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组织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发现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实践到认识。这样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学生的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而变成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生;课堂;动手操作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4-0158-01
随着教改的深入,课堂气氛活跃了,孩子们动起来了主动性调动起来了。但是课后反思一下,也发现了课堂上学生动手操作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出现不少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操作现象,这与我们想要的高效课堂是背道而驰的。根据我的调查,课堂中动手操作活动主要存在一下问题:
(1)目前,数学课堂上的动手操作活动还是局限于学生对老师演示步骤的模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真正的动手操作活动是教师创设并开展操作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动脑、动眼、动口、动手,使之在操作中感知领悟,在探究中发现创造。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和过于强调动手操作这一数学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花费了许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这样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忽视了动手操作活动的目标。
(3)由于教师教师不能全面有效的调控操作过程,致使学生操作没有方向,思维没有目标,动手实践活动乱而杂,造成脱堂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完不成教学任务。
鉴于上述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正确应用动手操作这一学习方式,不能滥用,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对“动手操作”这一学习方式有正确的认识和深入地理解,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提高动手操作的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的实验研究目标。
一、认真钻研教材,精心选择动手操作的材料
虽然动手操作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是并不是所有课都适合动手操作,教师要明确那些课适合动手操作?要怎么操作?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活动方式等问题有全盘的考虑。“动手做什么?何时做?怎么做?”等等。在备课时,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才能在忠于教材和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各种新颖的动手活动形式,使学生能够学得轻松、有趣、有效。
二、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兴趣,促进操作的有效性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数学中更是如此,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烈的兴趣,才会主动去动手操作,才会主动去获得知识。
三、注重动手操作背后的思维性,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两位教师都让学生准备了正方形的纸,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师:“请你把正方形的纸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用彩笔涂出其中的一份,说一说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学生就按照教师的要求很快操作完了,也很快说出了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而学生涂色得到的四分之一是完全一致的。
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师:“你能通过动手操作,把这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四份吗?并把其中的一份涂色上颜色,说一说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也很快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但学生的答案却是好几种:
同一个环节,同一种教具,但课堂效果却大不相同。在第一位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只是“操作工”,正方形纸只是“道具”,所有的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提问下进行的,“教师的脑,学生的手”,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时间与机会,数学思维的发展也仅限于对分数的机械理解与运用。在第二位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成了“探究者”,正方形纸也变成他们手中的“金箍棒”,用它变换出不同的花样,学生的思维火花在这不同的操作中得以绽放。教学中只有操作是不够的,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指导、优化,充分发挥材料作用,这才能达到动手操作的真正目的。
四、研究動手操作的方法,促进操作的有效性。
小学课堂中,由于课型不同,内容不同,教学方式不同。动手操作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操作方法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但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草率从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有效的动手操作。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面积》一节时,在演示计算长方体表面积时,有的学生是把表面积六个面分开,分别计算六个长方形的面积,然后分析推导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有的学生把长方体分成三组相对的面来考虑,只要计算三个长方形的面积就可以分析推导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我认为以上这些操作方法都可以,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综合归纳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一般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五、正确引导动手操作实践,促进操作的有效性。
在教学时,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该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操作目标和方向,而并非时漫无目的的乱操作。这样的操作才有意义,不要为了动手操作而操作。
六、注重动手操作的其他方面的培养,促进操作的有效性。
动手操作需要学生自主合作,共同学习交流,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其他方面也可以得到提高。如语言;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们需要借助语言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通过语言表达来调节、整理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
总之,动手操作实践是一把双刃剑,合理正确利用可以提高课堂的高效性,反之利用不恰当会适得其反,甚至对教学起副作用。作为数学老师,我们不但要认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从而使课堂效率提高。
参考文献
[1] 数学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J].范文贵,姚艳伟.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8(04)
[2] 数学的探索性学习[D]. 凌晓牧.南京师范大学 2003: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生;课堂;动手操作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4-0158-01
随着教改的深入,课堂气氛活跃了,孩子们动起来了主动性调动起来了。但是课后反思一下,也发现了课堂上学生动手操作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出现不少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操作现象,这与我们想要的高效课堂是背道而驰的。根据我的调查,课堂中动手操作活动主要存在一下问题:
(1)目前,数学课堂上的动手操作活动还是局限于学生对老师演示步骤的模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真正的动手操作活动是教师创设并开展操作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动脑、动眼、动口、动手,使之在操作中感知领悟,在探究中发现创造。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和过于强调动手操作这一数学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花费了许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这样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忽视了动手操作活动的目标。
(3)由于教师教师不能全面有效的调控操作过程,致使学生操作没有方向,思维没有目标,动手实践活动乱而杂,造成脱堂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完不成教学任务。
鉴于上述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正确应用动手操作这一学习方式,不能滥用,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对“动手操作”这一学习方式有正确的认识和深入地理解,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提高动手操作的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的实验研究目标。
一、认真钻研教材,精心选择动手操作的材料
虽然动手操作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是并不是所有课都适合动手操作,教师要明确那些课适合动手操作?要怎么操作?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活动方式等问题有全盘的考虑。“动手做什么?何时做?怎么做?”等等。在备课时,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才能在忠于教材和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各种新颖的动手活动形式,使学生能够学得轻松、有趣、有效。
二、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兴趣,促进操作的有效性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数学中更是如此,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烈的兴趣,才会主动去动手操作,才会主动去获得知识。
三、注重动手操作背后的思维性,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两位教师都让学生准备了正方形的纸,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师:“请你把正方形的纸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用彩笔涂出其中的一份,说一说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学生就按照教师的要求很快操作完了,也很快说出了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而学生涂色得到的四分之一是完全一致的。
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师:“你能通过动手操作,把这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四份吗?并把其中的一份涂色上颜色,说一说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也很快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但学生的答案却是好几种:
同一个环节,同一种教具,但课堂效果却大不相同。在第一位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只是“操作工”,正方形纸只是“道具”,所有的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提问下进行的,“教师的脑,学生的手”,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时间与机会,数学思维的发展也仅限于对分数的机械理解与运用。在第二位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成了“探究者”,正方形纸也变成他们手中的“金箍棒”,用它变换出不同的花样,学生的思维火花在这不同的操作中得以绽放。教学中只有操作是不够的,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指导、优化,充分发挥材料作用,这才能达到动手操作的真正目的。
四、研究動手操作的方法,促进操作的有效性。
小学课堂中,由于课型不同,内容不同,教学方式不同。动手操作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操作方法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但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草率从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有效的动手操作。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面积》一节时,在演示计算长方体表面积时,有的学生是把表面积六个面分开,分别计算六个长方形的面积,然后分析推导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有的学生把长方体分成三组相对的面来考虑,只要计算三个长方形的面积就可以分析推导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我认为以上这些操作方法都可以,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综合归纳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一般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五、正确引导动手操作实践,促进操作的有效性。
在教学时,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该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操作目标和方向,而并非时漫无目的的乱操作。这样的操作才有意义,不要为了动手操作而操作。
六、注重动手操作的其他方面的培养,促进操作的有效性。
动手操作需要学生自主合作,共同学习交流,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其他方面也可以得到提高。如语言;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们需要借助语言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通过语言表达来调节、整理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
总之,动手操作实践是一把双刃剑,合理正确利用可以提高课堂的高效性,反之利用不恰当会适得其反,甚至对教学起副作用。作为数学老师,我们不但要认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从而使课堂效率提高。
参考文献
[1] 数学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J].范文贵,姚艳伟.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8(04)
[2] 数学的探索性学习[D]. 凌晓牧.南京师范大学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