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我如何不想她》八十年

来源 :音乐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19900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人名曲
  
  《教我如何不想她》是刘半农1920年在伦敦时写的一首白话诗,1926年赵元任将此诗谱曲。是30年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中,广泛流行的一首中国艺术歌曲。
  这两位词、曲作者有很多共同点,他们都是江苏人,都是语言学家,而且两人都在语音学方面有特殊贡献。
  刘半农是语言学家、诗人、小说家、翻译家,而且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人物。他在语音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是对汉语四声的实验。在文字学方面,他的突出贡献,就是创造了汉字中作为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的“她”字。
  他是中国白话诗的带头人,我读过他的诗集《扬鞭集》(《教我如何不想她》收集在这本诗集里),其中一些诗篇,内容非常通俗、平民化,很多句子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口语,甚至还有用家乡江阴的方言撰写的诗篇、记录的民谣。
  关于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诗还有一则有趣的传说。赵元任夫人杨步伟在她的回忆录《杂记赵家》中有一段叙述。1930年前后,杨步伟在北京女子文理学院任教,她的那些女学生们非常爱唱《教我如何不想她》,后来歌词作者刘半农奉命接掌该学院,刘半农穿了一件中式的蓝布棉袍子来到学校,女学生们偷偷议论:“原先听说刘半农是一个很风雅的文人,怎么会是一个土老头。”杨步伟听到了,就告诉这些女学生:“你们一天到晚都在唱他写的《教我如何不想她》,这就是那个他呀。”女学生哄了起来说:“这个人不像么。”还有的说:“这首歌不是你家赵先生写的吗?”杨步伟说:“曲是赵先生所谱,但歌词是他写的呀。”
  后来刘半农知道了这件事,为此而打油四句:
  教我如何不想他,
  请来共饮一杯茶。
  原来如此一老叟,
  教我如何再想他。
  《教我如何不想她》的作曲者赵元任,是上世纪中国最有威望的语言学家。我年轻时曾经在高校从事过语言学工作,传说赵元任的听辨能力特别好,他外出考察方言,每到一个新地方,只要用三天的时间,就可以将当地方言的语音规律整理清楚。
  作曲、唱歌是赵元任的业余爱好,他的业余音乐水平高于当时一般的专业音乐家。尤其是合唱曲的写作,他的水平高于一般。他的合唱曲《海韵》(徐志摩词)即使以现代标准来衡量,仍然是一首合唱精品。他的独唱曲也不同一般,就拿《教我如何不想她》来说吧,旋律优美、丰满,非但精确传递了歌词的精神,而且可以说提升了歌词意境。赵元任在这首歌里,以十分娴熟的技巧安排了转调,在那个年代的中国作品中,是很少见到的。这首歌曲用的是西洋作曲方法,但是旋律完全是中国味,而且不是一般地移植或改编民歌曲调,虽然赵元任自己在《歌注》中说:“有点像京剧西皮原板过门的末几字。”但是我觉得完全是一种新曲调。
  关于《教我如何不想她》,我还想说四个问题:
  一、《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最后一个字,究竟是男的“他”,还是女的“她”?在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编辑的《赵元任歌曲选集》中用的是男他,可是在刘小蕙著作的《父亲刘半农》一书中,是用的女“她”。
  上世纪20年代,白话文兴起、翻译文学涌现,汉字第三人称不分男女造成很多不便,此时刘半农提议造新字“她”。周作人先生在当时的《新青年》杂志(1918年8月)上透露了这个消息,引起了很大的正面和负面的反响。刘半农就撰文《她字问题》发表在上海时事新闻(1920年8月9日)。时隔不到一个月,刘半农创作了《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小蕙在《父亲刘半农》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1920年9月4日,在伦敦作《教我如何不想她》,首次将“她”字引入诗句。综合各方面的数据,原作应该是女的“她”。
  二、题目的“叫我”和“教我”不统一,我查了各种版本,似乎两个都用,即使在刘小蕙的《父亲刘半农》一书中,也有时用“叫我”,有时用“教我”,看来可以作为同义词通用。
  三、在这首歌里出现了倒词,举例“叫我”两字,在演唱中听来就好似“脚窝”,香港的王沾先生曾经提及此点,歌曲翻译家薛范也曾对我说过此事。笔着认为:这是因为30年代是中国现代艺术歌曲的初创时期,作曲家们还没有重视汉语歌词的四声和音乐进行的关系,他们更重视音乐从整体上表达歌词的意境,在这一方面,《教我如何不想他》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范例。由于歌词和音乐的优美,80年来,并没有因为倒词而影响了这首歌曲的经典地位。
  四、国内曾有人探讨《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她”究竟是谁?赵元任先生1981年回到中国时,有人请教了赵先生,赵先生回答说:这是想念祖国。
  我个人从年轻时直到如今,都是把这首歌作为情歌来领会的,而且《教我如何不想她》初次发表的原名就是《情歌》,当然祖国之情也是情,但是从这首诗的用词造句来看,更接近男女爱情之“情”。
  作为一首抒情诗篇,不必硬性地界定每个细节的具体意义,应该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想象、意会诗歌的内涵。《教我如何不想她》的祖国之情、男女爱恋之情、是她、是他,这些都可以让演唱者、听歌者自己去理解。
