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群体独特的微信使用行为,使其微信空间成为了特殊的强舆论场,具有分化程度低、层级少、容易形成自由舆论场和舆论暗潮等特点。加之大学生既是场中舆论传播者又是受害者的双重角色特征,学校应坚持通过“教、防、引”综合引导策略,多引导,少截堵,“寓引于乐”,来提升大学生微信舆论场舆论引导效率和效果,以建设更加和谐的校园。
[关键词]大学生 微信 舆论场 舆论引导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政务‘两微一端’的媒介生态与舆论引导机制研究”(立项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微信渗透到了大学生日常的方方面面,为其带来各类资讯和便利生活的同时,也使得舆情问题在大学生独特的微信空间中越来越突出。
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符合舆论场特征
现今在校的大学生多为1994年-1999年出生的“90后”,甚至还有一小部分为“00后”,他们在大学半封闭半开放的环境中,有着独特的微信使用行为。这一代大学生喜欢追求新鲜刺激的生活,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尤其是摆脱高中学业的“束缚”后,在移动互联网成熟的条件下,更喜欢独自触网。其中,参与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就是微信的使用。他们很少单独阅读各类新闻,而是接受微信空间传播的各类消息;容易接受微信空间传播的各类新鲜应用,永远走在网络各类应用的前沿;容易在微信空间中分享心情和各类动态,分享各类新鲜事物;也更倾向于分享图片、文字和视频等能让所有好友随时看到,并可以及时评论的内容。然而,大学生自由时间充裕,自我情绪控制能力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对一些带有新奇、幽默、喜爱、幸福、愉悦、骄傲、烦躁、不平、厌恶、愤恨、紧张、慌乱、焦虑、荣誉、爱国等情绪的传播内容进行点赞评论与转发,并形成共同情绪。根据“舆论是公众在特定的时空里,对特定的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趋于一致的信念、意见和态度的总和”的含义,在校大学生这些微信使用行为特征,半封闭的时空,容易的扩散路径和共同的意见总和,使得在校大学生微信空间成为了特殊舆论场。
大学生微信舆论场特点
1.校园强关系网络形成强舆论场
舆论场具有三个关键要素,即同一时空的人群密度及交互频率、开放度以及舆论场的渲染物和气氛,这些决定了舆论场意见的交互空间特征,而在校大学生通过各种班级、学生会、协会、运动爱好团体和老乡会等非组织,形成了特定人群密度和交互频率,并且在微信这个开放平台上交流渲染物和氛围,就形成特殊强关系网络,从而促使大学生微信空间成为了特殊的强舆论场。
2.容易形成自由舆论场
大学生微信舆论场校内分化程度低,层级少,容易形成自由舆论场。因为舆论场有随着社会群体边界而分化的规律,大学生微信舆论场也有分化,但相比其他群体舆论场,分化要弱一些。微信中的信息主要以交叉的圈子进行传播,微信圈子与圈子间的边界实际是现实社会关系在微信平台的某种反映,依据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特点,以及大学校园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使得大学生微信舆论场的分化较弱,场中群间和圈层间的互动得以增强。因为大学生在微信空间中具有同等主体地位,容易形成有序的、均勻的、和谐的层级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层级间互动,信息可以在不同层级间双向流通,使得微信舆论场中很容易进行不同的舆情沟通,造就了在校大学生比较自由的微信舆论场。
3.容易形成“舆论暗潮”
