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早年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革命,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他的个人生活、待人处世的方式,留下了很多美谈。笔者有意摭拾其夫妻生活的几个片断,。
教妻识字
胡适和他的“小脚太太”江冬秀,从青丝到白头,可谓世人之楷模,在现代文化人中间传为美谈。江冬秀不仅脚小,而且是没有文化的旧式女性。胡适是个有名的孝子,他的婚姻全由母亲做主。江冬秀没有文化,他心中自然不满意,可是,他不敢违抗母命,唯一的办法便是督促江冬秀刻苦自学,以成为一个有文化的新时代女性。1909年9月13日,还在上海中国公学读书的胡适便给母亲去信,希望母亲督促江冬秀识字。经过两年的努力,江冬秀可认不少字了。于是,胡适又鼓励她练习写字,当他看到江冬秀写的字时,便给以热心勉励,同时又告诉她,不仅要识字、写字,还要懂得字的意思,如有不懂的字,可以让家中的子侄们为之讲解。
江冬秀也是个有悟性的女子,学习很有长进。于是,胡适又给母亲去信,让母亲催促江冬秀给自己写信,以使其“知读书识字之要耳,并无他意。冬秀能作,则数行亦可,数字亦可,虽不能佳,亦复无妨。”江冬秀终于壮着胆子,给胡适写了一封短信。远在美国的胡适读着这封内容简单、字迹笨拙的家书,心中特别高兴,还赋诗一首:“病中得她书,不满八行字。全无要紧话,颇使我欢喜。”他告诉江冬秀,“识字不在多,在能知字义。读书不在多,在能知书中之意而已。”
1917年8月,胡适已是名噪华夏的北京大学的教授。可是,他仍像往常那樣循循善诱,辅导江冬秀读书识字,一点也不端“教授”的架子。在胡适写给母亲和江冬秀的信中,可以看到他为江冬秀纠正“是”和“事”、“之”和“知”、“座”和“坐”、“记”和“这”等字的写法和用法。他怕江冬秀因写错字而灰心,一再在信中说,写错了字“都还不要紧,常常写写便更好了”。
夫人劝诫勿为官
胡适夫人江冬秀不像中国传统的市俗女子那样,有一种“夫荣妻贵”的思想,她不愿丈夫出头露面而打破平静的生活,更不愿丈夫出将入相、卷入官场的是是非非之中。当然,胡适也不是那种狗苟蝇营的“跑官者”,为使夫人放心,他许下了不入政界、不为官的诺言。
1928年3月,上海的中国公学发生风潮,校长何鲁被迫辞职,学校陷入混乱。校董事会公推胡适出面维持,以平息风潮。朋友王云五、朱经农等三番五次劝其出山。中国公学毕竟是胡适的母校,凭着这份情感,加上学校和朋友的一片盛情,他答应担任校长一职。他知道夫人一定要嘲笑自己贪恋权位,于是,便费尽口舌向她解释:当这个校长完全是出于报答朋友的信赖,是“逼上梁山”,是不得已而为之,保证只当两个月的校长,并且还要辞掉一些挂名的头衔,在一些公众场合也尽量少出风头,少说话。5月22日,胡适因公往南京,一班朋友紧追不舍,希望胡适出席诸多会议,他都婉言谢绝。事后,他高兴地告诉夫人:“只在两次宴会席上说了几句话,总算不曾得罪人。”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胡适被委以重任,前往美国游说求助。他知道夫人又要不高兴了,因为自己食言,又要出来做“官”了。于是,他立即给江冬秀去信说:“我知道你听了一定很不高兴,我心里也觉得很对不住你。”他言词恳切地辩说着,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是再也不能因“不谈政治、不入政界”的诺言,而躲避救国兴亡的责任。他对江冬秀说:“今日以后的二十年,在这大战争怕不可避免的形势里,我还能再逃避二十年吗?”他向江冬秀保证:“我只能郑重向你发一愿:至迟到战争完结时,我一定回到我的学术生活去,你记得这句话。”
不久,胡适又被任命为驻美大使,成为名符其实的官。这次,妻子江冬秀真的不高兴了,来信批评胡适不该如此不守信誉。胡适慌了,马上去信诉说自己的苦衷,“我二十一年做自由的人,不做政府的官,何等自由?但现在国家到这地步。调兵调到我,拉夫拉到我,我没有法子逃,所以不能不做一年半年的大使。”他再次向江冬秀保证:“我声明做到战争完结为止,战事一了,我就回来仍旧教我的书。请你放心,我决不留恋做下去。”
江冬秀终于体味到丈夫的苦衷,细细想来,自己远离丈夫,一直没能给予更多的体贴和帮助,还不明事理地责备和批评。她深感内疚地对胡适说:“我恨自己不能帮你助一点力,害你走上这条路上去。”胡适理解夫人的良苦用心,他感激地对夫人说:“你总劝我不要走上政治路上去,这是你帮助我。若是不明大体的女人,一定巴望男人做大官。你跟我二十年,从不作这样想,所以我们能一同过苦日子。”
