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历史的回忆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载入史册的日子,距今已整整40周年。但为此而奋力拼搏的人们记忆犹新:这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下,广大科学技术人员和解放军官兵及众多相关部门,经过多年通力协作、自强不息、勇于实践、无私奉献的结晶。《一段历史的回忆》一文,充分反映了江西人民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所作出的贡献。1959年吴允中等同志在矿区合影前排左一为吴允中左三为崔铭后排右一为葛铁铮左二为詹启敏——江西为我国制造原子弹所作的贡献文崔铭张允升西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铀矿床的地质储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强。铀是制造原子弹的主要原料。
  
  1956年至1958年,毛主席两次提出“我们要造自己的原子弹”。国家二机部部长宋任穷同志于1958年夏、秋先后两次来铀矿资源丰富的江西考察,1959年国家二机部副部长、核物理专家钱三强同志来江西考察。两位部长给江西的原子能事业作了重要指示。
  当时,邵式平省长兼江西省科委主任,他对造原子弹抱有强烈的愿望和极大的热情,而且决心大,行动快。根据他的提议,省委决定,省委组织部部长吴允中兼任省科委党组书记,为筹建相关组织作准备。邵省长与吴允中商量认为,应该成立专门机构,向省委提出“成立江西省和平利用原子能委员会”的建议。经省委讨论通过,于1958年12月正式批准成立江西省和平利用原子能委员会(以下简称原子能委员会),由吴允中任主任委员,肖善荣(原省委工业部副部长)、詹启敏(原赣南区党委组织部部长)、莫敬宇(原九江军分区司令员)任副主任委员。从各地抽调50多名年富力强、政治可靠的中层干部、一般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组成办事机构,开始工作。接着,先后组建了原子能研究所、405仪表厂、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还在江西省卫生厅成立了原子医学研究所,在江西大学增设核物理专业,为原子能事业培养专门人才。
  1959年10月31日,二机部党组根据江西省原子能委员会的建议,并与江西省委商定成立江西省矿务管理局(以下简称矿务局),与原子能委员会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合署办公,由周克用同志任局长,莫敬宇、詹启敏、张磊浩、李伟民等同志任副局长。矿务局成立后,直接统一管理江西的铀矿冶工业与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工作。此项工作实行部、省双重领导,以部为主的体制。
  原子能委员会根据二机部和省委的指示精神,结合江西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以铀矿冶生产核原料重铀酸铵为重点,贯彻“部管企业与全民办矿”相结合,“铀矿建设与原子能和平利用”相结合,以及“土洋结合”的工作方针。原子能委员会和矿务局,始终把工作重点放在二机部所属的铀矿冶工业建设上。领导同志亲临现场指导工作,吴允中、周克用、莫敬宇、詹启敏、张磊浩、李伟民等同志带领供销、财务、人事和技术人员深入矿山,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对矿山急需的干部调配、土地征用、设备器材、物资供应、施工力量等问题,都及时提请省、地、县委和有关部门帮助解决。特别是1960年8月,苏联政府毁约撤专家,江西某铀矿试生产遇到了极大困难,吴允中、周克用、詹启敏、张磊浩等领导同志,多次到该矿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派生产处副处长崔铭和研究所副所长张允升带领技术人员到该矿参与试车、试生产工作,协助矿里“三结合”(科研、设计、施工三结合;领导、技术干部、工人三结合)攻关小组,共同开展群众性的技术攻关活动。经过多次带水、带废石、带酸试车,先后攻克了破碎、浸出、吸附和工艺等技术难关,解决了试车过程中的四十多个问题,于1962年4月投料试生产取得成功。二机部刘伟副部长出席了竣工大会,邵式平省长到会剪彩。该矿在我国首批生产出重铀酸铵产品,及时地为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与原子能的和平利用提供了核原料,它标志我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建设现代化的铀矿冶工业、解决核原料生产的技术问题。
  在抓部管铀矿的同时,省里于1958年9月至1959年底,先后组建了二矿、四矿、五矿、六矿和七矿等五个小型铀矿,掀起了全民办铀矿的热潮。其中六矿是我们抓的重点。
