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暖通空调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与应用前景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影响,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新的发展时期中对于新能源需求越来越明显,逐步向节约型、环保型能源靠拢。本文从绿色建筑的含义、特性和特殊要求出发,针对暖通空调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提出几点建议,期待可以给环保节能型的建筑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暖通空调绿色建筑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TU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人类的文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始终密切相连,在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驱动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人口的增长,需求的增加势必引起资源的过度浪费、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全球倡导建筑的“绿色革命”,及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开发利用资源。而暖通空调的引进就是“以人为本,节能减排”的典范。
  二、绿色建筑的含义
  绿色建筑,可称为可持续建筑或生态建筑,它最早是在国际建筑协会(U工A)和美国建筑师协会(AIA)于1993年4日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一次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会议上提出并确立的。什么是“绿色建筑”?美国实验与材料协会(ASTM)的绿色建筑定义是:“住宅、民用和工业建筑当中,常以负责的态度并用细心保护环境的手法,设计、施工、运用、修改、废弃的构造物。”绿色建筑正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建筑,它对建筑业提出了许多挑战。无论使用何种技术,绿色建筑总是立足于资源的节约(reduCe),再利用(reuse),回收(reCyCled),以及开发利用可再生(renewable)资源等几个方面。
  三、绿色建筑暖通空调的设计原则
  1、节能的利用
  近年来相关最低消耗标准又在原基础上提出再节能的要求,这个要求中所指的能源就包括了空调、热水、照明以及暖通系统中涉及到的相关能源。采取的设计措施多种多样,设计时的选材因地制宜,比如选用可再生资源、节约能源、高效利用能源等。采取提高建筑物能源利用效率的措施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据美国有关部门估计,利用节能技术能够为美国节约1/3的总能耗—价值约3530亿美元。资源节约是绿色建筑的基础。尽可能地使用循环材料和可再利用的材料,以及回收“废弃“材料,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还能减少建筑垃圾。
  2、自然环境保持良好
  暖通空调设计的好坏很大程度上都体现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要想使暖通宽调的效能最大化发挥,在设计过程中就要考虑到如何保持绿色建筑周围水源、土壤以及空气的洁净,尽量避免建筑物受到不良环境的侵袭和危害。并且因为水和树木可以帮助建筑物防风、蓄水和遮阴,因此植物和水都可以广泛的应用于建筑物内部。建筑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维持周围环境的完整性、自然特征和文化传统,加强绿化。由于节能建筑的气密性较好,因此潜在的空气品质方面的问题也比较多,这就需要我们从通风和材料选用两方面采取措施以减少问题的发生。
  3、改善建筑热工性能
  建筑采暖能耗是随着建筑体形系数的增大而增高的,并且建筑物内通过空气渗透所消耗的能量占总消耗的 30%左右,主要是因为导线、管道的出入口、外窗气密性差、部分结构连接有缝隙以及烟囱风道等因素导致,所以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降低此部分热能消耗,比如提高门窗的气密性、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加强密封措施等
  4、考虑整个社会的利益
  成功的绿色建筑能够融入社会并与其形成一体。它保持了原有的自然和历史特征,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如教育、运输、通讯等)提供交通,医疗卫生,购物等便利,并适宜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生活。
  四、暖通空调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由于暖通空调的主要功能包括: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这三个方面,缩写HVAC(Heating,VentilatingandAirConditioning),取这三个功能的综合简称,即为暖通空调。
  1、采用蓄冷技术
  前些年随着夏季用电量的激增,国内大多数省区在用电高峰期拉闸限电已成家
  常便饭。为了降低用电峰谷差,一种高效节能的蓄冷中央空调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进入了国人的视野。这让当时很多人看到了不再受限于拉闸限电的曙光。蓄冷技术是人类在面对能源危机时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技术革新,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其工作原理并不复杂,利用夜间电力低谷时段制冷,将冷量以冰或水的形式储存在蓄冷设备中;在电力高峰时段,将储存的冷量释放出来供给空调使用,达到电网的移峰填谷、节省运行电费、节能环保的目的。然而,时至今日,蓄冷技术在全国尚未得到普遍推广,笔者深感遗憾。冰蓄冷和区域供冷除了节能环保外,更有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利用。首先,我国现在主要以火力发电为主,发电机的可调配性不强,所以很难随意控制或改变它的发电量。使用冰蓄冷技术,就可以让电厂的发电机组夜间在高效率区运行,这样就降低了它的单位煤耗。从这一点来说,冰蓄冷夜间用电提高了电厂发电机的效率。
