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在1973年提出了“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为降低人口的增长率和减缓人口规模的扩大速度,我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医疗水平的进步发展,人口的死亡率降低,人口的老龄化不断增加。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化。中国老年人数量的增加,促使了中国对养老问题的重视。本文通过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论述,阐述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养老问题的影响及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养老问题
一、前言
伴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能力的提高,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于2000年底进入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的时代进程。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多年,近些年,社会家庭结构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家庭的结构类型多以“四一二”的形式生活,使其家族的关系网络简单化,社会支持的关系网络相对变窄。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的养老问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笔者通过对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养老问题的研究作出了如下阐述:
二、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
我国的人口数量的排名一直居于国际前列,为解决人口的增长速度和数量的相关问题,我国提出了“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很好的控制了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同时也改变了我国大部分年轻人的观念,很多年轻人甚至喜欢丁克家庭,种种观念和因素降低了我国的生育率。我国的五六十年代是人口生育的高峰期。由此,形成了我国现有的人口年龄的结构模式。青壮年的比例减小,老龄化的比例增大。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老龄化的发展速度相比,我国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例如:法国在进入老龄化阶段用来130年,美国则是用来了79年。而我国仅仅用了20年。我国的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有很大不同,也导致区域老龄化发展速度的不同,我国一线城市上海进入老龄化的时间要早于宁夏自治区33年之久。
三、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养老问题的影响
1.养老资金不足
近几年,我国老龄化程度增加,我国的赡养率也在不断的上升,经有关专家研究表明:我国在现行的政策的基础上,养老金的赤字问题将会出现在2016年。根据联合国的调查显示:2010年之后,我国的养老负担会呈现极速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30-2040年间,其养老金会遭遇巨大的养老资金支付压力。
2.城镇和农村养老系统运行体制的不完善
从养老保障制度实施开始,各级政府在运行养老保障制度的同时,很少会关注风险控制环节,只是重视养老保障运行的社会效益。由于各地政府制度的制定有区域性的差异,其保障的费率有很大的不同,其中间差可达15%左右,如此不统一的政策规定,降低了企业和个人投入保障费用的积极性,从而减少了养老保险的基本资金的保障。
农村人口的经济来源多以土地为主。如今经济的高速发展,年轻人对大城市的高品质的服务设施的向往,使很多年轻人将老家的土地搁置,进入城镇打工。使农村出现留守儿童和老人的状况。农时耕地种田,农村已经没有更多的青壮年的劳动力,从而使农民的农产量降低,也降低了生活的经济来源。近几年,农业用地在进行转变,不断转变为工业用地和集体农业用地。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农村的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政府在进行农村养老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庞大的受众群体与较小的服务体系之间的矛盾状况。其体系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养老问题的解决策略。
四、完善中国养老问题的相关策略
1.建立合理科学的养老保障体系
根据不同地区和地域的政策不同,进行合理的动态的衔接。扩大养老保险范围,加强国家的补贴能力,推动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加强各地区的政府职能的执行力,进行养老保险的相关资金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完善筹资模式,降低风险机制,使养老保障体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建立专业的养老服务的专业组织
政府需要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其老人和家人能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理念,完善我国的养老服务体制。政府要加大对养老服务资金的投入,并且通过一些方法将社会的资金进行引入,壮大养老服务的资金量,使其更好的服务于老年人。建立一支专业性的养老服务的团队,其考核制度可以参考美国养老的工作人员培训和考核制度。完善的养老制度和养老服务团队能促进国家和谐稳定的发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结构变化的论述,阐述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结构的变化对养老问题的影响和解决策略。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使中国养老体系制度不再单一化。多样化的养老制度和养老的服务体系是满足未来的中国家庭的生活需要的发展趋势。国家应引进外来理念,建立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构建国家养老的安全网络,实现我国在老龄化的人口格局基础上,健全合理科学的养老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刘铠豪,刘渝琳.破解中国高储蓄率之谜——来自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解释[J].人口与经济,2015,08(03):43-56.
[2]徐辉,韦吉飞.人口红利、人口年龄结构与中国人口老龄化[J].生态经济,2014,11(03):16-20.
