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经意间我延着小路走上了山梁,晨风吹来,格外凉爽。唉!多少年没有找到这样的感觉了。
在城里住的时候我有个习惯,天蒙蒙亮就起床,去公园或南照山上溜一圈,打打拳,喊喊嗓,春夏秋冬基本不耽误。这一次退休回乡下老家主要是照顾年迈的父母。站在山梁上,嗅着那一缕缕久违了的乡土气息,这浓烈、熟悉的泥土的味道,仿佛一下又回到了几十年前,大脑记忆的闸门突然打开,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激动还是冲动,心脏在怦怦地跳动着,泪花迎风飘舞着……
晨曦拨开远山的迷雾慢慢升起,蜿蜒的山路上独行着我。我漫无目地延着山梁向坡上走去,面前是一座陡峭的山峰,山上不高不矮的柞树,叶子鲜绿鲜绿的,记忆中这曾是爷爷当年放蚕的地方。爷爷勤劳朴实,忠厚善良。在五十年前的困难时期,独自一人在大山上养蚕放蚕,苦累与那份煎熬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六十多岁的老人长期一个人吃住在山上,却从来在他的脸上看不到愁苦的模样。记得有一次是周日,母亲让我给爷爷送饭,在山下老远就能听见爷爷唱歌,爷爷唱歌高亢奔放,且娓娓动听。我记忆中最清楚的是“二呀么二郎山啊,高呀么高万丈……”我来到爷爷当年饮水的泉眼旁,望着那叮咚流淌的清泉似乎有千言万语,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能默默地为爷爷祈祷!
山梁下有一片玉米地,地头是一个有石砬子的山包。当年,在山包下面有一栋十几间的土坯房,是我七周岁上学时的校舍,学校的名字是“横道河白蒿耕读小学”,学校依山傍水。所谓山,就是那座有石砬子的小山包,水,就是从爷爷放蚕饮水泉眼里流下来的水。我在这里读到小学四年级,印象最深的是班主任姜桂琴老师。她从一年级教到我四年级,直至转学。姜老师对我很好,后来我走上工作岗位,时不时地会回去看她。这一次也想去看她,母亲告诉我她在几年前已经去世了。岁月催人老,感觉是一晃儿,我已经六十有二了,何况教过我的小学启蒙老师呢。想到此不免又有些伤感。
少年时代我就曾经想过一个问题:人怎么会死呢?后来长大了,明白了这是自然法则。尽管如此,我对逝去的长辈和尊师总是有一种怀念之情,这也许就是我的天性吧。
如今,我所就读过的小学已经是一片玉米地了,禾苗绿油油的,茁壮地成长,年复一年地给庄稼人带来喜悦和收获,而当年那种书声琅琅的情景皆留在记忆的岁月里了。
我的祖籍是在辽宁省新金县俭汤,1960年,因闹灾荒粮食不够吃,父母带着一家老小逃荒到这里。在这个山梁下的白蒿沟里有我太多的记忆。我漫步在这山上山下新铺的水泥路上,对一草一木都感到亲切、眷恋。朝阳拨开了渐聚渐散的浓雾,清新的小山村有如一幅水墨画呈现于眼前,朦胧幻梦般的感觉,早已把我伤痛的心融化。
在这个小山村,有一个叫“宫大院”的地方令我记忆犹新。“宫大院”顾名思义,解放前住的是大户人家。因宫家与我家的老辈是姑舅亲,父母带着全家逃荒就投奔了宫家。我的童年是在宫家大院度过的,在这里有童年的欢乐,也有我至今的牵挂。
