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作为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承载着发展语言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任务。因此,学校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构建大语文教学体系,依托语文课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基于此,笔者在本文中以“‘大语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为研究主题,提出了依托教学主题,拓展阅读素材;整合教材内容,文本组合教学;引领艺术感知,培育智能情感等有效教学建议。
关键词:大语文;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如今,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材每册书大约只有二十余篇课文,且在语言建构、文意理解方面并未设置较大障碍,匹配的口语、书面表达练习也在中高年级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并无逾矩,但仅仅是分析讲解课文,便要耗费一个学期之久。而常规语文课堂的基本形态也只是教师带领学生逐篇目讲读课文,使其厘清字词、明确文章内容,却在加强字词句训练的同时忽略了语文综合性能力的培育。“大语文”理念,意在使教师跳出课本束缚,在常规教学内容之外纵深知识层次,使学生更加注重语文知识跟真实情景、实际社会的联结,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拓展文学视野,注重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眼光的培养,进而为学生播种经典文化的种子,为他们打下精神文化之底色。
(一)依托教學主题,拓展阅读素材
语文这一学科的文化属性是极为突出的,且主要表现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过程中。就如今教学现状来看,小学生文化积淀不够深厚,在阅读文本时无法切中要害、深入领会作者意图,从而造成其无法感受到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基于此,在“大语文”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除却扩大阅读范围,更应当在丰富阅读教学素材的基础上增添课外文化知识的讲解,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和文化积淀不再浮于有限篇目中的文字表面,而是可以获得更大提升空间。
例如,在学习《山居秋暝》一诗时,教师一方面可以作者、主题为轴心向外辐射,进行相关经典篇目的拓展,如王维的其他五言诗《终南别业》、《过香积寺》、《鹿柴》,以及同样描绘山中之景的诗歌《山中》、《山行》等。一方面,借助同一作者的不同诗歌作品,贯穿王维的生平经历和思想,让学生们在多元诗歌作品的阅读过程中领略到王维诗歌的艺术特点,以及由内而外散发出的“静气”、“禅意”。另一方面,借助其他描绘山中景色的诗歌,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经历、不同文风的诗人在刻画景物时的差别和各有千秋,拓展其文化视野。
(二)整合教材内容,文本组合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乏一些在逻辑架构、表达方式、主题内容上具有相似之处的文本,在以往的教师过程中,教师往往将眼光局限于课本之中,进行单篇阅读,未曾尝试进行多文本组合教学,在学生比较阅读的同时促使其围绕同一话题发表见解,探索同一风格、主题文本内容、观点的差异性。因此,在“大语文”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以一篇带多篇的形式进行群文教学,培养学生比较阅读不同风格文章的能力;其次,可围绕一个中心话题,要求学生在阅读多元文本、查找文学素材的前提下进行口语练习;最后,若无法将课内篇目进行有效组合,教师便可将眼光投射到课外,将同一作者不同有价值的作品融入课程之中,通过整合、联结、比较在学生心中构建语文学习体系。
例如,在学习《白鹭》、《落花生》、《珍珠鸟》等课文时,教师不妨将这几篇文本组合起来进行教学,在厘清文本字词和结构之外,重点使其了解个体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照应心境的方法,并将其逐步内化为自身抒怀的能力。在完成课文讲解后,教师可在提出一个话题:在你的童年中,是否有一件给你留下趣味、深刻印象的事物,请运用简单的话语描述该事物,并说出自己的内在感受。借助话题,引领学生将以具体事物为载体抒发情感的方法进行实践,或可模仿课文文本表达方式,完成自我叙述。
(三)引领艺术感知,培育智能情感
语文学习不是一味地机械阅读、记忆与写作,更是要借助文学作品、语文课堂,让学生发现书本中文字对现实生活的映照,激发其主动感知和独立思考意识。另外,教师需着力引导学生从所阅读文本中的细节中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心胸与情感,并将其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相联系。
例如,在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时,教师需要促使学生自主理解“闰土”这一人物形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切实体会闰土自由、活泼、智慧、机灵、充满活力等特点,体会到乡村环境中的滋养出的无拘无束、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恣意少年。同时,更需要引领学生认识少年闰土对于“我”来说的意义,即“我”始终怀有一种怀念、喜爱、敬佩、羡慕的心情看待闰土,培育智能情感,加强学生与“我”之间的共鸣。
综上所述,大语文教育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综合能力,使其更加善于沟通和交流,懂得审美情趣,懂得将真实情感寓于语文学习中。在未来教学过程中,笔者会持续贯彻落实“大语文”理念,凸显语文学科魅力,丰富学生在语文学习与阅读中获得的文化知识与道德情感。
参考文献
[1]李岚.“大语文”理念下语文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08):142-143.