大学生的同质性降低了舆论场的复杂性,更容易形成“舆论暗潮”。大学生的微信空间仍然是复杂网络,也具有无标度特性,虽然节点间关系亲疏差异较大,但是因为大学生微信空间节点的强弱程度差异较小,容易形成分化较小的舆论场,继而容易形成较强传播能力以及顺畅的舆论演化路径。加之大学生的社会网络关系简单,外部微信空间对舆论场的影响同质,使得大学生之间在场中更容易互相影响,又因缺乏有影响力的“核心节点”,则容易形成多点进发、迅速分享传播热点的舆论场,从而场中很容易形成“舆论暗潮”。
4.大学生在舆论场中有双重角色特征
大学生在微信舆论场中有着双重角色,既是自我秀式的“原创”发布者,也是转发式的“过滤”散布者。心智不够成熟,法律意识单薄,舆情舆论知识缺乏导致他们很容易成为舆论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同时,大学生由于防范意识不强,对传播的舆论容易轻信而身心受到伤害,甚至会实施某些过激行为,从而成为大学生微信舆论场的真正受害者。只有通过正确引导,才能创造出一个更适合大学生良好发展的微信舆论场,才能优化大学生微信空间舆论,实现和谐校园。
大学生微信舆论场舆论的引导策略
依据大学生微信舆论场特点,应坚持“教、防、引”综合引导策略,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和平台的多方合力,变舆论场为优良教育场,创造出一个更适合大学生良好发展的微信舆论场。
1.舆论教育要先入为主
融合舆论教育到入学教育、安全教育和德育中,从大一开始教育学生的舆论意识和舆论法律责任与义务,从源头肃清大学生微信舆论场的舆情。教育学生要有正确的个人价值判断,谨慎对待微信空间中的每一次发布和转发,在发布内容上要有自己的是非判断,遵守道德和法律底线,做好微信舆论场的“守门人”和“过滤器”,坚持好信息多转发多传播,不良信息坚决抵制,严格控制外部圈子信息(或微博或网页链接信息)进入到大学生微信舆论场中,从而从舆论场参与者源头净化大学生微信空间,实现自身净化的微信舆论生态圈。
2.舆论场中要多节点预防
利用大学生微信舆论场分化程度低、层级间互动明显的特征,建立舆论场中的舆论“制止器”。将校园内学生会、协会、班干部群体或先进个人作为微信舆论场中特殊角色进行教育和引导,引导其既成为良好舆论的“传播者”,又成为防止舆论场中舆论传播的“制止器”,对场中各圈层舆论进行预防。还培育有思想有学识有见地的学生或组织,逐渐成为舆论场中发表真知灼见的“节点”,链接舆论场不同的圈层,成为多元化微信舆论场中的引导主体。平时防止谣言滋生和情绪失控,使得良好信息在场内积累;舆情发生时,发表积极情绪、态度、观念,引导众多其他场中主体形成正面积极情绪和意见总和,防止舆情扩大和恶化。
3.介入舆论场“寓引于乐”
多引导,少截堵,“寓引于乐”。多数大学生认为微信是私人空间,他们虽然缺乏判断能力,对于校方或者媒体官方等的引导具有逆反心理,因此,就必须通过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引导,而非采用官方管理或强迫式的截堵。增设学生喜爱的文化娱乐校园网络平台,尤其是类似的微信平台为引导载体,将微信舆论场与校园文化娱乐功能相结合,通过校园文化娱乐活动的传播与沟通,建立与大学生的沟通路径,这样能够满足学生交流共享需求,也能对学生所关注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与解决,从而增强学生参与沟通的兴趣和乐趣,提升学生与校方沟通的积极体验。在舆情发生时,这些平台能占领意见领袖位置,引导学生发表积极向上的舆论意见,在弱化其抵制情绪的情况下,达到引导舆论场舆论的目的。
4.创新双向引导渠道
针对在校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和微信舆论场特点,制定高效的双向引导渠道。依靠微信舆论场的反馈渠道,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变被动堵截为主动引导,积极开发课堂、兴趣小组、课外活动等多种微信渠道,引导学生表达情绪和意见。依靠微信舆论场中的发布渠道,多渠道渗透到各个圈层,在舆情发生时,做好权威信息发布,对舆论场中的热点第一时间介入,占领舆论制高点,赢得话语权,掌握舆论引导主导权。抓住关键时段,对大学生微信舆论场舆论进行引导,因为上课等因素,在校大学生微信使用具有周期性高峰的特征。