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2018年7月,我远赴加拿大蒙特利尔参加由国际AFS组织的、有26名国际生参加的、为期一个月的文化交流项目。这篇小文主要记录期间的一些日常琐事,以及我的所思所感。
乡野漫漫,小镇蒙蒙。这里,没有华灯初上,没有喧嚣与聒噪。这里被法式的浪漫渲染,被内心的宁静充斥。
清早起床,拉开窗帘,让阳光透进屋子。披上一件薄毛衣,换好休闲鞋,去屋外走上一走。空气中混合着树叶与露水的清香,松鼠在街边乱窜,寻觅着属于自己的领域。精致的洋房,竟有一些20世纪50年代上海的味道。推开古咖色的小门,去窗边小憩,品一杯热咖啡,那味道是苦涩的,然而苦中有甘。
回到家中,在餐桌前坐下。将牛奶放入微波炉中加热,让麦片沁出奶香,在焦糖的吐司上涂好花生酱,无忧无虑地吃着简单的早餐。
八点一到,和寄宿家庭的老太太告别。我和意大利女孩一前一后在熟悉的路上走着,去离家不远的车站,等着16号公交…… 1
上午的时光基本是在学校度过的。Vanier College是坐落于市郊的一所语言学院,这里有来自全球各地的学子,我和他们一起学习不同的语言,探索陌生的文化。
和他们交谈的过程,是国与国之间文化、个体与个体之间价值观的碰撞。有一次,我们谈及“对东西方人的传统印象”,一位来自墨西哥的男生说:“在我看来,亚洲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而并非想要选择一个自己所钟爱的领域去找寻人生意义。”而如果让他选择,哪怕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拿不到高薪,但只要这个事业是自己所热爱的,他也愿意去做。我欣赏这种心态,然而,纵使我有“把名字写在水上”的心意,也无法做到如此决绝——毕竟亚洲人都是现实的。
没有鈴声。一点过后,AFS的学员聚集在一起,一边吃午餐,一边分享课堂的学习。有时,我会从书包中拿出自己带来的中国小吃分给身边的几个朋友;有时,我会和意大利男生讨论丹·布朗的作品;有时,我会听日本女孩分享自己学习中文的经历……在那样一种氛围中,不同文化的交流无处不在。2
下午,被各种课余活动占据。去艺术室进行美术创作,我惊奇地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是以天蓝色为基调;参观市政厅、博物馆,我们感受了蒙特利尔的历史情怀;参加射击比赛,将所有人的疲惫一扫而空……充实多元的活动,给予我与学习不同的精神满足,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立体。
有时候课余活动结束得早,我会和同伴一起去商业街走一走;或是漫步于古城,驻足街头,看艺术家们的表演;又或是独自一人,寻一座书城,沉浸在文字中。
暮光中,我回到了家。蒙城的夜晚显得格外静谧,喝喝茶、看看书,也就睡了…… 3
后记:在中国,因为学校和社会的压力,我的生活基本上被学习充斥。自己的热爱、自己的所长,只能一点一点被压缩。我常常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然而,在这短暂的一个月中,我体验了不同以往的生活方式。这让我感觉简单、安静、丰富、快乐。我渐渐觉得学业好像并不是那么重要——至少,它不应该是我生活的全部。有时候,体验生活百态,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不是一种成长。
1 这只是蒙特利尔一个普通的清晨,但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从阳光、空气、松鼠、奶香等细节入手,向读者展现了一段惬意的清晨时光,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2 在记录游学期间的校园生活时,作者着重展示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这是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细心记录生活的所得。同时,作者做到了适时地抒发胸臆、分享见解,使文章不流于“流水账”式的空泛,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3 记录游学经历的文章并不鲜见,本文之所以让人眼前一亮,就在于作者除了记录所见所闻,还在文中融入了所思所感。特别是后记中对学业和生活的思考,虽只有寥寥数语,却颇具哲理,极易引发同龄人的共鸣。
乡野漫漫,小镇蒙蒙。这里,没有华灯初上,没有喧嚣与聒噪。这里被法式的浪漫渲染,被内心的宁静充斥。
清早起床,拉开窗帘,让阳光透进屋子。披上一件薄毛衣,换好休闲鞋,去屋外走上一走。空气中混合着树叶与露水的清香,松鼠在街边乱窜,寻觅着属于自己的领域。精致的洋房,竟有一些20世纪50年代上海的味道。推开古咖色的小门,去窗边小憩,品一杯热咖啡,那味道是苦涩的,然而苦中有甘。
回到家中,在餐桌前坐下。将牛奶放入微波炉中加热,让麦片沁出奶香,在焦糖的吐司上涂好花生酱,无忧无虑地吃着简单的早餐。
八点一到,和寄宿家庭的老太太告别。我和意大利女孩一前一后在熟悉的路上走着,去离家不远的车站,等着16号公交…… 1
上午的时光基本是在学校度过的。Vanier College是坐落于市郊的一所语言学院,这里有来自全球各地的学子,我和他们一起学习不同的语言,探索陌生的文化。
和他们交谈的过程,是国与国之间文化、个体与个体之间价值观的碰撞。有一次,我们谈及“对东西方人的传统印象”,一位来自墨西哥的男生说:“在我看来,亚洲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而并非想要选择一个自己所钟爱的领域去找寻人生意义。”而如果让他选择,哪怕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拿不到高薪,但只要这个事业是自己所热爱的,他也愿意去做。我欣赏这种心态,然而,纵使我有“把名字写在水上”的心意,也无法做到如此决绝——毕竟亚洲人都是现实的。
没有鈴声。一点过后,AFS的学员聚集在一起,一边吃午餐,一边分享课堂的学习。有时,我会从书包中拿出自己带来的中国小吃分给身边的几个朋友;有时,我会和意大利男生讨论丹·布朗的作品;有时,我会听日本女孩分享自己学习中文的经历……在那样一种氛围中,不同文化的交流无处不在。2
下午,被各种课余活动占据。去艺术室进行美术创作,我惊奇地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是以天蓝色为基调;参观市政厅、博物馆,我们感受了蒙特利尔的历史情怀;参加射击比赛,将所有人的疲惫一扫而空……充实多元的活动,给予我与学习不同的精神满足,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立体。
有时候课余活动结束得早,我会和同伴一起去商业街走一走;或是漫步于古城,驻足街头,看艺术家们的表演;又或是独自一人,寻一座书城,沉浸在文字中。
暮光中,我回到了家。蒙城的夜晚显得格外静谧,喝喝茶、看看书,也就睡了…… 3
后记:在中国,因为学校和社会的压力,我的生活基本上被学习充斥。自己的热爱、自己的所长,只能一点一点被压缩。我常常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然而,在这短暂的一个月中,我体验了不同以往的生活方式。这让我感觉简单、安静、丰富、快乐。我渐渐觉得学业好像并不是那么重要——至少,它不应该是我生活的全部。有时候,体验生活百态,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不是一种成长。
1 这只是蒙特利尔一个普通的清晨,但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从阳光、空气、松鼠、奶香等细节入手,向读者展现了一段惬意的清晨时光,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2 在记录游学期间的校园生活时,作者着重展示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这是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细心记录生活的所得。同时,作者做到了适时地抒发胸臆、分享见解,使文章不流于“流水账”式的空泛,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3 记录游学经历的文章并不鲜见,本文之所以让人眼前一亮,就在于作者除了记录所见所闻,还在文中融入了所思所感。特别是后记中对学业和生活的思考,虽只有寥寥数语,却颇具哲理,极易引发同龄人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