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更好提高东北地区飞行前情报服务质量,文章论述了飞行前情报服务工作内容和对飞行安全的重要作用;列出了目前东北地区飞行前情报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提高飞行前服务质量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航行通告 飞行前资料公告 原始数据 讲解服务
中图分类号:T5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393-02
引言
在飞行安全保障过程中,航空情报服务作为组织实施飞行的重要依据,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飞行前情报服务工作更是飞行安全保障的第一环节,主要是向机组提供飞行所需要的航空情报资料。但随着航班量的持续增长,传统的飞行前情报服务工作已不能满足现今高速发展的行业需求。本文将结合东北地区运行特点,就如何提高飞行前情报服务质量,提出改进意见。
1 目前东北地区飞行前情报服务模式
《民用航空情报工作规则》中第八章第一节,明确规定了飞行前航空情报服务主要包括:飞行前资料公告(PIB)、讲解服务和资料查询。就目前而言,讲解服务和资料查询仅是被动的在机组有要求时进行,且范围小、形式单一、内容简单。而PIB作为最主要的服务方式,由情报人员在航班预计起飞前90分钟从航行通告处理系统中提取。PIB应至少包括制作时间、发布单位、有效期、起飞站、第一降落站及其备降场、航路以及与本次飞行有关的航行通告和其他紧急资料。
按照与各航空公司签订的协议,由飞行服务中心报告室提供航班运行当天所有的航空情报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提供飞行放行单、PIB、航空气象资料等。而各个航空公司通过不同的方式提取,目前第一种方式是报告室人员上机服务,即直接将相关飞行前资料提交给机组成员;第二种方式是通过航空公司代办提交给该航空公司机组。飞行机组依据PIB中航行通告信息对此次飞行所涉及航路的临行性、对飞行有重要影响的情况予以关注与防范,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2 目前东北地区飞行前情报服务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东北地区飞行前情报服务的运行模式来看,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飞行前情报服务内容单一化。
就东北地区而言,目前飞行前情报服务中主要以PIB为主,讲解服务和资料查询受众面小,且以外航机组为多,国内各航空公司通常采用机组自我准备。但随着民航不断引进各种先进的保障设备,进行空域调整和优化,空中交通服务程序等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原本可以通过航行通告进行传递的重要临时性资料就不能仅凭借字面意思让机组人员全面理解与掌握,而空管情报部门作为各类航空资料第一获取者,就需要担负起讲解的任务。例如以一份2012年桃仙机场的一份航行通告为例,报文内容“从2012年8月14日16时起至永久,桃仙机场新建垂直联络道(编号为R)正式启用。”由于空管情报部门作为此份原始资料提供方和资料使用方的中介,只有他们才能将此份航行通告所带来的影响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说明和必要的提醒。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两个不隶属的单位沟通交流少,再加上情报部门开展讲解服务的主动意识不够,往往类似的紧急、临时性的飞行前资料不能全面、准确的呈现在情报用户面前。
二是飞行前情报服务手段传统化。
目前,PIB由情报人员在航班预计起飞前90分钟从航行通告处理系统中提取,并由报
告室人员或代办交与机组人员。如果航班正常的情况下,机组手中PIB的资料是最新的,可一旦飞机长时间延误,PIB得不到及时的更新,一些对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的新变化可能无法及时传递到机组,而机组也没有畅通的渠道获取,这将给后续的飞行带来一定的隐患。
三是飞行前情报服务方式被动化。
长时间以来,空管情报单位在飞行前服务方面,都是延续以往按照情报用户需求提供服务,没有主动将服务产品进行推广、宣传,仅停留到坐等用户“上门”的阶段;此外,情报部门、情报用户之间存在脱节现象,缺少必要的沟通交流,导致部分资料用户不知道如何去了解想知道的信息。资料提供单位也不知道如何获知用户的使用意见和建议。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制约提高飞行前情报服务质量的不足与隐患。转变飞行前情报服务传统模式势在必行。
