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介绍医疗器械工程专业开设的《有源医疗设备与检测评价》专业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基于专业特色和教学目标,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针对《有源医疗设备与检测评价》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涉及众多检测标准、基础理论枯燥乏味、学生对众多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难以掌握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的方法,旨在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有源医疗设备 检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68-01
我院主要面向医疗器械行业的人才需求,培养医工结合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因此,面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开设了《有源医疗设备与检测评价》这门专业课程。本课程任务是使学生在理解各类常用有源医用电气设备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掌握典型有源医用电气设备的检测标准、检测方法和检测仪器。
由于本课程的内容涉及较多的标准文件,其中,检测要求,检测项目、检测方法都是大量文字,易让学生产生枯燥的感觉,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在概述《有源医疗设备与检测评价》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基于专业特色和教学目标,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针对《有源医疗设备与检测评价》课程涉及众多检测标准、基础理论枯燥乏味、学生对众多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难以掌握的特点,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的方法,旨在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有源医疗设备与检测评价》课程内容介绍
本课程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的课程。在内容上[1~2],本课程首先介绍了医用电气设备安全通用要求GB9706.1,主要包括:标准的内涵、标准的主要内容、检测项目,其后介绍了典型有源医疗器械主要组成、工作原理、应用场合、基本参数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有源医疗器械如植入式心脏起博器、心电图机、脑电图机、监护仪和心脏除颤器相关医疗器械的检测标准、检测方法和检测仪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掌握典型有源医疗器械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相关医疗器械的检测标准、检测方法、检测仪器,以及这些设备在检测中主要碰到的重点与难点,并在此基础上扩展到其他相似的设备检测方法。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医疗器械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因此,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尽量做到浅显易懂,与实际运用紧密联系。主要知识点包括:有源医用电气设备的标准体系,通用标准、并列标准和专用标准的含义的关系,医用电气设备安全通用要求的主要内容和相关检测项目,各类有源医用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检测标准、主要检测项目、检测方法。
2 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2.1 教学素材的选择
《有源医疗设备与检测评价》课程内容中的仪器工作原理枯燥乏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将抽象的、深奥的概念和原理展现为生动活泼的动画或视频,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充分引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例如:在讲述监护仪时,先让学生观看最新型监护仪的视频、监护仪操作步骤的视频,使学生对监护仪的主要功能、使用方法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对监护仪的工作原理进行讲解,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
由于本课程涉及众多检测标准,标准的术语生僻难以理解,学生对众多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难以掌握,如果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平铺直述把标准的全部内容进行讲解,教学效果较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侧重讲解标准中的典型检测内容,并给学生阐述检测项目所对应的仪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深层次内涵,使学生能触类旁通。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课件的更新,课程中涉及的众多标准的更新速度快于教材的更新,因此,将最新的医用电气设备的安全通用标准、专用标准、并列标准上传至课程网站,通过网络与学生互动,加强与学生的课外交流。
在讲授新知识点的过程中,采用引导、启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教学相长,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和鼓励,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在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人工心脏起搏器这一章节时,在讲述了起搏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和最新进展之后,提出了心脏起搏器植入体内后的能源问题是影响其使用寿命的最大问题,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提出可行的能源解决方案。
为了使所授知识能与具体应用相结合,作者通过互联网搜集了众多针对医疗器械企业中注册和研发人员的医疗器械检测认证的培训讲稿,将其中的精华部分进行整理归纳后讲授给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2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根据《有源医疗设备与检测评价》的教学要求,从课程内容中设置几个小课题,组织学生参加本课程的课外兴趣小组,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从方案设计、方案选择、到具体部件的选择、调试,直至实现预期的功能。
小课题的设置既要紧密联系课程内容,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要面向学生的已有机械、电子等学科基础,确保学生在已有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力所能及地完成设计内容。课题的难易程序的选择至关重要,过于复杂的课题会导致学生感觉无从下手,从而失去信心,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根据《有源医疗设备与检测评价》的课程特色、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小课题的设置主要集中在检测方法的实现、检测装置的改进。按照标准给出的检测要求和检测方法,让学生设计满足要求的检测装置,或对检测装置进行改进设计,以达到更准确、更方便的检测效果[3]。
如:在心电图机的输入电路中的输入阻抗检测中,导联选择位置和导联电极的连接有多种规定的方式,这就使得试验测试过程中,需要多次插拔连接线,这种方式不仅使试验测试繁琐,并易于造成连线错误。因此,鼓励学生动手做一个转换开关,在检测中易于操作。在多参数监护仪的心率报警发生时间检测中,标准中采用秒表测量时间,因此,鼓励学生动手做一个时间检测装置。
通过设置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小课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严红剑.有源医疗器械检测技术[M].科学出版社.
