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恋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ws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经意间我延着小路走上了山梁,晨风吹来,格外凉爽。唉!多少年没有找到这样的感觉了。
  在城里住的时候我有个习惯,天蒙蒙亮就起床,去公园或南照山上溜一圈,打打拳,喊喊嗓,春夏秋冬基本不耽误。这一次退休回乡下老家主要是照顾年迈的父母。站在山梁上,嗅着那一缕缕久违了的乡土气息,这浓烈、熟悉的泥土的味道,仿佛一下又回到了几十年前,大脑记忆的闸门突然打开,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激动还是冲动,心脏在怦怦地跳动着,泪花迎风飘舞着……
  晨曦拨开远山的迷雾慢慢升起,蜿蜒的山路上独行着我。我漫无目地延着山梁向坡上走去,面前是一座陡峭的山峰,山上不高不矮的柞树,叶子鲜绿鲜绿的,记忆中这曾是爷爷当年放蚕的地方。爷爷勤劳朴实,忠厚善良。在五十年前的困难时期,独自一人在大山上养蚕放蚕,苦累与那份煎熬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六十多岁的老人长期一个人吃住在山上,却从来在他的脸上看不到愁苦的模样。记得有一次是周日,母亲让我给爷爷送饭,在山下老远就能听见爷爷唱歌,爷爷唱歌高亢奔放,且娓娓动听。我记忆中最清楚的是“二呀么二郎山啊,高呀么高万丈……”我来到爷爷当年饮水的泉眼旁,望着那叮咚流淌的清泉似乎有千言万语,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能默默地为爷爷祈祷!
  山梁下有一片玉米地,地头是一个有石砬子的山包。当年,在山包下面有一栋十几间的土坯房,是我七周岁上学时的校舍,学校的名字是“横道河白蒿耕读小学”,学校依山傍水。所谓山,就是那座有石砬子的小山包,水,就是从爷爷放蚕饮水泉眼里流下来的水。我在这里读到小学四年级,印象最深的是班主任姜桂琴老师。她从一年级教到我四年级,直至转学。姜老师对我很好,后来我走上工作岗位,时不时地会回去看她。这一次也想去看她,母亲告诉我她在几年前已经去世了。岁月催人老,感觉是一晃儿,我已经六十有二了,何况教过我的小学启蒙老师呢。想到此不免又有些伤感。
  少年时代我就曾经想过一个问题:人怎么会死呢?后来长大了,明白了这是自然法则。尽管如此,我对逝去的长辈和尊师总是有一种怀念之情,这也许就是我的天性吧。
  如今,我所就读过的小学已经是一片玉米地了,禾苗绿油油的,茁壮地成长,年复一年地给庄稼人带来喜悦和收获,而当年那种书声琅琅的情景皆留在记忆的岁月里了。
  我的祖籍是在辽宁省新金县俭汤,1960年,因闹灾荒粮食不够吃,父母带着一家老小逃荒到这里。在这个山梁下的白蒿沟里有我太多的记忆。我漫步在这山上山下新铺的水泥路上,对一草一木都感到亲切、眷恋。朝阳拨开了渐聚渐散的浓雾,清新的小山村有如一幅水墨画呈现于眼前,朦胧幻梦般的感觉,早已把我伤痛的心融化。
  在这个小山村,有一个叫“宫大院”的地方令我记忆犹新。“宫大院”顾名思义,解放前住的是大户人家。因宫家与我家的老辈是姑舅亲,父母带着全家逃荒就投奔了宫家。我的童年是在宫家大院度过的,在这里有童年的欢乐,也有我至今的牵挂。
