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单一企业而言,企业文化渗透在企业活动的方方面面,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企业文化具有指导全体企业员工行为表现一致、引导员工、约束员工的作用,有利于员工进行企业优质产品与卓越服务的价值传递。
纵观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发展不难看出,他们的背后都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支撑。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日本松下电气公司等,其经营业绩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
实践表明,企业文化的建立已经成为企业成功的基石。它是企业之间沟通、交流和合作的通用话语和基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它是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是企业成长的催化剂。拥有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更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以高新技术,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典型性发展方向的新经济时代,重视企业文化的构建,动态地把握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并进行适应性调整、更新,倍显必要。
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英文为Corporateculture,简称cc),是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企业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系统,是在组织各个层面得到体现和传播,并被传递到下一代员工的企业的运作方式。企业文化是企业关键的软件基础架构。
文化,在易经上说,“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说,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制度。而企业文化是企业内全体成员的意志、特性、习惯和科学文化水平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与文教、科研、军事等组织的文化性质是不同的。
具体来说,企业文化是指一个群体在解决其外在适应性与内部整合的问题时,所学到的由群体自身所发明创造的一组基本假定类型。因为,这些基本假定类型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而被视为有效,由此被新的成员所接受,并作为处理相同问题时如何去知觉、思考及感觉的正确方法。
事实上,企业文化的概念只是在近几十年才产生的。从企业文化的本质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企业文化的含义:企业文化的实质就是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上层建筑,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是一种无形的管理方式,同时,它又以观念的形式,从非计划、非理性的因素出发来调控企业或员工行为,使企业成员为实现企业目标自觉地组成团结互助的整体。
企业文化的作用与功能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所以,企业文化对企业能力的形成、保持起着根本性作用。
企业文化本能地具有一种内在的凝聚力和约束力。企业在给予员工物质鼓励的同时,还要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使抱有不同事业目标、不同经济需求的员工共同分享公司前景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公司变化带给他们在精神层面的满足。而约束力体现在由企业伦理、职业道德、公共舆论、人际关系等形成的软约束,它能弥补企业规章制度在管理硬约束上的不足。
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具有激励和导向功能共同的价值观使企业员工感受到自身价值。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精神需求的满足,这种满足对于员工个人是强大的激励。同时,企业共同的价值观规定了企业的价值取向,使员工对事物的评判形成共识。在企业目标的指引下,员工会自觉地为他们认定的价值目标去行动。
所有的企业都存在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将原有的企业文化去粗取精的过程,通过对企业各种元素的深层次挖掘,使文化由隐性向显性转变,然后将阻碍企业发展的部分剥离,将有利于企业,促进企业发展的部分进行系统整合,形成文化,发挥效应。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意义是为企业打造一整套完善有效的运作体系,体系可以随着企业的成长而成长,具有较长时期内的普遍适用性。
中国企业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回顾中国数百年现代企业发展的历史,企业也和自然人一样经历着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企业文化同样也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近代中国企业兴起于1840年。第一次大的发展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60-70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鸦片战争的沉重教训激起了中华名族“自强、求富”的坚定信念。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一些官办、官督商办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华大地不断涌现。如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兰州制造局、山东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基隆煤矿、开平煤矿、山东平度金矿、黑龙江漠河金矿、上海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湖北织布官局等企业。
到20世纪20年代,我国民族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著名的企业包括张謇位于江苏南通的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在江苏无锡的保兴面粉厂;周学熙在河北唐山创办的启新洋灰公司,刘懋赏、冯济川的保晋矿务公司等。这些众多的企业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民族资本主义虽然代表着中国近代企业的进步方向,但是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排挤和影响,始终没有形成近代中国企业自己的企业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中,有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如鞍钢宪法、大庆铁人精神等。当时虽未冠之以企业文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后来,随着人们对精神激励作用的客观认识和对物质激励手段的运用,人们迅速从精神控制的桎梏中觉醒起来,这些“企业文化”也由于未能适心时代的变化而逐渐衰落了。
