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教育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指导原则和切入点,也是高职专业建设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推广“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必须解决几个关键问题:统一思想认识;修订教学计划和改革课程;建立实习实训教学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 “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 教育改革
一
“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教育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指导原则和切入点,也是高职专业建设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志。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内容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传统教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突破性改革。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思想深受本科院校的影响,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形式上还存在“本科式压缩饼干”的倾向,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突破性改革。在专业教学上往往满足于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有时流于形式,不能保证高职学生得到充分的职业实践锻炼,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需要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改革,切实加强实践教学。
2.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受传统影响,与实际工作不十分适应。
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对专业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而传统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有弱化实践教学的倾向,对实践教学的强化和改革造成了一定的阻力,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为真正落实“工学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必须对专业教学的诸多方面进行长期的实践探索,基于“工学结合”建立新的教学制度和相应配套措施,特别是注意构建新的教学过程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3.高职教育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等方面存在一些比较显著的问题。
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弊端,特别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未能做到“教”与“学”的统一,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体现,教师也未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拘泥于讲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专注于演示和学生重复操作,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导致实践经历不够,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4.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际工作状态不相吻合,实施中存在不少问题,教学效果不明显,校企合作实际成效不大。
在实践教学的实施阶段,容易出现形式化的问题,特别是校外生产实习,教学的实施主体由学校转向企业,学校和企业在教学实施和管理上的同步就成为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目前大部分生产企业出于生产、安全、经济效益、技术保密、管理等诸多因素的考虑不愿意让学生从事关键性岗位,只分配给学生一些附属性工作,使实习学生实践体验不够全面和深入,实际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校企合作的价值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因此,建立校企合作新机制也是“工学结合”得以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5.传统教学模式没有打破,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建立。
当前的教学模式大多沿袭“呈现—沿袭—输出”的传统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往往喜欢套用固定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法,不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学生的学习动机,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建立。在新的教育观念和技术条件下,高职教育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变革,特别是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应该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教学组织围绕“学生”的需要进行设置,使学生真正成为实践教学的活动人和受益人。
二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改变现在职业教育的弊端,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加强推广“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改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1.统一思想认识。
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模式的影响,在教学和管理中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存在很多差异,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特别是没有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实质性内涵,使得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并不能完全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要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首先需要转变教师传统的教育思维方式和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在思想上先站稳方向,才能使实际的教学改革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为此,高职学院应鼓励教师大胆创新,锐意进取,探索新颖、科学、富有创造力的教学模式。
2.修订教学计划和改革课程。
“工学结合”的推行不是简单的单项改革,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应始终坚持教学是教育质量生命线的方向,切实统筹好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及实训基地、师资建设等各个方面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内在联系。特别是重点对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进行周全的修订和设计,确保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做到协调统一,使学生的在校学习与校外实践具有连续性,获得完整连贯的教育经历。
3.建立实习实训教学的保障机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需要在教学设计、实施、反馈的过程中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一方面,在硬件上,进一步加大对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给予学生充分的实习实践机会和优异的设施条件。高职院校还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教育,建立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运行组织和机制,确保学生获得足够的实习机会,获得满意的实习体验,切实提高实习效果。另一方面,学院也应该重视软件方面的建设,特别是注意对现有教育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的革新,随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建立灵活、高效的教学管理制度。
关键词: “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 教育改革
一
“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教育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指导原则和切入点,也是高职专业建设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志。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内容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传统教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突破性改革。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思想深受本科院校的影响,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形式上还存在“本科式压缩饼干”的倾向,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突破性改革。在专业教学上往往满足于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有时流于形式,不能保证高职学生得到充分的职业实践锻炼,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需要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改革,切实加强实践教学。
2.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受传统影响,与实际工作不十分适应。
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对专业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而传统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有弱化实践教学的倾向,对实践教学的强化和改革造成了一定的阻力,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为真正落实“工学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必须对专业教学的诸多方面进行长期的实践探索,基于“工学结合”建立新的教学制度和相应配套措施,特别是注意构建新的教学过程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3.高职教育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等方面存在一些比较显著的问题。
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弊端,特别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未能做到“教”与“学”的统一,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体现,教师也未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拘泥于讲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专注于演示和学生重复操作,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导致实践经历不够,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4.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际工作状态不相吻合,实施中存在不少问题,教学效果不明显,校企合作实际成效不大。
在实践教学的实施阶段,容易出现形式化的问题,特别是校外生产实习,教学的实施主体由学校转向企业,学校和企业在教学实施和管理上的同步就成为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目前大部分生产企业出于生产、安全、经济效益、技术保密、管理等诸多因素的考虑不愿意让学生从事关键性岗位,只分配给学生一些附属性工作,使实习学生实践体验不够全面和深入,实际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校企合作的价值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因此,建立校企合作新机制也是“工学结合”得以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5.传统教学模式没有打破,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建立。
当前的教学模式大多沿袭“呈现—沿袭—输出”的传统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往往喜欢套用固定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法,不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学生的学习动机,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建立。在新的教育观念和技术条件下,高职教育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变革,特别是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应该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教学组织围绕“学生”的需要进行设置,使学生真正成为实践教学的活动人和受益人。
二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改变现在职业教育的弊端,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加强推广“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改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1.统一思想认识。
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模式的影响,在教学和管理中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存在很多差异,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特别是没有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实质性内涵,使得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并不能完全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要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首先需要转变教师传统的教育思维方式和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在思想上先站稳方向,才能使实际的教学改革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为此,高职学院应鼓励教师大胆创新,锐意进取,探索新颖、科学、富有创造力的教学模式。
2.修订教学计划和改革课程。
“工学结合”的推行不是简单的单项改革,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应始终坚持教学是教育质量生命线的方向,切实统筹好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及实训基地、师资建设等各个方面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内在联系。特别是重点对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进行周全的修订和设计,确保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做到协调统一,使学生的在校学习与校外实践具有连续性,获得完整连贯的教育经历。
3.建立实习实训教学的保障机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需要在教学设计、实施、反馈的过程中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一方面,在硬件上,进一步加大对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给予学生充分的实习实践机会和优异的设施条件。高职院校还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教育,建立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运行组织和机制,确保学生获得足够的实习机会,获得满意的实习体验,切实提高实习效果。另一方面,学院也应该重视软件方面的建设,特别是注意对现有教育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的革新,随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建立灵活、高效的教学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