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古有“外来和尚好念经”的说法,在股市上也经常将外资入市视为见底的重要信号,更常有“大底被外资抄走”的说法。去年以来,多家外资私募加速在华布局,包括桥水、富达、贝莱德等国际知名资产管理公司都已经完成登记注册,并陆续开始发行私募产品。其中,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在近期发行首只A股私募基金,在受到高净值投资者热捧的同时,贝莱德通过国内券商给投资者的数据表示,募集结束之后将在8月初之前快速建仓到满仓。作为投资范围遍布全球的资管公司,贝莱德公开打出“满仓”作为基金的卖点之一,显然十分看好A股后市的表现,“不想错过随时可能会出现的大涨”。这样毫不掩饰的强烈看好,和A股的相对低迷形成强烈反差。
贝莱德敢于在目前发行产品重仓押注A股,显然不是为了区区管理费而来,如果不是看准A股中长期的投资机会,这家国际知名资管公司也不会为了一点钱而砸了自己的招牌。虽然“快速满仓”的说法被国内有些机构认为是“不知深浅”,但贝莱德在全球多个市场的投资经验,看中的是A股的便宜估值和发展前景,并非拘泥于短期的涨跌,这也体现了外资机构在估值合理甚至偏低的水平下,进行长线投资的一贯作风。有了这些“洋私募”用真金白银的投票,A股的“估值底”得到进一步的认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给持股的投资者一颗定心丸。
除了看好“估值底”之外,贝莱德更自信自身拥有的“黑科技”能够捕捉超额收益。此次贝莱德的A股基金投资过程中,准备运用卫星技术投入对工业型、重资产类公司的分析,预计可覆盖超过1500家的上市公司。这一“黑科技”已经对国内投资界产生震撼,加上贝莱德旗下的量化分析团队有超过30年的历史,这些“独门暗器”是其核心竞争力,有望弥补其对中国市场熟悉程度不足的缺陷,甚至可以摆脱A股市场上传统投资的窠臼,给基金业带来不一样的思考甚至是冲击。
对于散户投资者来说,“估值底”的认证自然是利好,无形中也坚定了持股或买入的信心。而另一方面,“洋私募”所拥有的“黑科技”和量化交易方法,除了可能提前把握公司基本面变动带来的价值投资机会之外,也可能是收割韭菜的利器,特别是在股价从低估走向高估,甚至非理性泡沫出现的时候。这方面的问题未必要等到大牛市的晚期才会出现,在市场对题材股此起彼伏的炒作,甚至是将价值投资演变成“价值投机”的时候,就会在局部一些个股中出现。因此,“洋私募”抢滩A股,对于散户来说也是多空并存的事情。对于喜好追高炒作题材股的投资者来说,或许等来的“洋私募”不是国际友人,而可能是收割你的对手盘。因此,对于“洋私募”的进场,投资者要有清醒的认识,尽量做到趋利避害,用价值投资的理念来充实自己的投资体系,减少高杠杆的投机炒作行为。
当然,“洋私募”尽管身经百战,但也并不表示其入场就是最低点,特别是不同私募产品入场的时间不一样,更不可能同时抄到最低点。前期就有媒体统计指出,某知名外资私募在今年上半年一度亏损10%,虽然跑赢同期沪深300指数,但从绝对收益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尴尬的数字。从历史上来看,A股市场几次对外开放,也未必对应指数的最低点:
2003年7月开放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入市,上证指数对应的位置在1500点附近,指数在两年之后的2005年6月才探明998点的最低点;
2011年12月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启动试点,上证指数对应的位置在2200点附近,此后虽然连續两个月收阳,但调整低点直到2013年6月才出现在1849点,牛市真正启动要等到2014年7月;
此后沪港通、深港通的实施催生了一波行情,但目前指数又重新跌破了深港通实施时的对应点位,只有沪港通实施时对应的指数位置尚未被跌破。沪港通实施的时候,市场已经走出月线六连阳,脱离底部走强的态势已经确立,沪港通无非是增加当时牛市的助力,并不是带来趋势改变的变量(见附图)。
显然,如果指数没有完全摆脱下行趋势的束缚,外资的进场并不会起到立刻扭转乾坤的效果。此次“洋私募”的大举进场,虽然是对A股市场投下的信任票,但未来或许还有一段时间的艰难磨底过程。散户投资者如果不是用闲钱来投资、做好三年以上持有的准备,就不应完全以外资动向作为投资依据来盲目抄底。