这种状况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才有所改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企业文化”开始被我国的理论界与企业界所关注,并逐渐升温。因为,那个时候我国企业开始了真正从垄断走向竞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引进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被引入我国的企业中。一时间,许多企业风起云涌地搞起了企业文化,在全国掀起了企业文化的热潮。中国企业逐渐关注“企业文化”这个名词,并根据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实践,在构建独特企业文化进程中产生了一些成功案例。如海尔集团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汲取《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的传统思想,提出海尔自己的企业文化,“管理无小事”、“人人是人材,赛马不相马”、“日事日毕,日清日新”,独特的海尔文化成就了卓越的海尔业绩。海尔模式被写入哈佛大学MBA课程,成为中国企业构建适合自 己企业的企业文化的楷模。
然而,相对于国外企业几十年的企业文化探讨和建设历史来说,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才刚刚开始,还需在该领域中进一步加强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的探索。
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
纵观国内外企业文化发展,可以看出,中国的企业和企业管理面临着与国际化接轨的严峻课题,既要面临同行业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同时又面临着全球化经济和网络时代所带来的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文化的创新已成为企业创新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就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把握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既要加强企业文化的研究,提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又要将其科学理论付诸于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适应于中国社会改革和发展的进程。
构建企业文化应坚持以人为本,建设“融合网”。所谓“融合网”,是以人为本的企业结构。在传统的企业结构中等级森严,讲究级别、界限和分工,限制了信息的沟通,限制了人与人的正常交往。“融合网”把领导放在中心位置而不是高高在上,强调要让员工方便接近领导,参与企业决策。领导者不是简单发号施令,而是提供对话平台并不断参与对话,通过不断扩大影响力来实现其管理目标和任务,促使员工在平衡与和谐的工作环境中更有动力的投身于工作。“融合网”不是取消企业内的等级,而是提倡各等级间公开交流式的运作方式,改变员工被动式工作状况。企业文化的建设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从根本上保障这种文化是适应企业发展的,是可以被企业员工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构建企业文化应在借鉴国外先进企业文化的同时,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国外企业文化的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其中充满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借鉴。但是,任何一个国家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都必然要受到世界性文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构建中国企业文化时,在借鉴的同时,吸收传统中国文化的精华。在目前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现实生活中,扬弃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至关重要。企业不是慈善机构,也不是政府部门,只有盈利,才能生存和发展。同时,企业又是一种社会组织,其行为必须符合社会发展和社会利益的要求。所以,现代企业的价值观应是义利并重。包括诚信为本等都是中国传统企业道德的核心。
构建企业文化中,树立企业精神是关键。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并经过精心培养而形成的企业成员群体的精神风貌。要通过企业全体职工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因此,它又是企业职工观念意识和进取心理的外化。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整个企业文化中起着支配的地位。企业精神以价值观念为基础,以价值目标为动力,对企业经营哲学、管理制度、道德风尚、团体意识和企业形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精神通常用一些既富于哲理,又简洁明快的语言予以表达,便于职工铭记在心,时刻用于激励自己;也便于对外宣传,容易在人们脑海里形成印象,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个性鲜明的企业形象。如王府井百货大楼的“一团火”精神,就是用大楼人的光和热去照亮、温暖每一颗心,其实质就是奉献服务;海尔集团的“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精神,体现了其尽职尽责,忠诚爱国的价值观念和真诚守信、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经营作风。
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有它适用的条件,都有其利与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管理模式,也是如此。企业文化总是随着企业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调整和更新,绝非是一成不变的。即便是好的习惯,如果不再符合时代和企业的发展需要,或者随着企业业务调整、竞争策略变化和外部市场环境的改变也应当积极求变、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保证企业长久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说,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的一个核心项目,必须正确的对“企业文化”加以认识,应将其放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之中,结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才能把握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企业文化建设同时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个企业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持久地发挥作用。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新的理念,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中国企业要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运行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更新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注重企业文化战略的实施,从而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多的跻身于国际一流企业之列。