3 对提高东北地区飞行前情报服务工作质量的几点建议
3.1 建立完善的飞行前情报讲解机制
传统的讲解模式是一种“问答式”的,重点在“讲”而不是“解”。随着情报资料使用环境的变化,机组成员已不仅仅满足于“讲”,而更多需要的是“解”,不仅需要告知我哪里不能飞,还需要告知注意事项,乃至如何防范。
为此,要建立完善的飞行前讲解服务机制,首先需要做到“三个确保”:
一是确保空管情报部门能够获取最完备情报数据。空管情报部门需要原始资料使用单位签订相关协议,畅通信息通报渠道,确保情报部门能够第一时间获取最新、完整、准确的原始数据,为讲解服务做好数据的采集工作。
二是确保空管情报人员具备坚实的业务水平。由于航空情报讲解服务内容涉及专业广泛,所以情报讲解人员既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工作经验,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他们需要深刻理解航空资料,准确分析航行通告,并将以上数据进行“点、线、面”的融会贯通,在有效的时间内,简洁、精确传递给机组成员。
三是确保“走出去、请进来”。做好前期准备后,空管情报人员就需要主动走出去,将优质的“产品”推广给情报用户,可以利用机组在签派室准备期间,选派情报人员对涉及的航线临行时性重要变化进行讲解。从一开始的练兵、尝试,再以协议完善,最后作为飞行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机组成员主动到空管情报单位要求飞行前讲解服务。
3.2 有效提高飞行前情报服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一是加快电子化情报产品的应用与开发。随着科技对情报服务影响的不断深化,自动化系统已经逐渐成为航行情报工作高效、精准的助手和平台,空管情报部门亟待将电子化情报资料融入到航空公司运行系统,使机组人员能够在驾驶舱内时时显示出飞行前情报资料信息。目前,民航局空管局情报中心正致力于建设全国民用航空信息数据中心,融合航班信息、气象信息等基础性资料,东北地区情报部门更要加快适应由航空情报服务(AIS)向航空信息管理(AIM)过渡工作的需要,做好本地区运行数据的收集,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下,建立本地区及时、有效情报信息数据库,以提高飞行前情报服务乃至全部一体化情报服务产品的质量。
二是及时清理无效航行通告,精简PIB中航行通告数量,减少机组飞行前资料准备时间。首先从原始资料数据收集环节开始,严格遵照《民用航空情报工作规则》第八十八条规定,遇有机场施工、设施设备故障等不直接影响航空安全活动的情况,不得以航行通告形式发布,而选择飞行前讲解服务或者通知驻地航空公司。其次,在永久性航行通告的内容编入航空资料汇编后,应在定期制资料生效后,及时取消相关航行通告。
3.3 加强飞行后情报服务工作,建立与情报用户快速沟通机制
提高飞行前情报服务质量,必须从服务对象的需求入手,“投其所好”才能事半功倍。从笔者的前期与航空公司机组访谈中发现,飞行机组经常在实际飞行中发现某导航台的频率与情报资料上公布的频率不一致;发现某机场附近新增障碍物对起降标准有重要影响;某机场滑行道维修不提供使用,而以上的这些信息在已发布的情报资料或航行通告中查询不到。而这些潜在的隐患往往是机组最为关注的重点。这就需要空管情报部门开展飞行后情报服务工作,将飞行中发现的实际情况和公布资料不符情况进行跟踪处理,并将后续处理情况告知航空公司机组成员。而这些不仅需要上级管理者(管理局、监管局)的管理与协调,更需要情报单位与航空公司资料用户之间的定期沟通、协调与协议完善,建立快速沟通机制,做好往来信息的传递工作。
综上所述,要提高东北地区飞行前情报服务质量,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服务模式,努力提高东北地区情报人员自身的业务水平,理顺与航空公司资料用户的沟通渠道,让情报用户认可我们的服务产品、信任我们的服务产品,最终依赖我们的服务产品,从而让情报工作为航空安全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国龙.多种形式的飞行前航空情报服务[J].2014年中国民用航空航行情报和飞行服务文集,2014,10:264-265.
[2] 王易履.成都双流机场飞行前情报服务中的难点问题和建议[J].2014年中国民用航空航行情报和飞行服务文集,2014,06:268-269.
