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曙区作为宁波市的中心城区,外来流动人口大量集聚,“黑旅馆”“群租房”等城市顽疾也随之而来,存在消防、治安、扰民等多种安全隐患。今年以来,海曙区以“平安护航G20杭州峰会”为引领,提出“像治污一样整治‘黑旅馆’”,重拳出击,创新建立了“集约执法、精准治理、疏堵结合、长效管控”的城市出租房治理“海曙模式”。截至目前,实现了区域内“黑旅馆”根除清零,盗窃、“两抢”案件立案数同比分别下降28.3%和21.8%的治理成效。
集约执法:多方联动、群防群治
建立职责明晰的治理体制。海曙区委、区政府将火车站区域“黑旅馆”整治和全区出租房治理工作作为今年一号工程予以推进,分别成立由公安分局和政法委牵头,住建、城管、市场监管、消防、法制、宣传、信访、法院及街道组成的联合行动小组,制定下发《海曙区南站周边区域“黑旅馆”长效整治工作方案》和《全区出租房排查治理行动工作方案》,明确各单位工作任务、完成时限、责任领导。同时,建立联席会商及工作绩效评估通报制度,每周工作成效汇总表报送区委书记审阅。
建立全面覆盖的排摸机制。充分利用网格化管理力量,展开地毯式、滚动式、抄底式排摸。明确规定社区民警、社工、协管员、网格员每周每月的排查频率及工作任务,全面摸清全区出租房底数,对排查发现的“黑旅馆”和违规出租房实行“一房一册”登记。火车站区域实行24小时排摸核查工作制,根据出站口“导”量(导引人员数量)、广场内“黄”量(“黄牛”数量)、小区里“黑”量(“黑旅馆”数量),建立了全方位的排摸估算机制。
建立“并发联动”的响应机制。优化整合执法力量,形成各部门同步响应、主动协作、联管联动的集约执法工作模式。火车站区域每周开展1次以上集中行动,其他时段各部门按照自身职责主动开展常态化巡逻监督和执法活动。工作中如有一家执法单位查到“黑旅馆”“群租房”现象,其余部门1小时内到达现场,按照职责跟进查处,3日内反馈处罚结果。
精准治理:分类攻关、“顶格”施法
“三色化”管理,解决“管不准”的问题。将辖区内的出租房屋根据房屋、出租人和承租人等不同情况,划分为绿色“放心类”、黄色“关注类”、红色“严管类”三种类型,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检查力度,达到精准化管理成效。在泗洲家园、丽雅苑等5个小区试点安装“人卡一致、控制人数”的“安居E卡”智能门禁系统,在技术上预防违法违规出租。对不遵守管理法规、不履行管理职责的业主,依法追究其相关责任。目前,公安机关已对235名业主训诫谈话。
“顶格化”处置,解决“管不严”的问题。一是坚持执法有据。按照“能处理的全部处理,能处罚的顶格处罚”的原则,依法制定《关于严厉打击“黑旅馆”的通告》和《出租房法律宣传告知书》。二是坚持“三三制”执法,做到执法必严。整治执法做到“三必查”,即群众举报投诉的必查、排摸发现的必查、有部门查处的必查,同时查处必有反馈。执法过程做到“三必告”,即现场违法者必告、实际参与得利者必告、邻里周边群众必告。执法行为做到“三必实”,即“顶格”处罚要实、司法保障要实、执法成效要实,力求除“黑”殆尽。截至今年4月,全区共排查出租房累计4581间,违反消防安全要求累计328间,违规群租房累计637间,已下发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236份,有效整改135间,成功调处出租房扰民纠纷121起。三是坚持跟踪“落法”,实现彻底改良。对“黑旅馆”的改良工作,按照“房东与承租人解除合约、房屋结构还原、旅馆设施清理”的原则扎实推进,实行24小时全天候上门核查、督促跟进。截至4月,火车站区域排查掌握的41家“黑旅馆”中,除4家因租约问题目前尚在改良中,其余37家已彻底完成改良。
“群众化”监督,解决“管不长”的问题。一是建立群众举报奖励机制。设立专项奖励经费,对外公布举报投诉电话、邮箱、微信公众号,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监督“黑旅馆”“群租房”“黄牛”现象。二是坚持普法与执法同步推进。在公开执法的同时开展“进车站、进广场、进小区”的“三进”法规宣传、志愿服务活动。截至4月,全区街道社区共张贴通告600余份,上门走访群众5000余户,累计发放出租房整治宣传手册、告知书、公开信等5万余份,建立社区的业主微信群250余个,推送宣传普法短信2500余条。三是实施群众监督评价制度。制定《居民小区出租房公约》,将禁止出租事项纳入社区公约。每半月开展一次群众代表大会,及时通报整治做法、取得成效,接受群众的监督与评价。
长效管控:源头预防、疏堵结合
创新出租房庭院式管理模式。海曙区选取群租问题较为典型的南大公寓作为整治样板,探索打造了“样板公寓”,采用庭院式管理模式,按照出租房统一规范标准进行建设和装修,实行业主管理与自主管理相结合,并在全区推广建设。
搭建经济型旅社自治管理平台。由党委政府出面搭建平台,发动火车站周边38家证照齐全的经济型旅社成立合法经营自治协会,制定自治公约,通过自治自律、相互监督,为到站旅客提供既符合宁波城市形象又安全舒适的住宿服务。
