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正确理解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与设计教学的关系。以专业基础课程为载体充分训练学生,是在不断体验的基础上产生艺术审美和艺术思维经验的重要手段。为实现以上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和扮演十分重要。
关键词:艺术与设计的关系;艺术思维和艺术审美;载体;体验;经验;“教与学”的默契
众所周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现代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设计教育,是极其强调“思维训练”的,而设计基础类课同样强调“思维”训练。不同的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教学是根据课程特点,偏重于对“艺术”的思维训练,而且是在不断体验“艺术”的过程中去领悟,以达到教学目的。整个过程中“艺术的”这个前缀非常重要,因为在整个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没有哪门课能如此直接地把学生领入与“艺术表现语言”对话的语境中,并让学生迅速进入“艺术思维”的状态。
艺术审美引领艺术设计教育中一切要素的走向。所以,要深刻意识到素描、色彩等基础课程除造型、技法以外,还能通过“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给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最直接的”艺术审美训练的平台。而恰恰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艺术思维与表現能力的高低,对能否实现现代设计教育的目的与要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概而言之,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基础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以各种方法和技术为手段,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表达力,提升其艺术审美修养。
第一,在传统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教学中,“艺术视觉思维的训练”“艺术表现语言的审美体验”往往被忽略掉。而这恰恰是设计专业学生理解设计与技术的关系、设计与艺术的关系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这也理应是这些基础课程所要承载的教学内容,而并非要到进入设计专业课程后才要做或才能做到的事。
我们应根据所授基础课程的自身特点,突破传统基础教学的单一思路,强调艺术与设计的双重性,建立合理的教学目的、课程内容,以及与后续设计课程之间的良好衔接关系,这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审美的觉悟需要通过感官对客体的体验、思维对视觉的想象,最终由手准确地在载体上表达出来,观看、想象和构绘三者构成了视觉思维的全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体验和审美思维逐渐形成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对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启发视觉洞察力、开拓视觉思维想象力、体悟艺术表现语言这些阶段过程性课题实现的。当然重要的仍然是体验过程中的思维训练,用脑画画,启发心智,用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探索造型要素的各种可能性,其意义甚过了局部作业的完整性。
第二,在实践中,我们把“体验、理解、陶冶、唤醒”四步育人模式作为教与学的内在动力,从目标式教学转型为过程性教学。所以在某种意义来说,我们把课程理解成实现以上目标的一个载体,这样更便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力、领悟力及艺术个性和创造力。
强调艺术审美素养的训练,应鼓励不断体验过程中的视觉形式多样化的探索。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在保持个体化差异的基础上对视觉共性内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在掌握造型规律的基础之上注重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的培养、艺术视觉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艺术语言表现规律的体验。最终实现学生艺术视觉洞察力与艺术思维创造力以及艺术语言表现力的和谐进化。
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学习近代艺术大师作品快速形成艺术思维非常有效的手段。在带领学生分析和借鉴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从模仿性和偶发性的行为中转化成自己的经验,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审美广度与深度的引领,很容易让学生步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审美高度。由不断的体验而产生经验,此时学生对造型以及技法的理解不再是概念化的,而是个性化的。
第三,创新性的艺术思维形成过程是动态的,同时具有发散性特征。我们应致力于把课堂营造成一个全息的能量场,让不断的启发代替单一的知识和技能传授,让传统文脉和对当代的关照成为学生成长的有机养分,让显性和隐性的要素在这一场态中有机融合、自然发酵。其实,在这样的场态中,教师和学生是共同成长的。
润物细无声,当我们把“传授”理解为“传递”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一种互动、互生的关系。只有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思考与交流的生态环境中,才能让学生每一种细微的想法都能和谐有序地成长,才能把握“机锋”,达成“教与学”的默契。
参考文献:
[1] 林家阳.设计素描教学[M].东方出版中心,2007.