其他文献
高翔,或许国内音乐界的朋友还不太熟悉这个名字。可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这位土生土长的年轻中国小提琴家却是古典乐坛上非常活跃的演奏家。纽约时报赞誉他为“罕见的,有灵魂的演奏家”;华盛顿邮报称赞他的演奏“天衣无缝的技巧与情感的结合”。  高翔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教育世家。祖父高名凯原是燕京大学的中文系教授,姨妈是家喻户晓的烈士张志新。父亲高倓和母亲张志玲均为小提琴演奏家和教育家。他六岁开始学钢琴,两年后父母开
期刊
本报讯 以女钢琴家弗吉尼亚·韦林(Virginia Waring)名字命名的国际钢琴比赛,3月24日至4月1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姆德泽特举行。来自中国上海的13岁选手周未忻荣获中级组独奏项第一名,获得奖金25000美元。  韦林国际钢琴比赛始于1978年,原名乔安娜·霍奇斯(Joanna Hodges,以女钢琴家乔安娜·霍奇斯名字命名)国际钢琴比赛,2001年改用韦林国际钢琴。该比赛,每两年举
期刊
少数民族音乐之旅    鄂伦春族是我国北方操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的部分地区。这个自称“山岭上的人们”或“驯鹿的人”的民族为“室韦”人后裔,17世纪中叶以前主要居住在黑龙江以北、贝加尔湖以东的广阔土地上,过着游猎的生活,后因沙俄进犯南迁至兴安岭一带,直到1950年代仍以狩猎、采集为生。这种长期与世隔绝的山林狩猎生活,在鄂伦春的传统文化中留下了
期刊
十年前,西方媒体曾评论亚洲演奏家的演奏技术全面但缺乏灵魂。然而,当马友友以他独特的个人魅力敲开听众的心扉,当内田光子比当今任何钢琴家都能更精彩地演绎莫扎特和舒伯特的作品,当郎朗和李云迪征服众多不屑于古典音乐的年轻而高傲的心灵时,一股强大的“亚洲风潮”正载入这个时代的西方乐坛史册。在远东地区特别是在中国掀起的古典音乐潮流,使得更多的亚洲音乐人才络绎不绝地浮现在西方的各大媒体。  3月初,郎朗和李云迪
期刊
见到东来东往的时候,他正坐在地板上看书,午后明媚的阳光射在他的身上,更凸显这个阳光大男孩的帅气。  东来东往原名戴凌鹏,2005年,在网络歌曲风头最劲的那一年,一首《别说我的眼泪你无所谓》迅速窜红,在大家相互传唱的同时,东来东往从网络背后走到了大众面前。    对于最初的音乐萌芽,东来东往认为缘于家庭氛围。“虽然我们家里没有人真正从事这个行业,但是全家人都很喜欢唱歌,那个时候很流行在家里唱卡拉OK
期刊
传媒扫描    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乐师、作曲家彼得·马科斯维尔·戴维斯近日表示,首相布莱尔不懂高雅音乐,十分“低俗”,而且他将对政府的“庸俗”且“沉湎于拜金主义”发出严厉抨击。  彼得·马科斯维尔·戴维斯现年72岁,2004年被任命为英国女王作曲家,是一位享有极高荣誉职位的音乐家。戴维斯先生表示,“布莱尔对艺术毫无兴趣,他只对摇滚乐感兴趣。”马科斯维尔还回忆起布莱尔就任首相不久在伯明翰接待欧洲各
期刊
名团名家    达拉斯交响乐团近日公布的2007-08年乐季,浮现着空想的迹象。之前,该乐团承诺将上演斯蒂芬·斯塔基(Steven Stucky)、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约翰·克里格利亚诺(John Corigliano)和亚佛·佩特(Arvo P?覿rt)的作品,而真正演出的却是该乐团老掉牙的曲目——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组曲》,以及该作曲家的一些钢琴协奏曲。  按照“标准”定制的
期刊
一首有“歌味”的歌,会永远存在脑海刻在心里,尤其是自己创作并获奖的歌更是如此。何谓“歌味”呢?我理解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二者富有美感的综合形象的表述和有机的艺术融合。我业余创作歌词并获奖的经历,让我有了这个认识。  那是建党70周年,中国音协与湖南音协联合征集歌颂党的歌曲,我作词、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原主任冯国林谱曲的《山村盼你来》获得优秀奖(当时就两等奖项)。歌词是写恢复、继承、发扬党与人
期刊
先声夺人  “辛沪光作品音乐会”将办    值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逢交响诗《嘎达梅林》首演50周年,为纪念这一特殊时刻,“我的朋友——辛沪光作品音乐会”将于6月24日晚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上演。张峥指揮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担任演奏,阿日布杰指挥的北京牧人合唱团也将参加演出。   辛沪光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有成就的女作曲家,也是我国享有国际声誉的作曲家之一。曾被列入中国《艺术家辞典》《音
期刊
当流行音乐已成为大众文化消费主体的今天,当各大艺术院校纷纷开设流行音乐专业的同时,中国却没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可供给教学参考,从而造成了教学被实践所牵引的被动局面,同时也使很多具有音乐天赋而与音乐学院无缘的一大批有志青年,只能在茫茫的流行音乐汪洋中,绞尽脑汁地领悟着那些神秘的音乐符号与特殊的音乐现象。  基于此种现状,作为专业音乐出版机构的湖南文艺出版社,组织一批富有教学经验又有流行音乐研究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