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教师用来传授知识、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练就一张铁嘴”,是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之一。作为一名教师,即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如果在课堂上或别的场合不能够准确而流畅地进行语言表达,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去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教学效果也可能很差。俗话说,“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正是对那些知识渊博而表达能力差的教师的描绘。
一、教师掌握课堂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教师主要通过语言实现其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不仅要能自如地运用语言,更应追求语言的艺术性。知识是前提,而表达是关键。精心设计的、闪耀着智慧火花的课堂语言,能把模糊的事理讲清晰,能把枯燥的道理讲生动,启发学生去探索,去追问,去挖掘,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的状态,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无数生动的案例表明,语言能力强的教师教学效果未必都好,但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必定语言能力强。可见,掌握课堂语言艺术,对于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十分重要。
二、课堂语言的特点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曼妙、细腻、唯美;教师的语言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深邃、练达、智慧。讲课者切忌平淡无味,拖泥带水,废话连篇,颠三倒四,逻辑混乱,言之无物,词不达意。课堂教学语言应具备的特点是:鲜明的思想性,严密的科学性,思维的启发性,言辞的逻辑性,表达的规范性,感人的形象性,入情的节奏性。而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几种转变:由命令式转变为商讨式、由评判式转变成建议鼓励式、由灌输式转变为引导式、由统一的语言转变为开放的语言、由单一的评价转变为评价的多元化,使得我们的教学语言更符合新课程标准,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
1.语音的掌握。讲课的声音应洪亮流畅,吐字清晰,注重重音变化,才会悦耳。
2.语调的调节。语调要有轻重、快慢、高低、强弱、刚柔的变化。以高声强调重点,平缓引起回忆,疑问或反问启发思考,反复以加强语气,突然高声引起注意,急速停顿组织集中,低声讲述引发思索、回味等。
3.语速的控制。易懂的可稍快;发问、难点、讲述语法要慢;口述记录要放缓;新出现的语言点要注意停顿。
4.适中的音量。教师授课的时候,应当把音量控制在适当的程度。音量过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后排座的同学可能听不清楚。音量过大也不好,因为长时间超过所需响度的讲课会使学生感到太受刺激,心神不宁,同时对相邻班级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5.语态的节制。语态和用词要亲切热情、多诱导少责难。对违纪或答错问题的学生要善亲相待,不可讽刺挖苦,恶语相加,使学生产生惧怕或逆反心理。
6.幽默语言的使用。教师诙谐幽默的语言,寓庄于谐,寓教于乐,不仅可以使原本生硬的课堂在宽松的氛围中变得活泼生动起来,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吸引注意力,使学生在笑声中获得知识和启迪,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语言艺术的内在情感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似热情在燃烧,如激情在澎湃,更是真情在流淌。优秀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能动人心弦、令人神往、催人奋进的。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灵感和思想贯穿到自己的话语中,使“情动于中而育溢于表”,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
五、教学语言的修辞艺术
为使知识表述得准确严谨,深刻透彻,妙趣横生,可以在课堂语言中采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把陌生变得熟悉,深奥变得通俗;用“拟人”显得生动形象;用“夸张”增加渲染,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用“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对比”形成鲜明对照,加深理解和记忆;用“设问” 激发学生求知欲,引起学生思考。
六、非语言手段的恰当运用
1.姿态。教师讲课时的行为举止、动作姿势要端正潇洒、稳重大方、从容不迫。讲述时可适当走动,但走动时步子要轻,要受控于情而表现出情。
2.表情。表情是课堂上最直观、最富有生机、活力,最有魅力的教具。教师丰富的面部表情能提高语言感染力,使语言顿生光彩。
3.手势。人的手是能说话的,据学者们研究,手势与表情结合,可传导信息的40%。在教学中,手势行为的积极作用也很明显。教师在讲课中运用富有艺术修养的手势,能够优化教学效果。但手势过多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在一句话结束时,或需要着重强调的关键词处辅以恰当手势,以增强感染力。
