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并总结23例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分析与其护理对策,旨在帮助患者提高治愈疗效,减轻痛苦。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均2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灌肠方法进行护理,试验组患者采用新型灌肠技术进行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方法下的临床疗效与患者的满意程度。
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人数较对照组多26.09%,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人数较对照组多26.09%,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患者采用更加人性化的新型护理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愈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快溃疡处的愈合速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分析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27-02
溃疡性结肠炎作为临床上一类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常指发生于大肠粘膜上的一类炎症,但其发病原因尚不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与里急后重等,严重影响了患者正常的生活质量,因此,溃疡性结肠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1]。目前临床常以灌肠法作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手段,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相对专业的知识与技术,我院通過对传统灌肠法的改进,取得较为突出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均23例,两组患者均在我院确诊。对照组中男17例,女6例;年龄在22至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2±3.3)岁;病程在1至4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9±0.6)年;轻度病情15例,中度病情7例。试验组中男14例,女9例;年龄在24至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8±3.7)岁;病程在2至6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7±0.8)年;轻度病情12例,中度病情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与病程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灌肠方法进行护理,主要方法如下:①采用的灌肠药物成分包括:激素、锡类散等。②体位选择:帮助患者取左侧或右侧卧位。③操作方法:采用20号一次性硅胶肛管插入患者体内15至20cm。④用药原则为:将药物成分溶于中药,向患者体内注入,时间规定为2min内,且每日一次,每个疗程共7天,一共三个疗程[2]。试验组患者采用新型灌肠技术进行护理,主要方法如下:①采用的灌肠药物同对照组。②体位选择:根据病变部位不断变化体位,再变换体位的过程中,保证为患者翻身速度的缓慢,并防止患者出现坠床等事故。③操作方法:采用一次性硅胶吸痰管进行插管,插管的深度根据病变部位决定,包括:直肠部位病变插入深度为7至12cm,乙状结肠部位病变插入深度为15至20cm,全结肠部位病变插入深度为30cm。④用药原则:药物溶剂同对照组,注药时间规定为1min,疗程与时间间隔同对照组。
1.3观察指标。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方法下的临床疗效与患者的满意程度。临床疗效共分为:完全痊愈、有效及无效,将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仅有少量炎症反应评为完全痊愈;将临床症状减轻评为有效;将临床症状未出现缓解迹象甚至加重评为无效。将完全痊愈与有效作为总有效。满意程度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将非常满意与满意作为满意程度以上。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对数据进行表示,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回归方法进行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人数较对照组多26.09%,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确诊后,常需采用灌肠法进行治疗,且需要维持的时间较长,但在传统的灌肠法中,相关护理人员无法控制药物在患者体内的存留时间,且控制不好插管深度,极易造成患者患处的二次损伤,影响治愈效果[3]。现我院通过对传统灌肠方法的改进,将以往所采用的20号一次性硅胶肛管替代为一次性硅胶吸痰管进行插管,以此减少插管对直肠粘膜的刺激,且具有存有药物存留时间较长的特点,更避免的药物直接流入直肠等优点[4]。我院研究结果如下:表1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人数较对照组多26.09%,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人数较对照组多26.09%,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对患者采用更加人性化的新型护理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愈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快溃疡处的愈合速度,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程度,缩短了住院时间与治疗费用,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中华消化杂志,2001,21(4):236-239
[2]马晓霞,盛华.循证护理在溃疡性结肠炎保留灌肠患者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3):26-27
[3]李小萍.基础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00
[4]钟应强,朱兆华,幸连春.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活检黏膜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分级及其与疾病程度的关系.中华消化杂志,2003,23(7):414-417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均2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灌肠方法进行护理,试验组患者采用新型灌肠技术进行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方法下的临床疗效与患者的满意程度。
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人数较对照组多26.09%,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人数较对照组多26.09%,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患者采用更加人性化的新型护理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愈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快溃疡处的愈合速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分析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27-02
溃疡性结肠炎作为临床上一类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常指发生于大肠粘膜上的一类炎症,但其发病原因尚不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与里急后重等,严重影响了患者正常的生活质量,因此,溃疡性结肠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1]。目前临床常以灌肠法作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手段,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相对专业的知识与技术,我院通過对传统灌肠法的改进,取得较为突出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均23例,两组患者均在我院确诊。对照组中男17例,女6例;年龄在22至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2±3.3)岁;病程在1至4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9±0.6)年;轻度病情15例,中度病情7例。试验组中男14例,女9例;年龄在24至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8±3.7)岁;病程在2至6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7±0.8)年;轻度病情12例,中度病情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与病程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灌肠方法进行护理,主要方法如下:①采用的灌肠药物成分包括:激素、锡类散等。②体位选择:帮助患者取左侧或右侧卧位。③操作方法:采用20号一次性硅胶肛管插入患者体内15至20cm。④用药原则为:将药物成分溶于中药,向患者体内注入,时间规定为2min内,且每日一次,每个疗程共7天,一共三个疗程[2]。试验组患者采用新型灌肠技术进行护理,主要方法如下:①采用的灌肠药物同对照组。②体位选择:根据病变部位不断变化体位,再变换体位的过程中,保证为患者翻身速度的缓慢,并防止患者出现坠床等事故。③操作方法:采用一次性硅胶吸痰管进行插管,插管的深度根据病变部位决定,包括:直肠部位病变插入深度为7至12cm,乙状结肠部位病变插入深度为15至20cm,全结肠部位病变插入深度为30cm。④用药原则:药物溶剂同对照组,注药时间规定为1min,疗程与时间间隔同对照组。
1.3观察指标。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方法下的临床疗效与患者的满意程度。临床疗效共分为:完全痊愈、有效及无效,将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仅有少量炎症反应评为完全痊愈;将临床症状减轻评为有效;将临床症状未出现缓解迹象甚至加重评为无效。将完全痊愈与有效作为总有效。满意程度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将非常满意与满意作为满意程度以上。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对数据进行表示,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回归方法进行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人数较对照组多26.09%,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确诊后,常需采用灌肠法进行治疗,且需要维持的时间较长,但在传统的灌肠法中,相关护理人员无法控制药物在患者体内的存留时间,且控制不好插管深度,极易造成患者患处的二次损伤,影响治愈效果[3]。现我院通过对传统灌肠方法的改进,将以往所采用的20号一次性硅胶肛管替代为一次性硅胶吸痰管进行插管,以此减少插管对直肠粘膜的刺激,且具有存有药物存留时间较长的特点,更避免的药物直接流入直肠等优点[4]。我院研究结果如下:表1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人数较对照组多26.09%,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人数较对照组多26.09%,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对患者采用更加人性化的新型护理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愈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快溃疡处的愈合速度,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程度,缩短了住院时间与治疗费用,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中华消化杂志,2001,21(4):236-239
[2]马晓霞,盛华.循证护理在溃疡性结肠炎保留灌肠患者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3):26-27
[3]李小萍.基础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00
[4]钟应强,朱兆华,幸连春.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活检黏膜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分级及其与疾病程度的关系.中华消化杂志,2003,23(7):414-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