际 自主探索
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连接点,使数学知识贴近生活,从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教学实践表明,数学学习不是一种被动的、简单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学习者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作为学习活动设计者的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问题蕴藏于无穷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
如在“一步乘法应用题”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爸爸、妈妈和小红一起去看电影,每张电影票6元,一共要用多少元?有一位学生问我:“老师,小红多大了?”我疑惑地问:“你问这干什么?”“如果小红很小,看电影的时候,坐在爸爸、妈妈的腿上就不用买票了。”“是呀,我怎么没想到。”她说:“我小的时候和爸爸、妈妈去看电影,一直是买2张票的,现在去才买3张。”这时,教室里沸腾了。有的学生说,这道题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小红还小不需要买门票,就是求2个6是多少;另一种是小红需要买门票,就是求3个6是多少。有的学生说,如果买门票,就会出现3种情况,不买票、买半票、买全票。
学生在解题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地考虑,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是学生具有良好数学意识的体现。的确,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且学生又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说一说现实中看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学生会举出多种实物,例如水桶底,下水道洞口的盖子,汽车的轮子,等等。那么,为什么要把它们设计成圆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讲出了许多这样设计的理由:“水桶的底面用圆形可以多装水,下水道的盖子做成圆形就不会掉入洞内,汽车的轮子做成圆形行驶起来就很平稳。”接着教师导出学习内容:“这些好处与圆的特点有关,等学了圆的认识之后,大家就会更明白它的设计道理。”由于有了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开头,学生学习圆的知识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的目的性更强,学习兴趣自然产生。
二、自主探索,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欲望特别强烈”。在教学活动中,当提供一定的素材后,教师就应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并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同时对学习活动做出适时调整,把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做到学生能够探索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能够发现的,教师不去暗示。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探索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
如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操作步骤是,一剪(看清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沿高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二移(把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平行四边形的底平移),三重合(移动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相对的平行四边形重合拼成一个长方形)。通过这样的操作方法指导,学生就很清楚地看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简单明了。又如,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后,让学生深入生活观察这种性质的实际用途:“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做成了三角板、三角支架、自行车的三角架等,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做成了推拉门、电动门等。”通过这样的实际问题情景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用了原有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教师要善于用学生身边的实际事实为背景,结合生活事例为学生提供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和自觉性。例如,在学习丈量土地知识时,我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实地测量活动。如把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小组,测量学校操场的长与宽,测量跑道的长度,测量足球场的面积或画指定大小的三角形等,比比哪些合作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任务,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时,老师要善于抓住契机,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课堂实践,这样对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和培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大有益处。
三、强化训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练习应用实践化,学以致用,数学也不例外。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学了本领,就想用”是孩子的天性。例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应用环节,教师创设让学生品尝美食的情境。吃美食,也要考虑袋子中的钱够不够。数学的应用,自然而来。怎样消费?只有尽快地算一算才是,刚才的简便算法派上用场了。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的不足,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利用直观操作,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在学生复习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后,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利用已准备好的一段圆柱形红萝卜,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一下能否找到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讨论后很快地从圆面积推导过程中得到启示,动手操作,将萝卜平均分成8份,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等分后的萝卜形状变了,但体积没有变,拼成的圆柱体的底面积相当于长方体的底面积,圆柱的高相当于长方体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由此可见,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但掌握了知识,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实践活动的内容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使活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思考性、可操作性。教学中可结合教材有关内容安排相应的活动。如操作类的:学习了面积、周长与体积的计算后,可实地测量操场的面积,或对生活用品进行估测;又如有几个包装好的礼品盒,怎样装入体积一定的大箱子;熟练了混合运算后可开展有关价格与购物的活动;认识了时间后可研究有关“钟表与时间”、“旅行与行车时刻表”等课题;学习了概率问题后可让学生分析社会上一些摸奖、买彩票的中奖概率问题等。
四、结语
教学实践表明,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精心设计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和有意义的数学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社会调查、收集整理信息、分析判断推理,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充分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实践能力 联系实际 自主探索