“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当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体现在很多方面,远非以上所述。如果我们每一名教师都十分重视课堂语言表达,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地加以锤炼和完善,形成自己独特而有魅力的教学风格,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够走向高效和成功。
一、教师掌握课堂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教师主要通过语言实现其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不仅要能自如地运用语言,更应追求语言的艺术性。知识是前提,而表达是关键。精心设计的、闪耀着智慧火花的课堂语言,能把模糊的事理讲清晰,能把枯燥的道理讲生动,启发学生去探索,去追问,去挖掘,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的状态,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无数生动的案例表明,语言能力强的教师教学效果未必都好,但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必定语言能力强。可见,掌握课堂语言艺术,对于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十分重要。
二、课堂语言的特点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曼妙、细腻、唯美;教师的语言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深邃、练达、智慧。讲课者切忌平淡无味,拖泥带水,废话连篇,颠三倒四,逻辑混乱,言之无物,词不达意。课堂教学语言应具备的特点是:鲜明的思想性,严密的科学性,思维的启发性,言辞的逻辑性,表达的规范性,感人的形象性,入情的节奏性。而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几种转变:由命令式转变为商讨式、由评判式转变成建议鼓励式、由灌输式转变为引导式、由统一的语言转变为开放的语言、由单一的评价转变为评价的多元化,使得我们的教学语言更符合新课程标准,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
1.语音的掌握。讲课的声音应洪亮流畅,吐字清晰,注重重音变化,才会悦耳。
2.语调的调节。语调要有轻重、快慢、高低、强弱、刚柔的变化。以高声强调重点,平缓引起回忆,疑问或反问启发思考,反复以加强语气,突然高声引起注意,急速停顿组织集中,低声讲述引发思索、回味等。
3.语速的控制。易懂的可稍快;发问、难点、讲述语法要慢;口述记录要放缓;新出现的语言点要注意停顿。
4.适中的音量。教师授课的时候,应当把音量控制在适当的程度。音量过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后排座的同学可能听不清楚。音量过大也不好,因为长时间超过所需响度的讲课会使学生感到太受刺激,心神不宁,同时对相邻班级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5.语态的节制。语态和用词要亲切热情、多诱导少责难。对违纪或答错问题的学生要善亲相待,不可讽刺挖苦,恶语相加,使学生产生惧怕或逆反心理。
6.幽默语言的使用。教师诙谐幽默的语言,寓庄于谐,寓教于乐,不仅可以使原本生硬的课堂在宽松的氛围中变得活泼生动起来,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吸引注意力,使学生在笑声中获得知识和启迪,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语言艺术的内在情感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似热情在燃烧,如激情在澎湃,更是真情在流淌。优秀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能动人心弦、令人神往、催人奋进的。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灵感和思想贯穿到自己的话语中,使“情动于中而育溢于表”,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
五、教学语言的修辞艺术
为使知识表述得准确严谨,深刻透彻,妙趣横生,可以在课堂语言中采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把陌生变得熟悉,深奥变得通俗;用“拟人”显得生动形象;用“夸张”增加渲染,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用“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对比”形成鲜明对照,加深理解和记忆;用“设问” 激发学生求知欲,引起学生思考。
六、非语言手段的恰当运用
1.姿态。教师讲课时的行为举止、动作姿势要端正潇洒、稳重大方、从容不迫。讲述时可适当走动,但走动时步子要轻,要受控于情而表现出情。
2.表情。表情是课堂上最直观、最富有生机、活力,最有魅力的教具。教师丰富的面部表情能提高语言感染力,使语言顿生光彩。
3.手势。人的手是能说话的,据学者们研究,手势与表情结合,可传导信息的40%。在教学中,手势行为的积极作用也很明显。教师在讲课中运用富有艺术修养的手势,能够优化教学效果。但手势过多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在一句话结束时,或需要着重强调的关键词处辅以恰当手势,以增强感染力。
“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当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体现在很多方面,远非以上所述。如果我们每一名教师都十分重视课堂语言表达,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地加以锤炼和完善,形成自己独特而有魅力的教学风格,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够走向高效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