[2] 冯峰.《艺术学科与绘画学科基础教学比较》设计素描[M].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胡盛骑(1970—),男,湖南湘潭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关键词:艺术与设计的关系;艺术思维和艺术审美;载体;体验;经验;“教与学”的默契
众所周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现代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设计教育,是极其强调“思维训练”的,而设计基础类课同样强调“思维”训练。不同的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教学是根据课程特点,偏重于对“艺术”的思维训练,而且是在不断体验“艺术”的过程中去领悟,以达到教学目的。整个过程中“艺术的”这个前缀非常重要,因为在整个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没有哪门课能如此直接地把学生领入与“艺术表现语言”对话的语境中,并让学生迅速进入“艺术思维”的状态。
艺术审美引领艺术设计教育中一切要素的走向。所以,要深刻意识到素描、色彩等基础课程除造型、技法以外,还能通过“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给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最直接的”艺术审美训练的平台。而恰恰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艺术思维与表現能力的高低,对能否实现现代设计教育的目的与要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概而言之,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基础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以各种方法和技术为手段,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表达力,提升其艺术审美修养。
第一,在传统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教学中,“艺术视觉思维的训练”“艺术表现语言的审美体验”往往被忽略掉。而这恰恰是设计专业学生理解设计与技术的关系、设计与艺术的关系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这也理应是这些基础课程所要承载的教学内容,而并非要到进入设计专业课程后才要做或才能做到的事。
我们应根据所授基础课程的自身特点,突破传统基础教学的单一思路,强调艺术与设计的双重性,建立合理的教学目的、课程内容,以及与后续设计课程之间的良好衔接关系,这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审美的觉悟需要通过感官对客体的体验、思维对视觉的想象,最终由手准确地在载体上表达出来,观看、想象和构绘三者构成了视觉思维的全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体验和审美思维逐渐形成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对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启发视觉洞察力、开拓视觉思维想象力、体悟艺术表现语言这些阶段过程性课题实现的。当然重要的仍然是体验过程中的思维训练,用脑画画,启发心智,用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探索造型要素的各种可能性,其意义甚过了局部作业的完整性。
第二,在实践中,我们把“体验、理解、陶冶、唤醒”四步育人模式作为教与学的内在动力,从目标式教学转型为过程性教学。所以在某种意义来说,我们把课程理解成实现以上目标的一个载体,这样更便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力、领悟力及艺术个性和创造力。
强调艺术审美素养的训练,应鼓励不断体验过程中的视觉形式多样化的探索。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在保持个体化差异的基础上对视觉共性内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在掌握造型规律的基础之上注重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的培养、艺术视觉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艺术语言表现规律的体验。最终实现学生艺术视觉洞察力与艺术思维创造力以及艺术语言表现力的和谐进化。
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学习近代艺术大师作品快速形成艺术思维非常有效的手段。在带领学生分析和借鉴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从模仿性和偶发性的行为中转化成自己的经验,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审美广度与深度的引领,很容易让学生步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审美高度。由不断的体验而产生经验,此时学生对造型以及技法的理解不再是概念化的,而是个性化的。
第三,创新性的艺术思维形成过程是动态的,同时具有发散性特征。我们应致力于把课堂营造成一个全息的能量场,让不断的启发代替单一的知识和技能传授,让传统文脉和对当代的关照成为学生成长的有机养分,让显性和隐性的要素在这一场态中有机融合、自然发酵。其实,在这样的场态中,教师和学生是共同成长的。
润物细无声,当我们把“传授”理解为“传递”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一种互动、互生的关系。只有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思考与交流的生态环境中,才能让学生每一种细微的想法都能和谐有序地成长,才能把握“机锋”,达成“教与学”的默契。
参考文献:
[1] 林家阳.设计素描教学[M].东方出版中心,2007.
[2] 冯峰.《艺术学科与绘画学科基础教学比较》设计素描[M].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胡盛骑(1970—),男,湖南湘潭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