另一方面,在指数底部构筑的过程中,个股的涨跌节奏也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大量基本面不佳的绩差股,仍然存在较大的风险,也很难被外资相中买入。因此,如果有闲钱的散户想要跟随外资抄底,不妨从估值较低的指数型基金做起,如50ETF、300ETF、MSCI易基、红利ETF等,分批布局耐心等待指数走出底部的那一天。
贝莱德敢于在目前发行产品重仓押注A股,显然不是为了区区管理费而来,如果不是看准A股中长期的投资机会,这家国际知名资管公司也不会为了一点钱而砸了自己的招牌。虽然“快速满仓”的说法被国内有些机构认为是“不知深浅”,但贝莱德在全球多个市场的投资经验,看中的是A股的便宜估值和发展前景,并非拘泥于短期的涨跌,这也体现了外资机构在估值合理甚至偏低的水平下,进行长线投资的一贯作风。有了这些“洋私募”用真金白银的投票,A股的“估值底”得到进一步的认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给持股的投资者一颗定心丸。
除了看好“估值底”之外,贝莱德更自信自身拥有的“黑科技”能够捕捉超额收益。此次贝莱德的A股基金投资过程中,准备运用卫星技术投入对工业型、重资产类公司的分析,预计可覆盖超过1500家的上市公司。这一“黑科技”已经对国内投资界产生震撼,加上贝莱德旗下的量化分析团队有超过30年的历史,这些“独门暗器”是其核心竞争力,有望弥补其对中国市场熟悉程度不足的缺陷,甚至可以摆脱A股市场上传统投资的窠臼,给基金业带来不一样的思考甚至是冲击。
对于散户投资者来说,“估值底”的认证自然是利好,无形中也坚定了持股或买入的信心。而另一方面,“洋私募”所拥有的“黑科技”和量化交易方法,除了可能提前把握公司基本面变动带来的价值投资机会之外,也可能是收割韭菜的利器,特别是在股价从低估走向高估,甚至非理性泡沫出现的时候。这方面的问题未必要等到大牛市的晚期才会出现,在市场对题材股此起彼伏的炒作,甚至是将价值投资演变成“价值投机”的时候,就会在局部一些个股中出现。因此,“洋私募”抢滩A股,对于散户来说也是多空并存的事情。对于喜好追高炒作题材股的投资者来说,或许等来的“洋私募”不是国际友人,而可能是收割你的对手盘。因此,对于“洋私募”的进场,投资者要有清醒的认识,尽量做到趋利避害,用价值投资的理念来充实自己的投资体系,减少高杠杆的投机炒作行为。
当然,“洋私募”尽管身经百战,但也并不表示其入场就是最低点,特别是不同私募产品入场的时间不一样,更不可能同时抄到最低点。前期就有媒体统计指出,某知名外资私募在今年上半年一度亏损10%,虽然跑赢同期沪深300指数,但从绝对收益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尴尬的数字。从历史上来看,A股市场几次对外开放,也未必对应指数的最低点:
2003年7月开放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入市,上证指数对应的位置在1500点附近,指数在两年之后的2005年6月才探明998点的最低点;
2011年12月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启动试点,上证指数对应的位置在2200点附近,此后虽然连續两个月收阳,但调整低点直到2013年6月才出现在1849点,牛市真正启动要等到2014年7月;
此后沪港通、深港通的实施催生了一波行情,但目前指数又重新跌破了深港通实施时的对应点位,只有沪港通实施时对应的指数位置尚未被跌破。沪港通实施的时候,市场已经走出月线六连阳,脱离底部走强的态势已经确立,沪港通无非是增加当时牛市的助力,并不是带来趋势改变的变量(见附图)。
显然,如果指数没有完全摆脱下行趋势的束缚,外资的进场并不会起到立刻扭转乾坤的效果。此次“洋私募”的大举进场,虽然是对A股市场投下的信任票,但未来或许还有一段时间的艰难磨底过程。散户投资者如果不是用闲钱来投资、做好三年以上持有的准备,就不应完全以外资动向作为投资依据来盲目抄底。
另一方面,在指数底部构筑的过程中,个股的涨跌节奏也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大量基本面不佳的绩差股,仍然存在较大的风险,也很难被外资相中买入。因此,如果有闲钱的散户想要跟随外资抄底,不妨从估值较低的指数型基金做起,如50ETF、300ETF、MSCI易基、红利ETF等,分批布局耐心等待指数走出底部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