[2] 葛斌.人体机能替代装置[M].科学出版社.
[3] 王保华.生物医学测量与仪器[M].2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有源医疗设备 检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68-01
我院主要面向医疗器械行业的人才需求,培养医工结合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因此,面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开设了《有源医疗设备与检测评价》这门专业课程。本课程任务是使学生在理解各类常用有源医用电气设备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掌握典型有源医用电气设备的检测标准、检测方法和检测仪器。
由于本课程的内容涉及较多的标准文件,其中,检测要求,检测项目、检测方法都是大量文字,易让学生产生枯燥的感觉,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在概述《有源医疗设备与检测评价》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基于专业特色和教学目标,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针对《有源医疗设备与检测评价》课程涉及众多检测标准、基础理论枯燥乏味、学生对众多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难以掌握的特点,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的方法,旨在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有源医疗设备与检测评价》课程内容介绍
本课程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的课程。在内容上[1~2],本课程首先介绍了医用电气设备安全通用要求GB9706.1,主要包括:标准的内涵、标准的主要内容、检测项目,其后介绍了典型有源医疗器械主要组成、工作原理、应用场合、基本参数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有源医疗器械如植入式心脏起博器、心电图机、脑电图机、监护仪和心脏除颤器相关医疗器械的检测标准、检测方法和检测仪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掌握典型有源医疗器械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相关医疗器械的检测标准、检测方法、检测仪器,以及这些设备在检测中主要碰到的重点与难点,并在此基础上扩展到其他相似的设备检测方法。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医疗器械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因此,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尽量做到浅显易懂,与实际运用紧密联系。主要知识点包括:有源医用电气设备的标准体系,通用标准、并列标准和专用标准的含义的关系,医用电气设备安全通用要求的主要内容和相关检测项目,各类有源医用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检测标准、主要检测项目、检测方法。
2 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2.1 教学素材的选择
《有源医疗设备与检测评价》课程内容中的仪器工作原理枯燥乏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将抽象的、深奥的概念和原理展现为生动活泼的动画或视频,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充分引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例如:在讲述监护仪时,先让学生观看最新型监护仪的视频、监护仪操作步骤的视频,使学生对监护仪的主要功能、使用方法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对监护仪的工作原理进行讲解,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
由于本课程涉及众多检测标准,标准的术语生僻难以理解,学生对众多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难以掌握,如果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平铺直述把标准的全部内容进行讲解,教学效果较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侧重讲解标准中的典型检测内容,并给学生阐述检测项目所对应的仪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深层次内涵,使学生能触类旁通。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课件的更新,课程中涉及的众多标准的更新速度快于教材的更新,因此,将最新的医用电气设备的安全通用标准、专用标准、并列标准上传至课程网站,通过网络与学生互动,加强与学生的课外交流。
在讲授新知识点的过程中,采用引导、启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教学相长,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和鼓励,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在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人工心脏起搏器这一章节时,在讲述了起搏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和最新进展之后,提出了心脏起搏器植入体内后的能源问题是影响其使用寿命的最大问题,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提出可行的能源解决方案。
为了使所授知识能与具体应用相结合,作者通过互联网搜集了众多针对医疗器械企业中注册和研发人员的医疗器械检测认证的培训讲稿,将其中的精华部分进行整理归纳后讲授给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2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根据《有源医疗设备与检测评价》的教学要求,从课程内容中设置几个小课题,组织学生参加本课程的课外兴趣小组,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从方案设计、方案选择、到具体部件的选择、调试,直至实现预期的功能。
小课题的设置既要紧密联系课程内容,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要面向学生的已有机械、电子等学科基础,确保学生在已有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力所能及地完成设计内容。课题的难易程序的选择至关重要,过于复杂的课题会导致学生感觉无从下手,从而失去信心,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根据《有源医疗设备与检测评价》的课程特色、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小课题的设置主要集中在检测方法的实现、检测装置的改进。按照标准给出的检测要求和检测方法,让学生设计满足要求的检测装置,或对检测装置进行改进设计,以达到更准确、更方便的检测效果[3]。
如:在心电图机的输入电路中的输入阻抗检测中,导联选择位置和导联电极的连接有多种规定的方式,这就使得试验测试过程中,需要多次插拔连接线,这种方式不仅使试验测试繁琐,并易于造成连线错误。因此,鼓励学生动手做一个转换开关,在检测中易于操作。在多参数监护仪的心率报警发生时间检测中,标准中采用秒表测量时间,因此,鼓励学生动手做一个时间检测装置。
通过设置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小课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严红剑.有源医疗器械检测技术[M].科学出版社.
[2] 葛斌.人体机能替代装置[M].科学出版社.
[3] 王保华.生物医学测量与仪器[M].2版.复旦大学出版社.