宫家有个姑娘小名叫三丫,是我当时最好的小伙伴。他的父亲和我父亲是平辈,她家兄弟姊妹六七个,女孩中她排行老三,比我早出生一个月,我应该称她为三姐,不过从来没叫过。读耕小的时候上下学一起走,在校田地劳动带饭盒时,每次吃饭都在一起,同学起哄说我们是“两口子”,她也从来不在乎,家里带点好吃的她都留给我。儿童的思想是单纯的,但当时的我却懂得了爱护跟自己好的小伙伴。记得是在夏天的一个晚上,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挤在队部院子里看电影,电影的名字是《红灯记》。那个年代看电影就是样板戏,至于后来《地道战》《地雷战》也都是以后一点一点才能看到。我和三丫等幾个小伙伴挤在一起看,突然三丫“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开始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后来三丫指着别村的一个小伙伴说:“他打我。”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扑上去就是一拳,赶巧了,把那个小男孩打得鼻口出血。队部的院子里顿时炸开锅了,亲邻们有指责我、要打我的,但也有护着我的。不管怎样,当晚的电影谁也没看好,我回家挨了父亲一顿揍。本来是小孩打架的事,可是挨打的学生家长不依不饶,第二天找到了学校,我当时的班主任是位政治嗅觉很敏感的人物,立刻上纲上线,在班级召开批判大会,把我批判了一通才算完。这位班主任后来到底是进步了,升上了小学校长的职位。
尽管我挨了打,又被学校给批判了,三丫却没有远离我,对我比以前更好。可好日子不长,小学没毕业三丫就退学回生产队参加劳动了,可怜的她,那一年刚满十二岁。后来我家从白蒿沟搬迁到杨大院,两家相距较远些,见面的机会就少了。二十几岁时,我已经参加工作了,在县城见过三丫,那时她在县里有个临时工作,后来听说她结婚了,再后来听说她男人外面有了别的女人跟她离婚了,再后来听说她又找到了对她很好的男人,现在的生活非常幸福。
时近中午了,金色的阳光把它那一缕缕金丝覆盖在绿油油的田垄上,绿色的田野披上金色的纱装。这是家乡春天的景象,它带着我的思绪绵长,带着我的憧憬和向往。我多么想再回到童年梦乡,在爷爷的背上趴着撒娇;多么想在那泥墙土瓦的耕读小学的课堂里,聆听老师讲一堂课;多么想拉着三丫的手,看着她那童真的模样,一起走在上学的路上……
岁月蹉跎如梭如歌。今天,我所能做的,除了是在这沟梁上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再就是留下这一笔几行……
(责任编辑 象话)
在城里住的时候我有个习惯,天蒙蒙亮就起床,去公园或南照山上溜一圈,打打拳,喊喊嗓,春夏秋冬基本不耽误。这一次退休回乡下老家主要是照顾年迈的父母。站在山梁上,嗅着那一缕缕久违了的乡土气息,这浓烈、熟悉的泥土的味道,仿佛一下又回到了几十年前,大脑记忆的闸门突然打开,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激动还是冲动,心脏在怦怦地跳动着,泪花迎风飘舞着……
晨曦拨开远山的迷雾慢慢升起,蜿蜒的山路上独行着我。我漫无目地延着山梁向坡上走去,面前是一座陡峭的山峰,山上不高不矮的柞树,叶子鲜绿鲜绿的,记忆中这曾是爷爷当年放蚕的地方。爷爷勤劳朴实,忠厚善良。在五十年前的困难时期,独自一人在大山上养蚕放蚕,苦累与那份煎熬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六十多岁的老人长期一个人吃住在山上,却从来在他的脸上看不到愁苦的模样。记得有一次是周日,母亲让我给爷爷送饭,在山下老远就能听见爷爷唱歌,爷爷唱歌高亢奔放,且娓娓动听。我记忆中最清楚的是“二呀么二郎山啊,高呀么高万丈……”我来到爷爷当年饮水的泉眼旁,望着那叮咚流淌的清泉似乎有千言万语,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能默默地为爷爷祈祷!
