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年糕

来源 :小学生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uwei1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乡下老家,春节要吃年糕。过了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就忙着蒸年糕了。
  蒸年糕要用稻米磨的粉。将一箩一箩的米淘洗干净,浸泡在大水缸里。稻米泡好后。人们抬的抬、挑的挑,到附近的碾米房磨成粉。
  蒸年糕往往在夜里进行。因为白天人们总有忙不完的事情,上街采办年货啦,拆洗被褥啦,扫尘啦等等。
  锅台上架起高高的蒸笼,炉膛里红红的柴火旺起来了。厨房里热气腾腾,不穿棉袄也不冷。
  蒸年糕的过程有点像现在工厂里的“流水作业”,大人们各有分工——专门筛面的,专门做糕坯的,专门上笼、出笼的等等,井井有条,忙而不乱。有时人手不够,还会请上两个邻居帮忙。
  蒸年糕时,最快乐的莫过于我们小孩子了。我们在大人们中间窜来窜去的,就等着第一笼年糕出锅。
  在我的印象中,蒸年糕最难的技术活当数往米粉中搀水了。水搀多了,蒸出来的糕就立不住,不成形;水搀少了,蒸出来的糕就不黏,不爽口。所以,每家蒸年糕,都要请村里搀水的高手来帮忙。
  我对年糕模上刻的那些字和花纹,至今还有一种神秘感。“福”“禄”“寿”“喜”“财”……这些字,总是写得怪怪的;而梅、兰、竹、菊的图案,则简洁、传神。
  “出笼了——”随着一声吆喝,第一笼糕出来了。我们小孩子赶紧围过去,一人拿起一块年糕。“哎哟——”实在太烫了,我们只好将年糕拋起来,在手里扔来扔去。主人拿出花瓷碗,码上年糕,端一碗给东邻,送一碗给西舍,让他们尝尝新糕,分享欢乐。
  年糕一笼一笼地蒸出来,主屋里用板凳搭着的席子上渐渐摆满了年糕。
  年糕蒸完了,有一个忌讳,就是不能说“完了”,那不吉利,而要说“满了”。这是大人们反复叮嘱的。
  大人们还在忙碌,我们早已在灶间的稻草上香甜地呼呼大睡。
  第二天一早,太阳刚冒头,年糕就晒出去了,家家门口雪白的一片。太阳一晒,满村子都飘散着淡淡的米香。
  接连晒过几个太阳,年糕又硬又结实,有的还裂开了小口子,这就可以长时间地存放,慢慢享用了。精打细算的人家,过年蒸的年糕能一直吃到春天插秧的时候。
  发言:
  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妁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提高。
  过春节的时候,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吃年糕的习俗。各地的年糕各不相同,比如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等,味道香浓,各有特色。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