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的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了起来,演讲小品表演、辩证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根植与教师的心田,然而理念如何转化为教师教学行为,这成为课改推进中的最大问题。
一、启而能发不容易,发而能收更不容易
与过去语文教学不同,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理解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化体验,而不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上课时都有解脱了紧箍咒的感觉,而变得随意自在。一节课上完,教师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学生也没有了必须如何理解的强制性烦恼。这种没有统一答案的上课方式已经被老师和学生普遍接受,学生上课大多数能大胆发言,且常有自己独创的见解。记得刚接触新教材时,有个别学生就曾经问过我:老师,你上课总是鼓励我们大胆地说,却从来没有告诉我们哪个同学的是标准答案。一节课下来我不知该记哪个同学的答案。不象小学教师那样给标准答案。听到这样的问话,我没有感到惊奇,这么多年的标准化教学模式,不是早就使我们的学生熟门熟路了吗?标准答案已经成了他们手中的拐,离开了它,路该怎么走?这以后的一段时间,我和学生们就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特点和要求,展开了几次学习和讨论,现在学生们已经普遍适应了没有标准答案语文课堂。
一篇文学作品,允许有多样化的体会和理解。学习一篇课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已见。然而,不是所有的问题应该提倡不同的理解呢?如果在教学中只一味地提倡个性而否定共性的话,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恐怕大多只能保留在肤浅的层面,而难以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当然,我这是所说的共性,与过去所说的标准答案是截然不同的。我认为共性是指在个性化体验的基础上得出的一种最能贴近作品的体会和感悟内容。一篇文学作品,其主旨及作者的感情倾向应该是比较明确的。基于此,如果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出现偏差,我们是否该用最能贴近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去加以引导呢?这学期,在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学生看完时,对文章的题的理解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对待困难不应该面对。一种认为对待困难要勇敢面对。两方面的同学辩论起来都很有道理。两种理解,哪一个最贴近作者的本意,是不难判断的。那么,对一些错误的理解,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予纠正,给予引导呢?如果我们过于强调个性化的理解的话,是否又会走入一个新的误区?
我认为,学生对文学作品有个人的独特的理解和体验,这是就该鼓励的,但理解也不能是天马行空,放任驰骋。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是扮演主持人的角色,让每一个人都能畅所欲言,而却不能对其给予点拨、引导,那么我们的教学也就难以提高,深长理解也势必停留在一个低层面上,难以突破。
二、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仍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从坐的形式来看:以“秧田式”排排坐为主,看似整齐划一,实质阻碍师生间、生生间自由的交流;从师生的角色来看:教师是专家、权威人士、是在特定领域中具有丰富知识的人、被期待要传授全部而且清楚的知识给学生。学生认为学校就是习得知识的场所,学生是被动的,而且是课程表的依赖者,学生不服从老师就跟表现不良一样会被谴责的,好的表现被鼓励是由老师授予与承认的;从教与学的方式方面看,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教师讲解自己已占有的知识,分析自己对教材提供的信息的理解等等。课堂教学中处处可见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果的获得,轻学习过程经验的积累;重师对生的传授研究,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探索……课堂教学是比较封闭的、语文教学的效率不高。
1.信息策略
实践中我们知道,学生拥有大量的信息、主动交流信息是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的标志之一。学生对信息的主动搜集和积极交流不是与生俱来的,如何让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是教学实施中的重点。(1)指导搜集信息的途径。信息有静态的和动态之分,我们引导学生多途径获取信息,从书本、报纸、杂志上搜寻静态信息;引导学生从广播、电视、电影、网络搜寻动态的信息。(2)教会信息记录的方法。学生找到有关信息后要学会记录,我们教会学生记录的方法:摘一摘、记一记、画一画、剪一剪、印一印等。(3)提供信息交流的机会。学生掌握了信息后,要提供交流的机会。
书面交流:每人设计语文信息记载本,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记录,班级中定时组织书面信息交流活动;口头交流:教每篇课文之前、当中、之后均可以安排口头信息交流的机会,信息交流中要注意让每位学生参与、注意学生间的评价。
2.问题策略
引导学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能处理好产生的问题,这是开放式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
(1)让学生会产生问题
首先是激发学生爱问。老师应呵护学生的奇思异想,允许学生思想上的自由和心灵上的解放,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喜欢提出问题。其次是引导学生会问。在学生的提问兴趣得以激发后,教师就引导学会提问,不断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往往一开始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发现问题。在教学中并不是教师要求学生提问,学生就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需要训练和培养。
(2)让学生会表述问题
表述问题是指把阅读中产生的问题用言语表达出来,它有一个由思维向语言转化的过程。问题表述能力的培养既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有了问题,碰到疑难,要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总之,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也该引导他们说得成理。启而能发,发而能收,这是对教师素质的一项新的基本要求。课堂上,允许分歧,但不能没有共识,只有让学生的个性与个性化与共性化理解和谐统一,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进入一个新的理想境界。
