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期,我被安排到中央文史研究馆工作。到文史馆之后,有幸经常到先生的书斋去请示汇报工作,渐渐的熟识热络起来。除了汇报工作,还常留下促膝谈心,聆听先生教诲。天南海北、古往今来、随心所欲、娓娓道来;经典掌故、名人轶事、妙趣横生、随手拈来。对我来说,每次和先生谈心,无疑都是一堂最生动最具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大课,都是一次难得的精神大餐。我乐此不疲,频繁走动,每次都是留恋忘返,时至日落西山,方才依依惜别,告辞归家。我十分珍惜和先生的十载神交,至今先生的音容笑貌还鲜活地存留在我的记忆中;先生的至理名言还铭刻在我的脑海中。
我最敬仰先生的平和淡定。先生在与我交谈中,对某些文艺团体的名利之争很不以为然,对文史研究馆却是赞赏有加。文史研究馆的馆员不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就是熟谙书画的丹青高手,人人都是谦谦君子,知书达理、严于自律、彼此尊重、相互敬慕,相处得十分融洽。他们定期聚会,挥毫泼墨、吟诗填词、说古论今、谈笑风生。每次活动都是一次抒发文思、交流学问的文人雅聚。能生活在这样一个与世无争亲切高雅的文人圈中,先生感到如鱼得水,由衷高兴,以为这个集体才符合他老人家的秉性。
我最敬仰先生的无私奉献。先生是全国知名的大书法家,他的墨宝可谓是一字难求。可是,对文史馆的需求,先生从来都是全力支持。我每次因公而到先生的书房去求字时,先生都是不论锱铢,欣然命笔。最令我感动的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文史馆第一次组团出访新加坡,先生以耄耋之年带团前往,因先生的声望所在,代表团受到当地华人和文化界的热烈欢迎。当时,为了帮助文史馆筹措出国经费,先生在海外破例按求字者的要求,当场创作书法作品,解救了经费不足的燃眉之急。以先生之身份,能如此之仗义,实在令人肃然起敬。
我最敬仰先生的知恩图报。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施恩图报非君子,知恩不报是小人。先生是一位知恩必报的典范。先生对润笔之资,采取的是区别对待的办法,凡公益性质的求字,凡学术著作的题签,一概免费相赠;凡商业活动的题字,凡个人爱好的收藏,均酌情收费。尽管如此,求字者还是趋之若鹜。因此,先生的经济收益之丰可想而知,但是,先生却是布衣蔬食,生活简朴。而为了报答原辅仁大学校长(建国后任北师大校长)陈垣先生的知遇之恩,他甘愿倾其创作收益,集资达数百万元,捐献给北京师范大学,以陈垣先生的励耘书屋之名,建立励耘奖学助学基金,奖励优秀师生,倡导公益,回报社会。
我最敬仰先生的刚正自重。在书画界有少数人,往往以其作品作为附炎趋势的敲门砖,眼中只有权贵,而无布衣。先生却是反其道而行之。据传先生曾到某省造访,当政者纷纷登门求字,他都推托返京再说。但回京后他并未提笔给任何领导者写字,却给当时为他服务的司机寄去墨宝一幅,一时传为佳话。据我与先生相处十余年所知,从未见先生向任何领导机关的任何领导人赠字,也未给当时参事室和文史馆的几位负责人题字,我们也订有规矩,不准向馆内任何书画家索要字画。可以断言,我们与先生之间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然而,先生对机关的工人师傅和一般干部却关爱有加,经常主动向他们赠字,当时机关的汽车司机和工作人员几乎人人藏有先生的墨宝。
我最敬仰先生的豁达幽默。我深感先生是一位世事洞明的乐天派。在他的书斋之中,有一只硕大的绒布熊猫,还有先生笑容可掬地抱着这只可爱的熊猫合影的大幅彩照,把整个房间衬托得喜气洋洋生机盎然。我经常拜访先生,他总是彬彬有礼,笑脸相迎,尽显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长者风范。先生说话,非常风趣,玩笑之语,深藏哲理。有一则流传甚广的佳话。先生与夫人感情甚笃,夫人仙逝后,先生怀念不已,常在诗文中表露出来。曾有热心人劝先生再找一个老伴,先生问他,“伴”字怎么写?此人说,一个单立人,加一个半字。先生又说:要是把“亻”字改成“纟”呢?那不就成了一个“绊”字了吗!先生此言一出,那位老兄心中明白,就不往下讲了。可见先生所讲半字之差多么微妙,它道尽了人间多少酸甜苦辣,风趣之语,含意深邃。
下面再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当时有人推荐一位颇有名气的画家当文史馆员,征求意见时,馆员当中有说好话的,有道其劣行的,两种意见,互不相让,我感到左右为难,无法决断,便去向先生请示,请他裁定。先生不作正面回答,却给我讲了一则寓言。他说:一棵大树,栖满小鸟唧唧喳喳,其乐融融,突然飞来一只乌鸦,落在树上,结果把满树的小鸟全给惊飞了。听罢上则寓言,我立感茅塞顿开,即时回到馆内,召开馆员会议,传达先生所讲的寓言,表明我的态度,顺利达成了一致的意见。为此,我深感先生的智慧之高,常人难攀。