[2]茅洪锋.浅谈小学语文的“大语文观”[J].中国教师,2013(02):44-45.
广西凌云县加尤镇中心校
关键词:大语文;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如今,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材每册书大约只有二十余篇课文,且在语言建构、文意理解方面并未设置较大障碍,匹配的口语、书面表达练习也在中高年级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并无逾矩,但仅仅是分析讲解课文,便要耗费一个学期之久。而常规语文课堂的基本形态也只是教师带领学生逐篇目讲读课文,使其厘清字词、明确文章内容,却在加强字词句训练的同时忽略了语文综合性能力的培育。“大语文”理念,意在使教师跳出课本束缚,在常规教学内容之外纵深知识层次,使学生更加注重语文知识跟真实情景、实际社会的联结,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拓展文学视野,注重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眼光的培养,进而为学生播种经典文化的种子,为他们打下精神文化之底色。
(一)依托教學主题,拓展阅读素材
语文这一学科的文化属性是极为突出的,且主要表现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过程中。就如今教学现状来看,小学生文化积淀不够深厚,在阅读文本时无法切中要害、深入领会作者意图,从而造成其无法感受到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基于此,在“大语文”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除却扩大阅读范围,更应当在丰富阅读教学素材的基础上增添课外文化知识的讲解,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和文化积淀不再浮于有限篇目中的文字表面,而是可以获得更大提升空间。
例如,在学习《山居秋暝》一诗时,教师一方面可以作者、主题为轴心向外辐射,进行相关经典篇目的拓展,如王维的其他五言诗《终南别业》、《过香积寺》、《鹿柴》,以及同样描绘山中之景的诗歌《山中》、《山行》等。一方面,借助同一作者的不同诗歌作品,贯穿王维的生平经历和思想,让学生们在多元诗歌作品的阅读过程中领略到王维诗歌的艺术特点,以及由内而外散发出的“静气”、“禅意”。另一方面,借助其他描绘山中景色的诗歌,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经历、不同文风的诗人在刻画景物时的差别和各有千秋,拓展其文化视野。
(二)整合教材内容,文本组合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乏一些在逻辑架构、表达方式、主题内容上具有相似之处的文本,在以往的教师过程中,教师往往将眼光局限于课本之中,进行单篇阅读,未曾尝试进行多文本组合教学,在学生比较阅读的同时促使其围绕同一话题发表见解,探索同一风格、主题文本内容、观点的差异性。因此,在“大语文”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以一篇带多篇的形式进行群文教学,培养学生比较阅读不同风格文章的能力;其次,可围绕一个中心话题,要求学生在阅读多元文本、查找文学素材的前提下进行口语练习;最后,若无法将课内篇目进行有效组合,教师便可将眼光投射到课外,将同一作者不同有价值的作品融入课程之中,通过整合、联结、比较在学生心中构建语文学习体系。
例如,在学习《白鹭》、《落花生》、《珍珠鸟》等课文时,教师不妨将这几篇文本组合起来进行教学,在厘清文本字词和结构之外,重点使其了解个体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照应心境的方法,并将其逐步内化为自身抒怀的能力。在完成课文讲解后,教师可在提出一个话题:在你的童年中,是否有一件给你留下趣味、深刻印象的事物,请运用简单的话语描述该事物,并说出自己的内在感受。借助话题,引领学生将以具体事物为载体抒发情感的方法进行实践,或可模仿课文文本表达方式,完成自我叙述。
(三)引领艺术感知,培育智能情感
语文学习不是一味地机械阅读、记忆与写作,更是要借助文学作品、语文课堂,让学生发现书本中文字对现实生活的映照,激发其主动感知和独立思考意识。另外,教师需着力引导学生从所阅读文本中的细节中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心胸与情感,并将其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相联系。
例如,在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时,教师需要促使学生自主理解“闰土”这一人物形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切实体会闰土自由、活泼、智慧、机灵、充满活力等特点,体会到乡村环境中的滋养出的无拘无束、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恣意少年。同时,更需要引领学生认识少年闰土对于“我”来说的意义,即“我”始终怀有一种怀念、喜爱、敬佩、羡慕的心情看待闰土,培育智能情感,加强学生与“我”之间的共鸣。
综上所述,大语文教育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综合能力,使其更加善于沟通和交流,懂得审美情趣,懂得将真实情感寓于语文学习中。在未来教学过程中,笔者会持续贯彻落实“大语文”理念,凸显语文学科魅力,丰富学生在语文学习与阅读中获得的文化知识与道德情感。
参考文献
[1]李岚.“大语文”理念下语文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08):142-143.
[2]茅洪锋.浅谈小学语文的“大语文观”[J].中国教师,2013(02):44-45.
广西凌云县加尤镇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