纵观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发展不难看出,他们的背后都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支撑。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日本松下电气公司等,其经营业绩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
实践表明,企业文化的建立已经成为企业成功的基石。它是企业之间沟通、交流和合作的通用话语和基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它是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是企业成长的催化剂。拥有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更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以高新技术,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典型性发展方向的新经济时代,重视企业文化的构建,动态地把握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并进行适应性调整、更新,倍显必要。
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英文为Corporateculture,简称cc),是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企业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系统,是在组织各个层面得到体现和传播,并被传递到下一代员工的企业的运作方式。企业文化是企业关键的软件基础架构。
文化,在易经上说,“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说,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制度。而企业文化是企业内全体成员的意志、特性、习惯和科学文化水平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与文教、科研、军事等组织的文化性质是不同的。
具体来说,企业文化是指一个群体在解决其外在适应性与内部整合的问题时,所学到的由群体自身所发明创造的一组基本假定类型。因为,这些基本假定类型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而被视为有效,由此被新的成员所接受,并作为处理相同问题时如何去知觉、思考及感觉的正确方法。
事实上,企业文化的概念只是在近几十年才产生的。从企业文化的本质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企业文化的含义:企业文化的实质就是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上层建筑,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是一种无形的管理方式,同时,它又以观念的形式,从非计划、非理性的因素出发来调控企业或员工行为,使企业成员为实现企业目标自觉地组成团结互助的整体。
企业文化的作用与功能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所以,企业文化对企业能力的形成、保持起着根本性作用。
企业文化本能地具有一种内在的凝聚力和约束力。企业在给予员工物质鼓励的同时,还要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使抱有不同事业目标、不同经济需求的员工共同分享公司前景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公司变化带给他们在精神层面的满足。而约束力体现在由企业伦理、职业道德、公共舆论、人际关系等形成的软约束,它能弥补企业规章制度在管理硬约束上的不足。
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具有激励和导向功能共同的价值观使企业员工感受到自身价值。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精神需求的满足,这种满足对于员工个人是强大的激励。同时,企业共同的价值观规定了企业的价值取向,使员工对事物的评判形成共识。在企业目标的指引下,员工会自觉地为他们认定的价值目标去行动。
所有的企业都存在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将原有的企业文化去粗取精的过程,通过对企业各种元素的深层次挖掘,使文化由隐性向显性转变,然后将阻碍企业发展的部分剥离,将有利于企业,促进企业发展的部分进行系统整合,形成文化,发挥效应。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意义是为企业打造一整套完善有效的运作体系,体系可以随着企业的成长而成长,具有较长时期内的普遍适用性。
中国企业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回顾中国数百年现代企业发展的历史,企业也和自然人一样经历着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企业文化同样也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近代中国企业兴起于1840年。第一次大的发展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60-70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鸦片战争的沉重教训激起了中华名族“自强、求富”的坚定信念。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一些官办、官督商办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华大地不断涌现。如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兰州制造局、山东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基隆煤矿、开平煤矿、山东平度金矿、黑龙江漠河金矿、上海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湖北织布官局等企业。
到20世纪20年代,我国民族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著名的企业包括张謇位于江苏南通的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在江苏无锡的保兴面粉厂;周学熙在河北唐山创办的启新洋灰公司,刘懋赏、冯济川的保晋矿务公司等。这些众多的企业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民族资本主义虽然代表着中国近代企业的进步方向,但是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排挤和影响,始终没有形成近代中国企业自己的企业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中,有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如鞍钢宪法、大庆铁人精神等。当时虽未冠之以企业文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后来,随着人们对精神激励作用的客观认识和对物质激励手段的运用,人们迅速从精神控制的桎梏中觉醒起来,这些“企业文化”也由于未能适心时代的变化而逐渐衰落了。