  宫家有个姑娘小名叫三丫,是我当时最好的小伙伴。他的父亲和我父亲是平辈,她家兄弟姊妹六七个,女孩中她排行老三,比我早出生一个月,我应该称她为三姐,不过从来没叫过。读耕小的时候上下学一起走,在校田地劳动带饭盒时,每次吃饭都在一起,同学起哄说我们是“两口子”,她也从来不在乎,家里带点好吃的她都留给我。儿童的思想是单纯的,但当时的我却懂得了爱护跟自己好的小伙伴。记得是在夏天的一个晚上,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挤在队部院子里看电影,电影的名字是《红灯记》。那个年代看电影就是样板戏,至于后来《地道战》《地雷战》也都是以后一点一点才能看到。我和三丫等幾个小伙伴挤在一起看,突然三丫“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开始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后来三丫指着别村的一个小伙伴说:“他打我。”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扑上去就是一拳,赶巧了,把那个小男孩打得鼻口出血。队部的院子里顿时炸开锅了,亲邻们有指责我、要打我的,但也有护着我的。不管怎样,当晚的电影谁也没看好,我回家挨了父亲一顿揍。本来是小孩打架的事,可是挨打的学生家长不依不饶,第二天找到了学校,我当时的班主任是位政治嗅觉很敏感的人物,立刻上纲上线,在班级召开批判大会,把我批判了一通才算完。这位班主任后来到底是进步了,升上了小学校长的职位。
  尽管我挨了打,又被学校给批判了,三丫却没有远离我,对我比以前更好。可好日子不长,小学没毕业三丫就退学回生产队参加劳动了,可怜的她,那一年刚满十二岁。后来我家从白蒿沟搬迁到杨大院,两家相距较远些,见面的机会就少了。二十几岁时,我已经参加工作了,在县城见过三丫,那时她在县里有个临时工作,后来听说她结婚了,再后来听说她男人外面有了别的女人跟她离婚了,再后来听说她又找到了对她很好的男人,现在的生活非常幸福。
  时近中午了,金色的阳光把它那一缕缕金丝覆盖在绿油油的田垄上,绿色的田野披上金色的纱装。这是家乡春天的景象,它带着我的思绪绵长,带着我的憧憬和向往。我多么想再回到童年梦乡,在爷爷的背上趴着撒娇;多么想在那泥墙土瓦的耕读小学的课堂里,聆听老师讲一堂课;多么想拉着三丫的手,看着她那童真的模样,一起走在上学的路上……
  岁月蹉跎如梭如歌。今天,我所能做的,除了是在这沟梁上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再就是留下这一笔几行……
  (责任编辑 象话)
其他文献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必定会有一个信念,这个信念是支持生活、工作、学习和进行一切活动的理念。每个人的天赋不同,境遇不同,信念也就不同。信念是人生前进路上的支撑,可以是高尚的,可以是无私的,可以是功利的,可以是无情的。信念各式各样,各个不同。  对大多数人而言,信念是一种对“美好”的追求。这个追求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理想工作的追求,对舒适环境的追求,也是对共赢人生的追求。人生在世,大多短暂数十年,最
期刊
又见樱花飞舞时  有一种美,美得不知所措  有一帘雨,留下一行深深浅浅的足迹  有一方白纸,它走过时樱花落下  有一些温暖的梦陡然变得荒凉  独有我,但我却只能窃窃私语  樱花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特殊的身世让它比玫瑰更容易受伤  寂寥挨着寂寥,时间挨着轮回  满地朝开暮落挨着淙淙流水  灿烂,犹如筹划一个世纪的婚礼  樱树的骨节与梢顶依稀有磷光闪烁  无叶的枝杈张开燕子的翅膀  仿佛接受太阳的检
期刊
一  在我的家乡涉县,这个千年古县的地域文明中,有着浑厚的历史底蕴和乡土文化。因地处多省交界,所以孕育了独特的方言文化,有二十七种不同的方言,有的几乎是一个村子就是一种方言。在不同的语言文化的背景下,有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将其融合在一起,那就是饮食文化。  涉縣的饮食文化的确是丰富多彩,小米焖饭、菜锅小卷、卤面等诸多美食难以一一详谈,最有代表的小吃,当属抿节。抿节又叫“抿曲的”,是几百年来勤劳智慧的