[3] 胥丽新.对航空情报讲解服务工作的分析和探讨[J].空中交通,2013,08:84-85.
[关键词]航行通告 飞行前资料公告 原始数据 讲解服务
中图分类号:T5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393-02
引言
在飞行安全保障过程中,航空情报服务作为组织实施飞行的重要依据,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飞行前情报服务工作更是飞行安全保障的第一环节,主要是向机组提供飞行所需要的航空情报资料。但随着航班量的持续增长,传统的飞行前情报服务工作已不能满足现今高速发展的行业需求。本文将结合东北地区运行特点,就如何提高飞行前情报服务质量,提出改进意见。
1 目前东北地区飞行前情报服务模式
《民用航空情报工作规则》中第八章第一节,明确规定了飞行前航空情报服务主要包括:飞行前资料公告(PIB)、讲解服务和资料查询。就目前而言,讲解服务和资料查询仅是被动的在机组有要求时进行,且范围小、形式单一、内容简单。而PIB作为最主要的服务方式,由情报人员在航班预计起飞前90分钟从航行通告处理系统中提取。PIB应至少包括制作时间、发布单位、有效期、起飞站、第一降落站及其备降场、航路以及与本次飞行有关的航行通告和其他紧急资料。
按照与各航空公司签订的协议,由飞行服务中心报告室提供航班运行当天所有的航空情报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提供飞行放行单、PIB、航空气象资料等。而各个航空公司通过不同的方式提取,目前第一种方式是报告室人员上机服务,即直接将相关飞行前资料提交给机组成员;第二种方式是通过航空公司代办提交给该航空公司机组。飞行机组依据PIB中航行通告信息对此次飞行所涉及航路的临行性、对飞行有重要影响的情况予以关注与防范,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2 目前东北地区飞行前情报服务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东北地区飞行前情报服务的运行模式来看,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飞行前情报服务内容单一化。
就东北地区而言,目前飞行前情报服务中主要以PIB为主,讲解服务和资料查询受众面小,且以外航机组为多,国内各航空公司通常采用机组自我准备。但随着民航不断引进各种先进的保障设备,进行空域调整和优化,空中交通服务程序等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原本可以通过航行通告进行传递的重要临时性资料就不能仅凭借字面意思让机组人员全面理解与掌握,而空管情报部门作为各类航空资料第一获取者,就需要担负起讲解的任务。例如以一份2012年桃仙机场的一份航行通告为例,报文内容“从2012年8月14日16时起至永久,桃仙机场新建垂直联络道(编号为R)正式启用。”由于空管情报部门作为此份原始资料提供方和资料使用方的中介,只有他们才能将此份航行通告所带来的影响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说明和必要的提醒。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两个不隶属的单位沟通交流少,再加上情报部门开展讲解服务的主动意识不够,往往类似的紧急、临时性的飞行前资料不能全面、准确的呈现在情报用户面前。
二是飞行前情报服务手段传统化。
目前,PIB由情报人员在航班预计起飞前90分钟从航行通告处理系统中提取,并由报
告室人员或代办交与机组人员。如果航班正常的情况下,机组手中PIB的资料是最新的,可一旦飞机长时间延误,PIB得不到及时的更新,一些对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的新变化可能无法及时传递到机组,而机组也没有畅通的渠道获取,这将给后续的飞行带来一定的隐患。
三是飞行前情报服务方式被动化。
长时间以来,空管情报单位在飞行前服务方面,都是延续以往按照情报用户需求提供服务,没有主动将服务产品进行推广、宣传,仅停留到坐等用户“上门”的阶段;此外,情报部门、情报用户之间存在脱节现象,缺少必要的沟通交流,导致部分资料用户不知道如何去了解想知道的信息。资料提供单位也不知道如何获知用户的使用意见和建议。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制约提高飞行前情报服务质量的不足与隐患。转变飞行前情报服务传统模式势在必行。
3 对提高东北地区飞行前情报服务工作质量的几点建议
