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转化成的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2010年全球经济渐渐复苏,但仍有一些国家仍然无法从经济危机的旋涡中脱身。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世界各国已经开始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着手进行新一轮的金融经济体制改革。后危机时代的曙光不但预示着全新的机遇,也意味着资本世界扑朔迷离的未知格局,在此背景下中国城市发展如何实现新突破和新平衡成为关注焦点。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 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方式 城市发展模式 机遇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
现在总的来讲世界经济基本稳定,正在逐步进入初清期、恢复期。真正全球复苏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中国经济现在确实是在复苏过程当中。有关世界经济的问题和中国现在的经济形势,至少有一句话可以讲,尽管未来复苏的道路很长,尽管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这一次全球各国联手,共同采取政策,在一个前所未有、历史最大的金融危机发生的情况下,成功的避免了经济大箫条。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改造及其效应
目前,全球各项产业受金融危机冲击正处于调整与复苏时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及高端企业正在酝酿进行一场新“产业革命”,以此来调整产业格局的改造方向,通过转变分工方式和加强资助研发使其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转型中处于有利地位。
面对这一情势,中国需要采取前瞻性策略予以应对。主要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①调整产业布局,培育和支持新兴产业。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局面,我国政府积极谋划“后危机时代”的产业布局。2009年1月14日,汽车和钢铁产业率先推出调整振兴规划,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有色金属业和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研究部署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此外,国家还加大对新能源材料、环境、生物药业等新兴产业的投入。总理温家宝几次召开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听取经济、科技等相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②积极谋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发展低碳经济。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三高一低”的特征,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因此,传统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向新型集约增长方式转变成为必然趋势。首先,在经济发展中要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其次,要逐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通过市场机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再次,通过产业、科技、金融等政策实施,致力于借助产业结构升级来培育新兴产业,特别是低碳经济的发展。③转变提升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素。首先是确立技术进步主体。应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按市场需求选择研发领域,扩大产品创新规模。其次是明确升级改造产业方向。产业改造、升级过程中,以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为核心,以减少污染、发展循环低碳经济为重点。再次是重树产业结构调整路径。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关系,致力于自主品牌创制和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更新。同时,加强品牌管理和营销渠道建设,规避贸易壁垒;培养专门人才,扶持企业进行海外重要资源和优良资产并购等项目的咨询与运作。
2.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我国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方向,给求解中国经济的新突破、新平衡、新增长这一命题带来了新的思想。
不过,当美联储重启量化宽松政策引发全球对通货膨胀的忧虑之时,国际知名经济学家肯·寇蒂斯却指出,通货膨胀不会那么容易就发生。肯·寇蒂斯认为,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都非常缓慢,“人们都很担心害怕,他们把现金握在手中,所以现金的流动率有很大的衰减。”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货币总量在增加,但总体来说很难创造出通货膨胀所需要的状况和条件。
现在中国处于全球经济不平衡的新兴国家一端的最重要和最极端的位置。重要在于现在中国的经济增长快,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大,极端在于全球经济的压力都投射到了中国身上。
后金融危机时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经济工作的重点,也是决定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经济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四条:一是坚定不移地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以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以自主创新占领制高点,以集约发展增强竞争力,加快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二是坚定不移地扩内需稳外需保增长,把经济增长的主要立足点放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上,同时毫不动摇地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实现扩大内需为主和积极利用外需共同拉动经济
增长。三是坚定不移地抓改革、转机制、增活力,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不断强化科学发展的工作导向、政策导向和考核导向。四是坚定不移地惠民生、保稳定、促和谐,把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增长点,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
“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紧缺大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正成为各国竞相追逐的新型模式。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加助推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大规模兴起,这也加速了我国各大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潮。金融危机之后这个趋势特别的明显,人们赋予它更多的价值,成为更重要的事。其实早年欧洲人已经发现了这件事,美国人和欧洲人都发现了这一点。当他们发现大的投资需求刺激的时候,他们找不到新的增长点。低碳是新的增长点。如果我们每个楼都变成了低碳,我们都用新的发电设备代替原来的设备,这样人们就开始花钱了。一个固定的理论,固定资产都要更新,设备到了一定时期,买一个新设备,经济就开始景气了。低碳经济在这个意义上就起这个作用,大家开始买它就形成了新的增长点。我们发展中国家也不可避免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
全面推进低碳城镇建设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也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所副所长李俊峰指出,探索中国城市的低碳发展之路任重道远,需要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企业以及国际组织的多层次、多方位支持参与。“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环保产业、创意文化,甚至新兴的金融服务产业,都需要做到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只有这样,中国经济才能走向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道路。”
“实体”经济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主要是指先前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城市经过金融危机之后开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注重实体产业的培育。这种发展模式的产生主要基于两个大背景:一是经过这次金融危机后,地方政府切实体会到一些像旅游业等对外依存度过高的产业已经不能支撑起本地经济的发展,必须另辟蹊径,发展一些“看得见摸得着”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实体产业才能最低限度的“受制于人”,也才能更大程度的提高城市抵抗外部经济风险的能力。二是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也是部分城市“调整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符合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大政方针的必然要求。正如胡锦涛在中央党校讲话中所指出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因此,“实体”经济模式也是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大背景下所出现的一种必然的城市运营结果。需要指出的是,“实体”经济的发展不代表城市弱化第三产业的发展,而是用新技术、新手段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同时培植一些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从而全面提升城市的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后金融危机时代城市发展机遇