  六矿铀储量丰富,有三条露天矿带,每条50多米长,面积约5000平方米,薄厚不一,呈绿、黄、灰三种颜色,用测量仪测出它的含铀量达百分之一,是省、县合办企业。省矿务局派路宽任党委书记,杨朝任矿长,朱潘昌任副矿长,他们带领300多名干部和工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奔赴矿山。
  矿山远离县城,一片荒凉,一无所有。300多人风餐露宿,自己动手建“干打垒”(一种用土坯搭的房屋),矿领导干部分三班轮流参加生产,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大家住在土屋里,夏不避暑,冬不挡寒,每天定量吃糙米和野菜,却激情满怀,干劲十足。没有设备,就土法上马,用锄头、洋镐挖矿石,挖出矿石用土箕装、扁担挑,用碓臼破石,用筛子过筛,大块的再用铁锤打碎;打碎的矿石装在大木桶里(一个木桶能装一两吨),倒进硫酸泡三天,变成溶液;用布过滤后装进大锅里加温,排除二氧化碳,打出溶液放在木桶里降温加氨水沉淀变成固体,烘干,最后装在木箱里,外面捆上白布加固,装上汽车,由公安局派人押送上火车,运到设在外省的一个加工厂。该矿从1958年10月到1961年10月,三年共生产若干吨重铀酸铵,在大矿未投产的情况下,争取了时间,率先为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提供了核原料。
  在开矿生产的每个环节里都浸透了建设者们的心血和汗水,劳动强度之大、风险之强,是不言而喻的。铀矿本身有三种射线,穿透力极强,对人体造血机能是有严重危害的。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条件下,谁也没有把危害放在心上,只有一个念头:为祖国造出自己的原子弹,再苦再累心也甘,再难再险也要上。矿里的干部工人如此,省矿务局的干部也是如此。在生产过程中,省局派生产处的胡仲权、崔铭等同志到六矿蹲点,参加生产,指导生产。
  
  我省原子能科学研究工作是从1958年10月起步的。首先是抽调干部建立机构,在原子能委员会下设原子能研究所(对外称江西省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由周克用兼任。张允升(原省委组织部干部处处长)和王喜彬(原省委组织部党管处副处长)任副所长,配备了5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干部和退伍军人。从本省几所大学里选拔政治可靠、品学兼优的在校学生30余人充实机构,从中选出20多名大学生去清华、复旦、南京大学、华中工学院进修一至两年,培养技术骨干。还送张允升到北京中央原子能研究所学习七个月,初步掌握了专业知识,为开展研究工作作了组织准备。
  研究所开始与矿务局在一处办公,主要是采购实验设备,搜集科技资料,到相关地区和单位取经,开展水冶炼铀、化学分析和电子仪器的技术练兵。1959年,邵式平省长到某县的一座山脚下,选了一处荒草坡作为研究基地。他语重心长地说:“科技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发奋图强,只争朝夕,尽快造出自己的原子弹,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邵省长的远见卓识和谆谆教导,极大地鼓舞了我们的斗志。在我国搞原子弹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既艰巨又光荣,我们能为原子能事业贡献一份力量而感到自豪。
  1960年夏季,张允升和王喜彬两位副所长带领20余名同志,满怀豪情、意气风发地向邵省长选定的基地进军。在这支小分队里,有大学生、退伍军人和科技干部,个个朝气蓬勃,热情高涨,他们背着背包,扛着铁锹,唱着“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奔赴荒山坡。
  初到时,没有宿舍,一边借用平房安身,一边自己动手,搭建住房。所领导与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天上山割茅草,拉板车运茅竹,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搭起了一栋茅草棚,分上下两层,上层是通铺,能睡30多人,下层是厨房和饭堂。
  当时正处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物资缺乏,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更没有汽车,只有一辆摩托车,专为所长进城开会使用。摩托车在高低坑洼的黄土路上颠簸,人和车都是满身尘土,所长和司机经常成为“土人”,至今有的同志还记得当时的“土人”形象。进城采购科研和生活用品,只能徒步用板车推拉,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常常是日出进城,日落才归。拉车的同志们疲惫不堪,却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
  为了解决吃菜困难,我们自己开荒种菜,还在荒山上栽下了500多棵果树,果树成活,我们分享着劳动的快乐。