期刊
美人是一个驻唱歌手,这条街上的人都称呼她“美人”,因为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她在小区旁的八号公馆里工作。  美人有一张妩媚的脸,弯弯的柳叶眉,水亮的大眼睛,微翘的睫毛,诱惑的樱桃小嘴,白皙的皮肤和一头浓密的长卷发。当她缓缓地从小区楼下走向公馆时,女人们的目光充满羡慕和嫉妒。  这条街上还有一个丑婆,大家也因为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所以就叫她“丑婆”。丑婆是负责清扫这个小区的环卫工人,一年四季都穿
期刊
西窗的窗台上有一盆不开花的花。分成三堆,每五六株簇拥在一起。至于它的名字,我也叫不出,总之,是一个很俗气的名字。不愿意提起,时间长了也就淡忘了。  除了西窗再也没有别的窗户了。这盆花,端过来以后,就放在了窗台上。喝剩下的茶渣,涮杯子的水,很自然、随意地倾倒在里面。原本黏质的黄土,板结得厉害。以至于倒上去的水,竟然在上面滚动着,反复寻找到裂纹才能一点点地渗下去。松松土是个不错的想法,折断了几根方便筷
期刊
买电脑  张三在单位是个采购员,虽没职没权,但单位的业务需要四处出差,张三这些年也就祖国的大江南北基本转了个遍,再加上每每出差,总有单位的同事让张三捎这捎那的,张三又是个极热情的人,常做顺水人情借出差之便给同事们捎回来些喜欢或需要的小东西,也往往受到同事的承情,张三因此对自己的工作十分满意。  本单位李四听说张三这次要到广州出差,来找张三。李四是张三的好朋友,李四老早就想买台笔记本电脑,但因手头拮
期刊
位于太行东麓的涉县更乐镇,有一个叫南漫驼的古老小山村。村口,矗立着千古文人心目中的乡关;山顶,隐藏着千年岁月无法湮灭的悬崖兵寨;门楼,悬挂着55位科举子弟合伙赠送的金匾;石巷,掩隐着山碾一体的“大吨位”石碾……  我们一行六人,曾先后五次结伴前往南漫驼探秘,每次都有新发现。  一  驱车穿越一条长长的隧道,再曲里拐弯穿过被称为“十里画廊”的张家庄,眼前出现一个骆驼形的山峰,南漫驼村就依山就势呈“V
期刊
说到读书,脑海里总是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类的诗句所充斥。古人崇尚读书,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离不开读书,但后人却常常简单地把古人的读书与仕途联系起来,认为他们读书是为了做官光耀门庭,攫取厚禄。其实,古人读书更多还是为了修身治国平天下,为了天下苍生黎民百姓造福祉。  我出生在农村,父母常年靠务农维持家用,最大的愿望就是风调雨
期刊
爷爷去看树了! 河边柳树上的叶子黄了,开始离开树的怀抱……他着魔似的最爱看这一幕。  小时侯我也爱看树, 站在爷爷的胳肢窝下,仰起头看到爷爷的下巴和下巴上的胡茬儿,看树上的小蚂蚁从上跑到下忙忙碌碌地搬家,一直看到了我长过爷爷的头,站在爷爷的身后看还没看够的爷爷!  柳枝轻拂,像是在挥手告别,“走吧,朕準了。”爷爷姓康,常记得历史的曾经过往,一如自己年轻时威风地标榜说他是皇族后裔。起风了,爷爷掬了掬
期刊
寻燕  我问燕:燕,你在哪里?春天已经来临,为何不见你的身影?  燕:无声。  我问燕:燕,你是否在天空盘旋,寻找我?  燕说:我已飞回,在觅安家之地。  问燕  我问燕:燕,这里怎么样?这里适合你建巢筑窝。  燕,滑翔而来。  我問燕:燕,你有爱人了么?  燕说:他与我一同归来。  访燕  我问燕:燕,为什么你最近总卧在窝里?  燕说:难道你没看到那一个个黑黑的小脑袋和嫩黄色的小嘴吗?  我问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