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黏附基因在腹主动脉瘤中相关机制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kang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揭示腹主动脉瘤(AAA)发生的潜在机制。

方法

对数据库编号GSE47472和数据库编号GSE57691两个AAA转录组测序数据合并,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得到差异基因,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得到中心基因,两者取交集得到差异中心基因,并对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建立小鼠AAA模型进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验证差异中心基因表达。使用GraphPad Prism 8进行统计分析。Kolmogorov-Smirnov检验数据正态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基因差异表达。

结果

共筛选出745个差异表达基因,建立16个基因共表达模块,其中中心模块包含119个基因,取交集后共得到60差异中心基因。对差异中心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示AAA中平滑肌增殖分化功能和细胞黏附功能相关基因低表达。低表达的细胞黏附相关基因为钙黏着蛋白-2(CDH2),(钙黏着蛋白-13)CDH13,整合素相互作用蛋白-2(FERMT2),Rho关联含卷曲螺旋结合蛋白激酶1(ROCK1),层黏蛋白α5(LAMA5),进行qPCR验证其表达差异显著性。相对表达倍数分别为FERMT2=0.31 (t=2.454,P<0.05),ROCK1=0.22(t=3.686,P<0.05),LAMA5=0.45(t=3.168,P<0.05),CDH13=1.36(t=0.103,P>0.05),CDH2=1.71(t=0.702,P>0.05)。

结论

FERMT2、ROCK1、LAMA5低表达可能通过介导血管平滑肌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黏附作用异常参与AAA形成。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LC3Ⅱ)与白细胞分化抗原44(CD44)在结直肠癌及其浸润性成分中的表达,分析两者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2011年至2014年结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中选取64例结直肠癌、20例结直肠腺瘤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距癌组织边缘>10 cm)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20例癌旁组织、20例腺瘤及64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D
期刊
期刊
胰腺癌具有高度的侵袭性和转移性,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分子机制十分复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胰腺癌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被发掘,其介导的相应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也不断被阐明,为从微观上深入研究胰腺癌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就lncRNA在胰腺癌中发挥作用所介导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射频消融(RFA)是肝细胞癌(HCC)潜在的治愈手段之一。HCC的病理特点、肿瘤的特殊位置及操作技术等原因导致RFA治疗HCC时未能达到病理性完全消融,进而产生肿瘤残留。残留癌侵袭、转移等能力增强是影响HCC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HCC RFA后残留癌进展的机制涉及炎症、上皮-间充质转化、肿瘤细胞干细胞特性增强、自噬、肿瘤微环境等。本文就HCC RFA后残留癌进展的机制及治疗策略进行综述,以期为提高
目的观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核富集转录体1(lncRNA NEAT1)表达,探讨其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甲状腺乳头状癌根治手术的患者65例,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PT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lncRNA NEAT1表达水平。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PT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lncRNA NEAT1表达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法
肝内胆管癌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位列原发性肝癌第二位,近20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特别东南亚国家呈倍增的态势。肝内胆管癌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肝内胆管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吸虫病等,近年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亦被发现为肝内胆管癌发生的重要病因。本文就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肝内胆管癌潜在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骨折合并创伤性脑损伤(TBI)是常见的创伤疾病,微小RNA(miRNA,miR)在创伤性脑损伤对骨折愈合影响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脑损伤会加速骨折愈合,并且miRNA在这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miRNA通过各种机制来影响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生成,来调节骨折的愈合。目前,以miRNA作为靶向药物用来骨折愈合的治疗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一种很有前景的骨折愈合治疗方法。
目的探讨基于二氢卟吩e6(chlorin e6,Ce6)的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抗生素替硝唑(tinidazole,TNZ)对牙周炎大鼠的体内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正畸钢丝结扎法对18只SD大鼠建立牙周炎模型,建模成功后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以下6组(每组3只):阳性对照组、Ce6 组、TNZ 组、混合物Ce6/TNZ 组、Ce6加光照(Ce6+L)组、C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睾丸的转录组学改变。方法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购入18只4周龄SD大鼠,其中8只作为对照组大鼠,另外10只大鼠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最终获得对照组与糖尿病组大鼠各6只。分别从两组中筛选出3只大鼠后,对6只大鼠的睾丸进行RNA测序,比较正常大鼠与1型糖尿病大鼠睾丸组织的转录组差异,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对靶基因可能相关通路进行了预测以及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