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修辞格在古典诗歌中应用极其重要, 语言深邃、语意丰富主要靠修辞来完成的,所以我们在品析作品时一定从揣摩修辞开始,感悟作者的真情实感.
【关键词】诗歌;修辞;语言;语境;审美
古典诗歌语言深邃、语意丰富。语言表达上更是有许多特点,诸如省略、倒装、押韵等。古典诗歌语言深邃、语意丰富。语言表达上更是有许多特点,诸如省略、倒装、押韵等,最终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出符合时代特点的合理评价。
古典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
比喻。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其审美效果主要体现在可以使诗歌具有形象性、含蓄性,同时,起到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审美艺术效果。古典诗歌中运用比喻,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形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论抒情时能以生动形象强化表情达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万条“绿丝”随风飘拂。诗人面对大好的春光,心情十分舒畅。为了表现这美好的景色,选择了春天特有的“绿柳”,通过设问手法,提出这样美妙的“绿丝”是怎样来的?由此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把大自然中春风比喻为剪刀剪。这样描写,不但表现出诗人对春的喜爱之情,而且化虚为实,是诗歌的形象更生动,更为鲜明。
借代。不直接说某人或某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也就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巧妙地形成一种语言上的艺术换名。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言表达收到特点鲜明、形象突出、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是古典诗歌中运用很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马说》)中的“伯乐”指代善于相马的人。因为“伯乐”是古代一位有名的相马者,这是以专用名称来代替一般名称。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十四日风雨大作》)中的“轮台”本是指今新疆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轮台县,在此指代北方边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望天门山》)中的“帆”本是船的一部分,但其借指“船”。
托物起兴,意味隽永。“兴”一般用在诗的开头。“借物引怀”、“托物兴辞”、“触物超晴”都是前人对“兴”法的总结。朱熹在《诗集传》中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据前人统计,《诗经》中采用“兴”法的诗作有116篇,采用“兴”法共370处,占全部作品数的38%。“兴”用在诗章开端处居多,虽只是破题开头,但它却往往可以发挥寓意,联想、象征、起韵或烘托气氛、确定感情基调等多种作用。如《诗经?关雎》是一首爱情民歌: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以河岸上水鸟成双成对和鸣偕行起兴,令人联想到爱情的温馨与和谐,引起下文男子对淑女的思慕与追求。
色彩烘托法。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时,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体现,经烘托手法调色后的诗词更加含蓄、委婉,富有意境之美。色彩烘托指的是诗人在作品中把多种色彩并列在一起,相互映衬,使人感到鲜明、振奋、活跃,从而加强意境中的效果。如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另外还有对比,如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达了先生强烈的爱憎感情;衬托,如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作者写出了夔州满目苍凉的恢廓秋景,衬托出作者的羁旅之愁、孤独之感。为下文作者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流落他乡的伤感作了铺垫;互文,如杜甫的“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倒装,如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其正确顺序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等等。
【关键词】诗歌;修辞;语言;语境;审美
古典诗歌语言深邃、语意丰富。语言表达上更是有许多特点,诸如省略、倒装、押韵等。古典诗歌语言深邃、语意丰富。语言表达上更是有许多特点,诸如省略、倒装、押韵等,最终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出符合时代特点的合理评价。
古典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
比喻。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其审美效果主要体现在可以使诗歌具有形象性、含蓄性,同时,起到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审美艺术效果。古典诗歌中运用比喻,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形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论抒情时能以生动形象强化表情达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万条“绿丝”随风飘拂。诗人面对大好的春光,心情十分舒畅。为了表现这美好的景色,选择了春天特有的“绿柳”,通过设问手法,提出这样美妙的“绿丝”是怎样来的?由此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把大自然中春风比喻为剪刀剪。这样描写,不但表现出诗人对春的喜爱之情,而且化虚为实,是诗歌的形象更生动,更为鲜明。
借代。不直接说某人或某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也就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巧妙地形成一种语言上的艺术换名。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言表达收到特点鲜明、形象突出、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是古典诗歌中运用很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马说》)中的“伯乐”指代善于相马的人。因为“伯乐”是古代一位有名的相马者,这是以专用名称来代替一般名称。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十四日风雨大作》)中的“轮台”本是指今新疆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轮台县,在此指代北方边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望天门山》)中的“帆”本是船的一部分,但其借指“船”。
托物起兴,意味隽永。“兴”一般用在诗的开头。“借物引怀”、“托物兴辞”、“触物超晴”都是前人对“兴”法的总结。朱熹在《诗集传》中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据前人统计,《诗经》中采用“兴”法的诗作有116篇,采用“兴”法共370处,占全部作品数的38%。“兴”用在诗章开端处居多,虽只是破题开头,但它却往往可以发挥寓意,联想、象征、起韵或烘托气氛、确定感情基调等多种作用。如《诗经?关雎》是一首爱情民歌: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以河岸上水鸟成双成对和鸣偕行起兴,令人联想到爱情的温馨与和谐,引起下文男子对淑女的思慕与追求。
色彩烘托法。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时,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体现,经烘托手法调色后的诗词更加含蓄、委婉,富有意境之美。色彩烘托指的是诗人在作品中把多种色彩并列在一起,相互映衬,使人感到鲜明、振奋、活跃,从而加强意境中的效果。如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另外还有对比,如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达了先生强烈的爱憎感情;衬托,如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作者写出了夔州满目苍凉的恢廓秋景,衬托出作者的羁旅之愁、孤独之感。为下文作者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流落他乡的伤感作了铺垫;互文,如杜甫的“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倒装,如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其正确顺序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