这种状况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才有所改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企业文化”开始被我国的理论界与企业界所关注,并逐渐升温。因为,那个时候我国企业开始了真正从垄断走向竞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引进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被引入我国的企业中。一时间,许多企业风起云涌地搞起了企业文化,在全国掀起了企业文化的热潮。中国企业逐渐关注“企业文化”这个名词,并根据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实践,在构建独特企业文化进程中产生了一些成功案例。如海尔集团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汲取《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的传统思想,提出海尔自己的企业文化,“管理无小事”、“人人是人材,赛马不相马”、“日事日毕,日清日新”,独特的海尔文化成就了卓越的海尔业绩。海尔模式被写入哈佛大学MBA课程,成为中国企业构建适合自 己企业的企业文化的楷模。
然而,相对于国外企业几十年的企业文化探讨和建设历史来说,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才刚刚开始,还需在该领域中进一步加强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的探索。
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
纵观国内外企业文化发展,可以看出,中国的企业和企业管理面临着与国际化接轨的严峻课题,既要面临同行业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同时又面临着全球化经济和网络时代所带来的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文化的创新已成为企业创新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就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把握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既要加强企业文化的研究,提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又要将其科学理论付诸于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适应于中国社会改革和发展的进程。
构建企业文化应坚持以人为本,建设“融合网”。所谓“融合网”,是以人为本的企业结构。在传统的企业结构中等级森严,讲究级别、界限和分工,限制了信息的沟通,限制了人与人的正常交往。“融合网”把领导放在中心位置而不是高高在上,强调要让员工方便接近领导,参与企业决策。领导者不是简单发号施令,而是提供对话平台并不断参与对话,通过不断扩大影响力来实现其管理目标和任务,促使员工在平衡与和谐的工作环境中更有动力的投身于工作。“融合网”不是取消企业内的等级,而是提倡各等级间公开交流式的运作方式,改变员工被动式工作状况。企业文化的建设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从根本上保障这种文化是适应企业发展的,是可以被企业员工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构建企业文化应在借鉴国外先进企业文化的同时,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国外企业文化的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其中充满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借鉴。但是,任何一个国家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都必然要受到世界性文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构建中国企业文化时,在借鉴的同时,吸收传统中国文化的精华。在目前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现实生活中,扬弃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至关重要。企业不是慈善机构,也不是政府部门,只有盈利,才能生存和发展。同时,企业又是一种社会组织,其行为必须符合社会发展和社会利益的要求。所以,现代企业的价值观应是义利并重。包括诚信为本等都是中国传统企业道德的核心。
构建企业文化中,树立企业精神是关键。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并经过精心培养而形成的企业成员群体的精神风貌。要通过企业全体职工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因此,它又是企业职工观念意识和进取心理的外化。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整个企业文化中起着支配的地位。企业精神以价值观念为基础,以价值目标为动力,对企业经营哲学、管理制度、道德风尚、团体意识和企业形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精神通常用一些既富于哲理,又简洁明快的语言予以表达,便于职工铭记在心,时刻用于激励自己;也便于对外宣传,容易在人们脑海里形成印象,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个性鲜明的企业形象。如王府井百货大楼的“一团火”精神,就是用大楼人的光和热去照亮、温暖每一颗心,其实质就是奉献服务;海尔集团的“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精神,体现了其尽职尽责,忠诚爱国的价值观念和真诚守信、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经营作风。
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有它适用的条件,都有其利与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管理模式,也是如此。企业文化总是随着企业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调整和更新,绝非是一成不变的。即便是好的习惯,如果不再符合时代和企业的发展需要,或者随着企业业务调整、竞争策略变化和外部市场环境的改变也应当积极求变、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保证企业长久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说,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的一个核心项目,必须正确的对“企业文化”加以认识,应将其放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之中,结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才能把握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企业文化建设同时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个企业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持久地发挥作用。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新的理念,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中国企业要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运行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更新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注重企业文化战略的实施,从而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多的跻身于国际一流企业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