这些高峰时段就是微信舆论引导的重要时机,在高峰期内,既能够迅速高效地了解舆论场内动态,又能即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场内舆论,从而提高引导的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 微信 舆论场 舆论引导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政务‘两微一端’的媒介生态与舆论引导机制研究”(立项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微信渗透到了大学生日常的方方面面,为其带来各类资讯和便利生活的同时,也使得舆情问题在大学生独特的微信空间中越来越突出。
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符合舆论场特征
现今在校的大学生多为1994年-1999年出生的“90后”,甚至还有一小部分为“00后”,他们在大学半封闭半开放的环境中,有着独特的微信使用行为。这一代大学生喜欢追求新鲜刺激的生活,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尤其是摆脱高中学业的“束缚”后,在移动互联网成熟的条件下,更喜欢独自触网。其中,参与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就是微信的使用。他们很少单独阅读各类新闻,而是接受微信空间传播的各类消息;容易接受微信空间传播的各类新鲜应用,永远走在网络各类应用的前沿;容易在微信空间中分享心情和各类动态,分享各类新鲜事物;也更倾向于分享图片、文字和视频等能让所有好友随时看到,并可以及时评论的内容。然而,大学生自由时间充裕,自我情绪控制能力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对一些带有新奇、幽默、喜爱、幸福、愉悦、骄傲、烦躁、不平、厌恶、愤恨、紧张、慌乱、焦虑、荣誉、爱国等情绪的传播内容进行点赞评论与转发,并形成共同情绪。根据“舆论是公众在特定的时空里,对特定的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趋于一致的信念、意见和态度的总和”的含义,在校大学生这些微信使用行为特征,半封闭的时空,容易的扩散路径和共同的意见总和,使得在校大学生微信空间成为了特殊舆论场。
大学生微信舆论场特点
1.校园强关系网络形成强舆论场
舆论场具有三个关键要素,即同一时空的人群密度及交互频率、开放度以及舆论场的渲染物和气氛,这些决定了舆论场意见的交互空间特征,而在校大学生通过各种班级、学生会、协会、运动爱好团体和老乡会等非组织,形成了特定人群密度和交互频率,并且在微信这个开放平台上交流渲染物和氛围,就形成特殊强关系网络,从而促使大学生微信空间成为了特殊的强舆论场。
2.容易形成自由舆论场
大学生微信舆论场校内分化程度低,层级少,容易形成自由舆论场。因为舆论场有随着社会群体边界而分化的规律,大学生微信舆论场也有分化,但相比其他群体舆论场,分化要弱一些。微信中的信息主要以交叉的圈子进行传播,微信圈子与圈子间的边界实际是现实社会关系在微信平台的某种反映,依据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特点,以及大学校园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使得大学生微信舆论场的分化较弱,场中群间和圈层间的互动得以增强。因为大学生在微信空间中具有同等主体地位,容易形成有序的、均勻的、和谐的层级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层级间互动,信息可以在不同层级间双向流通,使得微信舆论场中很容易进行不同的舆情沟通,造就了在校大学生比较自由的微信舆论场。
3.容易形成“舆论暗潮”
大学生的同质性降低了舆论场的复杂性,更容易形成“舆论暗潮”。大学生的微信空间仍然是复杂网络,也具有无标度特性,虽然节点间关系亲疏差异较大,但是因为大学生微信空间节点的强弱程度差异较小,容易形成分化较小的舆论场,继而容易形成较强传播能力以及顺畅的舆论演化路径。加之大学生的社会网络关系简单,外部微信空间对舆论场的影响同质,使得大学生之间在场中更容易互相影响,又因缺乏有影响力的“核心节点”,则容易形成多点进发、迅速分享传播热点的舆论场,从而场中很容易形成“舆论暗潮”。