  白天劳动,晚上睡在茅草棚里。夏天蚊子成群,劳累之后也顾不了那么多,我们倒头便睡。碰到雨天更是糟糕,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只有用油(胶)布、雨伞遮挡。冬天刺骨的寒风吹进茅棚,我们睡在稻草上,每人只有一床薄被,不够防寒,常常被冻醒,睡不着时,就起来跑步、唱歌,迎接黎明。
  在繁重的劳动和艰苦的生活中,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切实体会到“劳动光荣”的真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都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中,形成了一个团结友爱、亲密无间的战斗集体。我们协助基建工人建了五间简易试验室,投入试验。之后,基建工人为我们建起了“六○一”正规试验室和永久性简易住房,为进一步开展科学试验作了物质准备。
  研究所在“面向矿山、服务生产”的思想指导下,于1959年开始成立了五个攻关小组(以后改为实验室),开展了群众性的攻关活动。由解兰芳、邓巧云、熊怡正、钱大银、姚勇、肖鸿尧、胡海泉、林善文、谭焕昌、万祥侃、陈荣林、王成义等组成水冶炼铀组,他们土法上马,自己动手粉碎矿石、加工试验工具,进行水冶流程试验。经反复试验,为矿山提供了一套土法炼铀的工艺流程。同时开展了天然铀金属冶炼的实验,于1960年10月炼出了一小块天然金属铀,向二机部和省委省政府报喜,受到了表扬。
  由廖安权、李杏贞、赖德育、马稀神、殷必喜、姚卿球、胡玉珍、万文华等同志组成的化学分析组,经过多次试验,掌握了铀矿物品位和核原料的定量分析,为矿山承担化验任务。由方祥、郭茂金、余让武、杨明镜、乐道、徐添浚等同志组成的电子仪器组,学习掌握了放射性探测仪器的使用和维修技术,并自己动手研制64位定标器和装配小型探测仪器,辅导矿山技术人员掌握这门技术。
  研究所在六矿建了简易实验室,派解兰芳、廖安权、熊怡正、邓巧云、肖鸿尧、谭万昌、胡海泉等技术人员常驻该矿,结合生产开展技术练兵,及时帮助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为矿山培养技术人才,使矿山生产得以顺利进行。
  与此同时,开展了和平利用原子能工作。省原子能研究所设立了实验室,由徐添浚、陈启生、范光启、马伟豪等同志组成同位素攻关组,开展了用钴60放射种子的实验,被照射过的种子能提高发芽率,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同时会同原子医学研究所开展同位素在医学上的应用研究,省妇幼保健院用钴60照射肿瘤病,对控制肿瘤扩散和延长生命疗效显著。在江西医学院第一、二附属医院推广应用示踪原子诊断肿瘤疾病,对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效果良好。上述试验研究,为后来的推广应用和培养技术人才积累了经验。
  在研究所的筹建和日常工作中,吴允中同志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亲自抓科研工作,经常到实验室看试验、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他关心干部,常常到一线看望大家,问寒问暖。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知人善用、敏锐果断的领导作风和严于律己、坚持原则的革命品格,深受同志们的拥护和尊敬。
  1962年7月撤销江西省原子能委员会和矿务局,成立二机部江西办事处;撤销原子能研究所,成立二机部南昌矿冶研究所,原来在委、局、所的工作人员,绝大多数留在新成立的办事处和研究所工作,成为该单位的技术骨干和领导干部,继续为原子能事业作出贡献。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我们的心情无比激动,大家奔走相告,欢呼雀跃。在我们回眸当年庆祝胜利的喜悦之时,怎能忘记那些献身于国防事业的有功之臣。我们更加怀念始终关心原子能事业的邵式平省长和为原子能事业献身的同志们。在国防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先逝的战友们当含笑九泉。
  1975年吴允中同志出差去北京,二机部刘伟部长特意去看望他。刘部长对吴允中说:“第一颗原子弹的原料中,江西提供了三分之一,贡献很大。”对江西为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所作的重要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注:此稿内容是根据吴允中、詹启敏、张磊浩、崔铭、齐明、杨朝、张允升、方祥、赵诗华、汪清、马稀神、陈永乃、肖承诚、孟塞鹏、赵公才等同志共同回忆,由崔铭、张允升同志撰写。)
其他文献
1.肝肾阴虚型。症状: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患部痿软微热,关节僵硬。男子阳强易举,遗精。妇女经少经闭,或崩漏,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溲黄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则:滋阴壮骨,益肾填精。方药:左归丸或滋阴大补丸加减。熟地黄24克、山药12克、山萸肉12克、枸杞子12克、鹿角胶12克、龟板胶12克、菟丝子12克、牛膝9克、知母8克、黄柏6克。  2.脾气虚衰型。症状:腰背酸
