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词语的英文首写字母拼合在一起就是”BCA”。三个字母揉和在一块,意为课前、课堂和课后,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虽然有主次之分,但究其实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忽略了其中任何一个元素,都不是一个完整系统的课堂,都不可能达到优质高效课堂应有的效果。
一.“BCA”教学模式的主要流程
“B”是学生在课前根据B案自主学习的阶段。按照学校统一规定的时间下发B案,学生利用自主时间,根据“使用说明”阅读教材,感知问题和发现问题,完成“自学园地”有关内容。自学的内容要简单易懂,一是教材上学生自己能看懂学会的基础知识,二是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的温习。
“C”是课堂活动,这是“BCA”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核心部分。教师彻底转变角色,由原来的“主演”转化为“主导”,让学生从后台走到舞台,给学生提供展现才华的平台,操作流程包括:展示学习目标;落实B案学习效果;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展示点评、精讲点拨、画龙点睛;当堂检测;课堂小结;布置A案。
“A”是对知识回顾完善阶段,意在通过本阶段的实施,完成对知识的巩固与提高。其操作流程是:自我回顾总结和合作完善提高。
二.“BCA”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为保证“BCA”教学模式的落实,该校制订了详细的“BCA”教学模式操作流程、“BCA”案例编写规范和课堂评价标准,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1、“自主学习”是前提。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充分利用自主时间最大限度地独立思考,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
2、“小组合作”是关键。班级划分学习小组,小组内进行互动交流探究,各自发表观点,相互质疑、讨论,使问题越辩越明。
3、“展示交流”是提升。C案的主要内容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互动探究问题,在小组充分合作探究之后,教师有选择地安排小组展示C案问题的探究成果,由其他同学进行质疑和点评。
4、“共同提高”是目的。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存在的疑惑进行精讲点拨,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比较教学法在“BCA”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语文“BCA”教学模式中正确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分清概念,提高分析鉴赏水平,从而获得规律性的认识。
(一)语文“BCA”教学模式中运用比较教学法的方式
一是比较字词句,让学生推敲文字的妙用。为了让学生较快地领会一些关键词句的妙处,教师可以对某些字词加以“改造”,引导学生在同与不同、似与不似之间去玩味、推敲,最终探究出文字的奥妙。
二是比较题材,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精彩纷呈。不同的题材表示不同的主题,即便是题材相同,但由于作家的创作意图不同,其思想和主题也就不同。通过题材的比较,展现同一题材精彩纷呈的作品,对于学生审题立意、确定中心大有益处。
三是比较体裁,让学生感受异曲同工之妙。同一题材,可用不同的体裁表达,体裁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根据不同的文章特色进行归纳、阅读、复习,同时也对学生写作重点的确定有很大的启发。
四是比较人物,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小说和戏剧中,有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将他们进行对比分析,既使学生加深印象,又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在同一作品中的人物可以进行对比,不同作品中的人物也可以进行对比。
(二)教师在进行比较探究时应注意的几点
一是要把比较探究课放在“C”也就是课堂教学中。因为比较探究应该是在学生非常熟悉文本的情况下展开教学的,因此必须让学生通过“B”阶段的自主学习,熟悉文本,才能去比较,去探究。
二是比较点的确定是教学的重难点。比较探究文一般来说是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如此多的教学内容上,教师应当筛选,有取舍。不管是选择字词句为比较点,还是题材、体裁、人物为比较点,都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设,来确定最恰当的比较点。所以说课堂的预设很重要,寻找最恰当的比较点是教学的重难点。
三是教学过程应充满建构和生成。语文课堂要打破原有的老师问,学生答,如何突破问答方式,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对教材重新组织与整合。教材只是一种静态的、潜在的资源,需要教师着意地去开发与创造,这样才能让教师、学生、文本进行有效地互动对话,这样整个教学过程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而充满了建构和生成。
刘秋丽,教师,现居山东寿光。
一.“BCA”教学模式的主要流程
“B”是学生在课前根据B案自主学习的阶段。按照学校统一规定的时间下发B案,学生利用自主时间,根据“使用说明”阅读教材,感知问题和发现问题,完成“自学园地”有关内容。自学的内容要简单易懂,一是教材上学生自己能看懂学会的基础知识,二是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的温习。
“C”是课堂活动,这是“BCA”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核心部分。教师彻底转变角色,由原来的“主演”转化为“主导”,让学生从后台走到舞台,给学生提供展现才华的平台,操作流程包括:展示学习目标;落实B案学习效果;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展示点评、精讲点拨、画龙点睛;当堂检测;课堂小结;布置A案。
“A”是对知识回顾完善阶段,意在通过本阶段的实施,完成对知识的巩固与提高。其操作流程是:自我回顾总结和合作完善提高。
二.“BCA”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为保证“BCA”教学模式的落实,该校制订了详细的“BCA”教学模式操作流程、“BCA”案例编写规范和课堂评价标准,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1、“自主学习”是前提。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充分利用自主时间最大限度地独立思考,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
2、“小组合作”是关键。班级划分学习小组,小组内进行互动交流探究,各自发表观点,相互质疑、讨论,使问题越辩越明。
3、“展示交流”是提升。C案的主要内容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互动探究问题,在小组充分合作探究之后,教师有选择地安排小组展示C案问题的探究成果,由其他同学进行质疑和点评。
4、“共同提高”是目的。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存在的疑惑进行精讲点拨,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比较教学法在“BCA”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语文“BCA”教学模式中正确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分清概念,提高分析鉴赏水平,从而获得规律性的认识。
(一)语文“BCA”教学模式中运用比较教学法的方式
一是比较字词句,让学生推敲文字的妙用。为了让学生较快地领会一些关键词句的妙处,教师可以对某些字词加以“改造”,引导学生在同与不同、似与不似之间去玩味、推敲,最终探究出文字的奥妙。
二是比较题材,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精彩纷呈。不同的题材表示不同的主题,即便是题材相同,但由于作家的创作意图不同,其思想和主题也就不同。通过题材的比较,展现同一题材精彩纷呈的作品,对于学生审题立意、确定中心大有益处。
三是比较体裁,让学生感受异曲同工之妙。同一题材,可用不同的体裁表达,体裁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根据不同的文章特色进行归纳、阅读、复习,同时也对学生写作重点的确定有很大的启发。
四是比较人物,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小说和戏剧中,有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将他们进行对比分析,既使学生加深印象,又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在同一作品中的人物可以进行对比,不同作品中的人物也可以进行对比。
(二)教师在进行比较探究时应注意的几点
一是要把比较探究课放在“C”也就是课堂教学中。因为比较探究应该是在学生非常熟悉文本的情况下展开教学的,因此必须让学生通过“B”阶段的自主学习,熟悉文本,才能去比较,去探究。
二是比较点的确定是教学的重难点。比较探究文一般来说是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如此多的教学内容上,教师应当筛选,有取舍。不管是选择字词句为比较点,还是题材、体裁、人物为比较点,都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设,来确定最恰当的比较点。所以说课堂的预设很重要,寻找最恰当的比较点是教学的重难点。
三是教学过程应充满建构和生成。语文课堂要打破原有的老师问,学生答,如何突破问答方式,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对教材重新组织与整合。教材只是一种静态的、潜在的资源,需要教师着意地去开发与创造,这样才能让教师、学生、文本进行有效地互动对话,这样整个教学过程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而充满了建构和生成。
刘秋丽,教师,现居山东寿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