第一,当前回归再工业化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大家知道,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由于金融泡沫的出现,给世界上了很好的一课,这个教训就是金融服务业不能够脱离实业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对过去那种去工业化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刻反思以后,就出现了重归经济实体和再工业化的趋势。再工业化不是回归传统的工业部门,而是通过政府扶持,实现传统产业在新技术基础上的复兴。我国既要增强在传统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又要在新兴产业领域争取市场的空间,就需要我们着力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推动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世界上主要国家都大力倡导开发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技术,把发展绿色能源作为刺激经济的重要手段,走绿色复苏的道路。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催生了重大的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增长模式,是摆脱金融危机的根本途径。
第三,新兴市场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日益加大。目前新兴市场本身已经占有世界经济的40%的份额,后金融危机时期,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总体将持续增长,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有望突破50%。所以在欧美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新兴市场经济体之间的投资、贸易以及货币和金融合作将更加紧密,同时,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这将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第四,城镇化成为了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08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45.7%,今后一个时期,虽然城镇化的增速会趋于下降,但仍将保持每年提高0.1到1个百分点的增速。我国城镇化率可能在2013-2015年超过50%,城市社会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这就为城乡结构的转换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转向进城农民工市民化。通过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来带动城镇的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的投资需求,以及城镇人口增加所带来的消费需求。这将成为扩大内需和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總结
综上所述,未来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增速总体来看将有所放缓,国际经济环境将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由于在国际地位上的不断提升,话语权的加强以及我们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这就使我们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将明显增强。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对全球的金融市场乃至实体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有些后果现在才开始逐步显现。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很多微妙的变化。金融危机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交织冲突的一个缩影。新的经济时代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理论指导才能少走弯路,并寻求我国城市发展的应对之道。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政策:2009—2010年[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1).
[2]柯健.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应对之[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3]赵涛.中国经济回升面临六大挑战[J].瞭望,2(11).
[4]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以科学发展观与改革思维进行宏观调控[J].宏观经济管理,2009,(05).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 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方式 城市发展模式 机遇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
现在总的来讲世界经济基本稳定,正在逐步进入初清期、恢复期。真正全球复苏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中国经济现在确实是在复苏过程当中。有关世界经济的问题和中国现在的经济形势,至少有一句话可以讲,尽管未来复苏的道路很长,尽管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这一次全球各国联手,共同采取政策,在一个前所未有、历史最大的金融危机发生的情况下,成功的避免了经济大箫条。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改造及其效应
目前,全球各项产业受金融危机冲击正处于调整与复苏时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及高端企业正在酝酿进行一场新“产业革命”,以此来调整产业格局的改造方向,通过转变分工方式和加强资助研发使其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转型中处于有利地位。
面对这一情势,中国需要采取前瞻性策略予以应对。主要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①调整产业布局,培育和支持新兴产业。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局面,我国政府积极谋划“后危机时代”的产业布局。2009年1月14日,汽车和钢铁产业率先推出调整振兴规划,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有色金属业和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研究部署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此外,国家还加大对新能源材料、环境、生物药业等新兴产业的投入。总理温家宝几次召开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听取经济、科技等相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②积极谋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发展低碳经济。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三高一低”的特征,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因此,传统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向新型集约增长方式转变成为必然趋势。首先,在经济发展中要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其次,要逐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通过市场机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再次,通过产业、科技、金融等政策实施,致力于借助产业结构升级来培育新兴产业,特别是低碳经济的发展。③转变提升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素。首先是确立技术进步主体。应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按市场需求选择研发领域,扩大产品创新规模。其次是明确升级改造产业方向。产业改造、升级过程中,以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为核心,以减少污染、发展循环低碳经济为重点。再次是重树产业结构调整路径。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关系,致力于自主品牌创制和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更新。同时,加强品牌管理和营销渠道建设,规避贸易壁垒;培养专门人才,扶持企业进行海外重要资源和优良资产并购等项目的咨询与运作。
2.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我国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方向,给求解中国经济的新突破、新平衡、新增长这一命题带来了新的思想。
不过,当美联储重启量化宽松政策引发全球对通货膨胀的忧虑之时,国际知名经济学家肯·寇蒂斯却指出,通货膨胀不会那么容易就发生。肯·寇蒂斯认为,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都非常缓慢,“人们都很担心害怕,他们把现金握在手中,所以现金的流动率有很大的衰减。”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货币总量在增加,但总体来说很难创造出通货膨胀所需要的状况和条件。
现在中国处于全球经济不平衡的新兴国家一端的最重要和最极端的位置。重要在于现在中国的经济增长快,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大,极端在于全球经济的压力都投射到了中国身上。
