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勰曾经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语文教学应该从教师滔滔讲说、条分缕析的樊篱中解放出来,返璞归真,把那些费时费力、劳而无功的时间用于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才是语文的真谛和根本。
朗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可波及语文教学各个层面,无论是字音、字形等较低的能力层级,还是文学鉴赏、写作等较高的能力层级,以至最终实现语感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朗读。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语文课程标准》中朗读被提到很重要的地位“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二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语感”呢?从《语文课程标准》中就能找到答案,“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有学段必不可少的“目标”。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阅读,它是相对于默读而言的。经常练习朗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经常练习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当老师叫他在课堂上读一篇课文或者段落时,有的抓耳挠腮,有的满脸通红,他们读地结结巴巴或者漏字错字,或者声音微弱,吐字不清,或者平淡无味,毫无情感。还有点学生上台发言总是语无伦次,手舞足蹈。这些表现都是由于平时朗读训练少造成的。我们可以利用每天的早读或晚读时间安排学生轮流上台领读,也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小组里展示,日积月累,学生的说话能力就有明显提高。
经常练习朗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巧妙地设计朗读练习,或集体朗读,或自由朗读,或分角色朗读,或分男女读,或竞赛读,学生都会积极参与,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得到了很多锻炼的机会,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老师有时可以播放一些朗读视频,学生会感到身心愉悦,更加喜欢语文。
经常练习朗读,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每一篇课文,作者都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寓于语言的重音、停顿、节奏、语气之中,我们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要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读,用脑思,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活动,加强了学生对语言的揣摩和玩味,如品香茗。朱熹说“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懂得每字每句的确切含义,还能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的节奏,使它沉浸于自己的心胸和筋骨里,等到自己行文时,于无意中支配着自己的思路和气势。”所以,朗读不单是对语言能力的训练,也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读思结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发学生的思维想象,使学生越读对课文的语言感受越深,从而领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经常练习朗读,培养高尚品德,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朗读能最大限度的将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主题表现出来,从而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朗读文天祥的《正气歌》,会知道如何有浩然正气;朗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会知道朋友情谊的深厚;朗读屈原的《离骚》,会知道爱国之情的源源流长;朗读朱自清的《背影》,会知道父爱的伟大;读孟郊《游子吟》时,会知道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在朗读中,要体会文章的情感,随主人公的命运或悲或喜;或爱或恨。学会在朗读中辨别真善美、假丑恶,进而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为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构建起一座健康而美丽的精神家园。
经常练习朗读,还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情文并茂,生动形象,陶冶情操的文章。在教学中通过朗读的形式加以品味、体验、想象,可以让学生有更加真切的享受。人们所说一千个读者读“哈姆莱特”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形象。这就是由于审美观念的不同造成的。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回旋往复,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它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扣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并由此而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叶圣陶先生说“让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达到自然纯熟的境界。”例如在教学《诗经》两首时,我就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将课文的录音和若隐若现的画面展示出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课文录音,想象诗中的主人公是怎样的漂亮,然后就让学生集体朗读,最后再把画面展示出来,学生大多已被这美丽的朦胧的景和人给迷住了。这时再让学生来朗读,他们读得真是声情并茂,因为他们在读的过程中享受了一种美,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不仅如此,读与写还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感受、领悟到的真、善、美,自然会提高他们思想认识水平,也能不断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再平常的写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就会倾吐出来。
总之,朗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真正体现语文课的特点,使学生在朗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朗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可波及语文教学各个层面,无论是字音、字形等较低的能力层级,还是文学鉴赏、写作等较高的能力层级,以至最终实现语感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朗读。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语文课程标准》中朗读被提到很重要的地位“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二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语感”呢?从《语文课程标准》中就能找到答案,“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有学段必不可少的“目标”。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阅读,它是相对于默读而言的。经常练习朗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经常练习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当老师叫他在课堂上读一篇课文或者段落时,有的抓耳挠腮,有的满脸通红,他们读地结结巴巴或者漏字错字,或者声音微弱,吐字不清,或者平淡无味,毫无情感。还有点学生上台发言总是语无伦次,手舞足蹈。这些表现都是由于平时朗读训练少造成的。我们可以利用每天的早读或晚读时间安排学生轮流上台领读,也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小组里展示,日积月累,学生的说话能力就有明显提高。
经常练习朗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巧妙地设计朗读练习,或集体朗读,或自由朗读,或分角色朗读,或分男女读,或竞赛读,学生都会积极参与,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得到了很多锻炼的机会,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老师有时可以播放一些朗读视频,学生会感到身心愉悦,更加喜欢语文。
经常练习朗读,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每一篇课文,作者都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寓于语言的重音、停顿、节奏、语气之中,我们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要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读,用脑思,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活动,加强了学生对语言的揣摩和玩味,如品香茗。朱熹说“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懂得每字每句的确切含义,还能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的节奏,使它沉浸于自己的心胸和筋骨里,等到自己行文时,于无意中支配着自己的思路和气势。”所以,朗读不单是对语言能力的训练,也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读思结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发学生的思维想象,使学生越读对课文的语言感受越深,从而领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经常练习朗读,培养高尚品德,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朗读能最大限度的将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主题表现出来,从而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朗读文天祥的《正气歌》,会知道如何有浩然正气;朗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会知道朋友情谊的深厚;朗读屈原的《离骚》,会知道爱国之情的源源流长;朗读朱自清的《背影》,会知道父爱的伟大;读孟郊《游子吟》时,会知道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在朗读中,要体会文章的情感,随主人公的命运或悲或喜;或爱或恨。学会在朗读中辨别真善美、假丑恶,进而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为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构建起一座健康而美丽的精神家园。
经常练习朗读,还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情文并茂,生动形象,陶冶情操的文章。在教学中通过朗读的形式加以品味、体验、想象,可以让学生有更加真切的享受。人们所说一千个读者读“哈姆莱特”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形象。这就是由于审美观念的不同造成的。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回旋往复,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它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扣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并由此而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叶圣陶先生说“让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达到自然纯熟的境界。”例如在教学《诗经》两首时,我就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将课文的录音和若隐若现的画面展示出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课文录音,想象诗中的主人公是怎样的漂亮,然后就让学生集体朗读,最后再把画面展示出来,学生大多已被这美丽的朦胧的景和人给迷住了。这时再让学生来朗读,他们读得真是声情并茂,因为他们在读的过程中享受了一种美,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不仅如此,读与写还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感受、领悟到的真、善、美,自然会提高他们思想认识水平,也能不断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再平常的写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就会倾吐出来。
总之,朗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真正体现语文课的特点,使学生在朗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