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教师,原以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在学校不用家长操心,顺顺利利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就是孩子的成功,做父母的会感到莫大的骄傲。但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改变了我的想法。这个故事让我陷入深深的反思,我们让孩子从懂事起就开始学习,学习,但孩子到底学到了什么,什么才是对他一生成长最重要的?我认为,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应该是成长教育中最重要的一步。
一、自理能力是父母、教师对孩子进行的起步教育
自理能力指人们在生活上的能自已处理日常生活琐事,比如说做饭吃饭,讲卫生,独立购物,学习等等。在与人交往中可以处理好人际关系,独立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在心态上的能独自承受一定的压力。
(一)请家长判断孩子有无自理能力。我列一组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家长判断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否有自理能力。
1.听到闹钟独立起床,穿衣服,收拾床铺。
2. 可以自己洗脸刷牙、吃早餐,收拾好书包带好学习用具。
3.可以自己记清楚作业,并且独立完成。
4.可以自己清洗小件物品,比如红领巾、袜子。
5.可以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不丢、不落。
6.上下幼儿园(学)自己背包。
7.和同学有矛盾时可以自己解决。
8.周末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扫地、倒垃圾。
9.可以清楚地转述老师的要求。
10.在园(学校)可以与同伴合作完成简单的清理归位任务。
如果孩子有好几项做不到,那就表明孩子自理能力低下。
(二)分析自理能力低下的原因。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充当了什么角色:保姆型(保护型):这类家长对孩子十分不放心,事事考虑得很周全,总担心自己微小的疏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就像母鸡带小鸡一样,总是将孩子护在自己的翅膀底下。侍卫型(娇纵型):这类家长对孩子十分溺爱、放纵,不论孩子怎么做,都认为是对的,而且从不批评,像皇家侍卫对待皇上一样。老爷型(支配型):这类家长思想守旧,家长专制严重。他们认为孩子必须遵守家长制定的规矩,不能有丝毫的反抗。放任型:这类家长由于工作忙,而且内心也希望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因此对孩子的事情一般让孩子独立做主,从不干涉。但是由于与孩子接触时间少,不能全面了解孩子的想法、情绪等,容易让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疏于照料,而且不受重视。理解型:这种类型的家长能够理解孩子的想法,也认可他的情绪与行为,并能经常性地与孩子沟通。当孩子需要的时候,总能及时出现,解决问题,还能及时地提醒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
(三)家长越俎代庖导致的后果——丧失自理能力,依赖大人,永远长不大。走到小学校园里,几乎每天早上都会看到这样的场面:家长拎着书包像个随从一样将孩子送进教室;家长来学校给孩子送学习用品;家长为了让孩子玩,自己拿起扫帚在那打扫卫生;下午放学家长来接学生做的第一件事几乎是一致的,那就是取下学生的书包,可谓“俯首甘为孺子牛”。家长这样爱孩子的方式会使孩子从小养成依赖习惯,缺乏独立性和自信心,不但从心里上长不大,还会养成懒惰的恶习。
二、幼儿时期与小学阶段是培养自理自律能力的最佳期
幼儿时期与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习惯、性格养成的最佳时期,是个体学习的启蒙黄金阶段。就像在一张白纸上作画。孩子在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还没有稳定的模式,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强,因而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包括环境和教育。如果到了初中、高中孩子的性格基本成型稳定,改变就很困难。
三、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一)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孩子的独立性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认识到,年幼的孩子总是在反反复复中感受着劳动的乐趣、独立做事的快乐。
(二)树立孩子自理自立意识。当孩子从幼儿园毕业即将上小学时,家长可以适时提示:你长大了,你要开始独立在学校中生活、学习了,有些事需要妈妈爸爸帮助时,就要及时告诉我们。每一次正式的谈话会让孩子幼小心灵受到触动,逐渐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
(三)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在家庭中培养。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精神,摆脱依赖心理,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家长和教师都应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今天的事今天完成。
(四)初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们自己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家长应启发他们自己动脑去想,去寻求答案,这样逐步培养孩子的探究、思考能力。
