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意境重构与审美能力培养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jth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文学作品中集美感、情感和丰富思想于一体的文化承体,更是感知和理解古代文化、品味厚重文化底蕴的媒介。古诗词言简意赅、用字考究,一个词,甚至一个字都能给学生带来极高的审美体验和精神享受。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却遭到冷遇,学生的兴趣不足、积极性不高,普遍认为古诗词生涩难懂。所以,古诗词也就成了小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对此,本文就小学古诗词教学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意境重构和审美能力培养这一议题,通过分析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必要性、辨析意境重构和审美能力培养的关系,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重构意境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为改变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冷遇现状提供一定的见解和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意境重构;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一)审美能力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2014年,教育部拟颁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文件。文件提出,教育工作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结合学科知识特点并结合各学科核心素养,巧设教学活动、巧用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落实到学科教学中。自此,各学科开始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从核心素养的构成来看,审美能力的加入体现了关注学生主体发展的思想,关注知识内容对学生情感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体现了教育关注个体的完整性的理念。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帮助学生获得美的精神享受。因此,审美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基于审美能力开展的教学设计也便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审美能力培养便于提升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
  出现古诗词遇冷的现状,学生兴趣缺失是重要原因之一。经历了数千年的文化变迁和语言的发展,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更加困难。学生在文章理解时,会因字词含义的变化、文化背景的演变,对古诗词的理解存在偏差甚至误读。所以,在不少学生看来,古诗词生涩难懂、佶屈聱牙,难以从中挖掘出完整的含义和情感,难以理解古诗词中所渗透出来的思想。所以,学生无法理解古诗词含义,更无法从中体验到美的享受,也就导致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较低。通过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通过联想、演绎等方式进一步挖掘古诗词意境中的美的元素,学生的学习体验变得更加积极,学习兴趣也就随之提升。所以,审美能力的培养更便于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的提升。
  二、古诗词意境重构与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关系分析
  (一)意境重构便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丰富的意境是传达古诗词美的元素的基础,意境也是古诗词的灵魂,缺乏意境分析和体验的古诗词教学将会让古诗词教学变得索然无味。在课堂教学中,透过古诗词的文字,去感悟文字背后的意境,去分析文字背后的意识形态,学生也就体验到了意境中的美感,随着意境拓展想象,便会发现古诗词意境的魅力是无穷尽的,是值得细细研读的。事实上,经典的古诗词与中国画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更加注重神韵的传递,寥寥数语或寥寥数笔间,便将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含蓄地隐藏在作品中,后人经过不断研读和观赏,也就会发现其背后的意境是十分优美的,给人留出的想象空间更是广阔的。因此,古诗词是美的载体,更是美的象征,意境重构则是将古诗词中美的元素挖掘和呈现的过程,古诗词的意境重构也更便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审美能力提升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想象力
  智慧的眼睛需要锤炼,审美的眼光更需要雕琢。古诗词教学中,审美能力是感知文化魅力、体验文化内涵的必备条件之一。学生具有审美能力,才会获得阅读带来的精神享受。由于语文学科兼备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特点的凸显则需要基于语言工具,以审美眼光感知,才能让阅读资源更加秀美、隽丽。所以,审美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体验文学作品的灵动,更能够帮助学生基于语言工具释放自己的想象力,帮助学生获得对审美、对文化的深刻认识,才能凸显文学作品的人文性。而对于古诗词来说,学生具备审美能力,才能在字词考究的古诗词朗读和诵读间,将自己的想象力放飞,去体验意境、聆听诗人的心声,才能透过字词的表象,深刻认识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和细腻的情感。因此,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想象力,也便于進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挖掘出古诗词内涵中更深层次的思想。
  由以上分析可见,审美能力和意境重构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以古诗词意境的重构作为手段,更便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便于提升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想象力。
  三、重构意境,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
  (一)朗读,让古诗词唇齿留香