山梁下有一片玉米地,地头是一个有石砬子的山包。当年,在山包下面有一栋十几间的土坯房,是我七周岁上学时的校舍,学校的名字是“横道河白蒿耕读小学”,学校依山傍水。所谓山,就是那座有石砬子的小山包,水,就是从爷爷放蚕饮水泉眼里流下来的水。我在这里读到小学四年级,印象最深的是班主任姜桂琴老师。她从一年级教到我四年级,直至转学。姜老师对我很好,后来我走上工作岗位,时不时地会回去看她。这一次也想去看她,母亲告诉我她在几年前已经去世了。岁月催人老,感觉是一晃儿,我已经六十有二了,何况教过我的小学启蒙老师呢。想到此不免又有些伤感。
少年时代我就曾经想过一个问题:人怎么会死呢?后来长大了,明白了这是自然法则。尽管如此,我对逝去的长辈和尊师总是有一种怀念之情,这也许就是我的天性吧。
如今,我所就读过的小学已经是一片玉米地了,禾苗绿油油的,茁壮地成长,年复一年地给庄稼人带来喜悦和收获,而当年那种书声琅琅的情景皆留在记忆的岁月里了。
我的祖籍是在辽宁省新金县俭汤,1960年,因闹灾荒粮食不够吃,父母带着一家老小逃荒到这里。在这个山梁下的白蒿沟里有我太多的记忆。我漫步在这山上山下新铺的水泥路上,对一草一木都感到亲切、眷恋。朝阳拨开了渐聚渐散的浓雾,清新的小山村有如一幅水墨画呈现于眼前,朦胧幻梦般的感觉,早已把我伤痛的心融化。
在这个小山村,有一个叫“宫大院”的地方令我记忆犹新。“宫大院”顾名思义,解放前住的是大户人家。因宫家与我家的老辈是姑舅亲,父母带着全家逃荒就投奔了宫家。我的童年是在宫家大院度过的,在这里有童年的欢乐,也有我至今的牵挂。
宫家有个姑娘小名叫三丫,是我当时最好的小伙伴。他的父亲和我父亲是平辈,她家兄弟姊妹六七个,女孩中她排行老三,比我早出生一个月,我应该称她为三姐,不过从来没叫过。读耕小的时候上下学一起走,在校田地劳动带饭盒时,每次吃饭都在一起,同学起哄说我们是“两口子”,她也从来不在乎,家里带点好吃的她都留给我。儿童的思想是单纯的,但当时的我却懂得了爱护跟自己好的小伙伴。记得是在夏天的一个晚上,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挤在队部院子里看电影,电影的名字是《红灯记》。那个年代看电影就是样板戏,至于后来《地道战》《地雷战》也都是以后一点一点才能看到。我和三丫等幾个小伙伴挤在一起看,突然三丫“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开始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后来三丫指着别村的一个小伙伴说:“他打我。”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扑上去就是一拳,赶巧了,把那个小男孩打得鼻口出血。队部的院子里顿时炸开锅了,亲邻们有指责我、要打我的,但也有护着我的。不管怎样,当晚的电影谁也没看好,我回家挨了父亲一顿揍。本来是小孩打架的事,可是挨打的学生家长不依不饶,第二天找到了学校,我当时的班主任是位政治嗅觉很敏感的人物,立刻上纲上线,在班级召开批判大会,把我批判了一通才算完。这位班主任后来到底是进步了,升上了小学校长的职位。
尽管我挨了打,又被学校给批判了,三丫却没有远离我,对我比以前更好。可好日子不长,小学没毕业三丫就退学回生产队参加劳动了,可怜的她,那一年刚满十二岁。后来我家从白蒿沟搬迁到杨大院,两家相距较远些,见面的机会就少了。二十几岁时,我已经参加工作了,在县城见过三丫,那时她在县里有个临时工作,后来听说她结婚了,再后来听说她男人外面有了别的女人跟她离婚了,再后来听说她又找到了对她很好的男人,现在的生活非常幸福。
时近中午了,金色的阳光把它那一缕缕金丝覆盖在绿油油的田垄上,绿色的田野披上金色的纱装。这是家乡春天的景象,它带着我的思绪绵长,带着我的憧憬和向往。我多么想再回到童年梦乡,在爷爷的背上趴着撒娇;多么想在那泥墙土瓦的耕读小学的课堂里,聆听老师讲一堂课;多么想拉着三丫的手,看着她那童真的模样,一起走在上学的路上……
岁月蹉跎如梭如歌。今天,我所能做的,除了是在这沟梁上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再就是留下这一笔几行……
(责任编辑 象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