4.大学生在舆论场中有双重角色特征
大学生在微信舆论场中有着双重角色,既是自我秀式的“原创”发布者,也是转发式的“过滤”散布者。心智不够成熟,法律意识单薄,舆情舆论知识缺乏导致他们很容易成为舆论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同时,大学生由于防范意识不强,对传播的舆论容易轻信而身心受到伤害,甚至会实施某些过激行为,从而成为大学生微信舆论场的真正受害者。只有通过正确引导,才能创造出一个更适合大学生良好发展的微信舆论场,才能优化大学生微信空间舆论,实现和谐校园。
大学生微信舆论场舆论的引导策略
依据大学生微信舆论场特点,应坚持“教、防、引”综合引导策略,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和平台的多方合力,变舆论场为优良教育场,创造出一个更适合大学生良好发展的微信舆论场。
1.舆论教育要先入为主
融合舆论教育到入学教育、安全教育和德育中,从大一开始教育学生的舆论意识和舆论法律责任与义务,从源头肃清大学生微信舆论场的舆情。教育学生要有正确的个人价值判断,谨慎对待微信空间中的每一次发布和转发,在发布内容上要有自己的是非判断,遵守道德和法律底线,做好微信舆论场的“守门人”和“过滤器”,坚持好信息多转发多传播,不良信息坚决抵制,严格控制外部圈子信息(或微博或网页链接信息)进入到大学生微信舆论场中,从而从舆论场参与者源头净化大学生微信空间,实现自身净化的微信舆论生态圈。
2.舆论场中要多节点预防
利用大学生微信舆论场分化程度低、层级间互动明显的特征,建立舆论场中的舆论“制止器”。将校园内学生会、协会、班干部群体或先进个人作为微信舆论场中特殊角色进行教育和引导,引导其既成为良好舆论的“传播者”,又成为防止舆论场中舆论传播的“制止器”,对场中各圈层舆论进行预防。还培育有思想有学识有见地的学生或组织,逐渐成为舆论场中发表真知灼见的“节点”,链接舆论场不同的圈层,成为多元化微信舆论场中的引导主体。平时防止谣言滋生和情绪失控,使得良好信息在场内积累;舆情发生时,发表积极情绪、态度、观念,引导众多其他场中主体形成正面积极情绪和意见总和,防止舆情扩大和恶化。
3.介入舆论场“寓引于乐”
多引导,少截堵,“寓引于乐”。多数大学生认为微信是私人空间,他们虽然缺乏判断能力,对于校方或者媒体官方等的引导具有逆反心理,因此,就必须通过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引导,而非采用官方管理或强迫式的截堵。增设学生喜爱的文化娱乐校园网络平台,尤其是类似的微信平台为引导载体,将微信舆论场与校园文化娱乐功能相结合,通过校园文化娱乐活动的传播与沟通,建立与大学生的沟通路径,这样能够满足学生交流共享需求,也能对学生所关注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与解决,从而增强学生参与沟通的兴趣和乐趣,提升学生与校方沟通的积极体验。在舆情发生时,这些平台能占领意见领袖位置,引导学生发表积极向上的舆论意见,在弱化其抵制情绪的情况下,达到引导舆论场舆论的目的。
4.创新双向引导渠道
针对在校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和微信舆论场特点,制定高效的双向引导渠道。依靠微信舆论场的反馈渠道,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变被动堵截为主动引导,积极开发课堂、兴趣小组、课外活动等多种微信渠道,引导学生表达情绪和意见。依靠微信舆论场中的发布渠道,多渠道渗透到各个圈层,在舆情发生时,做好权威信息发布,对舆论场中的热点第一时间介入,占领舆论制高点,赢得话语权,掌握舆论引导主导权。抓住关键时段,对大学生微信舆论场舆论进行引导,因为上课等因素,在校大学生微信使用具有周期性高峰的特征。这些高峰时段就是微信舆论引导的重要时机,在高峰期内,既能够迅速高效地了解舆论场内动态,又能即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场内舆论,从而提高引导的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