  古诗词的韵律感极强,朗朗上口的古诗词在朗读间便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伴随着朗读这一感知过程,古诗词的魅力便开始绽放。所以,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对古诗词意境的重构,可以从朗读开始,让学生在平仄押韵且短小精悍的古诗词朗读中,让古诗词的韵味在学生的唇齿间留香。例如,在《游园不值》这一首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跨越语言文字障碍后,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诵读,鼓励学生试着理解古诗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读中,学生会发现苔、开、来几个字押韵,仅两句诗的描写,就将古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在朗读以及古诗的韵味品鉴中,学生体验到朗读的乐趣,并且伴随着朗读过程,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也就随之变得更加深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也必然从朦胧变得逐渐清晰,意境也就随着朗读过程呈现出来。再比如,在《渔歌子》这一首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对古诗内容的朗读节奏进行划分,整首古诗的音节可以划分为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学生划分了古诗的朗读节奏后,其便可以明晰古诗中的景色描写,更能够在停顿和朗读中为自己留出一定的想象空间。学生在朗读时,景色和意境逐渐在眼前和思维中蔓延开来,也就能够理解诗人为什么即便淋着细雨、吹着斜风也不愿意回去了,同时这一句也进一步从侧面反映了诗人所见到的迷人景色,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诗人的流连忘返。   (二)品味,释放古诗词意境魅力
  小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较少,对于古诗词的情感体验也就相对较少,这对学生理解古诗词中丰富细腻的情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还需要教师放缓教学节奏,让学生放慢学习脚步,并通过架构理解和感知的桥梁,引导学生细细研读和不断品味,释放古诗词的魅力。例如,在《小儿垂钓》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在古诗的学习和朗读中,从细节处、从字眼中分析和品味,尽可能挖掘古诗中更多的信息,构建更加丰富的意境。在细节分析和品鉴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中“映”字体现了景色的什么特点?用“映”这一字眼意在凸显怎样的景色?最后一句中的“怕”字又体现了诗人所描写的景色怎样的特点?表现了垂钓儿童钓鱼时怎样的心态?显然,“映”这一字的使用,凸显了景色中草丛的茂盛,更凸显了幽静和谐的环境氛围。而“怕”这一字的使用,更是进一步烘托了水边的和谐和静谧,展现出儿童在垂钓时的认真与专注,更是巧妙地勾勒出了一幅优美和谐的水边垂钓的景象。通过这种字眼的斟酌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字词分析技巧,帮助学生在字词的品味中挖掘更加丰富的意境,释放更多的想象空间。再比如,在《江上渔者》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舟为什么用“叶”这个词,体现了景象怎样的特点?“出没”这一词又表现了景象怎样的特点?结合你对古诗的理解和品味,说一下你通过古诗的阅读,构建了怎样的意境。以上教学方式,学生通过细致分析古诗的神韵和描绘的景象,在字词中挖掘更多、更广泛的资源,古诗词的魅力随之散发,意境重构给学生带来了更加丰富的享受,审美能力也在字词品味中,在基于字词理解的基础上而不断提升。
  (三)鉴赏,绽放古诗词人文光芒
  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以欣赏的眼光去接纳和欣赏,学会以更加探索和发掘的态度学习古诗词,才能让学生在古诗中感知其人文特点,体验古诗词中的景色美、意境美、思想美、情感美,才能让学生在古诗词阅读和学习过程中感知到人文光芒。以《江南春》这一首古诗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和鉴赏中思考:古诗中共描写了哪些景象?景物的描写有怎样的特点?本首诗的描写给你怎样的感受,你从意境的想象和重构中获得了怎样的体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通过以上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带着一定的情感色彩、带着鉴赏的态度分析古诗词,并结合景物的描写在思维中构建情境。在本首古诗中,共描写了莺、绿、红、水、山郭、酒旗、寺院、楼台、烟雨等颜色和景色,绚丽的色彩在朦胧的烟雨中笼罩,深邃的景象和深远的意境给人更多的精神享受,勾勒出斑斓的春天、和谐静谧村庄的景象。而在这种深邃、朦胧又多彩的景象中,学生对意境的构思和联想也就更加丰富充实,并且在重构古诗所描绘景色时,作者感知到景物美、春天美的同时,也与诗人实现了共情,深刻体验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向往,情感美也就随之生成。关注学生的品味和体验的教学方式下,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知识、情感、能力更加丰富,学生更能够体验和感知古诗学习中的乐趣。
  (四)联想,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古诗的魅力不仅在于刻画景色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更能够给读者留出充足的想象空间。意境的重构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既要基于古诗内容构思相应的景色,还需要基于学生的理解情况进一步发散思维,拓展想象空间。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鼓励学生联想,给学生的联想创建有利的学习条件,以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但是,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尚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形成,且情感经历不够丰富细腻,生活经验又不够充实,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借助外界的一些直观化的手段和直观化的资源辅助学生的理解和联想,在古诗和学生的理解中架构桥梁,帮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度过最近发展区,获得更高水平的思维和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例如,在《清平乐·村居》这一首古诗的教学中,学生基于现有的生活经验,很难直观想象出茅檐低小的景象,对于古朴的农村生活劳作的景象更是缺乏表象的积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直观教学媒介的应用,呈现直观化的教学资源,将静谧、和谐、优美、淳朴、幸福、美好的农村生活景象呈现出来,让直观化教学资源的呈现辅助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帮助学生进一步发散思维,基于对本首古诗的理解构思更多的场景和意境,弥补学生在意境构思中存在的障碍和短板,放飞学生的想象,释放学生的潜能。