(作者曾任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我最敬仰先生的平和淡定。先生在与我交谈中,对某些文艺团体的名利之争很不以为然,对文史研究馆却是赞赏有加。文史研究馆的馆员不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就是熟谙书画的丹青高手,人人都是谦谦君子,知书达理、严于自律、彼此尊重、相互敬慕,相处得十分融洽。他们定期聚会,挥毫泼墨、吟诗填词、说古论今、谈笑风生。每次活动都是一次抒发文思、交流学问的文人雅聚。能生活在这样一个与世无争亲切高雅的文人圈中,先生感到如鱼得水,由衷高兴,以为这个集体才符合他老人家的秉性。
我最敬仰先生的无私奉献。先生是全国知名的大书法家,他的墨宝可谓是一字难求。可是,对文史馆的需求,先生从来都是全力支持。我每次因公而到先生的书房去求字时,先生都是不论锱铢,欣然命笔。最令我感动的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文史馆第一次组团出访新加坡,先生以耄耋之年带团前往,因先生的声望所在,代表团受到当地华人和文化界的热烈欢迎。当时,为了帮助文史馆筹措出国经费,先生在海外破例按求字者的要求,当场创作书法作品,解救了经费不足的燃眉之急。以先生之身份,能如此之仗义,实在令人肃然起敬。
我最敬仰先生的知恩图报。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施恩图报非君子,知恩不报是小人。先生是一位知恩必报的典范。先生对润笔之资,采取的是区别对待的办法,凡公益性质的求字,凡学术著作的题签,一概免费相赠;凡商业活动的题字,凡个人爱好的收藏,均酌情收费。尽管如此,求字者还是趋之若鹜。因此,先生的经济收益之丰可想而知,但是,先生却是布衣蔬食,生活简朴。而为了报答原辅仁大学校长(建国后任北师大校长)陈垣先生的知遇之恩,他甘愿倾其创作收益,集资达数百万元,捐献给北京师范大学,以陈垣先生的励耘书屋之名,建立励耘奖学助学基金,奖励优秀师生,倡导公益,回报社会。
我最敬仰先生的刚正自重。在书画界有少数人,往往以其作品作为附炎趋势的敲门砖,眼中只有权贵,而无布衣。先生却是反其道而行之。据传先生曾到某省造访,当政者纷纷登门求字,他都推托返京再说。但回京后他并未提笔给任何领导者写字,却给当时为他服务的司机寄去墨宝一幅,一时传为佳话。据我与先生相处十余年所知,从未见先生向任何领导机关的任何领导人赠字,也未给当时参事室和文史馆的几位负责人题字,我们也订有规矩,不准向馆内任何书画家索要字画。可以断言,我们与先生之间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然而,先生对机关的工人师傅和一般干部却关爱有加,经常主动向他们赠字,当时机关的汽车司机和工作人员几乎人人藏有先生的墨宝。
我最敬仰先生的豁达幽默。我深感先生是一位世事洞明的乐天派。在他的书斋之中,有一只硕大的绒布熊猫,还有先生笑容可掬地抱着这只可爱的熊猫合影的大幅彩照,把整个房间衬托得喜气洋洋生机盎然。我经常拜访先生,他总是彬彬有礼,笑脸相迎,尽显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长者风范。先生说话,非常风趣,玩笑之语,深藏哲理。有一则流传甚广的佳话。先生与夫人感情甚笃,夫人仙逝后,先生怀念不已,常在诗文中表露出来。曾有热心人劝先生再找一个老伴,先生问他,“伴”字怎么写?此人说,一个单立人,加一个半字。先生又说:要是把“亻”字改成“纟”呢?那不就成了一个“绊”字了吗!先生此言一出,那位老兄心中明白,就不往下讲了。可见先生所讲半字之差多么微妙,它道尽了人间多少酸甜苦辣,风趣之语,含意深邃。
下面再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当时有人推荐一位颇有名气的画家当文史馆员,征求意见时,馆员当中有说好话的,有道其劣行的,两种意见,互不相让,我感到左右为难,无法决断,便去向先生请示,请他裁定。先生不作正面回答,却给我讲了一则寓言。他说:一棵大树,栖满小鸟唧唧喳喳,其乐融融,突然飞来一只乌鸦,落在树上,结果把满树的小鸟全给惊飞了。听罢上则寓言,我立感茅塞顿开,即时回到馆内,召开馆员会议,传达先生所讲的寓言,表明我的态度,顺利达成了一致的意见。为此,我深感先生的智慧之高,常人难攀。
(作者曾任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