  其次,冰蓄冷和区域供冷技术避开用电高峰后,其对电力资源占有率也随之降低。这就相当于把社会资源放大了,在同等的电力资源条件下我们可以供给更多的项目。反推回来,这还可以缓解国家对电力建设投入紧张的局面。既然冰蓄冷、区域供冷技术对电力企业、国家有这么多益处,但为何得不到推广呢?主要是国家、电力企业对采用这项技术的单位鼓励、支持政策还是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大面积的推广和使用。所以,国家和电力企业应该给予这项技术更优惠的政策和更大的经济支持力度。
  2、太阳能暖通节能技术
  太阳能不受地域的限制,无论高山岛屿、海洋陆地,到处都有,并且不用运输开采,直接开发利用即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太阳能也是目前最洁净的能源之一,它不会污染环境。太阳能供暖系统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它的集热器由换热水箱和其它加热设施组成,而循环控制系统则由地板采暖和温度控制器组成,另外还有生活热水系统。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特定的集热设备采集阳光的热能,再经过热导循环系统导入换热中心,并最终导入采暖系统,其室内温度是通过电子仪器控制的。而遇到阴雨天气则自动切换到燃气锅炉。一般太阳能供暖系统的寿命都在二十年以上,而回收成本只需五年,也就是说可以有長达十五年的免费
  利用,成本低、节能效果好。
  3 地源热泵勿盲目规模化
  面对我国能源日趋严峻的形势,对所有从事建筑节能工作者来说,这让我们既感受到了压力,也体会到了肩上所承担的巨大责任。在使用或推广一些节能技术时,一定要慎重,要做好相关的技术经济论证,不能盲目规模化,否则一些原本可以节能的技术或项目反而变得不节能。这也是我对当前我国一些节能技术发展方向的最大担忧。以地源热泵技术为例,不可否认,该技术如果使用正确、合理,的确节能,也比较清洁。但如果不分场合、地点,不分项目、规模、性质,盲目地去运用这项技术或者规定使用这项技术,就有失偏颇。地源热泵技术,包括水源、空气源热泵技术都有它的运用范围,有使用条件限制,而并不适用于全国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工程项目。简单地说,地源热泵技术就是把土壤作为一个蓄热体,利用它来储存和释放热能。如果一个项目太大,不仅需要大面积地下空间来蓄能,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冷热取存不平衡,付出的电力能耗将非常巨大。
  五、总结语
  总之,随着时间的发挥,暖通空调技术应用于绿色建筑越来越广泛,因为技术的复杂性原因,需要不断积累技术经验,提高技术水平,在建筑师和设备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将这种技术科学合理的应用于绿色建筑中,从而开创具有特色的绿色时代。
  参考文献:
  [1] 卜增文,刘俊跃.实现绿色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的技术措施[J]. 制冷与空调. 2004(01)
  [2] 李春梅.ASI楼控系统在绿色建筑中的设计与应用[J].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 2007(04)
  [3] 陈旸.浅析绿色建筑和暖通空调设计的研究[J]. 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 2011(04)
  [4] 李志鹏.暖通空调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J]. 科技资讯. 2010(21)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满足各城市规划方案审查过程科学、高效的工作要求,基于客户机/服务器(C/S)架构,采用计算机技术将众多功能模块有机结合起来,并整合多年规划方案审查方面的先进经验,为规划管理部門量身打造了一个安全、开放、面向服务的统一办公自动化平台。  [关键词] 规划日照分析剖面图 Microsoft Visual StudioSQL SERVER 2000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好的班级氛围可以让教学变得轻松快乐。教学中,需要借用生活中的不同的方法,从而来创建出特色班风。 Good class atmosphere can make teaching easy and happy. Teaching,
期刊
摘要:要做好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必须从成本管理目标、劳动生产效率、材料管理和质量管理等几个方面入手,根据建筑工程项目的特点和企业自身的条件,结合实际施工条件,采取适当的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本管理效果。本文探讨了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指施工企业结合建筑本行业的特点,以施工
【摘要】本文分析了转换层的高层结构设计的定义和设计的原则,分析了转换层的作用,然后,进行了实际工程案例分析,最后,对带转换层的高层结构设计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转换层;高层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人口剧增,高层建筑已经成为社会必不可少的建筑类型,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对其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