一、启而能发不容易,发而能收更不容易
与过去语文教学不同,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理解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化体验,而不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上课时都有解脱了紧箍咒的感觉,而变得随意自在。一节课上完,教师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学生也没有了必须如何理解的强制性烦恼。这种没有统一答案的上课方式已经被老师和学生普遍接受,学生上课大多数能大胆发言,且常有自己独创的见解。记得刚接触新教材时,有个别学生就曾经问过我:老师,你上课总是鼓励我们大胆地说,却从来没有告诉我们哪个同学的是标准答案。一节课下来我不知该记哪个同学的答案。不象小学教师那样给标准答案。听到这样的问话,我没有感到惊奇,这么多年的标准化教学模式,不是早就使我们的学生熟门熟路了吗?标准答案已经成了他们手中的拐,离开了它,路该怎么走?这以后的一段时间,我和学生们就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特点和要求,展开了几次学习和讨论,现在学生们已经普遍适应了没有标准答案语文课堂。
一篇文学作品,允许有多样化的体会和理解。学习一篇课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已见。然而,不是所有的问题应该提倡不同的理解呢?如果在教学中只一味地提倡个性而否定共性的话,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恐怕大多只能保留在肤浅的层面,而难以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当然,我这是所说的共性,与过去所说的标准答案是截然不同的。我认为共性是指在个性化体验的基础上得出的一种最能贴近作品的体会和感悟内容。一篇文学作品,其主旨及作者的感情倾向应该是比较明确的。基于此,如果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出现偏差,我们是否该用最能贴近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去加以引导呢?这学期,在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学生看完时,对文章的题的理解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对待困难不应该面对。一种认为对待困难要勇敢面对。两方面的同学辩论起来都很有道理。两种理解,哪一个最贴近作者的本意,是不难判断的。那么,对一些错误的理解,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予纠正,给予引导呢?如果我们过于强调个性化的理解的话,是否又会走入一个新的误区?
我认为,学生对文学作品有个人的独特的理解和体验,这是就该鼓励的,但理解也不能是天马行空,放任驰骋。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是扮演主持人的角色,让每一个人都能畅所欲言,而却不能对其给予点拨、引导,那么我们的教学也就难以提高,深长理解也势必停留在一个低层面上,难以突破。
二、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仍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从坐的形式来看:以“秧田式”排排坐为主,看似整齐划一,实质阻碍师生间、生生间自由的交流;从师生的角色来看:教师是专家、权威人士、是在特定领域中具有丰富知识的人、被期待要传授全部而且清楚的知识给学生。学生认为学校就是习得知识的场所,学生是被动的,而且是课程表的依赖者,学生不服从老师就跟表现不良一样会被谴责的,好的表现被鼓励是由老师授予与承认的;从教与学的方式方面看,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教师讲解自己已占有的知识,分析自己对教材提供的信息的理解等等。课堂教学中处处可见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果的获得,轻学习过程经验的积累;重师对生的传授研究,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探索……课堂教学是比较封闭的、语文教学的效率不高。
1.信息策略
实践中我们知道,学生拥有大量的信息、主动交流信息是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的标志之一。学生对信息的主动搜集和积极交流不是与生俱来的,如何让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是教学实施中的重点。(1)指导搜集信息的途径。信息有静态的和动态之分,我们引导学生多途径获取信息,从书本、报纸、杂志上搜寻静态信息;引导学生从广播、电视、电影、网络搜寻动态的信息。(2)教会信息记录的方法。学生找到有关信息后要学会记录,我们教会学生记录的方法:摘一摘、记一记、画一画、剪一剪、印一印等。(3)提供信息交流的机会。学生掌握了信息后,要提供交流的机会。
书面交流:每人设计语文信息记载本,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记录,班级中定时组织书面信息交流活动;口头交流:教每篇课文之前、当中、之后均可以安排口头信息交流的机会,信息交流中要注意让每位学生参与、注意学生间的评价。
2.问题策略
引导学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能处理好产生的问题,这是开放式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
(1)让学生会产生问题
首先是激发学生爱问。老师应呵护学生的奇思异想,允许学生思想上的自由和心灵上的解放,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喜欢提出问题。其次是引导学生会问。在学生的提问兴趣得以激发后,教师就引导学会提问,不断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往往一开始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发现问题。在教学中并不是教师要求学生提问,学生就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需要训练和培养。
(2)让学生会表述问题
表述问题是指把阅读中产生的问题用言语表达出来,它有一个由思维向语言转化的过程。问题表述能力的培养既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有了问题,碰到疑难,要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总之,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也该引导他们说得成理。启而能发,发而能收,这是对教师素质的一项新的基本要求。课堂上,允许分歧,但不能没有共识,只有让学生的个性与个性化与共性化理解和谐统一,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进入一个新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