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连接点,使数学知识贴近生活,从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教学实践表明,数学学习不是一种被动的、简单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学习者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作为学习活动设计者的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问题蕴藏于无穷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
如在“一步乘法应用题”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爸爸、妈妈和小红一起去看电影,每张电影票6元,一共要用多少元?有一位学生问我:“老师,小红多大了?”我疑惑地问:“你问这干什么?”“如果小红很小,看电影的时候,坐在爸爸、妈妈的腿上就不用买票了。”“是呀,我怎么没想到。”她说:“我小的时候和爸爸、妈妈去看电影,一直是买2张票的,现在去才买3张。”这时,教室里沸腾了。有的学生说,这道题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小红还小不需要买门票,就是求2个6是多少;另一种是小红需要买门票,就是求3个6是多少。有的学生说,如果买门票,就会出现3种情况,不买票、买半票、买全票。
学生在解题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地考虑,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是学生具有良好数学意识的体现。的确,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且学生又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说一说现实中看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学生会举出多种实物,例如水桶底,下水道洞口的盖子,汽车的轮子,等等。那么,为什么要把它们设计成圆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讲出了许多这样设计的理由:“水桶的底面用圆形可以多装水,下水道的盖子做成圆形就不会掉入洞内,汽车的轮子做成圆形行驶起来就很平稳。”接着教师导出学习内容:“这些好处与圆的特点有关,等学了圆的认识之后,大家就会更明白它的设计道理。”由于有了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开头,学生学习圆的知识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的目的性更强,学习兴趣自然产生。
二、自主探索,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欲望特别强烈”。在教学活动中,当提供一定的素材后,教师就应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并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同时对学习活动做出适时调整,把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做到学生能够探索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能够发现的,教师不去暗示。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探索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
如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操作步骤是,一剪(看清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沿高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二移(把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平行四边形的底平移),三重合(移动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相对的平行四边形重合拼成一个长方形)。通过这样的操作方法指导,学生就很清楚地看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简单明了。又如,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后,让学生深入生活观察这种性质的实际用途:“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做成了三角板、三角支架、自行车的三角架等,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做成了推拉门、电动门等。”通过这样的实际问题情景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用了原有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教师要善于用学生身边的实际事实为背景,结合生活事例为学生提供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和自觉性。例如,在学习丈量土地知识时,我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实地测量活动。如把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小组,测量学校操场的长与宽,测量跑道的长度,测量足球场的面积或画指定大小的三角形等,比比哪些合作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任务,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时,老师要善于抓住契机,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课堂实践,这样对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和培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大有益处。
三、强化训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练习应用实践化,学以致用,数学也不例外。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学了本领,就想用”是孩子的天性。例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应用环节,教师创设让学生品尝美食的情境。吃美食,也要考虑袋子中的钱够不够。数学的应用,自然而来。怎样消费?只有尽快地算一算才是,刚才的简便算法派上用场了。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的不足,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利用直观操作,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在学生复习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后,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利用已准备好的一段圆柱形红萝卜,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一下能否找到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讨论后很快地从圆面积推导过程中得到启示,动手操作,将萝卜平均分成8份,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等分后的萝卜形状变了,但体积没有变,拼成的圆柱体的底面积相当于长方体的底面积,圆柱的高相当于长方体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由此可见,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但掌握了知识,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实践活动的内容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使活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思考性、可操作性。教学中可结合教材有关内容安排相应的活动。如操作类的:学习了面积、周长与体积的计算后,可实地测量操场的面积,或对生活用品进行估测;又如有几个包装好的礼品盒,怎样装入体积一定的大箱子;熟练了混合运算后可开展有关价格与购物的活动;认识了时间后可研究有关“钟表与时间”、“旅行与行车时刻表”等课题;学习了概率问题后可让学生分析社会上一些摸奖、买彩票的中奖概率问题等。
四、结语
教学实践表明,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精心设计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和有意义的数学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社会调查、收集整理信息、分析判断推理,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充分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