后金融危机时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经济工作的重点,也是决定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经济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四条:一是坚定不移地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以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以自主创新占领制高点,以集约发展增强竞争力,加快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二是坚定不移地扩内需稳外需保增长,把经济增长的主要立足点放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上,同时毫不动摇地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实现扩大内需为主和积极利用外需共同拉动经济
增长。三是坚定不移地抓改革、转机制、增活力,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不断强化科学发展的工作导向、政策导向和考核导向。四是坚定不移地惠民生、保稳定、促和谐,把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增长点,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
“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紧缺大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正成为各国竞相追逐的新型模式。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加助推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大规模兴起,这也加速了我国各大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潮。金融危机之后这个趋势特别的明显,人们赋予它更多的价值,成为更重要的事。其实早年欧洲人已经发现了这件事,美国人和欧洲人都发现了这一点。当他们发现大的投资需求刺激的时候,他们找不到新的增长点。低碳是新的增长点。如果我们每个楼都变成了低碳,我们都用新的发电设备代替原来的设备,这样人们就开始花钱了。一个固定的理论,固定资产都要更新,设备到了一定时期,买一个新设备,经济就开始景气了。低碳经济在这个意义上就起这个作用,大家开始买它就形成了新的增长点。我们发展中国家也不可避免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
全面推进低碳城镇建设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也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所副所长李俊峰指出,探索中国城市的低碳发展之路任重道远,需要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企业以及国际组织的多层次、多方位支持参与。“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环保产业、创意文化,甚至新兴的金融服务产业,都需要做到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只有这样,中国经济才能走向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道路。”
“实体”经济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主要是指先前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城市经过金融危机之后开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注重实体产业的培育。这种发展模式的产生主要基于两个大背景:一是经过这次金融危机后,地方政府切实体会到一些像旅游业等对外依存度过高的产业已经不能支撑起本地经济的发展,必须另辟蹊径,发展一些“看得见摸得着”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实体产业才能最低限度的“受制于人”,也才能更大程度的提高城市抵抗外部经济风险的能力。二是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也是部分城市“调整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符合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大政方针的必然要求。正如胡锦涛在中央党校讲话中所指出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因此,“实体”经济模式也是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大背景下所出现的一种必然的城市运营结果。需要指出的是,“实体”经济的发展不代表城市弱化第三产业的发展,而是用新技术、新手段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同时培植一些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从而全面提升城市的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后金融危机时代城市发展机遇
第一,当前回归再工业化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大家知道,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由于金融泡沫的出现,给世界上了很好的一课,这个教训就是金融服务业不能够脱离实业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对过去那种去工业化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刻反思以后,就出现了重归经济实体和再工业化的趋势。再工业化不是回归传统的工业部门,而是通过政府扶持,实现传统产业在新技术基础上的复兴。我国既要增强在传统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又要在新兴产业领域争取市场的空间,就需要我们着力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推动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世界上主要国家都大力倡导开发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技术,把发展绿色能源作为刺激经济的重要手段,走绿色复苏的道路。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催生了重大的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增长模式,是摆脱金融危机的根本途径。
第三,新兴市场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日益加大。目前新兴市场本身已经占有世界经济的40%的份额,后金融危机时期,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总体将持续增长,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有望突破50%。所以在欧美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新兴市场经济体之间的投资、贸易以及货币和金融合作将更加紧密,同时,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这将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第四,城镇化成为了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08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45.7%,今后一个时期,虽然城镇化的增速会趋于下降,但仍将保持每年提高0.1到1个百分点的增速。我国城镇化率可能在2013-2015年超过50%,城市社会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这就为城乡结构的转换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转向进城农民工市民化。通过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来带动城镇的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的投资需求,以及城镇人口增加所带来的消费需求。这将成为扩大内需和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總结
综上所述,未来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增速总体来看将有所放缓,国际经济环境将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由于在国际地位上的不断提升,话语权的加强以及我们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这就使我们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将明显增强。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对全球的金融市场乃至实体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有些后果现在才开始逐步显现。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很多微妙的变化。金融危机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交织冲突的一个缩影。新的经济时代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理论指导才能少走弯路,并寻求我国城市发展的应对之道。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政策:2009—2010年[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1).
[2]柯健.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应对之[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3]赵涛.中国经济回升面临六大挑战[J].瞭望,2(11).
[4]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以科学发展观与改革思维进行宏观调控[J].宏观经济管理,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