  (五)演绎,培养学生个性化认识
  学生個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学生对古诗阅读时也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对于古诗中的意境的重构更是具有个性化特点。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思维和想象中的意境很难直观呈现出来,即便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进行描述和勾勒,由于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相对不足,并且语言这一表征也无法直观呈现学生思维中的具体情境,所以学生对于意境的重构、审美意识的发展情况也无法被教师真切感知和了解,并且在学生思维中一些美的资源也无法共享。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破除学科壁垒、创新作业形式,引导学生将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鼓励学生在课后将自己对古诗意境的理解用画笔绘制出来,让古诗的魅力投射在纸面上,由学生亲自绘作,呈现经过学生思维加工后的古诗的情境,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认识。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必然更加专注和执着,在绘制的过程中也必然能够结合自己的个性化认识演绎更加绚丽多彩的情境理解,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
  四、结语
  古诗词丰富的意境是培养学生兴趣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宝贵资源。基于审美能力培养的古诗词教学,应当立足于学生思维发展和认知现状等学情,并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品味、鉴赏、联想和演绎等方式,提升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重构效果,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思.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8(2).
  [2]李生林. 论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7.
  [3]施丽.古诗词教学的审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15(8).
  [4]戴银燕.从意境到意象——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审美引导[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6).
其他文献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应具备多样应用技能,练就一副好口才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口才教学中如何给每位学生尽可能多的训练时间、如何突出口才
期刊
【摘要】试卷命题要立意鲜明、图文并茂,突出文学性与实践性,能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 养。做到以课标为纲绳,以教材为依;稳中求变,体现学科鲜明特色;立足学科本质,凸现能力立意;语文试卷命题要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形成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与素养,既能正确引导学生,同时还给教师指明正确教学方向:教师“教”必须“小于”学生“学”。  【关键词】试卷命题;核心素养;能力考查  【中图分类号】G633
[摘要]:解析浙江省历年专升本考试压轴真题,阐明《高等数学》专升本教学辅导不可忽视理论证明的应用,不可弱化运算功底的综合训练,探究揭示的“重基础重能力重应试、导方法导技巧导心理、抓大放小突出强项”的实战教学策略,供广大考生复习指南和一線教学实践服务。  [关键词]:专升本;高等数学;函数;数学运算;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作者介绍]:沈澄(1963-)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近两年多的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经历,从教学目的和意义,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和效率以及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几个方面,总结了大学物理双语课程的心得,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物理,双语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O4-4  Abstract:Some experiences and suggestions, which combine the experiences for two
摘要:波谱解析是药学、化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对教学方式和考核手段进行改革,建立了一套分阶段、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并对改革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该教改方案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波谱解析;考核手段;改革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
集通讯功能与移动互联网功能于一身的手机使大学生群体有了一个全新的人际交往空间。本论文从大学生手机使用状况入手,分析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如何使用手机以及手机对该群体人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多,土木工程也相应的增多,一些比较大方简单的建筑成为了人们的追捧物。但是,在土木结构工程的设计中,其安全问题一直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主要问题。在土木结构的相关设计中,往往出现以下4个方面的安全问题:其一,设计标准未达到使用要求;其二,设计标准不够规范;其三,承重柱截面积小;其四,忽视环境因素的相关影响。因此,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将根据相关工作经验,提出土木工
巴山蜀水与彝藏风情是川渝画家所钟情的题材,而人物画更是佳作辈出.深藏在向思楼先生版画作品背后的,不只是外在的形式美和刀法美,更是画家对故乡和高原人民的诚挚情感.与传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由于当今中职教育教学对学生专业课程的操作性、实践性的掌握程度都有较高要求,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