期刊
据传,苏州进士顾麟出任湖北巡抚时,恰巧遇见参加童子试的张居正,他见张居正乖巧伶俐,就有心试试他的文才,顾麟一字一顿地说出上联:“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  联中把张居正比作学飞的小凤凰,非常贴切。只听小张居正不慌不忙地朗声诵出下联:“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下联道出了张居正自己的心声:英才成长还需好的机遇。其对仗不仅工整巧妙,而且催人奋进。顾麟大喜,当即解下腰间金带相赠,并说道:“此子
期刊
旧社会,中国广大农村的村头寨尾都建有土地庙,以祀奉土地菩萨(即社神),以求年岁丰稔。土地是古代迷信传说中管理一个小地面的神,品秩卑下,辖区狭小,法力有限,为福不大,为祸不烈,因此群众关系良好。不过,有时人们对土地很不友善,甚至讥讽斥责。例如,庐州巢湖姥山土地祠有一联云:“莫笑我老朽无能,许个愿试试;哪怕你多财善贾,不烧香瞧瞧。”此联以土地爷的身份自述,全是宰官口吻。有人戏谑,将此联赠给当今玩权术者
期刊
(一)    传说古代有一位隐士,他虽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因看破红尘,而不愿出仕。尽管朝廷久闻其名,屡次征召,可他就是不应。后来,朝廷派来郡府长官亲自邀请,他口占一首打油诗,以明心志。其诗曰:  今古人生有几何?  繁华耀眼烟云过。  追名逐利马蹄疾,  得得得得得得得。  此诗虽然比较浅白,但巧在既委婉地回绝了朝廷的邀请,又表明了他对人生的看法。特别是最后一句诗,连用了七个“得”字,就字面上
期刊
近年来,银币以其特有的贮藏手段和保值功能,继续活跃在我国各地收藏品市场上。随着集币热的不断升温,在一些较大的钱币交易市场上和银行的门市收兑业务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假银币。为使投资银币者掌握一般的鉴别常识,现将几种常见的假银币的主要特征介绍如下,供君参考。  镀银银币。表面光滑,图案清晰、精细,成色也逼真,与真银币一模一样,因表面是镀银的,从形象上与成色上看是难以鉴别的。其重量一般是20-22克,虽然
期刊
翻阅《辞海》,“悟”,即为懂得、明白、领会、觉醒。人到了晚年,才开始悟出一些浅显的道理。  人到晚年,开始懂得:老年人最大的财富是经验,最大的资本是健康,最大的特点是成熟。几十年的时光换来的是一颗闲雅、闲情、闲趣、闲适之心,把沉重的欲望化为轻松,学会了知足常乐;懂得了多看别人的长处,多记别人的好处,多想别人的难处。  人到晚年,开始明白:看人看事不能那么简单,不能光听别人嘴上说,更要看别人怎么做。
期刊
又是一年高校新生开学的时候了。关心新生开学,其实早在今年高考录取分数公布时就开始了。这事考生关心,教师关心,家长关心,我们这些爷爷奶奶们也关心。  我们这些爷爷奶奶们关心,更看重的是,高考录取分数线也是面镜子,能够映照教育质量与学生素质。“科教兴国”、“科教强省”,一直是我们这些老人们时时牵挂的事。  从互联网上,我浏览了各省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并作了个比较。以第一批本科文理录取分数线来说,我们江西
期刊
我记得我读初师的时候就迷上了绘画。那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我省奉新县简易师范学校,从沦陷区奉新县城迁到敌后区奉新征村乡办校。当时学校教学条件非常简陋,每周上一节美术课,没有专职教师,没有学画模本,全凭兴趣,下点苦工,在课余时间练习。在这种情况下,我偏偏爱上了美术,在校三年勤学绘山水,画花鸟,取得一些成绩:除自己习作了不少幅作品,每学年还有同学买来纸张请我画画留念。后来我在武宁师范读高师的时候,由于片
期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福利的改善,老人们爱美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但是,由于受传统势力的影响,我国老年人的爱美欲望往往受到心理的自我束缚。  目前有些舞厅是专供老年人跳舞的。但是这些老年人怕记者来访,怕披露姓名,怕被说是“老不正经”,往往想去又不敢去。老人寻找“老来俏”,其实是向往人生多方面的美,其中包括健康、强壮、活力、风韵等许多美好的东西。寻找“老来俏”,也是热爱生活、珍惜人生
期刊
螳螂,俗称刀螂。它是肉食者,并专吃活物。因捕食害虫,故为益虫。  螳螂,肚大腰圆。长颈上顶着一个能往任何方向转动的头和一对丝状触角。两只大睛睛几乎占了头部的一大半,格外明亮机敏。一对前足,好似两把锋利的镰刀。乍看去,很像是一位威武的卫士。  螳螂捕食,独有一套绝招:它善于“出其不意”,用细长的中足和后足缓慢移动,装出毫无敌意的架势,使小虫无所防备地就被捉住;它还巧妙地“守株待兔”,在准备捕捉蜂、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