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例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c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并总结23例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分析与其护理对策,旨在帮助患者提高治愈疗效,减轻痛苦。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均2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灌肠方法进行护理,试验组患者采用新型灌肠技术进行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方法下的临床疗效与患者的满意程度。
  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人数较对照组多26.09%,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人数较对照组多26.09%,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患者采用更加人性化的新型护理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愈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快溃疡处的愈合速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分析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27-02
  溃疡性结肠炎作为临床上一类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常指发生于大肠粘膜上的一类炎症,但其发病原因尚不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与里急后重等,严重影响了患者正常的生活质量,因此,溃疡性结肠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1]。目前临床常以灌肠法作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手段,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相对专业的知识与技术,我院通過对传统灌肠法的改进,取得较为突出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均23例,两组患者均在我院确诊。对照组中男17例,女6例;年龄在22至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2±3.3)岁;病程在1至4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9±0.6)年;轻度病情15例,中度病情7例。试验组中男14例,女9例;年龄在24至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8±3.7)岁;病程在2至6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7±0.8)年;轻度病情12例,中度病情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与病程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灌肠方法进行护理,主要方法如下:①采用的灌肠药物成分包括:激素、锡类散等。②体位选择:帮助患者取左侧或右侧卧位。③操作方法:采用20号一次性硅胶肛管插入患者体内15至20cm。④用药原则为:将药物成分溶于中药,向患者体内注入,时间规定为2min内,且每日一次,每个疗程共7天,一共三个疗程[2]。试验组患者采用新型灌肠技术进行护理,主要方法如下:①采用的灌肠药物同对照组。②体位选择:根据病变部位不断变化体位,再变换体位的过程中,保证为患者翻身速度的缓慢,并防止患者出现坠床等事故。③操作方法:采用一次性硅胶吸痰管进行插管,插管的深度根据病变部位决定,包括:直肠部位病变插入深度为7至12cm,乙状结肠部位病变插入深度为15至20cm,全结肠部位病变插入深度为30cm。④用药原则:药物溶剂同对照组,注药时间规定为1min,疗程与时间间隔同对照组。
  1.3观察指标。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方法下的临床疗效与患者的满意程度。临床疗效共分为:完全痊愈、有效及无效,将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仅有少量炎症反应评为完全痊愈;将临床症状减轻评为有效;将临床症状未出现缓解迹象甚至加重评为无效。将完全痊愈与有效作为总有效。满意程度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将非常满意与满意作为满意程度以上。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对数据进行表示,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回归方法进行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人数较对照组多26.09%,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确诊后,常需采用灌肠法进行治疗,且需要维持的时间较长,但在传统的灌肠法中,相关护理人员无法控制药物在患者体内的存留时间,且控制不好插管深度,极易造成患者患处的二次损伤,影响治愈效果[3]。现我院通过对传统灌肠方法的改进,将以往所采用的20号一次性硅胶肛管替代为一次性硅胶吸痰管进行插管,以此减少插管对直肠粘膜的刺激,且具有存有药物存留时间较长的特点,更避免的药物直接流入直肠等优点[4]。我院研究结果如下:表1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人数较对照组多26.09%,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人数较对照组多26.09%,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对患者采用更加人性化的新型护理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愈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快溃疡处的愈合速度,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程度,缩短了住院时间与治疗费用,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中华消化杂志,2001,21(4):236-239
  [2]马晓霞,盛华.循证护理在溃疡性结肠炎保留灌肠患者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3):26-27
  [3]李小萍.基础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00
  [4]钟应强,朱兆华,幸连春.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活检黏膜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分级及其与疾病程度的关系.中华消化杂志,2003,23(7):414-417
其他文献
摘要:机械通气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麻醉、术后支持及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中。应用机械通气的患者,由于气管切开,无法用语言进行交流,往往具有恐惧、孤独感等心理障碍,而且对于呼吸机具有心理上的依赖,往往影响撤机成功率。呼吸机依赖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如原发病未得到完全控制、代谢性因素、呼吸机功能障碍、患者精神心理因素等等,本文就对患者的心理干预为研究方向,总结出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现介绍如下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科学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接收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8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  结果:经悉心治疗与护理,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76.47%,观察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期刊
摘要:目的:总结长期性留置双腔导管在血透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以供参考。  方法:我院自2012年5月起加强对长期性留置双腔导管血透患者的护理干预,以护理干预前1年58例患者为对照组,护理干预后1年62例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导管使用时间、感染发生率的差异性。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发现,观察组导管使用时间明显较长,感染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社区护理干预对于心血管病患者健康状况、生活习惯方面的影响。  方法:选取160例心血管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教育、运动干预、饮食指导,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一定程度的药物干预。观察记录患者在社区护理干预后的血压、胆固醇、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指标以及生活习惯的变化。  结果:社会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血压指数、胆固醇、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与干预前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病房中的应用。  方法:以人性化护理理论为指导,探索人性化护理管理的举措,了解住院病人的心理需求,指出目前实施人性化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相对应的措施。  结果:进行人性化护理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克服实施过程中的困难,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结论:应用人性化护理理论指导护理管理,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病人为中心,把自己置身于病人的角度,才能为病人提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方法与效果。  方法:培育优质服务理念、调整护理工作模式、落实基础护理、扩展专科护理内涵、强化康复训练指导、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结果:通过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病人满意度由实施前的92.8%上升到97.6%,患者对康复知识知晓率由实施前的66.6%上升到95.4%,病员呼叫率由实施前的85%下降到46%,无纠纷投诉发生。  结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
期刊
摘要:目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护理进行分析,旨在提高急性上呼吸道患者的预后效果及治疗有效率。  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细致、全面的临床护理方法。  结果:经过临床有效的护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得以明显好转,临床症状得以大大减轻。  结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尤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其发病不分地区、性别和年龄,多数均有着良好的预后效果,部分患者可出现严重并发症,必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体外震波碎石术治疗泌尿性结石的护理。  方法:采用体外冲击波对480例泌尿系结石患者进行体外震波碎石治疗,针对患者碎石前、碎石中、碎石后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心理护理以及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术后细致的护理观察。  结果:480例患者进行体外震波碎石治疗后,碎石有效率98%,结石排净率92%,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术后细致的观察护理是治疗成功的重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护理方法。  方法:对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入院治疗的2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抗感染药物、胰酶抑制剂、营养支持治疗等措施,并给予全程护理,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结论:正确及时的治疗措施,提升了急性胰腺炎临床治疗效果,精心的全程护理措施减轻了患者心理负担,摆脱不良因素的干扰,及早发现和防治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对非手术治疗急性胰腺炎具有重
期刊
摘要:眼睛是人类最重要的视觉器官,我国盲人已达五百万,约占全球盲人的五分之一[1],医学知识随因特网的普及而更趋于大众,住院病人对护士护理标准提高的同时,自我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护士是眼科住院患者康复的主要执行者,改善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措施中,护理水平的提高迫在眉睫。  关键词:提高眼科护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46-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