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学习与交往的方式和方法可谓琳琅满目,千变万化。本文主要阐述历史课堂教学中几种常用的学习方法如阅读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比较法、归纳法等。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等因素,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方法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确,不论做任何事情一定要踏踏实实,并且要寻求多种方法和方式,加上一定的技巧,力争将事情做得完美。同样,历史课堂的教学也一样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想学、乐学。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出现了不少新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模式的出现无疑给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也带给我们教育者全新的教育理念,极大地促使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但从中我也发现,如果单凭教师殚精竭虑地思考教改的新路,而忽视了作为教育主体——学生积极性的主动投入和配合,上课依然是执行教案的机械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很多情况下,学生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是被动的接受者。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在一篇题为《枯坐听讲》的文章中批评学校教育中“枯坐听讲”的模式,其结果只能是“疲惫、厌倦,疲惫、厌倦,犹如两道纠缠不止的绳索,紧紧困住学生的身心”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模式的不利?下面我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教法的更新与学法的指导作了一些尝试,探究了以下的几种学习方法。
一、阅读学习法
阅读是学习的最基本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自主学习的主要手段。如何阅读是学习历史面临的首要问题。学习中,可依循以下方法:(1)读“单元序言”,了解本单元历史的基本线索和基本特征及中国历史在世界史上的地位。(2)读“课前提示”,了解本课内容要把握的要点。(3)读“目录”,构建本课内容的知识体系。(4)读“正文”,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这是基础的历史知识,也是形成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和评价是分析和理解的重点。(5)读“小字、材料、插图”,可整合历史线索,使感性和理性相结合,更好地理解“正文”,达到深化和巩固的目的。学生一定要多读书才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二、观察学习法
观察是学习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观察,可以具体感知历史,获得历史的真实感。学习的过程是通过观察,认真思考,不断领会知识,不断提高认识的过程。只有学会观察,我们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并探讨。因此,可以说观察是学习的第一步。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我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元谋人牙齿化石、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北京人的打制石器、烧骨、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像等,获取历史信息,充分发挥历史的想象力,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可以加深学生对“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的了解。通过观察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北京人使用的是石器而不是普通的石块?石头与石器的差别是什么?”等。总之,在教学历史知识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学习法,从教材提供的插图、图片、表格、想象图等入手,善于提出不同的问题,或结合教材中“看图说说”“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的学习,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三、比较法
比较法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经常使用。比较是对事物认识的途径。只有对事物进行比较,才能发现它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比较常常在有共性的事物间进行,如同类事件、人物或现象,通过比较可以达到深刻认识事物的目的。如在学习《原始的农耕生活》时,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就有很强的可比性。他们都是母系氏族公社的代表,都有灿烂辉煌的彩陶文化,都对原始农业文明的出现起了推动作用,但由于它们所处自然环境不同,因而各有自己的特色。半坡人培育了耐旱的农作物粟,河姆渡人培育了水田植物水稻;半坡人建造半地穴式房屋,而河姆渡人则建造干栏式房屋。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共同特征,以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要发现事物的特征,以了解其鲜明的个性。又如在学完《秦王扫六合》和《大一统的汉朝》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实现国家的统一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上所采取的措施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更加清楚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取得进步。
四、归纳法
历史归纳法是把学习过的历史知识进行一定的归纳概括,从而得出认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抓住纲目性的东西,如时间或线索等,将知识点串起来,达成线或形成面。如在教学《大一统的汉朝》时,我引导学生用课题大一统的格局将本课的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和东汉的统治串起来。
■
又如,在学习《繁盛一时的隋朝》时,关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时间,流经地域和历史意义等,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五”的数字来记忆: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隋朝第二代皇帝隋炀帝开凿;连接三大城市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分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再如,新文化运动的有关内容可以用“一二四”来浓缩记忆:一是指一个“阵地”:《新青年》杂志;二是指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四是(1)四个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2)四个提倡,四个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总之,上述学习历史的方法只是沧海中的一粟。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新课改的今天,只要教师用心研究,用心探讨,就一定能得出提升历史教学效率的方法,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
参考文献:
[1]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
[2]新课程初中历史同步学习与探究.