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这不是父母替代的了的。常常听身边的朋友说给孩子买一份保险,给孩子存一个定期等等一些爱心储蓄,其实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就是在给孩子做了一份精神的保险和定投储蓄,这是孩子一辈子都享用不完的财富。如果家长真爱自己的孩子,现在就请松开你的双手,挪开那把保护伞,还孩子一片自然的天空,让他们在风雨中自由、健康地成长。深爱孩子的父母们,不妨从自己做起,下定决心为孩子搭建好一个坚实的独立自主成长基石。
【作者单位:阿左旗第一幼儿园 内蒙古】
一、自理能力是父母、教师对孩子进行的起步教育
自理能力指人们在生活上的能自已处理日常生活琐事,比如说做饭吃饭,讲卫生,独立购物,学习等等。在与人交往中可以处理好人际关系,独立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在心态上的能独自承受一定的压力。
(一)请家长判断孩子有无自理能力。我列一组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家长判断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否有自理能力。
1.听到闹钟独立起床,穿衣服,收拾床铺。
2. 可以自己洗脸刷牙、吃早餐,收拾好书包带好学习用具。
3.可以自己记清楚作业,并且独立完成。
4.可以自己清洗小件物品,比如红领巾、袜子。
5.可以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不丢、不落。
6.上下幼儿园(学)自己背包。
7.和同学有矛盾时可以自己解决。
8.周末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扫地、倒垃圾。
9.可以清楚地转述老师的要求。
10.在园(学校)可以与同伴合作完成简单的清理归位任务。
如果孩子有好几项做不到,那就表明孩子自理能力低下。
(二)分析自理能力低下的原因。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充当了什么角色:保姆型(保护型):这类家长对孩子十分不放心,事事考虑得很周全,总担心自己微小的疏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就像母鸡带小鸡一样,总是将孩子护在自己的翅膀底下。侍卫型(娇纵型):这类家长对孩子十分溺爱、放纵,不论孩子怎么做,都认为是对的,而且从不批评,像皇家侍卫对待皇上一样。老爷型(支配型):这类家长思想守旧,家长专制严重。他们认为孩子必须遵守家长制定的规矩,不能有丝毫的反抗。放任型:这类家长由于工作忙,而且内心也希望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因此对孩子的事情一般让孩子独立做主,从不干涉。但是由于与孩子接触时间少,不能全面了解孩子的想法、情绪等,容易让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疏于照料,而且不受重视。理解型:这种类型的家长能够理解孩子的想法,也认可他的情绪与行为,并能经常性地与孩子沟通。当孩子需要的时候,总能及时出现,解决问题,还能及时地提醒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
(三)家长越俎代庖导致的后果——丧失自理能力,依赖大人,永远长不大。走到小学校园里,几乎每天早上都会看到这样的场面:家长拎着书包像个随从一样将孩子送进教室;家长来学校给孩子送学习用品;家长为了让孩子玩,自己拿起扫帚在那打扫卫生;下午放学家长来接学生做的第一件事几乎是一致的,那就是取下学生的书包,可谓“俯首甘为孺子牛”。家长这样爱孩子的方式会使孩子从小养成依赖习惯,缺乏独立性和自信心,不但从心里上长不大,还会养成懒惰的恶习。
二、幼儿时期与小学阶段是培养自理自律能力的最佳期
幼儿时期与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习惯、性格养成的最佳时期,是个体学习的启蒙黄金阶段。就像在一张白纸上作画。孩子在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还没有稳定的模式,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强,因而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包括环境和教育。如果到了初中、高中孩子的性格基本成型稳定,改变就很困难。
三、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一)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孩子的独立性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认识到,年幼的孩子总是在反反复复中感受着劳动的乐趣、独立做事的快乐。
(二)树立孩子自理自立意识。当孩子从幼儿园毕业即将上小学时,家长可以适时提示:你长大了,你要开始独立在学校中生活、学习了,有些事需要妈妈爸爸帮助时,就要及时告诉我们。每一次正式的谈话会让孩子幼小心灵受到触动,逐渐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
(三)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在家庭中培养。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精神,摆脱依赖心理,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家长和教师都应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今天的事今天完成。
(四)初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们自己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家长应启发他们自己动脑去想,去寻求答案,这样逐步培养孩子的探究、思考能力。
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这不是父母替代的了的。常常听身边的朋友说给孩子买一份保险,给孩子存一个定期等等一些爱心储蓄,其实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就是在给孩子做了一份精神的保险和定投储蓄,这是孩子一辈子都享用不完的财富。如果家长真爱自己的孩子,现在就请松开你的双手,挪开那把保护伞,还孩子一片自然的天空,让他们在风雨中自由、健康地成长。深爱孩子的父母们,不妨从自己做起,下定决心为孩子搭建好一个坚实的独立自主成长基石。
【作者单位:阿左旗第一幼儿园 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