3.1 建立完善的飞行前情报讲解机制
传统的讲解模式是一种“问答式”的,重点在“讲”而不是“解”。随着情报资料使用环境的变化,机组成员已不仅仅满足于“讲”,而更多需要的是“解”,不仅需要告知我哪里不能飞,还需要告知注意事项,乃至如何防范。
为此,要建立完善的飞行前讲解服务机制,首先需要做到“三个确保”:
一是确保空管情报部门能够获取最完备情报数据。空管情报部门需要原始资料使用单位签订相关协议,畅通信息通报渠道,确保情报部门能够第一时间获取最新、完整、准确的原始数据,为讲解服务做好数据的采集工作。
二是确保空管情报人员具备坚实的业务水平。由于航空情报讲解服务内容涉及专业广泛,所以情报讲解人员既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工作经验,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他们需要深刻理解航空资料,准确分析航行通告,并将以上数据进行“点、线、面”的融会贯通,在有效的时间内,简洁、精确传递给机组成员。
三是确保“走出去、请进来”。做好前期准备后,空管情报人员就需要主动走出去,将优质的“产品”推广给情报用户,可以利用机组在签派室准备期间,选派情报人员对涉及的航线临行时性重要变化进行讲解。从一开始的练兵、尝试,再以协议完善,最后作为飞行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机组成员主动到空管情报单位要求飞行前讲解服务。
3.2 有效提高飞行前情报服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一是加快电子化情报产品的应用与开发。随着科技对情报服务影响的不断深化,自动化系统已经逐渐成为航行情报工作高效、精准的助手和平台,空管情报部门亟待将电子化情报资料融入到航空公司运行系统,使机组人员能够在驾驶舱内时时显示出飞行前情报资料信息。目前,民航局空管局情报中心正致力于建设全国民用航空信息数据中心,融合航班信息、气象信息等基础性资料,东北地区情报部门更要加快适应由航空情报服务(AIS)向航空信息管理(AIM)过渡工作的需要,做好本地区运行数据的收集,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下,建立本地区及时、有效情报信息数据库,以提高飞行前情报服务乃至全部一体化情报服务产品的质量。
二是及时清理无效航行通告,精简PIB中航行通告数量,减少机组飞行前资料准备时间。首先从原始资料数据收集环节开始,严格遵照《民用航空情报工作规则》第八十八条规定,遇有机场施工、设施设备故障等不直接影响航空安全活动的情况,不得以航行通告形式发布,而选择飞行前讲解服务或者通知驻地航空公司。其次,在永久性航行通告的内容编入航空资料汇编后,应在定期制资料生效后,及时取消相关航行通告。
3.3 加强飞行后情报服务工作,建立与情报用户快速沟通机制
提高飞行前情报服务质量,必须从服务对象的需求入手,“投其所好”才能事半功倍。从笔者的前期与航空公司机组访谈中发现,飞行机组经常在实际飞行中发现某导航台的频率与情报资料上公布的频率不一致;发现某机场附近新增障碍物对起降标准有重要影响;某机场滑行道维修不提供使用,而以上的这些信息在已发布的情报资料或航行通告中查询不到。而这些潜在的隐患往往是机组最为关注的重点。这就需要空管情报部门开展飞行后情报服务工作,将飞行中发现的实际情况和公布资料不符情况进行跟踪处理,并将后续处理情况告知航空公司机组成员。而这些不仅需要上级管理者(管理局、监管局)的管理与协调,更需要情报单位与航空公司资料用户之间的定期沟通、协调与协议完善,建立快速沟通机制,做好往来信息的传递工作。
综上所述,要提高东北地区飞行前情报服务质量,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服务模式,努力提高东北地区情报人员自身的业务水平,理顺与航空公司资料用户的沟通渠道,让情报用户认可我们的服务产品、信任我们的服务产品,最终依赖我们的服务产品,从而让情报工作为航空安全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国龙.多种形式的飞行前航空情报服务[J].2014年中国民用航空航行情报和飞行服务文集,2014,10:264-265.
[2] 王易履.成都双流机场飞行前情报服务中的难点问题和建议[J].2014年中国民用航空航行情报和飞行服务文集,2014,06:268-269.
[3] 胥丽新.对航空情报讲解服务工作的分析和探讨[J].空中交通,2013,08: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