[3]邱俊杰,李承政.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与居民消费——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3(02):125-131.
【关键词】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养老问题
一、前言
伴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能力的提高,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于2000年底进入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的时代进程。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多年,近些年,社会家庭结构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家庭的结构类型多以“四一二”的形式生活,使其家族的关系网络简单化,社会支持的关系网络相对变窄。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的养老问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笔者通过对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养老问题的研究作出了如下阐述:
二、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
我国的人口数量的排名一直居于国际前列,为解决人口的增长速度和数量的相关问题,我国提出了“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很好的控制了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同时也改变了我国大部分年轻人的观念,很多年轻人甚至喜欢丁克家庭,种种观念和因素降低了我国的生育率。我国的五六十年代是人口生育的高峰期。由此,形成了我国现有的人口年龄的结构模式。青壮年的比例减小,老龄化的比例增大。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老龄化的发展速度相比,我国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例如:法国在进入老龄化阶段用来130年,美国则是用来了79年。而我国仅仅用了20年。我国的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有很大不同,也导致区域老龄化发展速度的不同,我国一线城市上海进入老龄化的时间要早于宁夏自治区33年之久。
三、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养老问题的影响
1.养老资金不足
近几年,我国老龄化程度增加,我国的赡养率也在不断的上升,经有关专家研究表明:我国在现行的政策的基础上,养老金的赤字问题将会出现在2016年。根据联合国的调查显示:2010年之后,我国的养老负担会呈现极速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30-2040年间,其养老金会遭遇巨大的养老资金支付压力。
2.城镇和农村养老系统运行体制的不完善
从养老保障制度实施开始,各级政府在运行养老保障制度的同时,很少会关注风险控制环节,只是重视养老保障运行的社会效益。由于各地政府制度的制定有区域性的差异,其保障的费率有很大的不同,其中间差可达15%左右,如此不统一的政策规定,降低了企业和个人投入保障费用的积极性,从而减少了养老保险的基本资金的保障。
农村人口的经济来源多以土地为主。如今经济的高速发展,年轻人对大城市的高品质的服务设施的向往,使很多年轻人将老家的土地搁置,进入城镇打工。使农村出现留守儿童和老人的状况。农时耕地种田,农村已经没有更多的青壮年的劳动力,从而使农民的农产量降低,也降低了生活的经济来源。近几年,农业用地在进行转变,不断转变为工业用地和集体农业用地。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农村的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政府在进行农村养老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庞大的受众群体与较小的服务体系之间的矛盾状况。其体系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养老问题的解决策略。
四、完善中国养老问题的相关策略
1.建立合理科学的养老保障体系
根据不同地区和地域的政策不同,进行合理的动态的衔接。扩大养老保险范围,加强国家的补贴能力,推动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加强各地区的政府职能的执行力,进行养老保险的相关资金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完善筹资模式,降低风险机制,使养老保障体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建立专业的养老服务的专业组织
政府需要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其老人和家人能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理念,完善我国的养老服务体制。政府要加大对养老服务资金的投入,并且通过一些方法将社会的资金进行引入,壮大养老服务的资金量,使其更好的服务于老年人。建立一支专业性的养老服务的团队,其考核制度可以参考美国养老的工作人员培训和考核制度。完善的养老制度和养老服务团队能促进国家和谐稳定的发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结构变化的论述,阐述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结构的变化对养老问题的影响和解决策略。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使中国养老体系制度不再单一化。多样化的养老制度和养老的服务体系是满足未来的中国家庭的生活需要的发展趋势。国家应引进外来理念,建立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构建国家养老的安全网络,实现我国在老龄化的人口格局基础上,健全合理科学的养老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刘铠豪,刘渝琳.破解中国高储蓄率之谜——来自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解释[J].人口与经济,2015,08(03):43-56.
[2]徐辉,韦吉飞.人口红利、人口年龄结构与中国人口老龄化[J].生态经济,2014,11(03):16-20.
[3]邱俊杰,李承政.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与居民消费——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3(02):12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