1942年8月,胡适总算交卸大使职务,他牢记对夫人的许诺,立即续写《中国哲学史》,重新开始其荒废已久的学术生涯。
教妻识字
胡适和他的“小脚太太”江冬秀,从青丝到白头,可谓世人之楷模,在现代文化人中间传为美谈。江冬秀不仅脚小,而且是没有文化的旧式女性。胡适是个有名的孝子,他的婚姻全由母亲做主。江冬秀没有文化,他心中自然不满意,可是,他不敢违抗母命,唯一的办法便是督促江冬秀刻苦自学,以成为一个有文化的新时代女性。1909年9月13日,还在上海中国公学读书的胡适便给母亲去信,希望母亲督促江冬秀识字。经过两年的努力,江冬秀可认不少字了。于是,胡适又鼓励她练习写字,当他看到江冬秀写的字时,便给以热心勉励,同时又告诉她,不仅要识字、写字,还要懂得字的意思,如有不懂的字,可以让家中的子侄们为之讲解。
江冬秀也是个有悟性的女子,学习很有长进。于是,胡适又给母亲去信,让母亲催促江冬秀给自己写信,以使其“知读书识字之要耳,并无他意。冬秀能作,则数行亦可,数字亦可,虽不能佳,亦复无妨。”江冬秀终于壮着胆子,给胡适写了一封短信。远在美国的胡适读着这封内容简单、字迹笨拙的家书,心中特别高兴,还赋诗一首:“病中得她书,不满八行字。全无要紧话,颇使我欢喜。”他告诉江冬秀,“识字不在多,在能知字义。读书不在多,在能知书中之意而已。”
1917年8月,胡适已是名噪华夏的北京大学的教授。可是,他仍像往常那樣循循善诱,辅导江冬秀读书识字,一点也不端“教授”的架子。在胡适写给母亲和江冬秀的信中,可以看到他为江冬秀纠正“是”和“事”、“之”和“知”、“座”和“坐”、“记”和“这”等字的写法和用法。他怕江冬秀因写错字而灰心,一再在信中说,写错了字“都还不要紧,常常写写便更好了”。
夫人劝诫勿为官
胡适夫人江冬秀不像中国传统的市俗女子那样,有一种“夫荣妻贵”的思想,她不愿丈夫出头露面而打破平静的生活,更不愿丈夫出将入相、卷入官场的是是非非之中。当然,胡适也不是那种狗苟蝇营的“跑官者”,为使夫人放心,他许下了不入政界、不为官的诺言。
1928年3月,上海的中国公学发生风潮,校长何鲁被迫辞职,学校陷入混乱。校董事会公推胡适出面维持,以平息风潮。朋友王云五、朱经农等三番五次劝其出山。中国公学毕竟是胡适的母校,凭着这份情感,加上学校和朋友的一片盛情,他答应担任校长一职。他知道夫人一定要嘲笑自己贪恋权位,于是,便费尽口舌向她解释:当这个校长完全是出于报答朋友的信赖,是“逼上梁山”,是不得已而为之,保证只当两个月的校长,并且还要辞掉一些挂名的头衔,在一些公众场合也尽量少出风头,少说话。5月22日,胡适因公往南京,一班朋友紧追不舍,希望胡适出席诸多会议,他都婉言谢绝。事后,他高兴地告诉夫人:“只在两次宴会席上说了几句话,总算不曾得罪人。”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胡适被委以重任,前往美国游说求助。他知道夫人又要不高兴了,因为自己食言,又要出来做“官”了。于是,他立即给江冬秀去信说:“我知道你听了一定很不高兴,我心里也觉得很对不住你。”他言词恳切地辩说着,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是再也不能因“不谈政治、不入政界”的诺言,而躲避救国兴亡的责任。他对江冬秀说:“今日以后的二十年,在这大战争怕不可避免的形势里,我还能再逃避二十年吗?”他向江冬秀保证:“我只能郑重向你发一愿:至迟到战争完结时,我一定回到我的学术生活去,你记得这句话。”
不久,胡适又被任命为驻美大使,成为名符其实的官。这次,妻子江冬秀真的不高兴了,来信批评胡适不该如此不守信誉。胡适慌了,马上去信诉说自己的苦衷,“我二十一年做自由的人,不做政府的官,何等自由?但现在国家到这地步。调兵调到我,拉夫拉到我,我没有法子逃,所以不能不做一年半年的大使。”他再次向江冬秀保证:“我声明做到战争完结为止,战事一了,我就回来仍旧教我的书。请你放心,我决不留恋做下去。”
江冬秀终于体味到丈夫的苦衷,细细想来,自己远离丈夫,一直没能给予更多的体贴和帮助,还不明事理地责备和批评。她深感内疚地对胡适说:“我恨自己不能帮你助一点力,害你走上这条路上去。”胡适理解夫人的良苦用心,他感激地对夫人说:“你总劝我不要走上政治路上去,这是你帮助我。若是不明大体的女人,一定巴望男人做大官。你跟我二十年,从不作这样想,所以我们能一同过苦日子。”
1942年8月,胡适总算交卸大使职务,他牢记对夫人的许诺,立即续写《中国哲学史》,重新开始其荒废已久的学术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