优化外来人口住房服务体系。海曙区通过人才公寓的建设吸引并留住高端人才,目前已经入住30名海内外高层次创业人才。同时健全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满足中低收入者、优秀外来务工者和毕业大学生的居住需求。截至4月,共有2146户家庭正在享受公共租赁住房配房保障。
责任编辑:林依臻颖
集约执法:多方联动、群防群治
建立职责明晰的治理体制。海曙区委、区政府将火车站区域“黑旅馆”整治和全区出租房治理工作作为今年一号工程予以推进,分别成立由公安分局和政法委牵头,住建、城管、市场监管、消防、法制、宣传、信访、法院及街道组成的联合行动小组,制定下发《海曙区南站周边区域“黑旅馆”长效整治工作方案》和《全区出租房排查治理行动工作方案》,明确各单位工作任务、完成时限、责任领导。同时,建立联席会商及工作绩效评估通报制度,每周工作成效汇总表报送区委书记审阅。
建立全面覆盖的排摸机制。充分利用网格化管理力量,展开地毯式、滚动式、抄底式排摸。明确规定社区民警、社工、协管员、网格员每周每月的排查频率及工作任务,全面摸清全区出租房底数,对排查发现的“黑旅馆”和违规出租房实行“一房一册”登记。火车站区域实行24小时排摸核查工作制,根据出站口“导”量(导引人员数量)、广场内“黄”量(“黄牛”数量)、小区里“黑”量(“黑旅馆”数量),建立了全方位的排摸估算机制。
建立“并发联动”的响应机制。优化整合执法力量,形成各部门同步响应、主动协作、联管联动的集约执法工作模式。火车站区域每周开展1次以上集中行动,其他时段各部门按照自身职责主动开展常态化巡逻监督和执法活动。工作中如有一家执法单位查到“黑旅馆”“群租房”现象,其余部门1小时内到达现场,按照职责跟进查处,3日内反馈处罚结果。
精准治理:分类攻关、“顶格”施法
“三色化”管理,解决“管不准”的问题。将辖区内的出租房屋根据房屋、出租人和承租人等不同情况,划分为绿色“放心类”、黄色“关注类”、红色“严管类”三种类型,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检查力度,达到精准化管理成效。在泗洲家园、丽雅苑等5个小区试点安装“人卡一致、控制人数”的“安居E卡”智能门禁系统,在技术上预防违法违规出租。对不遵守管理法规、不履行管理职责的业主,依法追究其相关责任。目前,公安机关已对235名业主训诫谈话。
“顶格化”处置,解决“管不严”的问题。一是坚持执法有据。按照“能处理的全部处理,能处罚的顶格处罚”的原则,依法制定《关于严厉打击“黑旅馆”的通告》和《出租房法律宣传告知书》。二是坚持“三三制”执法,做到执法必严。整治执法做到“三必查”,即群众举报投诉的必查、排摸发现的必查、有部门查处的必查,同时查处必有反馈。执法过程做到“三必告”,即现场违法者必告、实际参与得利者必告、邻里周边群众必告。执法行为做到“三必实”,即“顶格”处罚要实、司法保障要实、执法成效要实,力求除“黑”殆尽。截至今年4月,全区共排查出租房累计4581间,违反消防安全要求累计328间,违规群租房累计637间,已下发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236份,有效整改135间,成功调处出租房扰民纠纷121起。三是坚持跟踪“落法”,实现彻底改良。对“黑旅馆”的改良工作,按照“房东与承租人解除合约、房屋结构还原、旅馆设施清理”的原则扎实推进,实行24小时全天候上门核查、督促跟进。截至4月,火车站区域排查掌握的41家“黑旅馆”中,除4家因租约问题目前尚在改良中,其余37家已彻底完成改良。
“群众化”监督,解决“管不长”的问题。一是建立群众举报奖励机制。设立专项奖励经费,对外公布举报投诉电话、邮箱、微信公众号,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监督“黑旅馆”“群租房”“黄牛”现象。二是坚持普法与执法同步推进。在公开执法的同时开展“进车站、进广场、进小区”的“三进”法规宣传、志愿服务活动。截至4月,全区街道社区共张贴通告600余份,上门走访群众5000余户,累计发放出租房整治宣传手册、告知书、公开信等5万余份,建立社区的业主微信群250余个,推送宣传普法短信2500余条。三是实施群众监督评价制度。制定《居民小区出租房公约》,将禁止出租事项纳入社区公约。每半月开展一次群众代表大会,及时通报整治做法、取得成效,接受群众的监督与评价。
长效管控:源头预防、疏堵结合
创新出租房庭院式管理模式。海曙区选取群租问题较为典型的南大公寓作为整治样板,探索打造了“样板公寓”,采用庭院式管理模式,按照出租房统一规范标准进行建设和装修,实行业主管理与自主管理相结合,并在全区推广建设。
搭建经济型旅社自治管理平台。由党委政府出面搭建平台,发动火车站周边38家证照齐全的经济型旅社成立合法经营自治协会,制定自治公约,通过自治自律、相互监督,为到站旅客提供既符合宁波城市形象又安全舒适的住宿服务。
优化外来人口住房服务体系。海曙区通过人才公寓的建设吸引并留住高端人才,目前已经入住30名海内外高层次创业人才。同时健全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满足中低收入者、优秀外来务工者和毕业大学生的居住需求。截至4月,共有2146户家庭正在享受公共租赁住房配房保障。
责任编辑:林依臻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