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数学是从人们生活、生产过程的经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同时日常生活和生产又是数学知识应用的广阔天地。因此,不能把数学的学习与生活割裂开来,让学生学习从生活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新课标的要求。为此,如何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
关键词:数学 生活 经验 联系
一.课前:重视生活积累,收集数学信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即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大量存在,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积累,善于帮助他们收集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大量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如教学“统计”前,我有意识地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让每个同学去问问你最喜欢的十个成人的年龄、爱好、职业-----让学生主动收集信息,以备自己的商品区的牌子上写有什么?各货架上摆放着什么?妈妈选购的商品是从什么地方取下来的?回家后,帮着妈妈把商品放在合适的位子上。学生非常愿意完成这样的作业,积极收集相关信息,在活动中他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情感得到了体验。
二.课中:关注生活经验,理解数学内容
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具有精密的聯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因为这些“经验”不仅是学生的“数学现实”而且学生正是通过这些“经验”去经历一个具体到逐步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例如:“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的教学中教师可紧密联系学生“购物”的生活经验,创设出“一支钢笔3元,一瓶墨水2元,一付三角板1元,一个笔记本4元,一盒彩色笔6元,如果你有24元,要买其中一种物品,算一算能买多少?”的情景,学生能根据问题,很快说出答案和计算方法,进而教师再诱导学生抽象出“总价/单价=数量”这个关系式。由于教师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教学知识,他们感到亲切、易懂、自然。
关注生活经验,理解数学问题,还要注重生活内容的选取。教师要善于选取学生共同的喜闻乐见、与教学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对学生发展有促进的、生动有趣有生活内容,恰如其分,自然而然的运用,不要牵强附会。如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我结合本地特色,先让学生充分调查水蜜桃的价格、等级之后,设计这样的情景:“李大爷有100千克桃子等着出售,这些桃子根据颜色、质量、大小的不同,分等级分别装在三个框里,其中一级30千克,二级40千克,三级30千克。每千克售价如下:一级3元,二级2元,三级1.5元,一、二级平均2.5元,二、三级平均1.8元,一、二、三级平均2.3元。李大爷想要同学们帮他卖个好价钱,让平均价格最高。”由于学生都有与父母卖桃的经历,因此感到既熟悉又有趣,计算起来没啥问题。我采用先独立计算,再分组交流,最后集体汇报的办法归纳总结出平均数应用题的计算方法。当然,选择生活内容也要注重学生的生活差异,适当选取一些带有普遍性,又具有差异性、层次性的生活内容,使学生在共同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差异发展。
三.课外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社会生活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资源,有时要靠我们去发现,去探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做生活的“有心人”,去发现身边的数学现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深入探讨,尝试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1]方海乔.构建数学生活的美好乐园——浅谈生活教育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7(20)
[2]林敏.浅谈让生活与教育齐驱并进[J].新课程(下).2014(08)
关键词:数学 生活 经验 联系
一.课前:重视生活积累,收集数学信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即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大量存在,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积累,善于帮助他们收集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大量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如教学“统计”前,我有意识地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让每个同学去问问你最喜欢的十个成人的年龄、爱好、职业-----让学生主动收集信息,以备自己的商品区的牌子上写有什么?各货架上摆放着什么?妈妈选购的商品是从什么地方取下来的?回家后,帮着妈妈把商品放在合适的位子上。学生非常愿意完成这样的作业,积极收集相关信息,在活动中他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情感得到了体验。
二.课中:关注生活经验,理解数学内容
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具有精密的聯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因为这些“经验”不仅是学生的“数学现实”而且学生正是通过这些“经验”去经历一个具体到逐步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例如:“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的教学中教师可紧密联系学生“购物”的生活经验,创设出“一支钢笔3元,一瓶墨水2元,一付三角板1元,一个笔记本4元,一盒彩色笔6元,如果你有24元,要买其中一种物品,算一算能买多少?”的情景,学生能根据问题,很快说出答案和计算方法,进而教师再诱导学生抽象出“总价/单价=数量”这个关系式。由于教师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教学知识,他们感到亲切、易懂、自然。
关注生活经验,理解数学问题,还要注重生活内容的选取。教师要善于选取学生共同的喜闻乐见、与教学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对学生发展有促进的、生动有趣有生活内容,恰如其分,自然而然的运用,不要牵强附会。如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我结合本地特色,先让学生充分调查水蜜桃的价格、等级之后,设计这样的情景:“李大爷有100千克桃子等着出售,这些桃子根据颜色、质量、大小的不同,分等级分别装在三个框里,其中一级30千克,二级40千克,三级30千克。每千克售价如下:一级3元,二级2元,三级1.5元,一、二级平均2.5元,二、三级平均1.8元,一、二、三级平均2.3元。李大爷想要同学们帮他卖个好价钱,让平均价格最高。”由于学生都有与父母卖桃的经历,因此感到既熟悉又有趣,计算起来没啥问题。我采用先独立计算,再分组交流,最后集体汇报的办法归纳总结出平均数应用题的计算方法。当然,选择生活内容也要注重学生的生活差异,适当选取一些带有普遍性,又具有差异性、层次性的生活内容,使学生在共同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差异发展。
三.课外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社会生活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资源,有时要靠我们去发现,去探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做生活的“有心人”,去发现身边的数学现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深入探讨,尝试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1]方海乔.构建数学生活的美好乐园——浅谈生活教育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7(20)
[2]林敏.浅谈让生活与教育齐驱并进[J].新课程(下).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