(责编 张亚欣)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方法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确,不论做任何事情一定要踏踏实实,并且要寻求多种方法和方式,加上一定的技巧,力争将事情做得完美。同样,历史课堂的教学也一样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想学、乐学。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出现了不少新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模式的出现无疑给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也带给我们教育者全新的教育理念,极大地促使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但从中我也发现,如果单凭教师殚精竭虑地思考教改的新路,而忽视了作为教育主体——学生积极性的主动投入和配合,上课依然是执行教案的机械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很多情况下,学生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是被动的接受者。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在一篇题为《枯坐听讲》的文章中批评学校教育中“枯坐听讲”的模式,其结果只能是“疲惫、厌倦,疲惫、厌倦,犹如两道纠缠不止的绳索,紧紧困住学生的身心”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模式的不利?下面我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教法的更新与学法的指导作了一些尝试,探究了以下的几种学习方法。
一、阅读学习法
阅读是学习的最基本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自主学习的主要手段。如何阅读是学习历史面临的首要问题。学习中,可依循以下方法:(1)读“单元序言”,了解本单元历史的基本线索和基本特征及中国历史在世界史上的地位。(2)读“课前提示”,了解本课内容要把握的要点。(3)读“目录”,构建本课内容的知识体系。(4)读“正文”,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这是基础的历史知识,也是形成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和评价是分析和理解的重点。(5)读“小字、材料、插图”,可整合历史线索,使感性和理性相结合,更好地理解“正文”,达到深化和巩固的目的。学生一定要多读书才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二、观察学习法
观察是学习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观察,可以具体感知历史,获得历史的真实感。学习的过程是通过观察,认真思考,不断领会知识,不断提高认识的过程。只有学会观察,我们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并探讨。因此,可以说观察是学习的第一步。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我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元谋人牙齿化石、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北京人的打制石器、烧骨、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像等,获取历史信息,充分发挥历史的想象力,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可以加深学生对“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的了解。通过观察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北京人使用的是石器而不是普通的石块?石头与石器的差别是什么?”等。总之,在教学历史知识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学习法,从教材提供的插图、图片、表格、想象图等入手,善于提出不同的问题,或结合教材中“看图说说”“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的学习,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三、比较法
比较法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经常使用。比较是对事物认识的途径。只有对事物进行比较,才能发现它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比较常常在有共性的事物间进行,如同类事件、人物或现象,通过比较可以达到深刻认识事物的目的。如在学习《原始的农耕生活》时,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就有很强的可比性。他们都是母系氏族公社的代表,都有灿烂辉煌的彩陶文化,都对原始农业文明的出现起了推动作用,但由于它们所处自然环境不同,因而各有自己的特色。半坡人培育了耐旱的农作物粟,河姆渡人培育了水田植物水稻;半坡人建造半地穴式房屋,而河姆渡人则建造干栏式房屋。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共同特征,以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要发现事物的特征,以了解其鲜明的个性。又如在学完《秦王扫六合》和《大一统的汉朝》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实现国家的统一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上所采取的措施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更加清楚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取得进步。
四、归纳法
历史归纳法是把学习过的历史知识进行一定的归纳概括,从而得出认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抓住纲目性的东西,如时间或线索等,将知识点串起来,达成线或形成面。如在教学《大一统的汉朝》时,我引导学生用课题大一统的格局将本课的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和东汉的统治串起来。
■
又如,在学习《繁盛一时的隋朝》时,关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时间,流经地域和历史意义等,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五”的数字来记忆: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隋朝第二代皇帝隋炀帝开凿;连接三大城市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分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再如,新文化运动的有关内容可以用“一二四”来浓缩记忆:一是指一个“阵地”:《新青年》杂志;二是指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四是(1)四个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2)四个提倡,四个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总之,上述学习历史的方法只是沧海中的一粟。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新课改的今天,只要教师用心研究,用心探讨,就一定能得出提升历史教学效率的方法,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
参考文献:
[1]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
[2]新课程初中历史同步学习与探究.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